南怀瑾先生 讲述
今天,我们《楞严经》的研究第一天开始,《楞严经》在佛经里头以及整个的中国文化里头,是最有名的一部经典,但是,它的争论也很多。
在好的方面,从唐代以后,《楞严经》与中国的佛教、佛法尤其禅宗,是不可分开的一部经典。所谓中国的丛林下,就是禅宗的影响之下,有一个流行的名言,《法华》、《楞严》,《法华经》同《楞严经》这两部经,抱本参禅,要想明心见性、学佛而悟道,必须以《法华经》、《楞严经》为标准,印证自己修行的必行之路。
同时,到明代的时候,中国的理学,就是儒家,受禅宗的影响所产生的宋明理学家,曾经也有一句名言:“自从一读楞严后”,所谓说读过《楞严经》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对于人世间所有的学问都不喜欢看了,都认为是渣子。那么推崇《楞严》到了极点。“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那么,这些推崇《楞严经》是至高无上的一部经典。这是从好的方面。
所以我们这个佛法里头《楞严经》与《金刚经》,几乎从唐宋以来,变成中国人研究心性之学,所谓学佛、修道、参禅,人手一册,几乎每个地方都看得到这一部经典。这是它的推崇的价值有如此之广、之大。
同时,佛教也有个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自己的预言(这是传言,并不太十分准确),说《楞严经》在这个世界上最后出世,尤其在中国,《楞严经》最后传到中国;将来末法的时候,整个世界没有佛法那个时候,世界上所谓佛教佛法只流行两宗:一个是净土、一个是密宗,其他正法没有了。并不是说这两宗不是正法,我讲错了啊!其他的佛法差不多就没落了,到末法时只有这两宗特别流行。那么《楞严经》是最后到中国;到了末法的时候,《楞严经》最先离开了中国,没有了。那么将来的佛经丧失在人类那个末劫的时候,这些东西都看不见了。相传如此,等到几千万年以后,慢慢求证了。
《楞严经》是给人家的重视,有如此的价值,也有如此的威力,
但是,这一本经典它来得确实果然很迟。出来以后,宋代、宋元之间,已经有人起怀疑了,认为这一本佛经是翻译得太好了,太好太好!不是印度来的,不是佛说的。因为所有的佛经啊,翻译的文学、佛经文学没有那么高明,这一本经是太高明了!在中国的佛教文学、在文学的价值里头是第一等。假定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学到《楞严经》的文章的写法的话,不但是古文写得好,可以说现代的白话文字也会写成第一等。文字实在太美了!太好了!为什么呢?
因为佛的说法,多半偏重在论辩,论辩必须要用到逻辑;一个逻辑哲学的东西、很深的思考,用言语文字把它讲出来、变成很美的一种文字,非常困难!等于我们现在研究科学的书,化学啊、物理啊,没有办法作小说看,没有办法当文学看。假设一个科学的书变成文学化、变成艺术化或者是小说化,那我想每一个人,十分之八九都会变成科学家了。因为看科学的书啊,太枯燥了,而且光记那些公式很麻烦。
佛法几乎有同样的一个情形。但是,佛法变成像《楞严经》、《金刚经》一样的文学呢?那大家就愿意接受了。尤其是我们的老辈子,一千年左右,这些知识分子,所谓学者、文人,文学的境界都很高,要求也很高,普通的经典文字的境界不高啊,别人就不肯接受的。而《楞严经》的文字境界非常高。我也常常给外教的这些朋友,天主教啊、基督教啊这些朋友们讲笑话,我说你们真要为你们的教要发个心(发心是用佛教的话),要想个办法。你怎么样把你那个《圣经》文字写好一点、写漂亮一点。那一个白话文,我都看不上的,看到就讨厌!说“生来就有罪”,我说我妈妈爸爸生我我绝没有罪!不要乱讲!第一句话我就不相信。哎,那佛说呢?并没有说人生来有罪,——有“业”,哎,这个我相信啊!有“业”不一定是“罪”啊!我说你硬说我有罪,我不相信!但是啊,中文里头,你说生来就有“业”,这个好啊!可是佛用过了,你《圣经》不能用啊!你只好讲有罪啊!有罪我不承认,我没有犯过罪啊!还有,很多的文字方面都不通,不懂白话文。看起来很美,有问题。
要想一个宗教、哲学、好的东西弘扬开,首先注重文学,文学是很重要。所以《楞严经》在中国的这个文学的境界陪衬了高深的佛法,所以各界都愿意接受它。尤其它包括了显教所谓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没有哪一宗对佛法不向这个地方归纳的。同时,最重要的,它修证的密法、秘密的法门有很多,中间讲到修行的方法,** 二十五位大菩萨起来提出自己的修行的经验、心得的报告,这非常震撼人,因此,《楞严经》的好处又太多了。
可是因为太好了,世界上的人,太好了就有人想办法总挖它一点脚啊!“哎?这个普通人没有这样好的境界!”到了民国以来,尤其是梁启超,梁启超是学佛的呦!他是一个居士、杨仁山居士的徒孙,也就是欧阳竟无先生的弟子。他也跟欧阳竟无先生学佛学的。梁先生其他的学问当然很好,影响了一个时代,不但影响了我们八十年代,恐怕还要影响一百多年以后。所谓康梁的(康有为、梁启超)这个师生学术思想影响中国的文化、现在的文化非常非常地大。但是,老实讲,梁启超的佛学在我个人乃至一般学佛的人看来,不敢领教!那很粗浅。可是呢,他走了清末一般学者的路线,也就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一直到现在,走的自己学术文化的路线,都是走疑古的、怀疑古人。表面好听,说注重考证、考据;一注重考据、一考证,自然对任何一点都怀疑。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外国的学者、日本的学者有意地污蔑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认为许多都是假的。那么尤其日本人很厉害,譬如说,认为我们的老祖宗尧、舜、禹,这些历史上的圣帝,说圣人的皇帝、明王他根本没有这个人。尧是个什么?尧是个香炉,你看拿土做的那个香炉,那个香炉两个脚翘起来,把这个字、中国字……舜是个什么?舜是个蜡烛台、插蜡烛的,庙子上不是有些蜡烛支着、立起来的吗?禹,大禹王治水,说那不是个人,那是个大爬虫,在地上爬啊爬,所以把黄河啊、长江爬出来的。
人家有意污蔑我们的文化,好想侵略。然后讲孔子呢?孔子——日本人!苏格拉底——日本人!好的都是日本人。这些都是。可是我们八十年代以前,很可怜的,中国一般学者包括梁启超先生在内,都受了这个传染病,都走疑古的路线;凡是我们祖宗都不对,最后我们祖宗不是人,然后呢跟着达尔文的思想,人类是猴子变的。我常说,达尔文的祖宗是猴子变的,我的祖宗是人变的!这个(是)莫名其妙的思想!哈!(一笑)
可是这样一来呀,产生一个问题了,所以梁启超提出《楞严经》(是)伪经、假的、后人造的,谁造的呢?梁启超也讲不出来,他说大概是中国人造的,学问很深的造的。因为中间也讲到神仙,《楞严经》也讲到神仙。梁启超当时认为这个神仙他是印度没有的,神仙之道、这种长生不老之道印度没有的,《楞严经》释迦牟尼佛怎么样会提到神仙呢?可见是中国人伪造的。他举出了三点证据,都是不准确的。
那过去有位罗香林先生(这位先生现在过世了,也是过去“中大”的校长)写了一篇文章(《唐相国房融在光孝寺笔受< 首楞严经> 翻译问题》。文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十五册三二一—— 三四二页),批驳 梁启超先生这个观念。他反证《楞严经》是真的,而且是唐代这位宰相——所谓讲宰相是好听一点、等于一个部长—— 房融先生亲自执笔的。翻译不是他翻译。古代的译经、翻译东西不是现在呦,我们现在一个人大学毕业,努力一点,学了几年英文,就会翻译经了。其实英文也没有通,中文也没有通,两头不通,中间落空。所以翻译的东西“土地堂”!不是莫名其妙,“妙(庙)”还大一点——“土地堂”——太小了!就是说是没有通的东西。要想真正一个翻译,两种文字必须要“通”,通很难哦!会写文章不叫做通噢!我们以前小的时候中国人读书,问:“哎,你这个孩子读书读通了没有?”通,不是呆呆板板的呦!戴了一千度的眼镜,只看前面一点路,其他都看不见;讲一个问题、问答题、考试第一等,做人做事草纸(还)是公文、公文(还)是草纸都搞不清楚的,那就是读书不通。读书要通的。等于古人说,当然这两句原文是《红楼梦》小说上的话,可(它)是真正的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界上一切事情、古今中外知识都要俱备;“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人做事都很高明,就是学问、就是文学。这样呢,就是读书读通了,不是变成书呆子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像我们小的时候读书碰到老辈子就问:你这个孩子读通了没有?“不敢!”当然自己不敢承认通啊!所以,“通人”是很难的!
翻译的东西,是两方面的学问到了顶尖了、通了,下笔才翻译得差不多;还只能差不多,不是百分百呦!譬如我们翻译的佛经,最高明的是鸠摩罗什法师,不是中国人哦,他是印度人,那个时候是北印度人,住于天山以南的。他到中国来,他当然本身不但是印度文、梵文好,中文没有几年也是绝顶地好!所以他的门下有四大弟子(中国的和尚),这四大弟子中国文学都是最高明的,尤其有一部着作流传、影响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最大的,就是僧肇,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是中国和尚,年轻、青年才俊,和尚里头青年才俊,叫僧肇。那么他着的一部书、一篇文章叫《肇论》,非常有名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最大的。他的学问融合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深通般若,所以着作文字又好,思想又高。那么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
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当然很通,而且通的很高明。譬如我们平常念的《金刚经》,大家最流行的《金刚经》有七种翻译,我们平时流行的这个是沿自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那么还有几种翻译就不会流通。因为还有些人觉得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还不太满意,怕翻译不准确,重新又加翻译、又加翻译。到了宋代,义净法师,跟鸠摩罗什法师俩距离了七、八百年,八、九百年,他又翻译一道,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觉得更准确,但是还是不流行。为什么呢?因为佛经翻译的文学没有鸠摩罗什法师那么有才气、文字的流畅、简要、明白,在过去是很高明。
譬如第二个翻译好的呢?唐代玄奘法师的翻译经典很老实,非常非常地老实。六百卷《大般若经》给鸠摩罗什法师来翻,大概算不定八十卷就完了。玄奘法师六百卷。这个六百卷就长得长文了,那真是长文!为什么呢?他翻译得很忠实。
因为翻译文章、翻译文字,三个要点,所谓:“信”,就是真诚的、一点都没有假、不能加以自己的思想;“达”,文字写出来很明畅;“雅”,文学境界很高。所谓古人讲翻译经典是“信、达、雅”。
但是鸠摩罗什法师讲过一句话,无论如何,要做到翻译佛经百分百地准确他说做不到。说在这个事情上像什么样子呢?像我们妈妈喂孩子吃饭一样。诸位年轻同学大概没有吃过,像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喂我就是这样喂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牛奶呀、炼乳啊,这是外国货、洋货,很难看到;什么现代的奶粉啊,奶块都看不见,什么奶粉啊!而且牛奶可以人吃的,很希奇呀!人怎么拿牛来喂自己呀?很反对。那么我们那个时候小的时候、婴儿的时候,米浆啊、把这个营养的东西呀,都弄碎,母亲啊拿来嘴里咬咬咬,都变成浆了,然后抱着孩子,嘴对嘴吐进来的。中医,咬、喂孩子药。真的!像我小时候这种就吃过好多,也吃过奶妈的,也吃过妈妈的。那么,古人都是如此呦!所以鸠摩罗什法师讲,翻译的东西呀,等于母亲喂孩子,把最好的东西在嘴里嚼碎、嚼碎、嚼烂了,喂给孩子吃;他说自己拼命想尽量所有的营养、好的东西都归孩子,实际上做不到,一边咬的时候那个真正好的营养啊,他说十分之四已经流到自己肚子去了,所以吐给孩子的那个营养只有十分之六。他说做到绝顶的翻译不过到这个样子。所以鸠摩罗什法师之高明,他说不过是尽心做之而是了。所以翻译的东西你说百分百地好,做不到的啊!所以现在人想把中国的诗翻成英文,我说怎么“撕”嘛!你把它撕烂了,都没有那个味道!把外国的诗翻成中文也不是那个味道啊!莎士比亚的诗在英文有他的味道,也有音韵、也可以唱念、也很美,一变成中文了有时候就不美啦!这个没得办法的。
所以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呢,他本来回来以后,所谓唐僧取经,回来以后,也想照鸠摩罗什法师的那么翻译,可是他不敢:“这样一来啊,恐怕违背了佛的意志。”关于翻译的三个重点:“信”,他自信不够。因此啊,他试试看。第一天试了,照鸠摩罗什法师那个翻译,就是妈妈喂给孩子吃一样,把东西拿到嘴里先嚼烂,自己到了那个境界了,再写出来。他试了一下,夜里就做恶梦,啊!梦得不得了啊!这些鬼神啊都来找他。他第二天起来:阿弥陀佛!不敢!还是照老实翻译。所以一老实翻译啊——《般若经》六百卷。
譬如我们念的《心经》也有五种翻译,我们念的这个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有些人考证是玄奘法师——不是的。我们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那么,譬如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字念完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同这个一样,就过了。照老实翻译怎么翻啊?我们《心经》就不止两百六十个字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哎呀我的妈!那个十八空念下来,你念《般若经》啊,只听到木鱼“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自己也不晓得念空了。但是他翻的十八空的就是这样,大空小空、内空外空,空空,空空也空,最后我们也变成“嗡(ong )嗡”了!呵,台语讲起来空空变“嗡嗡”了!(众笑)
所以他翻译的经典信是真信啊!确实。大概自己少吃一点营养的啊,自己少吃一点进去了,多吐一点出来,消化就很难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吃的这个佛的这个奶啊,消化就难了!所以玄奘法师这位妈妈,老实是老实啊,老实妈妈有时候带孩子也不大高明!(一笑)所以唯识学他翻译得很老实,可是啊,用那么陈旧的笔调一翻哪,我们研究唯识就更难懂了。
那么,我们讲翻译的困难。那么古人的翻译困难怎么翻译呢?所以译经,我们中国的讲翻译文化的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高明,那外国过去没有。现在,在文化政治组织上有这么一回事,但是没有做到。譬如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是皇帝主持的,古代君王(当然不是全国的皇帝,这个历史我们不讲了),那么他组织了一个译场(古代叫“译场”,现在等于翻译院)。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旁边的副教授数数一千多人,和尚、在家人都有,一千多人。一个人在旁边等于两个台子摆起来,梵文原音,他照原音怎么念,那么翻译的(当然鸠摩罗什法师自己正在那里当主席了,坐着)翻译中文,说这一句话中文是个什么意思?大家对不对?中国文字这样对不对?千把人同意了,说:哦,对了!再把它变成中国文字。有时候为了一个字、一句经典、一句话,好几天都通不过。所以译场的翻译是如此庄严、慎重。
就是到了唐代,玄奘法师留学回来,唐太宗还是给他开一个翻译院,这院长谁兼呢?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龄兼。实际上这个宰相、这位副皇帝(古代宰相其实就是副皇帝)兼这个翻译院的院长啊,是办总务的、外办杂务的。自己然后把翻译好的书看一道,写个报告给皇帝送上。等于说通过了、传过了。所以玄奘法师的译场的翻译当时还有外教徒,譬如景教,这个景教唐代就来了,就是天主教的前身。唐代、唐朝很多宗教啊!还有个祆教——这个“祆”读“显”,祆教,不是妖教哦!不是妖怪的妖,这个字念“显”,不要念错。——祆教等于说也还不是老的犹太教,这个是波斯一带的宗教。还有些法术,这些宗教都来了。景教就是天主教、老基督教,唐太宗也给他在广州:好,你们来传教,可以啊!所以我们从古以来中国文化对宗教都是大度包容的,反正你劝人为善,总管好的。哪一个教理高深、哪一个好坏,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唐太宗给景教在广……[ 断录]
法师们把佛经翻过来,把中国的名经像《老子》、《庄子》、《大学》、《中庸》,他翻译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印度当时流行,后来没有了。
所以讲到这个翻译有如此之难!但是那么难的工作,所有佛经翻译的高明,除了鸠摩罗什法师以外很少,很少有高明的。两本经文学很高的,一个是《圆觉经》,一个是《楞严经》,文学境界都很高。可是梁启超他们因为文学境界太高了,都怀疑是伪书。那么,我们如果站在一个宗教徒的立场,只能说:“阿弥陀佛!罪过啊!罪过啊!”哈,只能如此了!有什么办法呢!
那么,这是介绍这一本经典被人推崇、被人怀疑的一面。
那么,这本经典不管它被人推崇或被人怀疑,我们要想真正求证佛法的修行的法门,要想真达到净土念佛而如何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何证到花开见佛境界,也非研究《楞严经》不可!要想参禅明心见性,非研究《楞严经》不可!要想成就密宗的什么各种成就法门,也非研究它不可!这一部经典所包含之伟大,实在是无比!
可是因为大家有毁谤它的,所以这部经现在受了一点点影响。不过不会受大影响。譬如像我个人来讲,我很不服气这些人啊,随便讲考据,因为我这个人啊,头脑昏聩,不大喜欢考据。认为考据是很重要,但是考据出来绝对是这样吗?我不相信。尤其现在的考据靠古人的骨头啊,拿古代的剩下来的死人的一点资料拿来,就断定几千年之前的人就是这个样子,太靠不住了!我们的考据我们自己看,去年的事情我们自己还记得记不得?你在哪里说过一句什么话,你做一个什么动作?自己都考据不出来。不要说去年,前一个月、昨天的事我们想想,自己还要考据呢!还要去读一下考据学,这一回考据到我昨天究竟睡了多久?昨天起来先穿哪一件衣服?刷牙齿先刷左边啊、右边啊?还是先刷我的假牙齿呢,还是先刷我的真牙齿啊?考据考据看?
所以,考据是重要,(但)绝对说拿考据来断定古人就是这样、那样,靠不住!说梦话!所以中国的学问分三种:“义理”,所谓义理就是哲学的,研究道理、学问的道理;“辞章”,就是文学,譬如唐朝考进士,唐宋元明清考进士考文章就是考辞章;“考据”,就是考证。
当然,义理、辞章都需要经过考据。但是现在八十年代变成现在做学问,考据才是学问;辞章呢?中国人现在不会写中文,白话也不通(也许我不会写白话);文言也不通(当然我的文言也不好)。哎呀,现在我不晓得怎么办!自己天天讲中国文化——没有文化!自己文字都没有写通的。
我常常说同学们学问很好,写信都写不通,“南老师”下面两点,我一看看错了,看成“南老二”,“南老二”不晓得写给谁去了!(众笑)像有些人写信,写“老师”——老师写给我啊?叫老师的很多耶!你究竟写给哪个老师?都搞不清楚。说:南老师啊!我想写给你“南老师”,你骂我不对;写“老师”,又不对,那怎么写啊?我说,“亲爱的南怀瑾”就算了吧!(众笑)我说你究竟怎么写,你研究研究看!你是中国人嘛,总要懂得中国的写信嘛!我说学校里究竟教了没有?我们小的时候教育第一步就是先学会这个啊!那个时候读小学的如果信都不会写,老师说你:“信都不会写,你还读个什么书啊?!”就那么困难啊?
现在真的呀,白话信都不会写,要了命!只讲信这个例子,什么都不会写,连一张条子也不会写。不过不能那么看法。我现在告诉老一辈子人,要跟着青年人学,我现在的文章拼命跟你们年轻人学。你觉得不通啊,我现在看看年轻人文章,越来越通;因为他不通的通啊,也是一个逻辑,叫做积非就成是了!把那个错的堆积下来就变成对了。你不能不跟着他对。你老头子们说“我的对,他的不对”;你对?眼睛对着鼻子只一个啊;他们对的是很多眼睛对鼻子都是那么对的呀!那只好跟着这样对,这是真话!所以我现在常常写文章,我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写通;不过我看看年轻人那么写法,我也这样用。
譬如说,“我心中有烦恼、苦闷、讨厌。”——烦恼一点(顿号),苦闷一点,讨厌一点,很通啦!“我心中有烦恼、苦闷、讨厌”,而且还可以变成白话诗,朗诵起来:“我心中——有烦恼、苦闷,讨厌——!”(众笑)哈,这还是朗诵得很好的白话诗!假设照我们古文的写法,那就打手心了,给老师骂死了:烦恼、苦闷、讨厌?苦闷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苦闷;既然不管烦恼苦闷,中间自然有厌恶在内。那么下面就给你批:“衍文”——多余的文字。然后打几个叉叉,第二天还来:信都不会写!文字都不会写!手拿来!打三板!打手心三下。万一你要用了:“我心中有许多烦恼”,那么写诗词体呢,可以。
所以我刚才吃饭也讲,我说这个同学,我在跟一个同学开玩笑,我说最近怎么老是看你生病啊?感冒,这个气候是不好。不过,这个在古文形容,我就给另外一个同学啊,跟老古出版社负责的那一位同学说,我说古文很妙啊!这个人常常生病啊,这多可怜呢!在中国这样讲,白话就讲:这个人常常生病,多可怜!古文只有两个字:“善病”。这多妙啊!善,就等于擅长;常常生病嘛——善病。生病,又常常生病,身体不好,一肚子的烦恼,一天到黑皱着眉头、痛苦,下面两个字:“工愁”。这个愁就已经痛苦了,他说这个人啊,愁到已经比专家了!“工”,工夫到家了。所以你看看,一个人啊一天到黑生病、一肚子的烦恼,在古文写得那么美:某某人是“善病工愁”啊!四个字。现在说这个人、某某人一天到黑烦恼、痛苦、讨厌,而且烦燥、病气,随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各种病都有,白话文这一大堆(众笑)——不是讲笑话哦!
所以讲,我们从白话教育入手,要想来谈中国文化,我常常引用一句上海话(多年不讲,也不会讲了):“谈也不要谈了(讲也不要讲了)!”你没有资格讲嘛!因为你中文看不懂嘛。所以看佛经,我常常鼓励出家同学,我说,第一步,英文固然也重要,你不要想变成文学家。你只上了飞机,你说“我要菜”,叫得来就好了。不要光晓得说“咖啡、咖啡”,喝了一肚子咖啡(众笑),那就不对了!你总要会讲几句,够了,到那里再慢慢学。可是你要以佛学为基础,中国古文先要学好。
这是因为讲到《楞严经》翻译文字之美,讲到这个地方来。
现在我们讲到本经。首先,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因为这一本经啊,我疯开了,把梁启超他们推翻,所以我啊,发了疯!三十年前啊,当时我一个老朋友 杨管北 先生(现在过世了),他说跟我讲:南老师啊!我们两个做个好事。《楞严经》你讲了,我可听了懂了;究竟懂了多少不知道;哎!把它翻译成白话!我说这个事情不能干。中文古文翻白话?我们这本经是当时妈妈这么咬了喂给我们,现在又把胃里吐出来再咬一道变成白话吐出来,那不晓得是什么东西了!而且很难哪!一个古文翻译,你看“善病工愁”,刚才讲,这是古文。诸位你们很多文学家,白话怎么翻法?只能说“这个人最会生病,而且最会发脾气。”——不对啊!不是“工愁”这个意思。说这个人最会愁?这个话白话不通嘛!怎么叫最会愁呢?这不通嘛!那怎么办呢?所以“善病工愁”这四个字你把它很准确地翻译成白话就很难。这个句子很美啊!——“善病工愁”。
那么痛苦的一个人,看中国文字写得那么美!“善病工愁”你说翻译成白话怎么翻?所以我说我不能干。后来他说:你干吧!我说我干了、这个书翻了,当时我说我也穷,哪个人肯印呢?“哎哎哎!钱都归我出!不管印多少,我来印,只要你翻。”我说真的啊?你肯出钱印书啊?那个时候开始我不主张卖,后来我主张卖了。因为老是要把佛经送,送了以后啊,人家不要的也送,送去了包油条,干什么?卖回来的钱再印别的佛经不是很好吗?何必一定说求功德,光叫人家出钱印经,印完了乱送,送完了以后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干脆,你要的就来买,再贵的也来买;不要的送给你也不要。我卖回来的钱再印别的经不是蛮好?所以,当时就坐下来翻。翻完了,《楞严经》我看也不敢看,我现在自己的东西看也不敢看。假设我再投个胎来,我看到非骂他不可!一定骂这个姓南的这个家伙:“你这个混蛋!这个东西可以把它翻的啊!”翻成白话完全变了样了,所以我不敢看。现在我假设看看,我一定想重新翻过。但是我如果再把它翻译完了,后天再一看,我又觉得昨天翻译不对了!又要翻了。文字你看到是个小道,古人说文学是“雕虫小技”,雕虫就是雕刻家带一个放大镜,在那个核桃的核子里刻一只船,船里头还有人,那么小、那么细,小小的一个技术。你不要看文字是个雕虫小技呦!你真在那个最细最小的艺术境界雕到最高明的,很难!非常难!难到不得了的难哦!
所以有时候把一个文言翻译成白话,依据经典,把你碍住了,没有办法,只好上去打坐了,什么都不想了!求求佛菩萨帮忙,分一点智慧来。一下灵感一来,管他睡觉都要起来赶快写下来。再躺下来就忘了!睡醒就不能考据了,那就要考古系去了!
所以这个文字啊,这一本经在这里讲过,当时讲在开封斋,我们这里老朋友像萧先生当时还在座的。萧太太还不算在内,那个影子大概还反对的!(一笑)现在最近有人又提出来,我一算哪,三十年我没有再讲过这一本经了。所以三十年来,一世了,中国人三十年叫一世,十二年叫一纪,世纪两个字在旧文化里头是这个道理。十二年叫做一纪,三十年叫做一世。你看我三十年再也没有搞《楞严经》了,碰都不敢碰它了,自己碰到会脸红!结果三十年后重讲《楞严》,也是未免有隔世之感哪!拿古文来讲——隔世之感,好像自己回去又投过一次胎了一样,又换了一朝人了!今天有机缘向诸位报告研究这个《楞严经》的内义,先把我所想到的前面这些因缘讲一下。
再我向诸位年轻同学推荐,《楞严经》好好研究!不一定为了学佛,为了学中国文学就值得研究了。那文学实在太高明!老实讲,我自从读了《楞严经》、《传灯录》、《指月录》以后,我的文章才进步起来。这是真话,很坦然地告诉你。
所以我当年在峨嵋山闭关的时候看《大藏经》啊,有几本经我不看的:《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这些我不看。把它抽出来。因为我要很快的时间,一两年当中,——我只预算闭关三年——要一两年当中要把全部《大藏经》都要看完。那么时间就是很匆促,昼夜坐在这个位置上看,一个青油灯、三根灯草,点的油灯,灯下看;不是这个电灯下面看哦!昼夜在看,一天看二十卷经哦!二十卷经典要坐下** 坐着,山上又冷,生着一个火盆,也就是青油灯底下这样看,一天要看二十卷,要赶完哦!还要写笔记呦!所以把这几部经抽出来了,为什么?《大藏经》有些经看不到的呀!现在有钱可以买一部《大藏经》,当年全国也没有几部啊!峨嵋山、五台山只有一部两部啊!字当然大了,字是大一点了;那很稀奇啊!那么我如果把《楞严经》、《法华经》就在闭关要阅藏的时候看,不是耽搁时间吗?这些经典反正到处有流通、看得见的,下山以后再看。是这个心情。
所以下来以后《楞严经》始终带在身边的。因为天天觉得要看它,就天天没有时间翻了。人就是这样,生在峨嵋山脚的人,一辈子没有上过峨嵋山;生在杭州西湖边上的老头子、老太太,一辈子没有玩过西湖。太多了!譬如人家说我在台湾三十多年了,假设说人家问我到过日月潭没有?我说对不起!我到现在还没有去过。有一个“谈”我去过,“笔谈、笔谈”。那我去过。日月潭?因为我也不想“谈”了。这叫做什么?倒不是懒,“五岳归来不看山”了!我说那是个洗脚盆一样,有什么看头!硬是很多地方不想看了,就是五岳归来就不看山哦!不想看山了,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就讲,这一本经典所以从开始讲,我向大家特别推荐,好啊!那真好。那么我说,闭关以后下来,翻开《楞严》一读,文学境界提高了,自然会提高。尤其翻开禅宗的语录,《传灯录》、《指月录》一读,那个心境空灵,文学的境界更提高了。所以要想提高文学境界,还是看空灵的东西,《楞严经》有如此的好处。
现在,我们首先介绍《楞严》,我们普通称为《楞严经》,今天我们首先介绍经题。但是经题,我们研究的方法,我不是法师啊!居士,居士也够不上;连个佛教徒都不够。佛教徒要很庄严、神圣的,行为好;像我这个乱七八糟人啊,勉勉强强算是个读书人,还不够资格,读书人都不够资格!所以一定说会讲经——不会!只是把我研究心得的报告,诸位都是考试委员,我在讲的时候我的心情,我是被诸位考的学生,做一个心得的报告。不是谦虚话,的确如此!是这样一个心情。我所研究到、所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那么古人讲经呢?尤其法师们讲经(居士是很少讲经的,居士讲经,根本不能升座。不过今天我没有升座,我不是法师。后有佛、前有佛,我夹在中间的;跟在佛屁股后面,替他当个传话、翻译的,如此而已!我不是升座啊!)法师们升座讲经就很严重了!像我们现在到美国去了那位大法师——显明法师,正统的受这个讲经法师教育出来的。不过,他老人家已经变了一下,因为他讲经不准我来听,他就跟我讲:不准你上来听哦!这个是什么话?这为什么啊?“你一上来,我讲不出来啊!”我说我讲你也不要上来,你一上来我也讲不出来!我说我们两个有约。但是,你说我不上来,我在下面打开扩音器听,这个总是我的自由了!他说那我就管不到你喽!呵!我说我们各管各的。所以我一听,讲得好啊!我叫大家听啊!你们好好去啊!我说他一过世了以后,就没有人会讲经了。
讲经有一套规矩,而且讲成——显明法师已经现代化了——把传统的规矩变成现代化。你不晓得那个老派的那个法师讲经坐在那里。我也以前年轻学佛,跟你们诸位一样,到处赶庙子哦,凡是庙子有佛必跑哦!有山、有和尚、尼姑就磕头哦!有法师讲经就听哦!因为说听经是功德,为了求功德,所以听得进、听不进我总要听啊!其实坐在那里打嗑睡,一点都听不进。不是经不好,也不是他讲不好,我听不进。为什么啊?都是很庄严了,唱啊、敲啊,“叮叮当”,敲完了以后,拈香,然后:“大——佛顶——,如来——密因——”唱京戏一样的;然后,“大——,何以谓之大?大者,大也;大小之大也!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此所谓大也!” (众笑)我一听,你下一句没有讲,下面我都晓得了,我还有心听啊?只好闭起眼睛求功德呀!求功德就到昏沉那边去了!只好睡觉。这是老套的讲法。那真是!结果啊,那个听经的人啊, 都是老太太,有经必听、有讲必到。听完了,老太太你听懂了?讲一点给我听听看?“唉哟!深得很耶!”(众笑)当然深得很!她没有听懂,讲些什么她也不知道。(一笑)这是讲过去的法师们讲的。
现在不同了,像显明法师就可以现代了。他现在到美国去,这两天大概开始在美国要去演讲,好像五月二号大概有演讲了。
可是我们今天研究呢,还不是这个路线。也可以做学术性的,也非学术;因为我这个人就不是学术人。我是个普通人,不是学术人;那是专家。那么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极普通、极平凡。我们读经的目的,就是为吃饭一样:肚子饿了,我要吃饭;营养不够了,我要吃营养进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给自己学佛、修持,对身心是有利益的,这样研究的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用这个方法研究,当然,还是要走一点老路子。《楞严经》是普通的叫法,所谓简称也,简者简也!(一笑)就是简单的简。把它简称叫做《楞严经》。它的全称不是这样。经题全称是《大佛顶(应该有句点,“大佛顶”是个句点)、如来(又是一个点)、密因(又是一个)、修证了义(又是一点)、诸菩萨万行(又是一点)、首(一点)、楞严经》。那么多的内容兜拢来,是这一本经的观念、内容。所以这一本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样就是叫《楞严经》。所以刚才我提出来这个经题,每三个字、两个字一个句点,都包括了全部佛法的内容。不是理上的;修证上与理上的内容都在其内。
那么,古代、我们小的时候听讲小说,北方人叫说评书,茶馆里头听评书:听我慢慢道来!慢慢地说。现在,我们首先研究介绍的“楞严”,什么叫“楞严”?
譬如佛经有两本经,我很有幸这一辈子做了两件傻事,傻瓜北方人叫做“愣子”;笨一点,就是小孩子的傻瓜,叫“二愣子”。所以我的笔名就是自己叫自己“二愣子”,因为我真是傻瓜,做了二愣子!《楞伽经》同《楞严经》这二楞,我都把它古文翻成白话翻过的,所以我有资格自称是“二愣子”!(一笑)“二愣子”是北方人骂人,就是傻瓜蛋!所以我是个二愣子。
所以这个佛经里头啊,“楞伽”是山名,梵音,楞伽山,在锡兰,就是现在的锡兰,印度南方的锡兰、锡兰岛,锡兰岛中心那个山是楞伽山。据说佛说《楞伽经》,释迦牟尼佛真正到过南印度,在锡兰岛,在这个海岛山顶上说的,所以记录下来是《楞伽经》。“楞严”可不是岛哦!楞者愣也,就是愣头愣脑那个愣。严呢是庄严的严。一个愣头愣脑还很庄严,这就讲不通喽!(一笑)
“楞严”的意思啊,一半是翻梵文的音的意义——楞;一半是把中文的意义凑上去。等于我们讲“禅定”,这个翻译现在变成佛教的术语了,这是翻译过来的。“禅”,现在叫禅,我们国语的读音;我小的时候不念禅哦!念“* ”(无曰切),日本人也叫“* ”(无曰切),唐音,“* ”(无曰切)。“* ”(无曰切)闽南话叫什么?(同学答)哦,对!大概闽南话、客家话差不多啦!现在叫“禅”,我好几十年把它别扭过来,开始我很不习惯,我说我不“馋”哪,决不馋哪!馋个什么?因为谁要馋哪!现在也讲惯了,禅就禅吧!积非为是,大家都那么说黑的是白的,你不要硬——那就变成二愣子了!所以我这个还不是真正的二愣子,是跟着时代走的二愣子!(一笑)譬如“禅”是梵音,“* ”(无曰切)。那么,原始的呢?“然诺”,也不是“然诺”——“耶落”。对不对还不知道哦!中古音“耶落”,这个“耶落”就是“禅那”,现在翻译叫禅那。这个意思是梵文。[ 断录] ……观想、禅定、清净、寂灭、圆满,都有,这个境界叫做“* ”(无曰切),就是禅。那么到了中国翻译成这样叫“然诺”,谁懂啊?什么叫“然诺”啊?麻烦!嘿,把中国文化,孔子的学生曾子着的《大学》……[ 断录] 禅定,大家懂了。这就是翻译的高明。所以中国的佛经翻译得高明!
譬如说,我们讲现在你到外国去讲佛学,他问你学小乘啊、大乘啊?“马哈亚”(Mahayana ),是大乘。我说什么是“马哈亚”?——“布大”,我还听成“布袋”了!“布大”就是佛陀了,我们原来叫“布大”,现在英文是“Buddha ”,是后期的梵文翻过去的,不是我们古代的佛经、古代的梵文翻过来的。印度分五个,中印度、南印度、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印度不同,所以现代人说研究梵文,我觉得很好玩。拿现代的梵文来研究古代的佛经,也等于我们拿臭鞋子考证商朝周文王是穿的什么鞋子、他那个脚丫子有没有香港脚一样的可笑!你晓得吧?有这样的困难!
那么,“马哈亚”我们古代翻音是“摩诃衍”,就是“摩诃衍”。所以年轻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马哈般若波罗蜜多”;那么日本人念的般若是“巴扎”。我们那边唐代土音念的接近的是“波惹”。哪个音相近?都不知道了。你去考证吧!慢慢去考据去吧!
“马哈亚”(大乘)是什么?大车。“马哈”就是大,“亚”就是车子。大乘,佛经、佛法的原意是大车;小乘是小车、是羊车,《法华经》上形容是羊车,羊拖的拉的车,力量最小;中乘缘觉是鹿车,头上有角那个鹿拖的,力气大一点;大乘是大力白牛车,牛拖的,力气大。那么我们中国呢,大乘“马哈亚”过来不像翻英文一样翻成“大车”,大车是四轮卡啊?还是福特车?还是观光的游览车?还是火车啊?哪个车才是大车?——笨蛋!翻译得不好!所以中国人不那么翻。中国人翻译成什么?“大乘”。车子的意思是干什么?车子是载人,把你这个东西装载上去,到达一个很远的里程、一个目标,这样叫做乘车。所以我们中国人说,你有乘车证吧?就上去就乘。所以坐船过海叫乘船,坐车过海叫乘车;骑马到了叫乘马,骑牛到了叫乘牛;万一我人把你背过去,也可以叫乘人——乘。所以“大乘”、“小乘”,就漂亮了,就美了!意义就对了。可是外国人呢?翻译得很老实,根据梵文翻:“马哈亚”——“大车”;现在我们在这里是讲大车的佛法。你注意啊,回去不要坐公共汽车了,大家都要打车走。——就是这么老实!
所以真正佛的佛法到了中国,受了中国文化的洗炼以后,更高、光华了!所以,像“禅那”经过中国文化一翻译“禅定”,就懂了。“楞严”,所以取它那个“楞”,这个梵音;庄严的。就是一个本来颠扑不破的那个境界;打不烂,水泡不化,火烧不掉,用力量撕也撕不开,就是颠扑不破的,怎么样它都不会毁坏的;永远不会毁灭的、坚固的这个定力、定境。本来很坚固的,不是你造出来的,这个是“楞严”的境界,所以叫“楞严大定”。这个定不是你修得来的,你修行也修不来的。你不修,它少不了;你修了,它多不起来;可是一切众生本来都在这个定境中,你不认得。这是“楞严大定”。
“楞严大定”光是定吗?不是的,不是楞严大定。这个“楞严”是形容,一个佛法明心见性那个境界;真理是永远颠扑不破的,万世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上这三句话十二个字是“楞严”这个道理,这个境界的形容。所以它是个颠扑不破的东西;定慧等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我们可以借用《心经》来形容它。本来如此,不假修证,不是借用你修证了才能到达的。
“楞严”这个名称先了解了。《楞严经》全部讲的是永远至高无上的。现在我们拿现在观念也可以写白话文章,假设我们现在人问你:哎,你是个青年学生,你也研究过《楞严经》,什么是《楞严经》啊?那么你为了拍马屁、对于现代人的观念拍马屁,说:那一本佛说的经典,是讲一个至高无上、永远不变的真理,它就叫做《楞严经》。“楞严”是个名称。
“经”,所有我们的文化里头,对于古圣先贤的言语文字所记录的文章,尊重它,称它为“经”,经典的经。经者,直到的,一直;经者,永远是一条直路,凡是人要想做人,要想成佛,这一条路一直去、不弯曲的,这是“经”。“楞严经”是这个意思。
那么,把“楞严经”这个问题我们先解决了,这是倒转来解释。
那么现在先讲全经的题目,叫“大佛顶”,这个“大佛顶”,这个不要解释了。不过台湾有没有?哦,好像彰化有个大佛,好像大佛的头顶!大家有没有去过啊?那个里头我倒是去过,里面有个铁的楼梯,到了那里,摸不见他头顶,因为在里面。呵,“大佛顶”就是大佛的顶——如果那么一讲啊,没有道理了!
“大佛顶”就是佛法最伟大、至高无上的一个法门、佛法的顶尖的法门,就是“大佛顶”。佛法里头的佛法、修行里头的修行、佛学里头的佛学,伟大得很!就是佛法至高无上、顶尖的、第一等的佛法。所以用白话翻译就是这样。
这样的意思、这样白话翻了就懂了“大佛顶”啊?还是不懂,还是不够的。什么叫“大佛顶”呢?根据佛说,一个人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成了佛的人,本身不但证得修道的法身,这个肉体身、报身也转了;所以得道成佛的人不是我们这个相貌,我们的相貌太不好了!
每一个功德圆满、智慧圆满、得道的人,具备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同普通人(普通人在中文就叫凡夫,凡夫的意思是最平凡的人、最普通的人;“凡”这个意思就是最普通、最平凡,所以叫做凡夫。夫就是指一个人。凡夫是这个意思,就是一般普通人。中国的佛学佛教里头讲的凡夫,翻译成白话就是一般普通人)不同。一般普通人所没有的,佛有三十二种特别的相。
有八十种随形好。跟着这三十二种特别相来,他有特别的好处。譬如因为佛是成道的人,一天到黑面孔面门皮肤都放光的!因为他皮肤细嫩,他自然就放光华了。因为他光华,他光焰照人,使被他这个光所照到的人,自己心境都会得到一种特殊感受。这就是他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很多,讲不完,这个将来慢慢说,以后会提到的。
那么三十二相里有一个佛相就完了——“不见顶相”。佛经上说佛还有一相叫“不见顶相”。那么我们当年看佛经就完了!世界上哪里找这样一个怪人啊?佛者,非人也,拿中国字讲正好,人字旁边加一个“弗”字,不是人;不是人,就是佛。当然不要搞错了,不要认成英文一样:人要拿到钱的标记($),那个才叫佛,那就错啦!那不是人,超人,叫做佛。佛有“不见顶相”,那不是个怪人啊?这个人在下面看他看不到头顶的,你说这个人头顶下雨来怎么办?雨不是落到脑髓里头去了?怎么叫做“不见顶相”?看不到佛的头顶。那么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的头顶,都看得见啊!你看我们塑的佛像头上黑黑的,一个一个一点一点那是什么东西知道吗?所以大家出家人只好拿黑毛线编起来一点一点戴头上,以为是学佛。你们学不了的呀!佛不像你们,半个月剃一次头,变成*** 一样,不是的。他老人家很懒得剪发,他的头发是右旋的;欧洲人、印度人头发都是右转,不像我们中国人头发是青汤挂面,新竹的米粉直直的——中国人的头发。他的头发是转起来的、转的。所以很久没有剃,转拢的一球一球。他打坐那很久,动都没有动。还说半个月:哎呀!打坐,我快到了,出定了,要理发了——那还叫修定啊!他一定了就不管了,不管了头发就长起来,转成球了,所以头上就是这样。头发一点一点转;不是头上长包包。所以这也是佛的一相。是这个。他也看见顶啊,怎么叫“不见顶”呢?这不是一个秘密吗?
这个大,佛法的境界是非常大,无所不在!哪里有佛?无所不在,到处都在。《楞严经》上说,十方虚空都不能容纳,将来我们马上讲明心见性这一段就提到了。这个经典里头说:“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这是《楞严经》上的原文哦!我还幸而背得来,大概没有错;万一错了一个字,请诸位原谅,不要打我手心就好了!“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他说,我们一切人,不只佛哦!我们每一个人这个心量之大,大到包含了这个太空。整个的宇宙、太空在我们的心体以内,等于像我们看天上满天青天里头一点白云一样。整个的十方虚空,包括银河系统所有的外星球的外星球,整个天上的星星、明点都看得见的,那都是星星、都是一个世界。把那么大的宇宙放在我们这个心的体里头,不过一点尘渣子而已!——心量之大!我们现在没有成佛,很可怜!都把自己这个身体守着,以为这个就是心,搞错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大而无边无际。你说大有多大?大得比虚空还大——那有边了,虚空就有边,虚空这个观念就是边了嘛![ 断录]
所谓佛的“不见顶相”,就是“大佛顶”。“不见顶相”就是心之体,无量无边。真正的佛法有没有顶尖呢?有没有边际呢?没有边际的。就是“大佛顶”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佛的头没有脑盖、没有天灵盖的,那观念就错了。
“如来”,这是一个观念。所谓佛学叫如来,所有十方三世一切成佛了的人一个总称,都叫“如来”。比方我们读历史,“皇帝”这个名称是统称,“总统”这个名称也是统称,国家元首的一个代号、统称。所以如来这个名词,凡是悟道了、证得菩提成佛了,都称“如来”。至于说“释迦牟尼如来”,那是特称。那是指释迦牟尼这一位菩萨现在成佛了,叫做“释迦牟尼如来”。释迦牟尼是他本人的名字,“如来”是成就至高无上的大佛顶境界的统称。所以如来两个字,所有成佛都称“如来”。假使我们在座的王先生、张先生将来成就了,就是“王某人如来”、“张某人如来”,等于是这个道理。如来者,成就佛法是中心。
那么,我们中文翻译成“如来”就高明得很了!你要知道,这个“如来”怎么样解释叫“如来”啊?我们平常念的大般若部《金刚经》自己有解释、佛有解释,佛说什么叫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从哪里来?无所从来,来处你找不到。等于我们的思想念头,譬如早晨睡醒了,你第一个念头想什么?自己都没有把握,莫名其妙就来了,无所从来。我们再想,这个思想念头跑了,到哪里去了?跑了,找不到影子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拿我们的思念、念头来做比方,来无踪、去无影,“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说走了?没有走,再一想又来了。我们这个思想前一个观念、前一句话,我讲的,没有了;诸位听到的,也没有了。你说没有了就不会再讲了?我们不是唯物论者,不是断见;我重复一道,又来了,你又听见了。所以这个“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是名如来”。“是”是古文,现在白话文这个“是”就是“这个、这样”(白话文“是”这个字就要变成两个字了),这样叫做如来,如来就是“是名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果我们翻译成白话:“来,莫名其妙地来,去是莫名其妙地跑掉,这个样子叫做如来。”我就不信佛教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个经我也决不会敲起木鱼念:来,莫名其妙地来;邦邦邦!去,莫名其妙地滚蛋!邦邦邦!邦邦邦……这样叫有个什么意思啊?所以佛经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文字般若”,般若里头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不好就没有佛法了。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们,释迦牟尼佛在中国名称叫“释迦文佛”哦!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老师、过去七佛之师、这一生是释迦牟尼佛大乘菩萨里头首座大弟子是“文殊师利菩萨”,处处离不开“文”的境界哦!文化、文学。没有“文”,还谈个什么啊?!
你看这个《金刚经》佛学的文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好啊!那个木鱼我就敲得下去了,一个字一敲。是境界好!意思是这个意思啊,可是它到文字般若境界就高了!所以文字般若之重要。大家要注意啊!中国人本来是文章华国,我们过年时写的对子:“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中华民族家家认为值得骄傲的地方。现在呢,文章“污”国,污染那个污;诗礼“秽”家,没有诗礼了,而且这个诗还不能够写成作诗的诗,要撕鸡腿那个“撕”、撕掉那个撕,撕掉了礼了,没得礼义了!“撕礼秽家”了!
过去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到每一个家里呀,同学家里一看,他的大厅上祖宗牌位前面,一看这八个字,哦!肃然起敬!晓得是世家,书香后代,他才敢写这八个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不是书香后代,普通人还不敢乱挂起来,不敢写,谦虚嘛!所以这个文字重要。
再说如来呢?中文翻得好!“如来”呦!不晓得用多少脑筋翻译的。“如来”,你看看,怎么说?好像来了。对不对?如来,“如”就是好像,好像来了。释迦牟尼佛来过没有?好像来过啊!现在呢?现在回去啦!现在跑了没有?没有啊!至少至少他的遗教还在这里哦!他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灭,所以“如来”。
你比如还有一个词翻译得好:“真如”。当然不是排骨真如那个真如。真如的意思就是倒转来:“好像是真的”。没有一个真的;有一个真的这个真的就变成妄念了、变成假的了。所以它是“真如”,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再看,“如如不动”,这是佛经的文学文字,你再想一想看?“如如不动”,好像好像不动。动了没有?动了!动了?没有动!好像在入定了。你说定中完全是定吗?不动吗?——只能说“如如不动”。动而不动,不动之动,是为不动。那么一般人读不懂了。所以到了顾亭林在《日知录》上讲佛经,他说你们不要读佛经,佛经没有什么读的我告诉你!它像一桶水装满了,这边一桶是空桶,把这一桶水“咚”倒到这一桶,等一下再把这一桶水“咚”又倒这一桶,倒来倒去还是这一桶。这个顾亭林讲得好像是蛮高明,实际上他佛经都读不懂的,他是个儒家。
当然了,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所谓佛法者,什么叫佛法?《金刚经》上说,“即非佛法(一切不是佛法),是名佛法(这就叫佛法)。”那么顾亭林一看,这是一个空桶,一桶水“咕咚咚、咚咚咚”,倒来倒去,“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个不要读!不要读!浪费时间!没有错。实际上呢?你懂得逻辑呢,因为他当时不学逻辑。中国有没有逻辑?你说是西洋传过来的吗?——不是。中国佛学早就来了——因明,就是逻辑。所以菩萨要学五明,五明就有因明,因明就是学逻辑、学哲学,都要懂了,哲学、逻辑都懂。所以世界上的文化,证明西洋的“逻辑”是印度的“因明”传过去后的变化,演变成逻辑。站在西洋人的立场,他硬要硬争,认为是我们希腊的逻辑传到印度去了,所以印度产生因明。哎呀,这两家打官司争来争去啊!让他了,爱怎么争。每一个人总要说自己的祖宗伟大,是没有错的,情有可原!绝不会骂自己的祖宗是混蛋的,对不对?人家都讲自己:我这个祖宗文化好!这个应该。管他呢!你希腊传过去印度也好、印度传过去也好,反正我中国人很老实,没有因明——中国人有!过去叫做“名学”。春秋战国时候的名学,名学就是逻辑。诸子百家里的名学,没有印度因明、西洋逻辑那么完备就是,也有。这个逻辑是必然。
所以你懂了逻辑,拿逻辑讲呢,“所谓佛法者”,肯定一个题目;那么佛法有个肯定,就不是毕竟空了,不能证到空;“即非佛法”,又把它推翻了。也就是正、反、合。也可以说是肯定、否定。永远否定下去也不是佛法,永远肯定下去都不是佛法。最后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不空不有;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讲了半天,到了中国的禅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准说话!就完了,就不能说了。(一笑)
现在,我们晓得“如来”翻译得好,是这个境界。注意呦!“大佛顶如来”就是我们现在学佛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参禅、明心见性,求达到这个境界——“如如不动”,就在这里。道在哪里?道就在你那里,不在佛那里;更不在我这里,我是个什么也不懂的人。佛有道没有?佛说在你那里。等于禅宗的六祖,那个弟子惠明问他说:五祖传给你了,你说这个以外,还有秘密没有?六祖说有啊!他说“密在汝边”。秘密在你自己那里,不在我这里。告诉你就是佛,你找不到这个;告诉你明心见性是佛,哪里是心、哪里是性自己不知道!所以秘密在你那里。如来就在你心中。所以这个经典是“大佛顶如来”。第三句讲出来了,是“密因”。秘密里头的秘密、神妙里头的神妙、至高无上的秘密。那么有人把它打进密宗去了,日本的《大正藏》的编辑,把《楞严经》放到密藏里头,也没有错。是真秘密。一切众生每一个人都是佛,我就不晓得自己佛在哪里!这个是真正的秘密。世界上的秘密在哪里?有秘密的地方绝没有秘密;一切都摆明在那里,自己不知道,才是大秘密。自己明明是佛,可是自己找不出来。自己心性在哪里?找不出来。
我常常问人说,你有没有把握明天睡醒、夜里睡醒、明天第一个念头、思想是什么?现在晓不晓得有把握?没有把握。这是大秘密!假设你有把握说,为什么我睡醒了怎么先想这一个事呢?这个念头怎么来的?找不出来。这是“密因”。
所以,这一本经典是属于“密因”的法门。不是“密果”哦!不是宜兰的蜜果哦!它是密因哦!你把这个秘密的因素找出来你就成佛了,个个成佛了。所以它叫“大佛顶如来成佛的秘密的法门”。这个是“密因”。
下面一句注意呦!“修证了义”。真正大法不修不证,本来是佛,就不要修喽?要修。不但要修行,还要证到。证哦!你光是理论到了,功夫不到,那不是证哦!你说我会得定,好,请你盘腿坐在这里三天!不,三天条件太苛刻了,盘个腿坐在这里一天都不动,也不吃、也不饿,就在这里头,做不做得到?你说我会得定,你定定看哪!要修证到的。说得到,要做得到的。修证什么?修证到“了义”,不是不了义。了义、不了义是佛学的名词。透顶、透底……[ 断录] 所以这一部经典的法门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成佛,彻头彻尾的法门。——“修证了义”。
所以这一部经典,你想学大乘道,一个凡夫修大乘道而成佛的。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万行,一切修行法门皆在其内,“万行”。我们普通守戒,三皈五戒。出了家,两百多条戒、三百多条戒,那还是小乘戒。大乘戒、菩萨戒多少啊?“万行”,菩萨戒八万四千条戒,你怎么去守啊?起心动念都是戒。佛说一切众生一念之间(什么叫一念?一呼一吸叫一念)—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因此,每一个烦恼就有一条戒。所以,学菩萨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认为一点小善不肯做哦!大善大功德要造,小功德也做。“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叫万行庄严,所以成了佛叫万行庄严,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做人、他的说话,没有一下不是利人家的,就是万行庄严。所以这一部经典是诸菩萨的万行。好!“首楞严经”。
好了,我们开始先介绍“楞严”是颠扑不破、不生不灭的大定,现在懂了吧?要想真正得大定,好!必须要做人做事、一切行为具备了万行庄严,修证到了义境界,直到成佛的秘密法门,才能达到如来境界,才到达大佛顶。今天先到这里,谢谢!(第1 集完。玉树临风录校,二校完,妙音三校)
《楞严经讲座》 | 下一篇:楞严经讲座 第二集 |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