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二十一)
---唯识与中观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内外隔绝了,“无漏”,水一样一点都漏不出去了,外面漏不进来,里面也漏不出去。“有漏之因”,有时候在欲界,就是我们,你修到了也可以得无漏果,“有无漏生”。

“有漏无间,有无漏生”,这个是讲什么呢?欲界里头的人、欲界修禅定,天人表拿出来看,初禅、二禅这还是有欲界里头,欲界、色界还是有漏之因。但是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里头进修呢,可以得无漏果,一下子直超了、跳上去了,超级就证得罗汉了。

“无漏定无生有漏者”,到了五净居天,你看天人表,色界天那个时候、四禅天这个境界,如果得了无漏定的时候啊,一定不会再生有漏之因了。所以这个话文字很清楚嘛,不肯用脑筋!这个文字多清楚啊!道理就是这样。

“镜智起已,必无断故”,大阿罗汉,佛也不过是大阿罗汉,不是普通阿罗汉。大阿罗汉得无漏果,成了佛才得无漏果,大阿罗汉也一样。这个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我们《八识规矩颂》要记得哦,第六识是“观察圆明照大千”,大圆镜智那个时候,第六识、第七识都转了,大圆镜智。所以“镜智起已”,这个时候转了,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完全变成大光明无漏,“必无断故”,中间不会说无漏果再生有漏的。

“善与无记,相望亦然”,这个时候善的种子、无记这些种性,“相望亦然”,你彼此观察,观起来作用、道理也是这个样的。就是说佛果是至善的,最笨是无记;道理、就是观待道理你推测是一样的。

那么又问问题了,“此何界后,引生无漏”呢?所以一个人修道得无漏果啊,多不容易啊!证得阿罗汉,那清净极了,那心中无漏。

修到哪一界才能“引生无漏”?“或从色界”,看天人表,因为大家你不熟嘛,观念里记不熟,所以啊,在色界,二、三禅、四禅;“或欲界后”,或者在欲界里头的后面,初禅的欲界还非……,初禅二禅之间,有时候智慧一高,禅定功夫直到这里,他的智慧、了道的心快,智慧明利,就得无漏。

有一个重点告诉你啊,“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我告诉你佛经的道理,“异生”是讲有修持的罗汉或者佛,已经同人不同一点,等于人中同普通人不同一点叫做异人,佛经就是“异生”。学佛稍稍有修持的人,佛告诉你,要真正成佛,到色界的时候才能成佛哦!欲界不会成佛。也没有无色界成佛。这是什么道理?这是秘密了。无色界是法身,成法身,无相的;欲界是五趣杂居身,欲界是化身;色界是报身。所以《华严经》同《梵网经》,你们修的菩萨戒“梵网戒”是《梵网经》(所出),《梵网经》菩萨戒是毗卢遮那佛在色界天上给千佛说的,不是给我们人说的;给佛说一切菩萨戒,唯有佛与佛才能够有资格听。所以卢舍那佛是圆满报身,在色界才成就、成佛。注意哟!所以修持说色身不转,你说成佛、三身圆满,必无此事!不要瞎扯了。所以一切异生求佛果者,定生色界以后,才引生无漏。注意啊!所以真到了无漏果的时候,我们这个肉体是最粗最粗的,也转了,转成色界身了,所以修成功了身心都是光明了,整个气象都是光明出来了。

“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查“三界天人表”,净居天在第几禅啊?江尼彬跟明光俩,四禅在哪一天啊?色界哪一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宫是有顶天,色界大梵天的天宫,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华严经》开始,大梵天境界就来了。所以唯识这些地方简单告诉你一个原则,大的修持不告诉你,只讲人中起修,了解唯识。所以说这个时候才得无漏。真正无漏,不但心无漏,身也无漏。身无漏并不是讲漏精啊,什么男女性之间叫作漏哦!我们六根都在漏啊!眼睛把神漏了,耳朵听声音把神漏了,眼耳鼻舌身哪一样不在漏?都在漏啊!所以必生大自在宫。

就是讲普通凡夫叫小乘,“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二乘——声闻、缘觉小乘的人,虽然证得罗汉道,非究竟哦!必定回心趣向大乘菩萨道。“定欲界后”,禅定超过欲界定,欲界是几禅以后啊?你们两位:江尼彬跟明光晓不晓得?我鞭你们留意记下来,其实也是鞭大家同学们要记,不过他们两个首当其冲了。晓不晓得?一下就查不到,可见平常表都不留意看。“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他化自在天、二禅定以后,也可以“引生无漏”,得无漏果。

“回趣留身”,注意哟!这都是秘密。所以佛过世以后吩咐四大弟子永远活着,迦叶尊者衣钵拿到,在鸡足山入定,在等弥勒菩萨;宾头卢尊者;还有一位弟子君屠钵叹,还有位佛的儿子罗睺罗,这四位大阿罗汉没有入涅盘。“回趣留身”,当时的肉身还留下,不是说肉体尸体不坏——还活着的。所以“留身”,自己生命可以作主。佛本来也可以留身啊,佛在《涅盘经》上不是问阿难,他说我应该走啦!不过我有法子、有方法可以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你看怎么样?阿难三次不答话;等到佛宣布涅盘了、走了,阿难哭了:你不要涅盘!他说我问你三次嘛,魔给你障闭着,魔把他障闭了,好像没有听见,他就愣住了;他没有讲一句说:佛啊,你不要走啊!他说你只要一句话我就留下。三次因缘测验你,你没有答话嘛!现在不讲了,走了。

还有玄奘法师,你看《大唐西域记》,他在印度亲自在留学的时候碰到龙树尊者的弟子八百岁了,还在;龙树菩萨的徒弟,当然(是)在家人。那么他的徒弟也有两个徒弟,大师兄两百多岁,小师弟一百六十几了,两个人,玄奘法师说看起来像是几十岁的人。玄奘法师要学,他说可以啊,你在这先学二十年,打基础。玄奘法师说那不行,我发了愿,二十年要取经回国的。你看玄奘法师,我们要晓得,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典,多么值得向他顶礼啊!他牺牲了自己的修持,取经回来。他说我不能,我发了愿二十年后取经回国。只好离开他。这一类的人都是留身住世。

不过留身不一定留这个肉身哦,有很多种方法留身,太多了!这是修持上的秘密。秘密哪里来呢?这要把这个教理、唯识之理通了以后,你才能够真有资格修法,否则你没有资格修法呦!也许正法一传给你就变外道了,就错了,理不通不行的啊!最后的成佛是般若,不是迷信啊!不是说拜拜啊、相信得不得了啊——你再信,信有什么用?笨!那个笨信有什么用?

所以啊,“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在欲界里头也可以长存。“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所以欲界里头有肉身菩萨、肉身佛也经常有存在哟!不过他们不会告诉你“我就是佛”、“我就是某一个菩萨”。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就是一个菩萨”,你打他三拳,那一定是个混蛋!菩萨不会自己讲“我是菩萨”、“我是罗汉”、“我是佛”。我还听说有人说我传一个徒弟,“我就是这个、这个、这个……告诉你哟!——玄奘法师。我就是玄奘法师来的!”有人对师父,这个人亲自告诉我。“哎呀”,我说怪不得你做生意要倒霉,开素菜馆也开倒霉了,我说怪不得!你专门碰到这些魔鬼一大堆。“哦,老师啊,这是个无上秘密呀!”“哎呀,”我说算了吧!无上菜根!什么秘密?!真佛菩萨他不会表示的呀!除了我们这些混蛋自己乱吹,不行的。

你们注意啊,这是戒律!一个成就的人不会说自己成就的。成就的人有一点表示自己成就,已经不行了,那马上功德要退的。

所以说留身住世,虽然说他一定要往色界的大自在天宫方得成佛,色身成佛、报身圆满;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本愿的力量、愿力的关系,他所留的身体是这个欲界的肉身,同我们凡夫一样,看起来就是普通人,是个欲界的肉身。“所留生身”,“生身”注意哦,《楞伽经》所谓讲“意生身”。“是欲界故”,看起来好像就是欲界里头的人。

那么为什么在等无间缘里头讲这些道理?要特别注意啊,这个理不是在因缘里头的道理,是等无间缘。“截断众流”这个中间,这一节很长,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

《成唯识论》第七卷,关于因缘的道理——因缘论。因缘我们学佛都很熟识很熟练的名词,一切都有因缘。但是因缘究竟是什么道理?现在仔细地研究。可是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要倒翻过来二百八十九页,重提起大家的注意,不然这个因缘听了还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就是说,二百八十九页卷七、同二百八十八页有个偈子,这个偈子的原文: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心物、宇宙万有同我们的身心都是这样、这样地变。怎么样变?下面就是讲变的道理。“以展转力故,彼彼(这些这些)分别生”,都由妄想分别而来,这是总结。那么看到是“论曰”,“论曰”过来,我们现在再找二百八十九页倒数第五行中间开始,这个话要注意:“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就是我们心王所生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法的种性、种子。拿物理的道理就是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就是一切众生自性的种子变现行。所以“本识中有一切种”,一切的种性,“转变差别,及以现行”,现在我们活着所起的;“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就是八识的因缘所变,互相辗转为因果,互相辗转为因缘。“彼彼分别”,这些、这些,“彼彼”就是古文,拿现在的话就是“这一些、这一些”,很多很多;“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就是提出问题:既然自性里头有种子,自己互相为因果,为什么说还靠外缘才生一切万法?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就是我们学佛修到自性清净,由凡夫境界而成佛得净法,净法的生起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净种现行,为缘生故”,所以我们由凡夫而学佛,是反转来的因缘、辗转的因缘,由恶业而变成善业,由善业变成真正的自证的净土。那么“所说种现”,所讲的种子生现行,“缘生分别”,中间都是因缘的关系。“云何应知此缘生相?”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因缘道理?“缘且有四”,四种。第一因缘,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正式讲等无间缘(因缘的第二个)。

再提起大家注意,所谓因缘,是本识里头的自因自缘,自心缘自心;由种子生现在的现行,由现行成为未来的种子。但是有一点,唯识所讲的种子,是拿我们的知识范围,看到一切植物等等都由种子来,所以采用种子这一个名称。不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心识上好像石榴一样有很多颗种子,这样一想算不定把自己想出癌症来了,我们心里头没有那么多种子。(一笑)这个种子是个名相,告诉我们这个观念。

再第二点我们要了解,一切的物理的,譬如拿植物来讲,种子、任何一个种子你把它分析了、解剖了,到了中心是空的。譬如香蕉,一颗香蕉树我们把它扒了,一层一层扒下来,中心是空管子,是空的。即使现在科学物理的所谓电子、原子,它的中心是空的;因为空,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它才能够爆炸。比方,像我们大家都晓得鲤鱼,鲤鱼在鱼的里头力量是很大的,鲤鱼肚子里有两个泡,同电灯泡一样真空的。所以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家里做鲤鱼,杀了鲤鱼以后把两个灯泡要拿出来玩,最后拿手一拍、拿脚一踩“啪”一响,因为它真空,力量大。那么由这个道理了解所谓种子,基本上是空、空性,所以种子是形容词。

再说,一切种子生现行,现行就是前因的果。这里不讲果报的关系,所以不用因果,只讲连锁性的关系,因此只讲因缘。我们晓得一切的因缘都是刹那、刹那在转变。注意佛学“刹那”这个名词,这个“刹那”两个字大家都应该会写了,就是翻译的名相。不过在中文里头几千年来,已经变成中文一个很文学化的名词;刹那代表快速,非常快、非常短暂。所谓一弹指,我们这么一弹指之间六十个刹那,刹那之快;同样的道理,刹那也代表无量数、很长的时间。念念之间都是一刹那,一切因缘皆是刹那。这个因缘聚会了,刹那之间这个聚会的因缘、会合的因缘,当场就空了,过去了。过去了,这一刹那灭了。

那么身心的呢?生生不已的这一刹那,都是刹那刹那在流、存在,所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而现在此心不可得。所以在《金刚经》上说,在般若性宗的道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证自性空,这一刹那就证得了,不要去求一个空,求一个空还是一念。此念本来而不停留的,不是你去空它,你有个空的境界去空它,那都是唯识所生、唯心所现;它自性刹那、刹那本空。但是这一刹那也代表了无数长(的时间),宇宙几千亿万年不过是一刹那。所以“刹那”的观念研究唯识以后应该了解了。

由因缘而讲到等无间缘,也给大家说过的——等流,像一个河流一样平等而流过去,永远在流。我们用古人的诗来说,“万古江河日夜流”,千秋万古这个河水永远看到在流,实际上这条流水等于就是种子因缘,刹那、刹那都是过去了。当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流水已经是过去,消失了。所以说“一切种子如瀑流”,看到是有,自性空;你说空吗?它真有。这个道理要把握住。

所以上次由因缘讲到等无间(缘),没有间歇性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这个中间在一个凡夫的境界、没有了道的人,在六道轮回里头他永远在旋转,一个刹那、一个刹那连接下去,连接下去跟着现象变。所以刹那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它有无限的时间、无量的空间;就在这一刹那之间。所以等无间缘这个作用,就是讲因缘这个作用,它像一股流水一样,像“万古江河日夜流”这个道理,它永远周遍法界;它这股生命之流,永远是存在、在流动的。

那么,我们要到什么时候等无间缘才能了呢?所以了了缘那就证道了。所以我们学禅宗的人经常口头禅,讲引用古来大德的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那是谈何容易的话!“要随缘消旧业”,把等无间缘了了,了了以后,“了了了时,无可了处”;“更不造新殃”,再不结新的因缘,谈何容易?!做不到哦!假定做到了,不过是小乘罗汉境界,尚非究竟。

就是说,诸佛菩萨虽然自己了了一切因缘,乘愿再来,那不是受因缘业果的支配,是愿力自主地来,那么才是超越这一个境界。所以你看禅宗祖师讲的两句话,那么在严格的佛法的范围来讲属于小乘的境界:“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实际上拿教理来说,这两句话非究竟:那么你修不修道呢?你在不在定中呢?既然在定中,也在造业啊,造什么业?造净业嘛。怎么叫“更不造新殃”呢?所以很多我们了解的佛学上这些话,很多是非了义的道理,要搞清楚的。

我们上次就讲到如何了这个缘,就是讲到二百九十二页。上次讲到第八识,等无间缘,就是二九二页倒数第三行,我们重复一道:“是故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就是说,一切成就了、了了,还留身、留这个身。这个身不是法身了,要到色界天大自在天宫成佛,所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圆满报身。我们现在大家所受的菩萨戒,我们用《梵网经》来受菩萨戒,这一本经、这个戒律,卢舍那佛在色界天为千佛而说,上一次我们提到过。所以由大乘的菩萨乘愿再来,所谓《楞伽经》上的意生身的修成,才留身住世,留这个身体住世间。或者是生生世世转一个胎,乘愿再来,但是隔阴不迷。隔阴还迷了、一切要重新学过,已经不是了。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留身再来,他说,“是故”,由这个道理,“声闻”,就是一切小乘境界的声闻、缘觉。“第八无漏,色界心后”,必须由小乘回转来发大乘心,到了菩萨第八地(不动地)以后,已经达到一切无漏种性,得到色界——超过了欲界,“色界心后”,不是色界的身体哦,(是)色界心,都在自性光明境界中;“亦得现前”,也可以做得到。

所以色身要想修成功留住颇不容易!不要说能够报身常在,我们修到以道家的观念:长生不老、慢一点老都很不容易,不是那么简单的。“然”,但是,“五净居天”,色界天里(三界天人表大家手边都有了,应该搞熟),色界天快到最高处——五净居天的人,不会做到留身住世。为什么?他们“无回趣者”,没有回转来发生的可能。为什么呢?《成唯识论》玄奘法师说:佛说的各种经典上都讲,“经不说彼发大心故”,佛经的理论记载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行到达五净居天这个境界、世界里,不肯发大心了,不肯发菩萨心;因为他不能发这个心,所以想“留身”色身留住,也不可能。可见我们修到色身,不是这个肉体的色身哦!要想留着这个肉体的色身留形住世,更难了,更难一点了!还要加上欲界的各种修法,所以非常难!这是讲第八阿赖耶识种子问题、种性问题,就是基本功能问题。

现在讲到第七识与等无间缘的关系,第二行的下面:“第七转识,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生、处、系故,有漏、无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我们先把它切断到这里。你看看他这个原文这样翻法,叫我们怎么样搞?怎么样去读懂它?真痛苦!

就是说,那么我们一切众生第七识(末那识),普通所谓讲“俱生我执”,这个名称不能够解释,它包括了异熟、等流、士用、增上。第七识就是生来就是这个我相、我执,转成平等性智才能成菩萨。第七识的转识,这个转识不讲转识成智这个意思;第七识这个我相在变、转换。

譬如我们人,我们拿世间法来讲,一个人在穷的时候我还是我;这个穷人突然变成大富翁的时候啊,态度也不同了,对人说话姿态都不同了。我还是我,但是这个我有转相的作用。一个年轻的人好像默默无闻、一无是处,谁都看不起的样子。可是到了某一天,他一旦时来运转,忽然又有钱又地位高了,“居移气,养移体”,咦!感觉到这个人风度都不同。他这个我还是我,第七识的“我”在转,就是这个道理,比方。扩而充之,我们的我假使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我们不幸下一次人身都得不到,或者变一条狗、变一个猴子了,这个我还是我;可是那个我是猴子的我、狗的我,就是个性不同了。是讲这个第七识的转识。

那么这个转,现在是讲转第七识这个我相(末那识)转的这个因缘,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头),九地(四禅八定,配上凡夫的五趣杂居地。我们发的《天人表》上都有的,自己去查,不再提了),在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这个第七识的我识越来越坚强。譬如一个人书读多了,那个意见、我见的坚强比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还要顽固,因为他有知识的增上缘加进去了。所以在三界九地“亦容”,为什么“容”?这个“容”字——在逻辑的道理上你去了解它。就是说,应该说,“互作等无间缘”,互相作这个“等”——没有间歇的道理。

比如说有人,我们拿人世间的道理了解它,大家就容易懂一点。我们都晓得我们历史上有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当他穷得没有办法了,去当了和尚;当了和尚还是没有办法,化缘饭都吃不饱。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啊,有一次讲老实话:谁又想到我今天当皇帝呢?当年就是为了吃饭。是真的呦!很多人事业都是这样:谁晓得有今天的成果啊!开始不过为了谋生而已,找一个生活。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你看在宫廷里头有时候跟他的皇后太太——马皇后,两个人穷的时候在一起——有时候他也拍起大腿来讲,跳起来:“嘿!想不到我朱元璋还是当了皇帝!”那个皇后一看旁边站了两个太监,不得了!她晓得他的脾气。朱元璋一出门,皇后就吩咐这两个太监:等一下皇上就回来啊,你一个要装哑巴、一个要装聋子,不然你们两个命我不能保!这两个太监吓死了!

朱元璋出了宫廷一想啊,这个事情不能在太监前面丢人啊!给太太两个还跳起来那么讲,那个皇帝的威严到哪里去了?马上回来看到:哎,你两个看到我刚才做什么?一个装聋子,一个装哑巴。他就问马皇后:真的啊?马皇后说:是嘛,一个聋子、一个哑巴,你不要管他,出去吧。他就不杀他;不然这两个头就掉下来了,吃饭的家伙就没有了,就不能吃饭了。

那么我们拿历史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我还是我,界地不同,他的这个我相“等无间缘”还是在等流,这股力量还是在流。可是呢,你看他当了皇帝的时候,还是带着那个当年讨不到饭那个吊儿郎当;换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到了晚年地位怎么高,有时候还是有童心的啊!那个童心总管有的。任何一个小孩子,你如果把他压迫得厉害了,他也觉得他自己了不起,为什么受你的气啊?!童子里头他也有大人气概,他种性里头带的。由这个道理你就了解了,了解“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换句话说有些人六道里头转过来刚刚变人的,他尽管是一个人,当然是个人;他有时候个性啊,有时候是狗的个性、猴子的个性、各种个性,他种性里头带出来的。种性里头有邪门的,他那个人的态度都是邪门,讲的什么什么……都来的啊!所以你观察人,因缘道理就是那么清楚。那是等无间缘。所以“三界、九地,亦容互作”,都是互相为因缘、互相为因果,“互作等无间缘”。

那么这个第七识的作用,这个末那识的我执,他跟随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个功能,“生”是四生,也是十二类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十二类众生,详细分十二类生,《楞严经》上都有。“处”,处是十二处,就是十二根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二处。“系”,三界里头的,拴住,拿绳子拴着、系缚,绳子绑起来那个缚,不得解脱。所以三界也叫做三界系,也叫做三界的系缚。我们这个人每一天、每一秒钟、每一刹那,不在欲界、就在色界、就在无色界中转,一切生命就是在三界里头转。所以“生、处、系”就是三个观念,这个地方不详细再报告了,只把名词一讲。

“第八识生”,四生、十二类生。十二处,就是说这个第七识在三界九地,假使这个人转到变鸡了,在鸡蛋里抱出我的生命来,这个我还是我,身处转了,处也转了。我们人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不同,如果万一我们变成小鸡的话,看的东西同我们现在看的也不同。它根据业力的关系也转了。那么假设我们变成鸡的话,也是有欲。你不能够(说)生物没有欲啊,欲还是一样。色、欲都是一样,可是境界绝不同。等于我们的眼睛年轻的时候、刚一生下来没有近视眼,近视眼同老花眼同样是你的眼,所看的东西境界两样。因为你生理的功能变了,所见的相、现象也变了。所以说第七识的等无间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无间缘”,随第八识的种子功能的力量生的地方不同,在六道轮回“处”的不同(十二根尘的所处(。譬如我们变人,有六根六尘[断录]

飞的那个老鼠形的蝙蝠,那不是眼睛所看见,那个飞翔完全都是靠身上的感觉,身根的作用就特别强。[断录]

48:11……的作用,他就变了,业力的关系;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业力关系变了,“生处系故”。因此我们就要了解“有漏、无漏,容互相生”,我们修行走善业道,转变第七识的我相、我执,也是如此道理。如果我们修行很得力,在欲界中一切皆是有漏的因果、有漏之因,起心动念都是有漏,六根六尘都有漏。但是一个在欲界中有漏的众生,一念清净、一念悟道了以后啊,立刻证得大阿罗汉的无漏果,立刻就转了。那么他那个身体样子还是这个样子,那个第七识我识还是那个我;可是转了,转成无漏的因缘、无漏的因果,转成无漏果。所以说,“有漏、无漏,容互相生”,也是这个道理。

“十地位中,得相引故。”一个大乘菩萨,修菩萨道的人,菩萨有十地,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等等,乃至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每一地、每一地,一地一地的进步,“得相引故”,他的等无间缘的第七识的我相慢慢在修持、在转变、在进步。因此我们上次也提到禅宗的大祖师黄檗禅师告诉沩山禅师的,悟道的人:“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就是这个道理。“十地位中”,人还是那个人,他悟了道,不同了;“得相引故”,一节一节升华、提高了,所以无我的境界——就是我越来越扩大了,同体之悲、无缘之慈慢慢就起来了。

所以说,“善与无记,相望亦然”,所以我们一切的善业,譬如得菩萨道的十地,一地一地,越来所谓修持越进步,善果越大,善心越大、功德越大。恶业当然清净了。所以认为修行有进步,而起心动念处处还是在三界里头有染污,还有贪嗔痴慢等等的染污,恶业的念头不断地在起,自己还觉得功夫很进步,那不是自欺吗?欺人谁都不受你骗的,只有自己骗自己。所以“善(业)与无记相望亦然”,无记是什么都忘记了、记不得了。所以说,菩萨位中那个不是无记业,那完全是念念行一步、走一步、舍一步,就空了,那不是无记。

但是如果讲无记呢?有无记,我们晓得自性里头这三个力量,善、恶、无记这三性。我们起心动念除了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再不然就是愣住了、呆住了。譬如我们一般人都是无记业众生,读书也记不得,思想也没有。为什么没有思想呢?所以说唯识那么严重,哎呀!好难研究!搞不通啊!因为无记重。业力中间智慧不够,无记业重,所以读书也记不得,什么都不行——无记业重。这个无记业也要慢慢清净了才行的啊!所以你不光是认为恶业轻了……因此一个真修道得道的人,进步一点,头脑更清楚、越来越清楚。所以大家简单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佛陀”翻译成中文是什么呢?“觉者”。佛就是觉者。这个“觉”字在中文也代表清醒的人,永远是清醒的、不迷糊的。所以如果我们头脑、智慧“镇日昏昏醉梦间”,然后认为这个是定——你是修得无记业果,不是修定啊!无记业果果报很惨哦!不过也不惨,譬如变猪了、变象了,那个刀杀到身上戳进去它肉也不晓得痛,那也没有关系啦,无记嘛。不好!

所以“于无记中,染与不染”,染污的就是代表了一切恶法,不究竟的、不达到功德圆满、了义,都是染污。“不染”,不染就是念念能够清掉。“亦相开导”,怎么样说呢?好像看起来像无记一样;修行人他一切不染污了,过后便空、丢掉了,不染一切法。所以像前面一步一步在开发,等于我们现在工商业的一个名词,不断在开发新的观念、新的业务。修行人也不断在开发,“亦相开导”。“生”生出来“空智果”,一步一步地舍、一步一步地空,看起来像无记一样,不是无记了,是空。空的智慧的成果现前。

“前后位中,得相引故。”所以菩萨的十地,因为初地一到,欢喜地到了以后,自然那个我相、等无间缘慢慢求进步、更求进步,二地的境界就现前了,一节一节地上升。等于我们世间一个普通的人,或者读书、或者做事,第一步我们有一点成绩了,很高兴;因为高兴啊,不断地求上进,那么上进又更一步地进步了,就是互相“得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得与无漏相生,非无色界。”关于第七识的等无间缘,这个因缘清净了,能够证道;他告诉我们,我们生在欲界中,乃至比我们欲界更高,当然我们是欲界最低级的。在欲界上面是色界,我们三界里头在两界中(欲界与色界)有漏的一切凡夫,“得与无漏相生”,一念之间也可以证得无漏果,欲界跟色界里头;“非无色界”,在无色界里没有这个事了。注意啊!

“地上菩萨不生彼故”,为什么道理呢?凡是大乘菩萨,不管是初地、二地、乃至到十地,任何一地的菩萨,这就是地上的菩萨,不生无色界;用不着生无色界,无色界的不要那么麻烦,那些众生不要菩萨去度,由他们慢慢转去。

但是这个里头还有深意,还有最深一层的秘密在。欲界、色界都是有漏之因,有漏一转才能得无漏。无色界看起来好像没有漏,连身相都见不到。我们欲界有肉体的色身,像我们人是肉体;再高一层的欲界,有时候有肉体、有时候没有肉体。到了色界的天人,报身是一片光,不是我们所想的世间的光,光明、色界的光明。善果越大,光明越大,体能也越大,只有光了。那么因为有质(物质这个质),所以转成无漏果;有质有时候就有漏。无色界连光色身形都没有了,所以叫空界。空界里头菩萨不生。他们自己都是大阿罗汉等等在那边,请长假生的多。所以“地上菩萨不生彼故”,是这个道理。第七识讲我相与等无间缘的关系。

“第六转识”就是我们这个意识第六识呢,它的等无间缘的作用,“三界、九地,有漏、无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无间缘。”这几句话我想不要重复了,同上面一样,道理就懂了。

那么“润生位等,更相引故”。这个因缘的道理,第六识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这个意识,所以在三界九地里头最重要,一切六道轮回、一切凡夫造业就是第六识最重要。这里我首先要提出来,诸位特别注意啊!我们都很怕这个妄想、妄念、烦恼,妄念烦恼啊就是一个土匪头、这个大流氓头子在玩的,这个大流氓头子是什么?就是第六识。但是你不要轻视了大流氓啊!天地间的大流氓,很多的英雄都是大流氓当的哟!第六意识,你要想成佛决定离不开它。所以你要想把这个妄想烦恼丢得干干净净了,你恐怕成佛都困难哦!那个莲花一样,没有烂泥巴,长不出好的莲花来。第六意识的妙用大得很哦!三界、六道轮回,唯识讲了半天都在第六意识上面打转身。所以讲第六识、第六转识,三界九地当中,有漏之果、无漏之果、善法、不善法等,自有它的等无间缘的功用,大得很!

“各容互作等无间缘,润生位等”,它滋润你生生不已的功能,就是第六意识,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它一个念头就是力量,念头就是力量哦!“润生位等,更相引故”,它的因缘性越来越累积起来。譬如我们读书,为什么那么多知识会记得、学问渊博,都是第六意识在用啊!为学日益,求学是一点一点,我们就是研究佛经懂得一点、懂得一点,还是第六识耶!第六意识对我们并不坏啊,交情很好啊!你老是讨厌第六识,所以你应该讨厌是讨厌它的那一面,第六意识很多面啊!它这一面很可爱啊,帮忙你又懂了佛、又晓得念佛、又装起一个学佛的样子,都是第六意识在伪装啊!第六意识很好啊!你们打坐坐起来好像那个死相,好像像个菩萨的样子,也是第六意识帮你玩的啊!第六意识对我们恩情很深哦!不要轻易跟他两个再会啊,全靠第六意识成佛的呦!

所以第六意识转识,“三界、九地,有漏、无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无间缘,润生位等。”注意这个“润”字,滋润你,它有肥料的作用、加强的作用。你要修善果、你要做好事,没有意识去做行吗?你要念佛修行,没有意识去做行吗?它滋润你生,“润生位等,更相引故。”就是看你自己把自己的第六意识用在哪一面;善于用它,它并不是坏东西。当然它也很坏啊,它可以带领你走了很坏的路。

所以,“初起无漏,唯色界后;决择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识你想空了、得到无漏果,不要瞎吹了!所以你认为我已经得了空了,你空吧!你的鼻子本来通气就很空,那个胃吃饱了又饿了它就是空得很嘛!这个空有什么用啊?真正要空——得无漏,第六意识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唯色界故”,到了四禅的境界舍念清净,第六意识才可以做到无漏。但以第六意识的无漏等无间缘,到这个时候它的等流像一股流水一样才不起作用。波平水静、水止不流了。所以你平常随便搞一点点佛法,有时候在无记定中愣住了,以为自己意识空了,那不是闽南语、台湾话:“你这是坑坑了!”(一笑)那就糟了!不可以啊!(我们先休息)

注意啊,少跟着感受去跑,多在心地意识上多观察。不管修哪一种法门都是一样,要想修正法,都在这里观察。

“初起无漏,唯色界后”,总而言之,第六意识刚刚生起无漏果的境、相,第六意识得无漏。前面讲第七识得无漏果;一识一识、一部分一部分分开来讲。“初起无漏,唯色界后”,必须要在四禅舍念清净。所以大家拼命要学禅宗,禅宗离不开禅定。禅定功夫没有到,你那个理解讲得天花乱坠,那真是天花乱坠,坠字可以换一个字:天花乱“吹”,那不是的呦!一步一步的功力。

“决择分善,唯色界故”。什么叫“决择分”呢?《瑜伽师地论》里头的一部分,“决择”,对于学佛法就是分析、归纳,很详细地条分缕析、论辨清楚,这个叫“决”——决定,“择”——选择。这个里头讲到什么呢?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学佛这四加行一定搞清楚。不管小乘、大乘任何修持,甚至于外道,这个必先有的,所以它属于加行法。加行的道理等于我们现在工商业的时代加工厂里的加工。这个四加行,“暖”,在教理上解释暖,就是我们这个业力慢慢融化了,恶业、多生累劫的业慢慢融化了,得暖;得顶,慢慢上升了;得忍,得无生法忍。这是道理上讲。功夫的道理硬是得暖,暖、寿、识三个是连着的,所以真正得到禅定的人一定是得暖的。

所以有一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告诉这里出家同学们,我就告诉他,你们再去看看二祖禅师的满行者,《指月录》、禅宗语录上有。二祖的弟子他们还是照佛法初传的规矩,都是长坐不卧,没有睡过觉。有一天夜里到北方挂单,出家人去挂单,挂单所以大丛林庙子里有规矩的,晨钟暮鼓,暮鼓就是部队里头晚上休息的信号;暮鼓打了、山门已经关了,没有办法进来挂单了。天下大雪,下雪下得很大。因为他修头陀行啊,本来头陀行不需要进庙子挂单;即使进庙子挂单呢,也是坐在大殿上一夜,也是打坐的。

所以大陆上的真正的丛林制度,比丘尼(尼姑)到和尚庙可以挂单吗?和尚到尼姑庙上可以挂单吗?可以。没有房间的;只能在大殿上打坐一夜。不是现在哟!那么道家的道士到和尚那里挂单,和尚到道士那里挂单,有没有?有,也可以,也都是在大殿上打坐一夜。而且道士到和尚那里挂单,或者和尚到道士那里挂单,早晚功课要跟着人家一起做;不过呢,他念他的太上老君、你念你的阿弥陀佛。可是呢,做功课的时候一定还是要跟在一起的。

所以那位禅师一看只好在山门外一打坐。一夜大雪下来,大雪深到累积起来好几尺。早晨这个庙子打开山门一看,有个挂单的和尚坐在门口,他所打坐的地方两三尺的范围没有雪。雪都堆起来了,你看那么大的雪,没有办法落在他身上。他当然头上可能是戴一个斗篷了,这一点嘛书上没有记载,因为上面的压力太重。(一笑)四周积雪不能存,就是得暖法的必然的道理。所以“暖”、“顶”。

那么你们一般修密宗的,一般啦!现在乱七八糟的密很多啦!我上面有四个字的:“乱七八糟”的密。什么气脉,个个嘴里都会讲两句气脉,生气的气是有的啦,莫名其妙的脉是有的啦!真实的气脉并不懂。那么这个气脉真正所谓通了,暖就来了、顶就来了,到忍的境界自然无念。无念不一定是无漏。但是这一个道理还是世第一法,并没有出世哦!在这个世间至高无上的。所以你气脉全通也不过世第一法而已,不要认为气脉通了就是佛哦!这个观念不要搞错了。那是加行,正好开步走、好修行了。要懂这个道理。

但是这个四加行法,不管小乘、大乘哪一个修持方法都离不开它,没有四加行不要谈。所以啊,如果你说我们大家一边在学佛一边用功,一天到黑啊,“不在愁中即病中”的身体;“不在愁中即病中”的心理,那还谈得上什么佛法呢?你讲得最好,也同我一样天花乱吹。没有实证的功夫不行啊!所以啊,抉择分里四加行法里的善,这才是至善。“唯色界故。”这样四加行的成就才可以跳出了欲界。当然你得到暖法以后,男女之间的欲已经没有了、化掉了。他本身有至乐的、最快(乐)的乐感,这个乐感不是欲界的乐感;是色界的,那是升华的;善念,不是染,不是染污的。所以“抉择分善,唯色界故。”所以第六意识到达色界光明清净的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的无漏,“一念不生全体现”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无漏而已!第六意识无漏你们再看禅宗的道理,第六意识转到念念清净,不要说一念清净,念念在清净中,不过是修行的因地,还没有证果。因为“六七因上转”,六祖讲的很对!第六识、第七识得清净是修行的开始,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八阿赖耶识同前五识能够转了,毕竟清净,那是证道果了,证果才做得到。

所以我们一切的修行,随时随地意识的清净都做不到,随时跟意识俩还在争斗,(那)是个绝对的凡夫善男子、善女人,正在开步走的善男子、善女人。至于说得什么定、证什么果、乃至菩萨什么地,免谈了!没得地,地也没得地,因为地现在地价虽然便宜,也不容易买到一块的;果嘛,苹果啊也满贵的,都很不容易的。一天到黑在妄想中,连这个因地法门都没有建立清楚,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你宗死了也没有用。这是基本的原理。

这是讲第六识的等无间缘。得四加行的,不管你小乘四加行、大乘四加行,达到色界的境界。那么你会有个误解要问了,那么我第六意识清净了,如果清净了以后四加行得了,你就算是色界天的人吗?不是啊!就是说我们本身的色界位上的人。每一个人身心上都有三界,要搞清楚的。好,第六意识等无间缘讲到这里了。

眼耳身这三识,现在讲到前五识了。眼、耳、身这三识,“二界二地”。哪二界呢?欲、色。哪二地呢?五趣杂居地、乃至初禅离生喜乐、二禅的边缘,眼、耳、身这三识才能够转。等无间缘这个等流的作用、这个因缘才在转变。我们特别注意哟,特别注意这个啊!这一点我要特别请大家,尤其是在我们这里同学们,号称、自己吹都在这里专修的,特别注意哦!乃至在家出家、学佛修道的朋友们:眼识、耳识,你连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入流亡所”都做不到,你的耳识一点动都没有动。听一切念诵的声音,证入法性之流,忘记了第六意识所念、所起的不动了,这一步都做不到。“入流亡所”是观音耳根法门,最初步的。至于眼识,我们对境你看两个眼睛那么对境,你说对境见而不见,做不到啊!看前面,像我这个前面是佛像,那些牌子、字,或者你的对着的前面是弥勒佛在这个架子上,乃至上面有这么一个人,管他是人、是狗都不管了!就是那么一个家伙,坐在那里装模作样嘴巴乱吹的。眼睛这么看到,是不是一个影子一样?不要故意去:“啊,是啊,是个影子一样。”那是你眼睛花了。

这个眼睛张开,眼识就不起作用了、能够定了,到这个程度。至于生死,你看我们打坐坐在这里,腿都发麻了、酸了,头发胀了,这里动动、那里动动,然后啊气在动了、到了背上了,任督二脉了、前后什么了,你都在生死上在转哪!绝对的凡夫啊!所以啊,眼、耳、身识,二界、二地中间都有的。

所以我们读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昨天大家考试的题目(学研部的)很简单,只要你把《八识规矩颂》默写一道。你看,所以我出一个题目给你们,你总不能说我硬考你吧?这个总容易吧?嘿,我晓得你们很吃力的!平常叫你们好好背来,一默写就困难。那么你要记得“眼耳身三二地居”呦!眼识、耳识、身识,欲界、色界这个时候,纵然你得了二禅定、到了三禅定,生死还是存在的。所以眼耳身这三识都还存在哦!因此你们自己修持要认清楚哦!我们大家因为理不懂,所以修持上多了很多的障碍。该空的空不掉,该有的他又不抓。该到有的时候要抓住嘛,要用有为法的时候他偏要来个空;该要修空法的时候他拼命地去搞有了。该空的时候他看空了不对,没有办法,念个咒子吧,“轰隆轰隆轰隆……”依赖他人去了。依赖药师佛啊、或依赖准提佛啊、阿弥陀佛;但是这个时候不是依赖的时候你就不要依赖啊!佛正在睡觉的时候你求他没有用啊!(一笑)比方啦!

所以啊,道理要认识清楚,“眼耳身三二地居”。你自问自己,这个修持的程度到了那一步骤了没有?至于“鼻舌两识,一界一地”,鼻子管呼吸,舌头呢尝味道。“一界”在欲界里头就可以空、就可以休息了,等无间缘不动了。就是说一界一地,初地得了初禅,初禅是什么?初禅是心一境性什么?哦,离生喜乐,报出来了,很好!所以初禅就是专一境界,一专一了,它自然呼吸慢慢由粗转细,由细……等于没有呼吸了,鼻识就不起作用了,舌头当然不动了,所以啊,“鼻舌两识,一界一地”。

至于凡夫的前五识“自类互作等无间缘”,自己同类性质。怎么叫自类呢?譬如说,我们(拿)嘴巴、舌识来讲,吃到一个东西,“哎呀!好吃!”这个舌识起作用了。“哎,这是什么东西啊?”眼识就去看了。人家告诉你这是素饺子,“啊!素饺子那么好吃啊!”耳识又在起作用了;吃下胃里很舒服——眼、耳、鼻、舌、身。“互作等无间缘”,那么你第二个就讲了,“哎呀,素饺子做得那么好,你教我,下一次我来包。”——它互作等无间缘。

所以由这个道理,“善等”,善法等等,彼此五识自己“相望”,就是你观察清楚;“应知亦尔”,你就可以了解了,是这样,这个是等无间缘的道理。

讲到这里他又说,“有义”,有一派的讲佛法的佛学的大师(古代当年在印度的)另外的说法,他的说法怎么讲呢?“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未成佛时,容互起故。”五识身:眼耳鼻舌身,这个要在有漏之因——欲界、色界里;证得阿罗汉、证道的时候证无漏果。“自类互作等无间缘”,在没有得无漏果以前,乃至证得无漏果的时候,它的五识的本身自己相同类的互相作等无间缘。没有成佛的时候嘛,当然如此。换句话说,如果成佛了就不同了。怎么不同呢?我们读书研究佛学到这里就要想一想了,所以唯识不是一般随便一听啊,不要唯识、唯识,你不要听得唯疯了,不得了的啊!像经典书、佛学书,你要用过功夫的人。

你看《楞严经》上所谓讲,证了道的人是“六根互相为用”,真证了道,眼睛可以当耳朵用,耳朵可以当眼睛用。还不要说得道,现在世界各地很多人在研究,有人天生的业报不同,很多的小孩,像我们这一期的这个《知见》杂志上登的就有许多真实的事情。大陆上正作这个研究,有很多的小孩把眼睛完全蒙起来,他用耳朵用手可以看字;黑板上写的什么字,他一看就知道了,而且什么颜色都看出来;还有些耳朵可以看。那么这些不是每个小孩(都)可能——他的种子带来的不同。

那么你说普通人,这是普通人,没有修过道的;有少数是他父亲会修道的,教他的,也有少数做到。人的这个六根是可以互相为用。但是这个用法还不是神通,他是凡夫境界,他种子带来现行的业果某一部分有特强的功能,他就做到了。有些人行,有些人不行的。至于得道了以后六根互用是当然。

所以这一派的观念,他说“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在“未成佛时,容互起故。”在没有悟道成佛以前,自己互相起作用。

但是,“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无漏五识,非佛无故。”他说另外有一派的理论,“无漏,有漏后起”,所谓无漏果,必须要凡夫有漏之因清净了,才得无漏果。并不是说得到无漏果以后,还起有漏的缘。他怎么样叫有漏、无漏,我们的房子又不漏,他总在那里叫“漏”干什么?我们凡夫六根都在漏,所谓向外奔驰,就是漏;散乱昏沉就是漏;一切妄念烦恼就是漏。所以讲到五识特别强调这个。“有义:无漏、有漏后起,非无漏后容起有漏。”证得无漏果的人,譬如像大阿罗汉——佛也不过叫大阿罗汉,得了无漏,当然佛得了无漏——不会再起有漏之因。那么他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他的五识还用不用呢?当然会用啊,佛也要眼睛看,也要耳朵听啊!那要怎么讲?他这个起的五识的用是有漏、无漏?是无漏的用。所以“无漏五识”,五识也在用,但是是无漏果的用。“非佛无故”,成了佛还有,五识当然要用,可是无漏。

“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异熟识相分摄故。”我们的五色根:眼耳鼻舌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定有漏故”,凡夫境界必定是有漏之因,这是果报来的,是我们种子生现行的果报来的;“是异熟识”,异熟识就是果报;“相分摄故”,这个现象,所谓相分,不是见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健康好坏、六根聪明不聪明,都是前生因缘果报,是异熟识的相分所包含的功能。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怎么样说呢?有漏根,我们有漏的五根,我们凡夫境界这个身体的官能,同得道的时候无漏的识,唯识这个识,(是)“不共法”,“有漏不共”,有漏的根与无漏识不共。这个话难懂吧?这种地方,真是对玄奘法师(第21集完。雨辰 于2007年11月21日中午 听录结束 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下一篇:唯识与中观(二十二)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