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一
---瑜伽师地论讲座

今天我们转一个方向,就是讲到教理的《瑜伽师地论》。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学概论要读的,印度的原有的翻译过来两部,中国的两部。印度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渣滓的渣滓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科学,都是看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没有用处。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説,翻开了真正一部佛学的概论,一百卷,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

第二点,我们如果拿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我们晓得,佛学学术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分定四个范围:一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属于小乘的范围,一种;大乘的范围,是一种。这是所有的经典两个圈圈把它圈起,把它分类。

再说,大乘的思想、佛学,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也分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的佛学系统,属于前期的佛学,释迦牟尼佛涅盘以后前期的佛学;一个是无着、天亲两位菩萨,两弟兄、亲弟兄(天亲也翻译叫世亲),属于法相唯识的,可以叫它是后期的佛学。那么,我们手里拿的这个《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拿学术严谨的立场来讲,后后胜于前前,越是后面的,前面的;精细、周到,包容得多。这个是无着、天亲的法相唯识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是走的《瑜伽师地论》这个系统。所以有名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来扩充着作,他变成《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炬论》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抽移了它的一部分来写出来的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讲这个《瑜伽师地论》。无着菩萨的来源简单告诉诸位,他两位,无着、天亲弟兄。世亲菩萨(即天亲菩萨,两弟兄都出家),年轻的时候是专攻小乘的佛学,修行小乘的佛教,反对大乘佛学,极力地反对。后来受了他哥哥无着菩萨影响,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要自杀,为什么?忏悔。过去着小乘的着作太多,毁谤大乘,这个罪孽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他哥哥笑了,无着菩萨骂他:那么没有出息!他说譬如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走路会跌倒了,因为有地,这对不对?如果走在虚空中不会跌倒吧!虚空没有跌倒。他说“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跌到地下,靠地下才爬得起来嘛。你既然拿一支笔毁谤大乘,你不会把后半生把这一笔转过来赞扬大乘?所以世亲菩萨因此着作了很多唯识方面各方面的东西。

后来无着菩萨先死了,先涅盘了。两弟兄约好,两个人发愿往生哪里——欲界中心的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欲界中心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两弟兄约好,他说:“哥哥啊!”无着菩萨要涅盘了,世亲菩萨説,“你是不是往生那里,要给我个消息。”他说好,一定给你消息。

死后啊,不要说打坐起来定中看不见哥哥,做梦也梦不到。三个月不知道,一年也没有梦到,三年也没有梦到。他说,究竟如何?还是……?有怀疑了。过了好几年,无着菩萨来了,现身了。他说哥哥啊,你究竟到哪里去了?“我们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啊,在兜率天内院啊。”他说真有其事?“着实啊!”他说那你怎么现在才来?他说:“没有啊,我刚刚到,弥勒菩萨刚刚在上课、讲经,我坐在那听了一下,我心里牵挂你,又不好意思溜课,等菩萨课讲完了,我第一个先来给你讲啊!”他说,你晓得多少了?人间岁月已经好几年了。他说:“好几年?我只一下下。”

这本经《瑜伽师地论》是无着菩萨写的。谁说的呢?弥勒菩萨亲口讲的。不过讲给一般做学术的人不会相信。无着菩萨晚上,根据佛的制度,初夜分,晚上功夫完了,入定,离开身体上兜率天,听了弥勒菩萨讲,白天写出来记录出来的,就是这本,叫做《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我们叫做弥勒菩萨讲的。同样,释迦牟尼佛所谓法相唯识部分。

那么后世一般学者不会相信这些:哎,这是假的啦!这个书就是无着菩萨写的啦!因为怕人不相信,故意说是……这是后世的人。因为后世根本没有入定啊、出定,影子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定。什么定呢?坏的事情蛮确定,坏心眼很确定,好心决不定。所以叫做《瑜伽师地论》。

怎么叫“瑜伽师”呢?我们大家晓得现在印度yoga(瑜珈,yoga),瑜珈“珈”字在中国的佛经翻译、在密宗的翻译,珈是斜玉旁,不是人字旁,读“嘎”,yoga。Yoga就是瑜珈,我们中国人叫……,读北方音,国语是“yuga”。那个瑜珈呢,所以,许多学瑜珈的人来跟我讲,我就笑了,我说你们印度哪里有瑜珈现在?有啊,这些表演身体的倒立练啊、孔雀式啊,这个是身瑜珈,身体的瑜珈。身瑜珈的运动部分最后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四十多套拳,打坐起来打拳的,已经精华吸收了。你们留下来身瑜珈一部。音声瑜珈,声音瑜珈,咒语。心瑜珈没有了。心瑜珈,心地法门,只有中国《瑜伽师地论》,这是真正印度宗教哲学,是心瑜珈。

那么现在翻译,怎么人字旁边一个加呢?不念ga,(念)茄,瑜伽。瑜伽是什么?修瑜珈有所成就的人。就是瑜珈的大师们,有所修持,叫瑜伽。所以你看到一般人说,“瑜伽”你念错了,念“瑜珈”;他才错了,他错得一塌糊涂。所以呀,瑜伽士,就是修炼瑜珈的人成功了,拿中国人来讲修道的人,那叫做修道;得了道的人,那就是有道之士,瑜伽士。所以这一本书叫“瑜伽师”,要想求得成就的,就称为瑜伽师。

瑜伽师怎么叫“地”论呢?一地一地,地就是范围,他分成十七个范围说明。由普通一个人,由人身讲到世界,讲到物理世界、物质世界,讲到整个宇宙。物理世界讲完了,回转来,怎么样修持,怎么样修行证得形而上这个道,证得这个道。那么,证得道以后又分开,小乘第一步怎么样修持,大乘道怎么样修持,一直到成佛之路,整个地说完了,一百卷书。所以叫“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个地。不是楼梯十七层哦,十七个范围。所以叫“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最大的功力是翻这一部书。

所以研究唯识的,唯识学里头讲这一本书叫大论。要想真学佛,不了解《瑜伽师地论》,都在那里瞎闹,瞎子摸象、乱搞的,不行。尤其是后世学佛。

所以瑜伽师的地论,包括一切修证,怎么样修人、作人;人道上升一个,天道;天道上升,声闻道;声闻道上升,缘觉道,声闻缘觉,就是小乘;菩萨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内。所以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论》,是五乘道,才是真正学佛的道路。要想成佛,先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够谈修佛道?所以,人乘,天乘。

有了天乘的资格,才能够修小乘道。天乘的资格都没有,你还够得上谈小乘?

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所以,我们后世中国唐宋以后的佛学、佛教,动辄称我们大乘佛法,大个什么啊?大个影子都没有!牛大,叫做牛大,吹牛才是大,你大个什么啊?大从小来啊!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吗?对不对?小事情都不能牺牲,你说:“我这个人啊,小事情不会牺牲的,碰到大事情的时候我牺牲。”那是吹牛给人家听的啊!说:“我这个人你看我那么舍不得花钱,因为小钱我不花,我要花花大钱。”那是吹给人家听的。同样道理,小乘道、人道都没有修好,何以能够学佛?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一百卷,如果我专讲这个书,大概要五年时间。或者每天给你们两个钟头,三年时间可以,要点能不能把它讲完还不知道,详细的话很多。我也很想有一个时间,很想告诉你们,你们有本事记录得下来,这倒是很好一件事情。当然我也可以简单明了地讲,简单明了带你们念过去就行啦,念一百卷经,敲一敲木鱼一念,那很快念完了。要发挥起来啊,恐怕你们文字程度要帮忙你发挥。

那么我们今天先选吧,同你们确有相关的。我想想看啊,靠弥勒菩萨指示,先讲哪个。

好吧,有一位同学提出来,因为过去我们在老的大乘学舍,在顺义路三段,我为了大乘学舍同学已经讲过,为什么你们打坐修行不能够得定,原因是什么?选过这一段,今天先把这一段讲了。

三百九十一页,左边、上方这一段,“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切种,拿现在翻译过来讲,怎么样使我们做到世间法的,好像这个人、作人这个世间,一切的种性,达到清净境界。“当知略有三种”,他说,你们需要知道,归纳起来共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这个很好懂。

再说一道,现在我们翻译,用意译来讲:我们怎么样说,作人在世间,能够修到、真正修持到一切种子清净,心性心地上一切种子清净。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种性都在清净。这还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哦。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呢?

佛说,就是说我们未来佛弥勒菩萨讲,简单告诉你们有三种,做到了三个条件,才说是在世间一切种清净。哪三种?第一个,得到了定(三摩地——定),得定了。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都是开牛肉店的,吹牛的。

第二,进一步说,得到了定的境界,光得定(定分很多种,《瑜伽师地论》里头给你说的很详细)还不行。由三摩地圆满,定慧的,三摩地是正受哦,定慧正受。三摩地得到圆满了,才行。进一步了。得定得到圆满境界,怎么叫圆满?这个经典里都有。所以你们在家出家、要学佛,不管密宗显教、什么法门,这一部经典里都有了。

第三呢,进一步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达到圆满,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三摩地三昧境界算是自在没有?没有。达到最高是三昧境界自在,要入到出世间定,就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的定,就可以进入世间定。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而不通,那一个定境,就是三摩地可以自在。像你们现在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当然自在,你都坐在那里,你说我自在呀,自己坐在这里啊!你说我腿酸了,说叫它不酸,自在不自在啊?不自在,做不了主。所以真正的自由,拿现在世间法来讲,除非成了佛,真自在才能真自由。

我们现在假使做考试问答题,听了《瑜伽师地论》,如果我出个题目说:“佛说,要使世间一切种清净,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你们给答案,“三种: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答案完全准确,一百分。

那么,“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就是玄奘法师翻的文章,翻得很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所以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啊,像熊十力、熊十一力、熊八力的,就学得怪里怪气了,怪里怪气大家都不懂,说:啊!熊先生学问好啊!因为文章**看不懂。现在学术很怪的,像我这样上课,学生是不欢迎的:这个老师好像讲的都很好,不是学术化,太普通了。学术化是嘴里,都是那样讲:“此所谓三摩地者,是谓三摩地也。所谓三摩地者,是翻为正受也。”然后引经据典,就是学术化。越讲得学生越听不懂、大家瞪眼睛,这才高嘛!所谓几十年的学术。因为我们当年所看到,老前辈在教室里面上课,我一看到这样,(我们以前是穿个长袍,穿个西脚裤,夹个书本上课的,书本那么夹到),一看到听到这样,我们手就一定第一步,开始抄着口袋去了。第二步啊,慢慢……眼睛是看到他,把书本合好;第三步夹在这里;第四步慢慢站起来,哼!……就是望望然而去。就是看看他,走了。那听了半天,我不如自己去看书,“三摩地者,三摩地也。”不要你去(讲)。“三摩地者,是谓正受也。”那还要你讲?我去翻一下佛学字典,一下就完了嘛。

他说,你看他的文章,此中最初有二十种条件,可以得到什么呢?“所对治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心有毛病,什么毛病?烦恼毛病。那么这个烦恼毛病怎么医它呢?医它的方法叫做对治法。照我们中文来写,“所对治不能入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更清楚了。可是为翻译,他不那么写,“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我的外婆啊,这就麻烦了!所以观念搞不清楚,你就读不懂书了,现在我给你一讲你就懂了吧?把它颠倒一下就清楚了嘛。此所谓中国文字同外国文字的文法两样。外国人叫***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嘛,是不是啊?他一叫“先生南”,那他就很顺利了,我们一听很别扭;我们叫“南先生”,很清楚。所以,玄奘法师很多文章都是“先生南”的来的。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他说,这有二十种的,你搞不清楚、搞相反了,你永远不能得到很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了。能令(能够使你)不能得到“胜”(最好最好)入定的境界。所以先要认识清楚。

何等二十(呢)?”哪二十种?这个就是翻译文章。照我们现在写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一、二、三……”都写下来。他还要加一个问号,“何等二十?”哪里二十种啊?这就是印度人,外国文同中国文,中国文喜欢简化,外国文喜欢啰嗦;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喜欢分析。各有(所长)……

(录音01A完。玉树临风录入、二校;觉如、小汐再校对。玉树临风最后稿。)

 

瑜伽师地论讲座(第01B集)

哪二十种啊?“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他说第一个,(所以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条件多难!)二十种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的)过失”。我的外婆啊,这个话怎么说啊?因为本来叫妈妈,叫妈妈分量不够,“我的妈呀!”分量不够,所以还要把妈妈的妈妈叫出来,只好叫外婆!我的外婆啊,这个文章怎么说啊?

他说修行第一个条件,同伴最难,道友最难,同的道友最难。你们要注意哦!尤其是出家众,所谓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的人的团体。这个团体里头有十个修行的,这一个不修行,那九个肯修行的,一个就妨碍了。他说“有不乐断(除)同梵行”,共同修清净行的,修行的人。结果呢,跟他两个做伴,你就受了妨碍了。对嘛!譬如我们一个团体,大家现在都很清净,对不对?现在我们种性清净不清净啊?此时此地,就讲这一秒钟,你们说清净不清净啊?对!对嘛,你这个还不敢承认,你们太笨了!这一秒钟很清净的。如果这一秒钟有个神经病在这里大蹦大跳的话,你们清净不清净啊?不清净了。所以修行第一道关哪!

有人不乐于断除世间的杂念,不乐于断掉世间的杂念,所以不同梵行。梵者是清净行为。哎,说我要求清净修持,可是他喜欢看小说耶,还有本要叫你看呢。不过他看到好的时候(师一拍桌子):“哈!那个贾宝玉,真妙!”你正好在打坐无念呢,给他一拍,“哦,贾宝玉?”你也看过。然后念头本来他“狗子有佛性?无……贾宝玉”就来了!是吧?(众笑)就妨碍了,这就妨碍了。所以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结果做了道伴,妨碍了自己的修持,过失,第一条,决不可能。这不是戒律,是因子

第二条,“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他说,我的同伴,譬如我的师兄弟,你们现在大家在一起都是师兄弟,我们这些师兄弟都有德,什么德呢?有些是有德、上德,有些下德,有些缺德,都有德,哈。当然,这个里头要好德,都有德性。同伴虽然都有修行德性,同伴或者同学们、道友们也能够彼此讨论宣说修定的方便,怎么样修定的方法,同学之间也可以讨论。嗨,结果碰到我,你们倒霉了!“师有过失”,这个教的师父是混蛋,冒充的。他没有定力,也没有智慧。“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这个老师指导得不对。

就是说,要好同学修行,我们大家,你们在座的诸位从小辞亲出家,辞掉了家庭父母跑去出家,如果为了逃避现实的不讲了;不为逃避现实,都是为了求道而出家。结果呢,何以到现在呢,家是出了,嘿,没有到了法王家,没有到了佛家去,为什么?也许同伴过失,也许师有颠倒过失,没有得到明师指点,没有用。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的)过失。”第三个内容来了。明师也碰上了,好的同伴也有了,明师也有了,师也很有德;但是这个老师教的、所说的修定修行的方法,你呀,耳朵生茧了,听不进去。你的福德智慧不够,接受不了它。“其能听者,欲乐羸劣。”什么欲望呢?想成道、想修定的这一个出世法的欲望你没有发起,想追求这个道的欲望你没有来。“乐欲”,很高兴自己想修道成功的这个欲乐的大心没有发起。“羸劣”,你这个心理,尽管是出家,或者尽管在家天天想修道,但是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嘿,有听的时候,上课每课必到。我们还不是看到很多学佛的团体,一上来一演讲一看,哦哟,都是这些面孔。明天到别的地方一讲又看,又是他们。每听必到,每到必困。(众笑)都听。你说他听进了没有?听进了。有用没有?其心羸劣,没得力量了,听进去没得用,听一辈子经也没有用。你看永明寿禅师念《法华经》,一群羊都跪着来听经,你说这个羊是了不起啊?它还是羊。牛跪下来听经,我们大陆上看到过没有?有些大法师讲经,还有牛跪下来听经的,只要法师一上堂,牛自然就跑来了,就是旁边一跪;经讲完了,它就醒了,走了。你说这个牛是得定了吗?它还是牛。你们注意!

这个话不是骂人哦!要自己反省哦!你尽管学,尽管是……,还在散乱昏沉中。不但没有成就智慧,也不得功德,没得用。不是我说的啊,佛说的啊,不过我解释给你们听,我不是佛,你知道吧?

所以啊,虽然碰到明师,师有德,还是告诉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够真接受能听见,“欲乐羸劣”,你那个追求,像男孩子追求那个女朋友,像女孩子追求男人,像讲恋爱那个硬把他(她)追到,“格老子!你爱我,我也要你爱;你不爱我我硬要你爱我!”要这个样子的狠,才能修行。你要我成功我也成,不成功我也非修成不可!这一点心理强了,这才可以谈修行。没有这个心理,因为“欲乐羸劣”,所以随时每天都在散乱心中,因此不能得定。你说是不能得定,得了定怎么样?也不过世间清净一点,还没有到超世间,你要知道哦。所以这是第三种过失。

第四种,“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更进一层。你说我会骂人,我跟佛学的!弥勒菩萨骂人,不过骂得很好,文字上骂得好,我骂得粗一点就是了,他骂得细一点。他说第四种毛病啊,“其能听者”,听还是听得进。“虽有乐欲”,心里天天也想修道,也想修道、也想学佛,恨不得明天大彻大悟了,大后天就在空中飞起放光动地,对不对?也有这个希求。但是啊,“属耳而听”,怎么属耳而听啊?左边听进来,右边出去了。问你哪个经上哪一句话记得没有:“忘了!”我问你背得来吧?“没有看。”那我怎么讲的呀?“忘记了!”“老师,对不起!”我那里啊,那个抽屉里放满了“对不起”。你们每一个同学来,“老师,对不起!”真是对不起。“属耳而听”,耳朵听到,脑子没有听,心没有真听进去,这叫属耳而听。

为什么会只有耳朵听进,脑子进不去、心里头不能领受呢?因为你的智慧闇钝,钝根,不明利。“觉慧劣”,觉性的智慧、智能不够,智能不够也就是福德不够。你们不肯修行,拜佛也不肯拜,念经也不肯念,认为这些是小法,你们是修大法的。上殿课堂都不愿意学,一点小善、小法,“我们是读书人。”嘿,小善都不能为,何况大善哪!这就是心闇钝。“觉慧劣故”,因此啊,听进了,不能领受。利根智慧,听到善知识、经典上一看一句话,毛孔就立了。许多人说,一看经就开悟了,那是利根。为什么学佛学那么久?你们佛学院、院佛学的,都搞过了,有什么用?自己要反省!

那么为什么自己智慧会钝根、闇钝呢?福报不够,福德不足。为什么福德不足?一点善心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是犯过。所以你们要听经啊!弥勒菩萨骂你的,不是我骂哦,你不要把账记在我头上。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也没有骂过人啊!我骂的……不是人我才骂,我哪里骂过人啊?从来不骂人。你现在看弥勒菩萨在骂你了。

第五条,“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你要看到哦!所以你们学习世间法的,罗梅如啊……你们研究读书的,研究世间行为、心理行为的,佛经听了有个什么好处?你将来当一个领袖啊、单位主官啊,管理大众也看到,有些人啊,也有智慧,有智德、聪明,有智慧。这个德字不包括福德,就是智德,不是福德,智慧很高。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他欲望贪什么?“爱行”,他喜欢、爱什么?“多求利、养、恭敬”,贪求利养。嘿,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看看多赚两个钱吧!哪个地方,哎……,贪求利养。贪求利养当然很可怕哦,名跟利了。贪求恭敬一样可怕啊!要人家看得起我,然后“格老子的!我本来不出门,你们这些同学怎么看不起我啊?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也看不起你!”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呀?你们没有。有啊?那么好,还能够点头,有救了。不要说我们,你看那个狗都有这个心理。那个狗,你说骑上去,“嗷!”它就是这个心理。格老子你我啊?就是这个心理。那个老母狗,你不管跑到哪个狗,也试一下看。那个狗你逗他一下,它对你很亲善,因为它要人恭敬它,爱它嘛,爱它就是恭敬它。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哦。

什么叫恭敬?希望人家重视我,你们叫做自尊心。什么叫自尊心啊?修行哪里有自尊心啊!要学极谦虚的心,我都空嘛。你看得起我、看不起我,一样的。还要看得起你你才修行;看不起你,因此我自尊心伤害了,不修行。——你滚蛋!那你学佛?!第一条戒犯了什么?贪欲求恭敬。懂了吧?贪求恭敬。你说现在我也不贪求利养,我不贪求恭敬。哼,不恭敬?哪个人、居士来给你看到,“师父啊!”虽然还是“不要客气!”心里还是蛮舒服的。哎,冰淇淋冰牙齿,吃到心中还是蛮凉快的耶!有这么一点,就完了,我告诉你。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错,他说也会说、讲也会讲、想也会想,有一点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因此,绝不能得定。有这个过失。

第六点,“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什么呢?有些人天生内向的人,讲起来他,讲世间法的话,不能说错呀。是啊,我在这里庙子住着,你在大乘学舍有什么不好啊?有吃、有住、又拿、又听,哪一样不好?“是啊,好是好,我就怕以后怎么办?看下个暑假还不晓得办不办?”他今天过了,明天还床上爬不爬得起来都不知道,还要你愁到明年去了?!忧愁,这是一种。

难养:“好是好啊,大乘学舍他们这个素菜呀,营养恐怕不够。”那明天给你营养加一点,“哦,维他命多了一点;维他命C好像又少了一点吧?”难养!

难满:永远不满足。因为你的功课太多了,那明天给他、下个礼拜少开两课啰。嘿,已经少两课,够不够?“好,休息四周时间,够了。不过好像电视时间没有办法看,最好能够多一些。”难,永远不能满足。所以,我不给你们讲,你们经典都会看,我讲了以后你们为什么经典都看得发慌了,对不对?因为你那个眼睛啊,没有我的眼睛……我四只眼睛深入;你们戴八只眼睛也进不去。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汗直流啊!看到人家吓的。自己不好意思,每一条都犯。你们看了这些都过去了。看过没有?“看过了。”你仔细看看!没有一个字不使我们痛的!没有一个字不打我们的!你看我们怎么样学佛?没有一种德性够的!对不对?

他说,第六种,“多分忧愁,难养、难满”,头陀行要满足哇,知足常乐。“不知喜足”,不满于现实,不安于现实。这个过失,因此不能得定。

第七种,“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由于上面这心理行为的不对,不对就不对了,心理不对,增上力,嘿,格老子越想越不通,越想越不对。本来这里还马马虎虎可以住住,后来越看越不对,都不合于我的意。所以,我看看这个环境不好,我还是到山上找个茅棚吧;再不然我找个图书馆吧。“嗯,一个人多好,看看书,住个茅棚。”想象中间另外一个地方都比这里清净。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人生永远不会满足。所以呀,“增上力故”,自己错误的观念越越厉害,因此啊,修行的时间少,想世间的事情的时间多了,越来事务越增加。本来自己一个人住茅棚,自己衣服嘛自己洗,自己做饭嘛自己吃,已经够累了。到了这里啊,有了洗衣机,不要自己洗了;但是啊,这个洗衣机不大好,恐怕有新牌子吧?打电话东问问看。问到,再问人家,反是因这些增加了事务。人的事务越来越多,由于心理的不能平静,所以不能得定。

先休息一下吧?不休息,等一下就不能得定啦!那么快啊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只讲了七条哇!

(01B完。玉树临风录入、二校完。觉如、小汐再校。玉树临风最后稿。)

 


《瑜伽师地论讲座》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座 二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