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16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16)



  于丹教授的“心灵之道”心得虽然与《论语》没什么干系,但是从逻辑(还是向于丹教授谈逻辑吧)上说,并不能说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没有心得,心得还是有的。她用一句简单的话,谈出了心得: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

  于丹教授何必用“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方式东拉西扯,又何必偏偏在《论语》上按图索骥呢!何苦太费劲!你直抒胸臆不就行了,还能赢得我们赞你一声:爽快!

  好了,同是四岁读《论语》的笔者看明白了你的意思,我记住你的这一句心得,在后面我还要提到这一句呢!

  下面该是第三章,于丹的第三个心得是“处世之道”。

  这一章除了有些地方曲解了《论语》,于丹教授的心得和《论语》还是有关联的,论述也还顾及到逻辑性。

  于丹的主要心得是: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修身养性”就是修己,做一种身心自家受用的学问。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古之学者为己”指的就是这意思。后来儒家称其为“内圣”,是道德的形而上。由内圣以至于外王,是儒家一贯的思想,在《论语》中能找到根源。但是孔子的“内圣”与“外王”的理想是不能互相割裂的,不能只主张“内圣”,而不提“外王”。“修己”是为了做好“内圣”的功夫,“安百姓”是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外王”的事业。《论语》中虽没有“内圣外王”的词语,但却反映出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历代儒者梦寐以求的希冀与理想。《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统治者与百姓也都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容易被接受,容易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大学》上所说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属内,后三项属外。前五项教育个人做“内圣”的功夫,后三项是成就“外王”的事业。前五项与后三项是连续的有机整体,“内圣”是为了“外王”,缺一不可。然而于丹教授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她的“处世之道”心得只是重点强调“修身养性”,只是提倡做“内圣”功夫,一点儿也不提及“外王”之事,一点儿也不提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她认为这种只强调“修身养性”的“内圣”之道“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

  由此看来,于丹教授这一章的心得是对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腰斩,她给大众找回来半截孔子。

  于丹的第四个心得是“君子之道”,是谈君子的。这个内容很重要,因为儒学其实就是“君子之学”,儒家是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的。

  于丹教授理解的君子是要达到三个标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她以为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于丹教授认定的君子的第三个标准,用孔子的话来讲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用于丹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