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红袖添香婉约词(20)
③谁行(hánɡ):谁边。
这首咏调名本意的词作,是他少年居汴时一段爱情生活的剪影。词中的女主人,传说就是京师名角李师师。词用纤笔白描,不加涂饰,而有天成之美。室内的甘浓,室外的凄苦,用低声问一句串过,含情吐媚,便成绝唱。
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①、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②。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③,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④。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⑤。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⑥,露桥闻笛⑦。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隋堤:运河隋炀帝所开,故云。
②飘绵:柳絮飘扬。
③趁:伴随。哀弦:凄凉的弦乐声。
④榆火: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节。旧有取榆柳新火之俗,称改火。
⑤津堠:渡口曰津,哨所曰堠。
⑥月榭:月光映照的亭台。
⑦露桥:露水浸湿的小桥。
此词以咏柳为题,实则借柳赋别。词凡三叠。一叠写昔时隋堤送别。着重刻画堤柳-这千古离人伤心的见证。中间插入"登临"二句,露出宦情的枨触与浓郁的归心。笔势顿挫,为下文伏线。二叠转写目前。同样的哀弦离席,却轮到自己远行了。"一箭"以下四句:愁舟行太速,苦望人不见,等等,都是别筵中设想别后的虚摹之笔,章法甚奇。第三叠写别后相思。"斜阳"七字,融情入景,气象苍莽,绮丽中带有悲壮意味,确为词中胜境。"沉思"三句笔力重拙,愈见浑厚。
此词南渡后盛行于杭州,歌场中称为"渭城三叠",与王维的《阳关曲》齐名。
夜飞鹊
别情
河桥送人处①,良夜何其②。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③,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④。华骢会意⑤,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⑥,斜迳都迷。兔葵燕麦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⑧,唏嘘酹酒,极望天西。
[注释]
①河桥:汴河之桥。
②良夜何其:良夜如何啊。其:语气助词。
③相将:行将,马上。
④树杪:树梢。参旗:画着参星的旗子。
⑤华骢:花马。
⑥遗钿:失落在草地上的花钿。
⑦兔葵:蔬类,可食。
⑧班草:摊草而坐。班:分开。
起句言别,紧扣题面。离筵上轻怜密爱,归途中怅惘凄迷,都曲曲写出,如在目前。"何意重经前地",一语叫破。原来以上种种,都是用逆笔写出的往事回忆。章法奇诡。后八句另作一意,专写现今心绪:残阳孤影,望极天西,一派凄迷气象。梁启超以为"兔葵燕麦二语,与柳屯田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艺蘅馆词选》)
李廌(zhì)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华州(陕西华县)人。少以文字谒苏轼于黄州。轼称其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累试不第,后定居长社(河南许昌附近)。有《济南集》。
虞美人令
玉阑干外清江浦①,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②,卧想乘鸾处③。碧芜千里信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④。
[注释]
①清江浦:在江苏淮阴县,运河由此出清口,为水陆交通孔道。
②"青林"句:用杜甫"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李白》)诗意,表示对远人的怀念。
③乘鸾处:欢会之所。赵嘏《赠别诗》"会须携手乘鸾处,萧史楼台在玉京"。
④南州:指南方所思者居处。
"好风"两句生新颖妙。夏日水乡,雨中静观,确有此景。笔触精细入神,真能巧夺天工。"碧芜"两句,融会感怆,化尽町畦,尤觉清远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