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 正文

第14节:第三部分:墨子的草鞋哪去了(2)



  一去就被关进了大牢。有人讹传,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国的监狱里。好在关的时间不长,出来后,墨子又回了鲁国。墨子是鲁国人,鲁国既是他的祖国,也是他事业的后花园,墨子在外面跑累了,或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回到鲁国休整一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墨子从鲁国动身去齐国,原因是齐国要攻打鲁国。这次行程,相对来说,算短途。墨子到齐国后,对齐王说了一番以下的话。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五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 鲁问》)

  杀人会受不祥,这说法,像是头一回听到,大概也属于日后失传的墨学内容之一。总之,打了个"倅然断之"--刀砍人头的比喻,三问两答,俯仰之间,一场血仗避免了。

  墨子后来又去了趟楚国,为的还是阻止一场战事。墨子平生几次出国,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每出去一趟,都救回不少人命。

  以上叙述,都是根据梁涛《墨子行年考》撰的。有问题,找梁涛。

  至于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脚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走路、步行,那其实既无关紧要,也可任由想象。《墨子 贵义》记载,墨子南游卫国,车里装满了书。3--可见,不全是走路。照我推断,墨子有可能穿草鞋,也有可能穿皮靴,皮靴经穿。更主要的是,墨子是手工业者的代表,也就是百工领袖,理应穿皮靴(《考工记》里,光制革的专业工人,就有五种;4制草鞋的?没听说)但后人大概觉得皮靴跟墨子十日十夜,脚不停步的形象不衬,就像,那幅中国名画:《毛主席去安源》,据说,毛泽东说过,他当年去安源,穿的是草鞋,但画家们觉得,这跟他们想象中的青年毛泽东不一样,于是,改为布鞋了。

  这个老师有点黑

  墨子和孔子一样,第一职业和身份,应该是老师。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这是个浮夸的数字,估计把在路上跟孔子打过招呼,或曾经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对他说过几句"之乎"、"者乎"之类的,都算作孔门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时,--没这么多。《墨子 公输》里说,"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这三百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于"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 当染》)明说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后的事。

  要成为墨家弟子,《庄子 天下篇》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可见有严格要求,不是是个人就能"入会"或"入党"。

  墨子对弟子要求的严格,从几件事上,可以看出。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 耕柱》)

  这个故事,现在常被用来说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道理。一个怒字,形象地显示出,墨子对于弟子的态度。

  这一点,在墨子最重要的大弟子禽滑厘身上,也能看出。"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墨子 备梯》)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孔门师徒中看不到,而且,让墨子的形象,有一种老大的味道。

  《墨子》书中,两件相反又相似的事,很能说明墨子跟弟子之间,这种近乎老大与小弟的关系。

  一是有个叫高石子的,墨子把他安插进卫国,弄了个一官半职。卫君对他不错,高石子本人也想好好干;但没做多久,高石子就离开卫国,跑去在齐国的老师那,说:卫君看在您的面子上,对我不错,我也想好好做,可卫君不把我的话当回事,所以我跑出来了。卫君不会认为我是狂妄之人吧?墨子回答他,如果你走得有道理,怕人说什么狂妄。高石子说,我哪敢随随便便就离开,老师您教过我,不该要的钱,再多也别动心。墨子一听很高兴,把大弟子禽滑厘叫来身边:你听听!不择手段弄钱的,见的多了;有钱也不要的,高兄弟今天做到了(《墨子 耕柱》)5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