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心眼所见、永难磨灭:智空和尚讲禅 > 正文

第60节:一无所获的猴子



  一无所获的猴子


  有一只猴子,它抱着一大把香蕉正高高兴兴地回家。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大片玉米田时,见到玉米又大又嫩,便跑到玉米田里偷摘玉米。但拿不走玉米,它只好把怀中的香蕉全部丢弃在路旁,抱着一把玉米回家。


  猴子抱着玉米往家里走时,又看见路边田里有又大又好的南瓜,猴子便又跑去摘南瓜。南瓜太大了,猴子只好丢掉玉米只拿南瓜。


  当猴子抱着南瓜往家里走时,心里非常高兴,一路上哼着歌。也就在这个时候,瓜农们拿着木棒追赶了过来,猴子一慌,只好丢下南瓜便跑,好不容易逃回家了,累得半死,最终却一无所获。


  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就像故事中的猴子,面对机会总是眼界太高,欲望太大。他们往往一心要摘取远处的玫瑰,反而将近在脚下的菊花践踏了。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手中真正的收获,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所求是什么。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人错就错在,他们即使已经获得了很好很大的机会,但仍还在梦想着发财的、高升的、更大更好却又迷茫不可及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人面对机会不加分析,而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和变动,就连他们手中最根本的“果实”也会丢掉。


  幼鹰学飞翔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雏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因此,它们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这时,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要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


  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当生活开始束缚你的成长时,变化就必定会产生。这时,你就应该像幼鹰一样,即使不情愿,也要去承受生活中的变化,去适应新的生活。


  许多时候,让人苦恼的生活环境其实是在告诉你:你可以继续前进,可以进入崭新的领域去锻炼自己的潜能。每一个人生来就俱有生存的能力和获取成功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你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功,使你能够体会生活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就意味着,你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地发挥出来,你完全有能力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然而太多的时间里,你却没能做到。这是为什么呢?很可能就是,你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就不可能将这种开创性的精神力量发挥出来。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只有当你走出舒缓的环境,冲向天空展翅飞翔的时候,这种力量才能激发出来。


  野龙的乐趣


  从前有一个专门饲养龙的人,他研究龙的嗜好和愿望而侥幸地成功了。为此,他得到了两条龙,并将它们饲养起来。


  这两条龙安心待在院中的小水塘里,以为江河湖海不足以供它游玩,觉得人喂它的食物很香甜,以为大海中巨大的鲸鱼也提不起它们的胃口。这两条龙高兴躺着就躺在那儿,喜欢活动就活动一下。它们很喜欢这个环境,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


  这一天,有条野龙正好路过这里,被饲养的家龙高兴地和同类打招呼:“你往哪儿去啊?冬天就要到了,还在无边的天地间到处遨游什么,快到洞穴中躲起来吧!你到处飘游不觉得很劳累吗?相比之下,还是我们俩待在这儿清静安逸些。”


  野龙笑着回答:“你们怎么狭隘到这种程度呢?大自然赋予我们健美的躯体,头顶峥嵘的龙角,身披闪闪的鳞甲,既能潜入深深的水底,又能飞腾于高高的天空,可以召唤漫天彩云,驱使万里长风,又可以抑制如火的骄阳,滋润干枯的大地。我的视野能达到无边的宇宙之外,阅尽一切变化,这不正是我最大的快乐吗?可是,现在你们这样窝囊地待在窄小的水塘中,泥沙限制了行动自由,只有蚂蚁、蚯蚓之类的东西与你们做伴,求得一些残汤剩菜。这样,你们和我的形体虽然完全相同,乐趣却完全不一样!受人愚弄,被人豢养的你们呀,迟早会被人家掐住喉管,割食身上的肉。我准备向你们伸出救援之手,可你们怎么反来引诱我,想把我也引入到陷阱中去呢?看来,执迷不悟的你们是难逃这本来可以避免的灾难了。”


  于是,那条野龙离开了。隔了不久,被豢养的家龙果然被人逮住,剁成块,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家龙和野龙的不同价值现导致了不同的生存状态。


  家龙贪图安逸、仰人鼻息、不求进取,结果不仅丧失了本性,而且还被屠杀,归于毁灭。野龙虽飘浮不定、饱经艰苦却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拥有广阔的天地,在奔波中获得了自由的乐趣和价值的扩张。


  也许,在别人的帮助下,人们会获得安逸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只会使之失去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不思进取。纵然不被别人宰割,最后也会披社会淘汰。


  只有按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生活,才能活出真实而自主的自己。也许这种选择会使你有时很痛苦,但是这种艰苦的选择,如同艰苦的实践一样,会使你全力以赴,会使你有力量,也会使你活的更自在。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