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论语心得(70)
卫君问南文子,国与国之间彼此和好,这是好事,你为什么忧愁?
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没有尽力而得到礼物,不可不明察。野马400匹,璧玉一块,这是小国出手的礼物,而晋是大国,却用这个礼物来送给卫国,君王你一定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卫君听了南文子的劝告,并把这些话告诉了边境的守军,让边境守军做好防卫的准备工作。
智伯果然起兵攻袭卫国,到了边境之后,发现对方早有准备,不得不悻悻退回,并说道:“卫国有贤明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谋略。”
所谓贤明的人,也就是那些对于形势的发展有着明晰判断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能够做出主动性的决策,这种人和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商鞅曾赴魏国游说,希望能够说服魏惠王实施变法,但是魏惠王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商鞅就暂时滞留在魏国。但是魏相公叔痤却非常了解商鞅,只可惜他身患重病,行将就死。他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道:“公孙鞅年轻又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付给他,一切听他的;如果不托付给他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不允许他离开国境,以免他的才能为别的国家所用。”魏惠王边听边点头,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
然后公叔痤又吩咐人将商鞅请来,向他谢罪说:“我做事是先国家后个人,先君王而后臣子,所以我先为君王定谋略,然后才告诉你。你听着,如果大王没有把国事托付给你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赶快离开魏国!”
商鞅听了公叔痤的话后,笑着回答:“如果国君不能采用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而杀我呢?”
最终商鞅也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既没有用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一直到商鞅受到秦国的重用,魏惠王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在这里,观人研事,料敌机先,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所依据的就是孔子提到的这三点。
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他平常的涵养如何,他安于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把握住了人性与人心。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第八章 察人之道
察人靠自己,切忌盲从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判断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怎样才能有一个公正和真实的认识?孔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不能随便相信,一定要去考察;如果大家都喜爱他,你也不能受蒙蔽,不能冲动,也一定要去考察和观察,不要人云亦云。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要根据事实和你所观察到的人的言行做出判断,而不能只根据身边人的说法去判断。
中国古代“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一定要经过细心的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就会把谣言当真,这样一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这个故事中陪同魏国太子去赵国做人质的大臣庞恭,当他走后,一些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谣言,当庞恭从赵国回到魏国后,魏王再也不重用他了。中国还有个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一次一次地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所以,当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说一样的话的时候,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你必须有自己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造成损失。但是,一个人要能做到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太不容易了。谣言多了,就足以毁掉真相;附和的人多了,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