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体例浅析  文/张英聘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体例浅析

张英聘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十七卷,是贵州省第一部省志,也是贵州省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明沈庠修,赵瓒等纂。沈庠,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弘治年间任贵州提学副使(1),后任按察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为《上元县志》作序。〔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由沈庠定例修文,协助编纂的有宣慰使司儒学教授叶榆、赵瓒等。此书以宣慰使司、府、州、卫、所为次序,山川、土产、人物、科甲,又各列一门。据此,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云其“既不是‘图经’,也不合‘通志’体例”(2)。那么,该志到底是一部什么样体例的书,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述和辨析。

  一、从图经到定型方志的转变
  中国地方志名称繁多,从秦、汉起,方志就有图经、记、志、乘、传、略、书、典、文献等不同名称。方志名称的沿革,反映了方志形成与发展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两汉时期,不仅舆图的绘制已有存在,地记、图经也有了编纂,但数量极少,所涉内容简略,只限于地理、神话和传说,未能成为方志的雏形,离定型方志则更远。三国以后,地记逐渐兴起,到两晋南北朝时日渐兴盛,成为方志的主要形式(3)。
  地记是反映一方风土人物的早期志书,也有称之为“地志”者。地记与后世定型方志比较,不仅内容较为简略,体例也尚不完备。从内容而言,地记又分“记地”、“记人”两种。且主要是记述地理、山川,而略载物产、古迹及神话传说,近于方志的雏形。隋以后,虽地记数量大为减少,但门类却有增加,内容也较为丰富,并逐渐被图经所取代,直至北宋以后才趋于衰落。图经与地记相比,图经由图和经组成。既有对地形、风土描绘的图,又有文字说明的经。
  从地记到图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早期的图经是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到后来文字数量增多,地图成为文字的附庸。隋、唐时期,已向图少文多这一固定格式发展。如唐元和年间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篇首有各镇图,后来图佚,遂改名为《元和郡县志》。隋唐以后图经事实上已成为方志的统称,而图经的内容多详于地理,与后世方志比较尚有一定的差别。但从地记到图经的演变,反映了方志这一载体的逐渐成熟。
  两宋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方志记述的重点开始突破地理范畴,兼顾人文历史,人物和艺文的分量在方志中有所加重,内容也趋于丰富。成书于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则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是书地理之外,创造性地增加了风俗、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人文和经济的内容,使单纯的地理书扩充为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志。北宋盛极一时的图经,南宋时衰落。南宋偏安一隅,所修方志局限于淮河以南地区,重经不重图,图经数量锐减,方志突增,处于完成图经向方志过渡的时期。此后的一统志或府州县志中,一般卷首附图,就是以往图经形式的保留。但在名称上,方志已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地位。
  元代完成了图经向方志的过渡,方志编修虽承宋代方志体例,但其形式与内容较之宋代更为丰富详备。如《延佑四明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二考,其中“赋役考”最为详赅,被收入《四库全书》,并称其“条例简明,最有体要”,且“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4)。此时,方志编纂与图经相比,已占绝对优势。现在所能见到的十六种元代方志,图志仅有一种。由此也可见图经编修的衰微,方志编纂的普及。
  到明代,方志发展步入兴盛时期。 明人在前代基础上积极探索,广征博采,不仅确立了方志的规范,而且使方志编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的编纂亦是“遍考《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晋宋齐梁陈魏隋唐《五代史纲目》、宋元史、《文献通考》、《玉海》并《舆地纪》诸书,及故老所撰、碑碣所载,取其可信,缺其可疑,采摭备录,略无遗逸”(5)。从该志的内容看,包括建置沿革、郡名、里到、风俗、形胜、山川、公署、寺观、祠庙、关梁、土产、科贡、人物、诗文题咏等,与图经侧重地理相比,显然已有很大不同。

  二、通志体例的完善
  行省之制始于元代,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明初沿袭元制,为提高行政效率,洪武九年(1377)朱元璋着手对地方官制进行整饬,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军政和刑名监察。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永乐五年(1407)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宣德三年(1426)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全国除南北两京和少数民族地区外,定为十三布政使司。三司既分权鼎立,又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使以行政手段为保障,为修志活动平稳有序地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畿十三省各辑通志……虽荒陬僻邑靡不纪载者”(6)。通志的编纂也有所规范。
  通志之例始于元,如《辽阳行省图志》和《云南志略》,皆属通志类志书,但未以通志为名,有通志之名始于明初。通志又称省志,乃“记一方之事而备载之书,是以谓之通也”(7)。明代“两畿十三省各辑通志”(8),为布政使或督抚所修,执笔者多为学政等儒士。不仅“列省之各有志”(9),而且绝大部分修过三次以上。贵州虽地处边陲僻邑,但修志活动仍呈现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趋势,官修私撰省志却在四次以上。
  明代所修省志,定名不一。有以“志”名者,如明代最早的通志为洪武《云南志》;亦有称为“总志”者,如胡谥纂修〔成化〕《河南总志》、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刘大谟纂修〔嘉靖〕《四川总志》和虞怀忠修、郭棐纂〔万历〕《四川总志》等, 皆为志一省之事(10);还有称“大志”者,如王宗沐修〔嘉靖〕《江西省大志》(11)、陆万垓修〔万历〕《江西省大志》;有以“记”名者,何景明〔嘉靖〕《雍大记》、王应山纂修〔万历〕《闽大记》(12)、郭子章纂修〔万历〕《黔记》等;有以“略”名者,如谢肇淛纂修《滇略》;有以“图经”名者,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等;有以“书”名者,如何乔远纂修〔万历〕《闽书》、郭子章〔万历〕《豫章书》(13)等;有以“图说”名者,如王世懋修〔万历〕《饶南九三府图说》、赵秉忠纂修〔万历〕《江西舆地图说》等。有人统计明代省志之名,约有18种之多,其中以“通志”之名居多(14)。由此分析,〔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以当时的行政建置划分类目,述及贵州各地的山川之秀、民族风俗、地方特产、人文事迹,显然是一省之“通志”。

  三、对《大明一统志》和永乐《纂修志书凡例》的遵循
  从洪武至弘治一百余年间,方志编修意识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大大加强,方志编修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编纂来看,不仅反映了明代方志发展的特点和变化,也反映了方志在沟通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推进彼此文化交往所作的贡献。
  洪武年间,方志的体例多沿袭宋元,门类设置较为杂乱。如〔洪武〕《常州府志》续宋史能之纂《重修毗陵志》,凡十九卷七十三目,卷首列府地理图一,郡域图一,公廨图一,县图四,首列郡纪,其下列各县之志。〔洪武〕《苏州府志》亦是参考前志,芟繁取要,设五十卷四十五目。永乐以后,朝廷两次颁降修志凡例,规范志书类目设置和体例,逐渐形成了明代方志的编纂风格。不仅纲分目列清晰明确,而且各事类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反映内容井然有序。如永乐十年(1412)明翰林院制定《修志凡例》十六则(15),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永乐十六年(1418),又颁降《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则(16)。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与前一凡例比较,里至并入疆域;贡赋并入土产,但增加了田地、税粮、课税、税钞;军卫规定得更为详细,涉及衙门、廨舍、教场、屯田去处、田亩、岁纳子粒之数、武臣功迹,并采录之;廨舍之前加上郡县二字;古迹原为九目,增为十九项;其他如分野、城池、寺观、祠庙、桥梁等单独立类,立意周详,体系完备,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
  《大明一统志》成书后,明代方志的体例和内容不尽仿永乐《纂修志书凡例》,有不少效法《大明一统志》,或稍加变通。从明朝建立到《大明一统志》成书,出于行政控制和管理的需要,明代统治者对全国性总志曾多次编修,如洪武年间的编修《大明志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寰宇通衢书》、《洪武志书》等。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亦曾诏修《天下郡县志》书,“命行在户部尚书夏元吉、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杨荣、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谕德金幼孜总之。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17)。然因成祖去世,这一宏伟计划未及就绪而中辍(18)。其后,景泰、天顺年间,先后下诏各地修志,“命文臣纂修一统志以颁行海内”(19),“上自皇都,下至司府州县,外及四夷,无不备载”(20)。《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的。
  明景泰七年(1456)编修的《寰宇通志》,参考《大元大一统志》的体例和永乐年间制定的凡例,以现行行政区划两京、十三布政司为纲,府州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宫殿、宗庙、坛壝、馆阁、苑囿、府第、公廨、监学、学校、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坟墓、古迹、名宦、迁谪、留寓、人物、科甲、题咏等三十八门(21),文省而事增,“取舍惟当”(22)。天顺五年(1461)编成的《大明一统志》也是以南北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区,以府州为单位,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古迹、列女、仙释等二十门,而殿以“外夷”各国,并增绘了全国总图和各布政使司分图,“类例精详,去取核实……一统举其大纲,而一方一郡一邑各有志焉,亦扩其目,详其绪”(23)。
  之后,明朝省府州县志书对《大明一统志》多有祖法。〔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的编纂即遵是例,故其《凡例》云:“古今地理(里)图经志书,体制不一,至宋祝穆作《方舆胜览》,纲举目张,事类颇悉,而为诸家之冠,然亦未尽善也。迨我《大明一统志》出,一扫群志之陋,而程式之美,足为万世志法。故此志之作兼准二书焉。”(24)说明该志编纂不仅择善而从,而且采取《大明一统志》以现行行政区划为纲,分设细目的做法;在内容上则遵循了永乐年间“修志凡例”的规定,这是明代方志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一个例证。

  四、〔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对后世方志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方志的初修,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都为后世方志的编修提供了基本的模式和范本。从总体来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由于是贵州省的一部通志,而且在明代方志中也是成书较早的一部通志,所以其门类设置有不尽完善之处。如卷十六单列山川、土产、人物、科甲四门,不仅与宣慰司、府、州、卫、所并列有些不妥,而且与其下细目亦有所重复。但该志却奠定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贵州省所修通志的基础。
  〔嘉靖〕《贵州通志》十二卷,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设地图、建置沿革、郡名、星野、疆域、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土贡、土田、户口、财赋、徭役、城池、关隘、桥渡、兵防、职官、公署、宦迹、学校、科目、岁贡、祠祀、寺观、宫室、坊市、惠政、古迹、丘墓、名宦、人物、贞节、孝义、仙释、隐逸、迁谪、流寓、兵变、经略、艺文四十二类,采用平分列目体。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相比,增加了风物土产、田土财赋、户口徭役、人文史迹的比重,社会经济的成分也明显加强,这不仅反映了明代贵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反映了明代方志体例的愈趋成熟。
  之后,沈思充修,许一德、陈尚象纂,刊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万历〕《贵州通志》,则兼采弘治志、嘉靖志体例之所长,而避其所短,“或以省府州卫分类为编,或总叙兼制、经略以相联合”(25),增订嘉靖末至万历中四十余年的史实。该志二十四卷,卷一、卷二省会:舆图、建置沿革、星野、形胜、民赋、军政、学政、城郭、公署、秩祀、秩官、题名、名宦;卷三省属:安平道辖府、贵宁道辖卫、贵阳府、贵州卫、贵州前卫;卷四宣慰司;卷五至卷九安平道属:威清卫、平坝卫、安顺州、普定卫、镇宁州、普安卫;卷十、卷十一贵宁道属:毕节卫、乌撒卫、赤水卫、永宁卫、普市所;卷十二至卷十五新镇道属: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黄平所、都匀卫、镇远府、黎平府;卷十六、卷十七思仁道属: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卷十八兼制:兵戎、粮饷、学校、驿传;卷十九至卷二十经略:兴利、修文、厘弊、饬武;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艺文:记、传、序、解、赞、引、书、文、檄、疏、跋、语、铭、诗、赋、颂、歌、行、谣、箴、事字演、书籍录等(26)。此书采用纲目体结构,条理分明,体例完备,集前代修志之大成。
  综上所述,〔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虽保留了“图经”的名称,但确是一部通志,而且从弘治年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约百年左右的时间,贵州通志的编纂均在该志基础上进行。由此可见,〔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在贵州方志发展史上是有开创之功的。
  (本文刊载于范同寿主编《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大雅宝胡同一号梓峰大厦五层东段
  邮政编码:100730
------------------------------------------------
  注释:
  (1)〔明〕程三省修,李登等纂:〔万历〕《上元县志》卷八《科贡志• 进士》,民国37年(1948)上海书店铅印《南京文献》本。
 (2)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13页。
 (3)黄苇:《地记与地志研究》,《广西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3期。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5)〔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首《凡例》。
 (6)〔隆庆〕《长洲县志》卷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据明隆庆刻本影印。
 (7)〔明〕孔天胤:《孔文谷集》卷四,《山西通志序》代作。山西祁县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1571)刻万历增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8)〔明〕张德夫修、黄浦汸纂〔隆庆〕《长洲县志》卷首,《长洲县志始》。《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续编》据明隆庆五年(1571)刻本影印。
 (9)〔明〕江东之:《瑞阳阿集》卷五,《重修贵州通志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八年(1743)东皋堂刻本。
 (10)〔明〕刘珝《古直先生文集》卷十一《河南总志序》:“总七郡之志,合而为一十有一卷,名曰《河南总志》。其事详,其例精博而不繁,约而不疏,举中州之地而措之乎指掌之间。……夫里有志总于邑,邑有志总于郡,郡有志而藩司又总焉。”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年(1524)刘鈗刻本;〔万历〕《湖广总志•志凡》:“志即汉人掌故之书,虽因事铨述,无取闳衍,乃敷陈意指,亦贵流贯。是志志胡广全省,故以总名。”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万历〕《四川总志•凡例》:“郡国有志,即汉人掌故之书也。兹志备载全蜀,故以总名。”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明〕周复俊《泾林诗文集》卷四《四川总志序》:“总志之编,以代史也。慨蜀只有土,……区域延广,其间事变沓积,视他郡为殷,……始知蜀不可以无志,独国不可以无史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本。
 (11)〔明〕王宗沐:《敬所先生文集》卷二十六《江西省大志》序:“大志,志大者也。先是,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某被命督江西学政,再按列郡讲业之暇,颇采其俗产、山川、赋役、大都,时札留箧中三年,移参藩政,间取读之,虽一方大正可按眂在目……余所以志也。”志凡七卷,卷各一类,曰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每卷首有臬史氏曰,与他书体例独异。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元年(1573)刘良弼刻本。
 (12)〔明〕陈荐夫:《水明楼集》卷十一《闽大记序》:“夫志者史氏之流也,亡论郡邑之书,行省之乘,其评陟人物,
商榷才品,虽稗官小史之说乎?……盖通者尚才,修者尚品,此持衡者轩轾之大较也。吾乡王懋宣先生大记之作,可谓……志家之良史也。”该志重点记述闽省人物,列传几占全志之半。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又〔明〕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六《闽都记序》:“《闽都记》,王广文懋宣所为记闽都也。……其大义取材于史乘,, ……其题材稍沿于《西湖志》。”江西省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
 (13)〔明〕郭子章:《蠙衣生粤草》卷十八《豫章书目录》:“大记二十卷,志二十六卷,表十卷,事纪二卷,列传六十六卷,共一百二十四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1590)周应鳌刻本;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存目:《豫章书》一百二十二卷,郭子章撰。史书盖将奚志总志,全用史体为之,分大记二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十卷、事纪二卷、列传六十八卷,前无序而有总目。其总目以为列传六十六卷,刊本误也。
 (14)参见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08页。
 (15)〔明〕李思阅修、洪一鳌纂,李世芳增修、易文增纂:〔嘉靖〕《寿昌县志》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万历十四年(1586)增刻本。又见傅振伦:《中国史志论丛》《又一件明初重要修志文献》,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144页~145页,但多有疏漏错误。
 (16)〔正德〕《莘县志》卷首,1965年5月上海古籍书店出版《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据明正德十年(1515)刻嘉靖间增刻本;又见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00页~103页,但多有疏漏讹误。
 (17)《明太宗实录》卷二○一,永乐十六年六月乙酉。又见郑晓:《今言》卷一,六十三条:“永乐十六年(1418),
诏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忠靖、杨文敏、金文靖三公领其事。”
 (18)〔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十二《汝宁府志序》:“我太宗皇帝在位时,稽古右文,既修《永乐大典》,以资盛治矣。即诏礼部搜集旧文,欲作志书,以着一统之大,而未及成书”。《四库全书》本。
 (19)〔正德〕《高淳县志》顿锐序,载〔嘉靖〕《高淳县志》卷首,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据明嘉靖刻本影印。又〔明〕周琦〔弘治〕《句容县志序》:“英庙昔当此盛,尝命使臣采四方之衣冠、文物,摘其事优而迹显者,以修一统志于修实录之余,盖一统志纪四方古今之盛。”1964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据明弘治刻本影印。
 (20)〔明〕何瑭:《柏斋集》卷五《怀庆府志序》。清《四库全书》刊本。
 (21)参见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续集》,所收影印明抄本《寰宇通志》。
 (22)〔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九《寰宇通志》序表凡例》。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0年10月第
1版。
 (23)〔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杨慎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据明嘉靖刻本影印。
 (24)〔明〕沈庠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凡例》,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25)参见《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326页。
 (26)参见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第1版。

日本现存中国大陆缺、残明代地方志考录  文/张英聘

日本现存中国大陆缺、残明代地方志考录

张英聘

  摘要:明代对纂修地方志书极为重视,遍及各州郡县,所修方志数量极为可观,但散佚很多。本文通过对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与中国大陆地区相比较,发现有许多是中国大陆缺藏或残存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而且对目前所见有关地方志目录有所补正。
  关键词:地方志 明代 目录

  Abstract:The local records, compiled all over the counties in china, had been taken great importance to during Ming dynasty, the number of which had hit a great height. But most of those records had vanishe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e of the local records collected in China and Japan, we can discovered that most of the local records collected in Japan are very scarce or fragmentary, thus will be very valuable and may benefit the relative catalog of local records.
  Keywords: local records Ming dynasty catalog of local records

  承蒙日本东洋文库研究员山根幸夫先生惠寄《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1962年出版)、《新编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1995年出版),后者比前者有很大的增补。二书皆先生亲手编定,收藏了日本旧上野图书馆(今属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静嘉堂文库、尊经阁文库、天理图书馆、内阁文库、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蓬左文库馆藏中国明代地方志715种,按明代地域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依次编排。
  明代设十三布政使司,天下郡邑莫不有志。明太祖建国后,为了使“功业永垂”,即诏令天下编纂地方志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对纂修地方志书更为重视。永乐十年(1412)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城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以及各类目编写原则。其后六年,又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令各郡县以志书上,于是天下州郡县纷纷从事。据统计明代共修成志书二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宋元方志的总和还多四倍 。明代方志数量极为可观,但流传至今的仅有一千零十七种,约占明志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明正德年间,即有人称当时方志存者“十之五六” 。到清代明志散佚更多。
  从《新编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来看,藏于日本的明代地方志跨越洪武至南明不同时期,其中洪武4种、永乐3种、正统7种、天顺2种、成化12种、弘治39种、正德43种、嘉靖265种、隆庆29种、万历248种、泰昌1种、天启14种、崇祯38种、南明1种、明修不明年代者7种,最多的是嘉靖和万历时期。在地域分布上,北直隶68种、南直隶150种、山东53种、山西35种、河南65种、陕西46种、四川12种、江西45种、湖广56种、浙江75种、福建59种、广东32种、广西7种、云南6种、贵州5种。最集中的地区是南直隶、浙江、北直隶、河南、福建、湖广、陕西、江西,大多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占日本现存明代方志的一半以上。在种类上,有京城志、京畿志,一省之通志、总志,最多的是府州县志,还有一些卫志、关志、采访册、实录等。由此可见,日本所藏明代地方志跨越明代不同时期,遍布各行政区域,范围广泛。
  笔者将该目录与中国大陆地区所见有关地方志目录,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1月版)、林平、张纪亮编纂《明代方志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王灿炽着《燕都古籍考》(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来新夏主编《河北地方志提要》(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祁明编着《山西方志要览》(山西省新闻出版局(97)字第78号准印)、洪焕椿编着《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黎传纪、易平着《江西方志通考》(黄山书社1998年8月版)、崔建英编《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中国文献出版社1986年9月版)等相比较,发现有许多在中国大陆是缺藏或残存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从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来看,有几个特点:
  一、日本藏有明代地方志原刻本或明抄本,多是全帙;而中国大陆仅藏有微缩胶卷或存残卷,或是其他印本及抄本,这种情况大约有86种之多。如《宛署杂记》、[万历]《保定府志》、[正德]《涿州志》、[嘉靖]《真定府志》、[崇祯]《元氏县志》、[崇祯]《蔚州志》、[万历]《河间府志》、[隆庆]《景州志》、[嘉靖]《顺德志》、[万历]《沙河县志》、[嘉靖]《荣河县志》、《偏关志》、[崇祯]《松江府志》、[正德]《华亭县志》、[万历]《青浦县志》、[万历]《应天府志》、[万历]《江浦县志》、[万历]《常熟县私志》、[隆庆]《长洲县志》、[万历]《江都县志》、[嘉靖]《靖江县志》、[万历]《镇江府志》、[隆庆]《丹阳县志》、[嘉靖]《徐州志》、[万历]《沛志》、[弘治]《湖州府志》、[嘉靖]《湖州府志》、[崇祯]《乌程县志》、[正德]《兰溪县志》、[崇祯]《义乌县志》、[崇祯]《开化县志》、[万历]《庐州府志》、[万历]《甬志(又名宿州志)》、[万历]《望江县志》、[万历]《宁国府志》、[嘉靖]《太平府志》、[万历]《广德州志》、[万历]《六安州志》、[嘉靖]《和州志》、[万历]《滁阳志》、[万历]《福州府志》、[嘉靖]《仙游县志》、[万历]《永福县志》、[万历]《罗源县志》、[万历]《古田县志》、[崇祯]《寿宁待志》、[万历]《宁德县志》、[万历]《福宁县志》、[万历]《福宁州志》、[万历]《建阳县志》、[万历]《邵武府志》、[万历]《永安县志》、[崇祯]《海澄县志》、[万历]《将乐县志》、[万历]《大田县志》、[万历]《归化县志》、[万历]《南昌府志》、[万历]《彭泽县志》、[崇祯]《瑞州府志》、[万历]《吉安府志》、[天启]《赣州府志》、[万历]《冠县志》、[万历]《开封府志》、[万历]《南阳府志》、[弘治]《河南郡志》、[万历]《卫辉府志》、《湖广图经志书》、[正德]《德安府志》、[万历]《郧阳府志》、[万历]《襄阳府志》、[嘉靖]《长沙府志》、[嘉靖]《湘阴县志》、[隆庆]《宝庆府志》、[万历]《新宁县志》、[万历]《广东通志》、[嘉靖]《韶州府志》、[嘉靖]《潮州府志》、[万历]《新会县志》、[嘉靖]《南宁府志》、[万历]《宾州志》、[万历]《太平府志》、[崇祯]《梧州府志》、[崇祯]《廉州府志》、[万历]《合州志》、[万历]《临洮府志》、[嘉靖]《庆阳府志》。
  二、收录了大量原刻本藏于台湾的晒像印刷本。这些中国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托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地方志,后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明代善本方志,日本也有其晒印本,这类书大约有110余部。当然有些日本也藏有原刻本。那么除去日本收藏的,只藏于台湾的约有90部之多。这些书在大陆多以胶卷形式收藏,个别的有一些残卷或抄本及后来的刊本。如[崇祯]《固安县志》、[万历]《香河县志》、[万历]《保定府志》、[嘉靖]《真定府志》、[万历]《真定县志》、[万历]《河间府志》、[万历]《任丘县志》、[万历]《交河县志》、[隆庆]《丰润县志》、[万历]《故城县志》、[嘉靖]《新河县志》、[嘉靖]《清河县志》、[万历]《威县志》、[万历]《广平县志》、[嘉靖]《崞县志》、[万历]《崞县志》、[万历]《潞安府志》、[正德]《崇明县志》、[万历]《崇明县志》、[天启]《云间志略》、[正德]《华亭县志》、[万历]《青浦县志》、[崇祯]《江浦县志》、[正德]《淮安府志》、[崇祯]《淮安府志》、[万历]《盐城县志》、《续吴郡志》、[万历]《泰兴县志》、[嘉靖]《兴化县志》、[嘉靖]《靖江县志》、[万历]《靖江县志》、[万历]《镇江府志》、[正德]《丹徒县志》、[隆庆]《丹阳县志》、[弘治]《溧阳县志》、[万历]《溧水县志》、《镇江府金坛县采访册》、[正统]《彭城志》、[万历]《庐州府志》、[万历]《合肥县志》、[万历]《甬志(又名《宿州志》)、[弘治]《桐城县志》、[万历]《青阳县志》、[嘉靖]《石埭县志》、[万历]《石埭县志》、[万历]《铜陵县志》、[嘉靖]《六安县志》、[万历]《六安县志》、[嘉靖]《含山邑乘》、[嘉靖]《新安志补》、[万历]《滁阳志》、[弘治]《长乐县志》、[崇祯]《长乐县志》、[嘉靖]《罗川志》、[万历]《政和县志》、[嘉靖]《永春县志》、[嘉靖]《德化县志》、[正德]《漳州府志》、[正德]《归化县志》、[嘉靖]《上高县志》、[万历]《平原县志》、[万历]《商河县志》、[万历]《滨州志》、[万历]《沾化县志》、[万历]《蒲台县志》、[万历]《潍县志》、[万历]《即墨志》、[嘉靖]《朝城志》、[嘉靖]《高唐州志》、[嘉靖]《荥阳县志》、[嘉靖]《汜水县志》、[正德]《中牟县志》、[万历]《温县志》、[万历]《武陟志》、[正德]《怀庆府志》、[嘉靖]《滑县志》、[嘉靖]《浚县志》、[嘉靖]《清丰县志》、[嘉靖]《淇县志》、[嘉靖]《柘城县志》、[弘治]《睢州志》、[万历]《项城县志》、[嘉靖]《叶县志》、[嘉靖]《裕州志》、[嘉靖]《黄陂县志》、[正统]《嘉鱼县志》、[成化]《公安县志》、[嘉靖]《随志》、[嘉靖]《湘潭县志》、[嘉靖]《浏阳县志》、[洪武]《永州府志》、[万历]《江华县志》、[嘉靖]《澧州志》、[嘉靖]《安化县志》、[嘉靖]《韶州府志》、[万历]《顺德县志》、[天启]《成都府志》、[隆武]《邓川州志》、《雍胜略》、[嘉靖]《泾阳县志》、[成化]《三原志》、[隆庆]《淳化志》、[崇祯]《乾州志》、[隆庆]《蓝田县志》、[嘉靖]《合阳县志》、[嘉靖]《商略商南集》、[正德]《凤翔府志》、[弘治]《延安府志》、[嘉靖]《汉中府志》、[万历]《汉阴县志》、[嘉靖]《固原县志》。
  三、藏于日本,而中国大陆没有收藏的明代地方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补正《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目前中国大陆较为系统的地方志目录。但由于历代地方志编纂与出版分散的特点,使对地方志的收藏难以完备,加之编纂者所见之局限,使该目录亦有阙误。如[嘉靖]《长沙府志》,六卷,《新编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作“张存、张治”纂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题为“徐一鸣”;《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题为“孙存、潘镒修,杨林、张治纂”,其据潘镒、张治序。张治曰:“嘉靖戊子(七年,1528)太守滁阳孙子性甫乃属地官郎杨子林考郡之故,而创志焉。既就稿,孙子代去。辛卯(十年,1531),婺源潘字希平自荆州来守潭,复以属之子治……乃取子林所谓稿而削笔之。”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题“徐一鸣”者盖因嘉靖甲午(十三年,1534)徐一鸣《长沙郡志序》,但从潘镒及张治所序,并不见徐之影子。但因难以见到日本所藏方志,笔者对某些类似情况还不敢妄作断语,存俟待考。现据《新编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录者予以补遗,以供以后修改者参考。
  ⒈河北[崇祯]《蔚州志》,四卷,崇祯八年(1635)来临纂修,日本东洋文库藏抄本。来临,字驭仲。陕西三原人,选贡,明崇祯五年(1632)任蔚州知州。据《河北地方志提要》称:来临自崇祯八年始修,九年完成。此抄本据何版本抄录不详,其序、跋、编次及各卷卷首皆称《蔚州志》,而绝大部分书口处却题为《蔚郡志》。
  2.山西[万历]《沁源县志》,二卷,万历三十六年(1608)王纯修,李守贞、崔嵩纂,东洋文库收藏。据《山西方志要览》载:明万历三十六年由王纯修,李守真、崔嵩纂《沁源志》二卷,志佚。可见该书今仍有存本。
  3.山西[万历]《崞县志》,八卷,万历三十六年之后,刘楫济纂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抄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据《山西方志要览》,《崞县志》在明万历年间有二修。一是陆寿光修,一是刘楫济修。寿光,陕西沔县人,选贡,万历三十四年任知县,志佚,仅清[光绪]《续修崞县志》存乾隆二十二年(1737)邵丰鍭序中引。楫济,山东剡城人,贡生,万历三十六年任知县。原本佚,仅存明抄本,藏台湾图书馆。
  4.江苏[万历]《靖江县志》,十二卷,朱家楫纂修,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北平图书馆晒印本。
  5.安徽[弘治]《滁阳志》,十四卷,弘治六年(1493)庄昶 纂修,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6.福建[崇祯]《尤溪县志》 ,九卷,邓一鼐纂修,崇祯九年(1636)刻本。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7.江西[万历]《弋阳县志》,十二卷,程有守修,汪逊等纂,万历九年(1581)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程有守,字彦平,号梁湖,歙县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是冬授弋阳令,升泉州知府。汪逊,字自言,号初庵,邑人,嘉靖贡生,任新城教谕,升温州通判。
  8.江西[崇祯]《抚州府志》,二十卷,蔡邦俊修,崇祯七年(1634)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蔡邦俊,字师百,号岂凡,别号拙翁,晋江进士,崇祯四年(1631)任抚州知府。
  9.江西[万历]《建昌府志》,十四卷,邬鸣雷、赵元吉修,陆键等纂,万历四十一年(1613) 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邬鸣雷,字长豫,号齐云,奉化人,万历三十七年知建昌府,另修江西[万历]《南城县志》;赵元吉,合肥进士,万历四十年(1612)知建昌府;陆键,字开仲,号实府,平湖人,万历三十六年任建昌府推官。
  10.[万历]江西《南丰县志》,七卷,程三省修,王玺纂,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其原刻本。程三省,号确斋,富阳举人,万历十三年任南丰知县;王玺,号见竹,官至嘉议大夫广东按察使。
  11.湖北[万历]《荆州志》,五卷,武尚耕、余嘉会修纂,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12.湖北[万历]《承天府志》,二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孙文龙纂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3.广东[崇祯]《肇庆府志》,二十五卷,崇祯六年(1633),陆鏊纂修,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14.广西《殿粤要纂》,四卷,沈修纂修,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日本内阁文库收藏。
  15.海南[万历]《琼州府志》,十二卷,戴禧、欧阳璨纂修,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16.贵州[万历]《铜仁府志》,十二卷,陈以跃纂修,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17.陕西《雍胜略》,二十四卷,李应祥、余安期纂修。东洋文库藏北平图书馆晒印本。
  (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而中国大陆无存的明代地方志。
  1.山西[万历]《潞安府志》,二十卷, 周一梧等纂修, 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 东洋文库有 其晒印本和北平图书晒印本 。
  2.江 苏[ 万 历]《 帝 里 盱 眙 县 志》, 十 二 卷,李上元修, 戴 任 等 纂修, 万 历 二 十 三 (1595)年 刻 本。日 本 尊 经 阁 文 库 藏 原 刻 本。
  3. 浙 江[ 崇 祯]《 嘉 兴 县 志》, 二 十 四 卷, 罗炌 修, 黄 承昊 纂,崇 祯 十 年(1637) 刻 本。 日 本 宫 内 厅 书 陵 部 藏 原 刻 本。
  4.安徽[ 泰 昌]《 全 椒 县志》,四 卷 ,杨 道 臣 修纂。泰 昌 元 年(1620)刻 本。日 本 蓬 左 文 库 藏 原 刻 本。
  5. 福 建[ 万 历]《 福 州 府 志》, 三 十 六 卷,林燫纂修,万历二十四年刻本。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藏原刻本,东洋文库藏有内阁文库晒印本。
  6.福建[万历]《惠安县续志》,四卷,万历四十年(1612)黄士绅纂修,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蓬左文库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蓬左文库晒印本。
  7.福建[万历] 《福安县志》,九卷,陆以载纂,万历二十五年(1587) 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8.山东[万历]《滕志》,八卷,王元宾 纂修,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9.山东[嘉靖]《滋阳县志》,六卷,李之茂等纂修,嘉靖四十四年(1561)刻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0.河南[崇祯]《郾城县志》,十卷,李振声、李豫纂修,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原刻本。
  11.河南[万历]《汝州志》 ,四卷,方应选、张维新纂修,万历二十四年(1594)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原刻本。
  12.湖南[万历]《衡州府志》,十五卷,林兆珂、伍让 纂修,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本。日本旧上野图书馆藏原刻本,东洋文库有其晒印本。
  13.广东[万历]《高州府志》,十卷,曹志遇纂,万历间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4.广东[万历]《雷州府志》,二十二卷,欧阳保纂修,万历四十二年(1614) 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5.广东[崇祯]《兴宁县志》 ,六卷,刘熙祚修、李之茂纂,崇祯十年(1637)刻本。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原刻本。
  16.海南《儋州志三集》,不分卷,曾邦泰纂修,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7.四川[万历]《青神县志》,六卷,余承勋修,余茹重修,康丕显补修,嘉靖三十年(1552)修,万历三十四年(1606)补刻本。日本东洋文库藏原刻本。
  18.四川[嘉靖]《顺庆府志》,八卷,朱簠 修,郭睿纂,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原刻本。
  19.云南[隆庆]《楚雄府志》,六卷,徐栻修、张泽纂,隆庆六年(1572)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原刻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本文曾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