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录摘抄》  明·刘仕义
  新知录摘抄  明·刘仕义   ●贤智之过   吉水罗念庵先生以议大礼不合去之,屡诏不起,居讲学务敦实践,接引四方有志之士,孜孜不倦。嘉靖末郭希颜以“放弃佚臣仗畎亩不忘君”之义上疏,□储贰,朝廷恶其希功干进,处以极刑。先生闻之,□感动,因思昔人薰膏之讥,遂禁趾不逾中国者十,诸缙绅皆谢绝之。岁癸丑,杨继盛在武选,谓严嵩当国,专权稔祸,发其十恶五奸曰:臣居兵曹,以讨贼为职。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天下一大贼也。卒以危言就戮。刘仕义曰:念庵知道者也,二公其贤智之过矣。昔唐中宗时,处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上大怒命斩之,《朱子纲目》书曰:杀处士韦月将。刘友益书法曰:月将退处山林,而与闻宫掖之事,出位甚矣。书处士病之也。然则郭公宁能免于朱子之议乎?《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邵子曰: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然则杨子宁能免于越俎之嫌乎?大抵君子不贵于死谏,贵于有以善其死。观于《春秋》之书,泄冶无褒辞,其旨深矣。是虽视世之梯突脂韦,循默苟容者为贤,然以中道律之,宁不深为君子惜耶?   ●唐荆川   唐荆川顺之以议大礼不合而去,养高林泉,海内矜式。厥后倭寇猖獗,应命总戎,乃大不厌,时望士论以是少之。刘仕义曰:此不足以病荆川也。昔翟焦谓梁惠王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或曰:荆川可以出邪?曰:荆川多技能,洞韬略,谙算法,尝观王子应电所注《握奇经》,谓王君年始衰矣,而志尚壮。今塞垣多故,安知不有知君而举之者?使之儒服立军门,亲鼓鼙之间,以与老将角短长,而知其胜算之果不能出吾书也,则王君乃可以自信矣。岂其亦欲以自试也乎?殆哉!其岌岌矣,不出可也。又尝自言其晓天文精历法,每叹屠龙之技,无所用之,岂其亦为技能所使也乎?殆哉!其岌岌矣,不出可也。   ●治体   居官以不扰为贵,老子烹鲜之喻,柳子种树之说,可谓达于治体者矣。浅识之人,每自矜其智,自炫其才,日驱所治之民而奔走之,日取前人之成规而更易之。殊不知上日劳而下日困矣,其何能治哉!王阳明先生知庐陵时,务以玄默化民,县庭晏然。民有讼者,亦不令人拘捕,但以一木牌付讼者,俾人随牌至而已,其不扰类如此。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耳。父母斯民者,所宜深念也。   ●诗有别趣   昔人谓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诚然矣。其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则殊未是。杜子美诗所以为唐诗冠冕者,以理胜也。彼以风容色泽放荡情怀为高,而吟写性灵为流连光景之辞者,岂足以语三百篇之旨哉?近唐寅送人下第诗曰:“王家空设网,儒子尚怀珍。”唐荆川以为是有怨意,因举唐人诗曰:“明主既不遇,青山胡不归?”如此胸次方无系累也。此见诗之命,意当主于理矣。都穆咏节妇诗曰:“白发真心在,青灯泪眼枯。”沈石田以为诗则佳矣,有一字未稳。《礼经》曰:“寡妇不夜哭。”“灯”字宜改作“春”字,此见诗之用字当主于理矣。若谓诗有别趣非关于理,岂不谬哉?   ●山林之乐   唐人有诗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盖叹世人假途躐荣,守资待次,沉酣于名利中而莫之止,其于徜徉山林之下,自有乐地,殊未知也。夫政务之扰,孰与琴书之娱?冠裳之拘,孰与野服之适?“午门待漏寒威逼,”孰与“睡觉东窗日已红”?若急流中勇退者诚达矣哉!吉水罗念庵洪先建言忤旨,由翰林归田,厥后当道交章屡荐,坚志不起。尝有诗曰:“独坐空庭一事无,秋风春雨自团蒲。而今始解闲非偶,到得能闲几丈夫。”吁!公亦可谓超然有见者矣。永丰罗一峰伦以抗章忤权贵,由修撰弃官而归,作诗曰:“五柳先生归去来,芰荷衣上露漼漼。不由天地不由我,无尽烟花无尽杯。别样家风幽涧竹,一般春意隔墙梅。老来只怕风涛险,懒下瞿塘滟澦堆。”吁!公殆薄轩冕而爱泉石者乎!铅山费健斋宏以总角中状元及第,为黑头宰相,既而以权势怨憎之所集得请家居,年尚未五十。日居小楼,名曰“至乐”,大学士王守溪鏊寄以诗曰:“横林特地起高楼,楼上书多拟邺侯。日与圣贤相对语,身于天地复何求?三峰有意当窗见,一水无声绕槛流。试问主人何所乐?本来无乐亦无忧。”吁,殆知进而知退者哉!   ●杨公翥   天顺间,都御史陈智性甚狭,挞左右之人无虚日。洗面时用七人,二人揽衣,二人揭领,一人捧匜,一人捧漱水盂,一人执帨,稍不如意,便打一掌。至洗毕,有三四人被其掌者。尝坐堂偶,有蝇拂其面,即怒叱从者拿,从者纷然东奔西突为逐捕之状。少顷,俟其怒解,禀问拿何人?乃叱之曰:“是蝇。”一日堂上静坐,因岸帽取簪剔指,失坠于地,怒其簪。不得已而起坐,自拾簪,触地砖数次,若惩其簪者。方静坐,若左右行过,履有声,即挞之。或谏以暴怒为戒,曰:“诺。”乃作木方,刻“戒暴怒”三字,挂之目前以示警。已而怒其人,欲挞之,辄忘其戒,取木方以击之。怒性既消,观其所戒,悔之莫及也。其褊狭类如此。成化间,尚书杨公性甚宽,邻家构舍,其桶溜坠其庭,公不问,曰:“晴日多,雨日少也。”或又人侵其址,公有“普天之下皆王土,更过些些也不妨”之句。邻翁生儿,恐乘驴惊之,卖驴徒行。又其先墓前碑为数田儿戏推仆,墓人奔告,曰:“伤儿乎?”曰:“否。”曰:“幸矣。”语诸儿家善护儿,毋惊之,其宽厚类如此。噫!夫人之性,莫病于狭,而莫贵于宽。事之所以得其理者,以宽得之也。事之所以失其理者,以狭失之也。祸福成败之基,其在兹乎?学者当以智为戒,以杨公为法。   ●碧光   予一日晚如厕,见后室有梨木字板二片,合置几上,侧缝有碧光一道,射出寸余。举而揭视,中有碧光数点,莹然相丛,二木皆然。缔观之,宛然萤火也,久之不灭。及排房闼,视之灯下,无有矣。因以语室人,大以为异。室人曰:“此蜈蚣光也。”家居时暑夜纳凉,亲见有光三寸许游壁间,近视之蜈蚣也。随足所踏皆碎光,其唾涎亦成光,嘘气亦成光,此岂蜈蚣所致也欤?予闻之,寻光处,绝无痕迹可见。又考诸类书,蜈蚣一名螂蛆,一名蒺藜,一名百足,一名马蚿,一名蛆蟝,一名马陆,一名商距,初无此一种,岂古书所载亦有遗于见闻所不及者欤?又世人恒言鬼火,夫鬼无形与声者也,安能为火,岂亦此其类也欤?又世人恒言浮屠中有舍利光,舍利者佛之法身所炼,有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血舍利,夫佛既涅盘矣,寂灭矣,安得有光,岂亦此其类也欤?因识之以质诸博物者。   ●幸不幸   南京聚宝门外雨花台侧,有僧寺十数区,东西并列,中一寺侧有梅将军庙焉。每朔望日,城中外居民焚香者以万计,尚书王公以旗为之碑记。将军者梅赜也,东晋人,但言其曾上书,传为有功于吾道耳。初无他绩可纪,亦无惠德在民,及有灵验显报之迹,不知缘何居民崇祀如此之众且久也。将谓其祈福益欤?当世之最尊信者佛耳,诸寺中曾不蒙一香一烛之敬,何也?岂神亦有幸不幸也欤?虽然,赜犹有功于吾道也。象至不仁,舜封之有庳。唐时土人犹祀之,柳子厚作《道州毁庳亭神记》,则既已毁之矣。及观王阳明先生《象祠记》,则贵阳至今犹祀之。斥于唐而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贵阳,象亦何幸而得此也耶?因慨自古忠臣义士多矣。其名垂竹帛啧啧人口者有焉,其名随身没泯灭无闻者有焉,是皆有幸不幸于其间也。每尚论,为之太息于斯云。   ●劝学箴   番禺萧梅东应魁,尝集古诗句以为《劝学箴》。其箴曰:“爰有寒泉,惟其深矣。于彼行潦,叹其乾矣。皇父孔圣,示我周行。黾勉求之,日就月将。敷时绎思,每怀靡及。灼灼其华,其实之食。不稂不莠,如琢如磨。■〈步上心下〉如调饥,莫知其他。每有良朋,俾汝多益。彼其之子,是用不集。我有旨蓄,何用不臧?如珪如璋,邦家之光。百尔君子,迨其今兮。日月其迈,静言思之。”诵此箴,令人惕然有深省处。   ●乐陵令   正德间,流贼刘六、刘七等作乱,横行河南、山东间。固始许逵为乐陵令,预筑城浚隍,贫富均役,逾月而成。又使民各起墙屏,高过其檐,仍开墙窦如圭,仅可容人。家令一壮者,执刃俟于窦内,其余人皆入队伍,令曰:“守吾令,视吾旗鼓,违者军法从事。”又设伏巷中,洞开城门。未几,贼果至,旗举伏发,贼火无所施,兵无所加,尽擒斩之,自是贼不敢近乐陵城。既而刘七、杨寡妇以千骑犯利津,逵率众追至高苑,斩首至众,复破之于德平,自是贼远遁不敢犯。何景明作《乐陵令行》云:“山东郡县一百八,无有一城无战场。到处漂血成野水,如山白骨横秋霜。云台功高将不收,投笔亦有书生谋。黄金大印赐豪贵,白面岂得言封侯?唐朝公卿集如云,平原太守名不闻。二十四城见贼走,抗城乃是平原守。君不见前者寇盗时,县吏州官各亡命。北梁白马终日行,济上黄旗错相映。不闻开门战,但闻开门迎。吁嗟乎?平原太守乐陵令。”刘仕义曰:禄山之叛,所过望风投伏,曾无一人能扞御之者,而抗节致忠乃仅一平原太守而已。明皇闻之叹曰: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流贼之乱,朝廷屡命大将征讨,率皆丧败,无功挫威辱国,而逵以一乐陵令摧敌致胜,大振国威如此。呜呼!国家悬爵禄以待豪杰,居高享厚者何人为之?御侮戡乱者,又何人哉?此景明之所以深慨也。   ●南海三伦   广东南海伦文叙,以会元廷试及第状元,长子以谅解元登进士第,次子以训会元廷试第二人,少子以诜进士,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并以魁元策名。当世盛哉!前乎未之有也,故天下称为“三伦”。昔人有诗曰:“去时曾携一束书,归来玉带挂金鱼。文章未必能如此,应是双亲积善余。”谅哉噫吁!天下之士,抱璞弗售者十四五焉,可以安于命矣。   ●胡敬斋   姚干胡敬斋居仁曰:近日学者便要寻滋味,寻快活,此皆是未学行先学走,如何不猖狂颠倒?只当教他去穷理力行,见理明,力行熟,自有滋味,自能快活。孔子教人博文,便是入滋味处。教人约礼,便是入快活处。仁当先难而后获。又曰:气质之偏皆可克治,要克治气质之偏须涵养,得大本完固,则元气壮,病易除。又曰:容貌辞气上做工夫,便是实学,谨独是要。此语于学者极有力。   ●历法   历家有一定之数,其推算亦有捷径之法,《授时历法歌》曰:“授时历法君要知,但以九年旧历推。月大月小起初一,看其初一天地支。大月天干五支九,小月天四地八耦。月大三十日无差,月小分明只廿九。节气只凭九年历,二十四气真阳的。天干三数地支七,熟记心中历历。定时二十四年取,逢时遇八君无虑。若依此法个中推,方省阴阳玄妙处。”谓今年历当推九年前历,每月初一定何干支。且如大月天干五地支九,假令初一日甲子,甲至戌五数也,子至申九数也,即以戊申为今月朔,推小月亦然。而今年月之大小亦因自定,不劳增损也。若节气,则看前九年是何节气。假如癸亥日,癸见乙三数,亥见巳七数也,即以乙巳为今年节气。若定时,如逢子时,交节气以八数之当见未也。又推节气歌云:“中气与节气,但有半月隔。若要知仔细,两时零三刻。”谓如正月甲子日子时初二刻立春,则数至己卯日寅时正一刻则是雨水节也。推立春歌括云:“今岁先知来岁春,但隔五日三时辰。”谓如今年是甲子日子时立春,则明年合是己巳日卯时立春。若夫刻数则用前法推之,凡此皆有定法也。然至于推闰,则有不可为准者。其推闰歌括云:“欲知来岁闰,先算至之余。更看大小尽,决定不差殊。”谓如来岁合置闰,止以今年冬至后余日为率,且如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则本月尚余八日,则来年之闰当在八月,或小尽在七月。若冬至在上旬,则以望日为断,十二日足则复起一数焉。然隆庆五年辛未,予谓明当置闰,以其法推之,十一月二十六日甲申冬至,则明年当闰四月。及历出,非闰四月,乃闰二月也。因以前闰验之,皆不合,岂由岁差之积而然,遂不可为准也欤?盖天道平运而舒则渐差,而西日道内转而缩则渐差,而东岁差者天道日缠之所致也。历法随时而修改,殆以是欤?因识之。   ●物始   《绿云亭杂言》载:太祖初有天下,一夕微行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也,用以裹之头上,万发皆齐矣。”太祖去,明日朝罢,有旨召神乐观昨夕结网巾道士以来。至则命为道官,仍命取其网巾,至今遂为定制。盖自元以前无此也。予读《礼问·丧篇》“亲始死鸡斯徒跣”,陈澔注曰:鸡斯读为笄,纚笄骨笄也,纚韬发之缯也。亲始死孝子先去冠,惟留笄纚也。夫曰纚曰缯,字皆从丝,是知网巾盖托始于此也。道士特变其制,而加饰耳。大抵凡物之制必有以托始之者,或由粗以入精,或由质以加文,所以因袭之者,其来必远,岂一人之智虑能创为之哉!昔人谓席下载其方象地,盖上覆其圆象天。车陆行也,形肖飞鸟;舟水行也,形肖游鱼。由是观之,虽创为于一人者,亦必有以托始之矣。   ●酒鉴   曾见有人醉酒而死,委于道旁。偶一方士过之,令左右急取好香以薰其鼻孔,须臾而醒。吁!酒之能杀人如是哉!因书于此,以为嗜酒者之鉴。   ●歌咏   古人一歌一咏,每惓惓有天下之虑。杜子美《茅屋歌》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卢仝《茶歌》曰:“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此皆非徒探奇撷英,但以为工焉而已者。景泰间编修杨公守陈赋《银豆谣》曰:“尚方承诏出九重,冶银为豆驱良工。颗颗匀圆夺天巧,朱函进入蓬莱宫。御手亲将十余把,琅琅乱洒金阶下。万颗珠玑走玉盘,一天雨雹敲鸯瓦。中官跪拾多盈袖,金裆半堕罗衣绉。安得天颜一笑欢?拜赐归来坐清昼。闻知昨夜六宫中,翠娥红袖承春风。黄金作豆兢拾得,羊车不至愁烟中。别有银壶薄如叶,并刀剪碎盈舟匣。也随金豆洒金阶,满地春风飞玉蝶。君不见民餐木皮和草根,梦想豆食如八珍。官仓有米无钱籴,操瓢尽作沟中尘。明主由来爱一嚬,安邦只在恤穷民。愿将银豆三千斛,活取枯骸百万人。”诵此,而公轸念苍生之心亦可想见矣。   ●官制考   尚书,秦官也,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谓之六尚,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赋政四海,尚读为常者,殆方言而转为此音欤?岳珂乃谓后世之讹音,恐非也。国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犹古六卿之任也,位二品,文阶至此而极,进一品则保傅,为加官矣。洗马,秦官也。汉亦曰先马,如淳曰前驱也。后汉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梁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始为清选。洗读苏典反者,殆方言转而为此音欤?陶宗仪乃谓后世之讹音,恐非也。国朝詹事府设司经局,置洗马一人,其属有校书、正字、通事、舍人,亦青宫官僚崇阶也。国子祭酒,晋官也。胡广曰:“凡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古者宾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地,故以祭酒为称。国朝惟国子监称祭酒,盖以主祀先圣,名称为切。且以国师特擅专御国子诸生,参谒端坐,俨若神明,崇重亦至矣。唐内外文武官,五品以上佩银鱼袋,三品以上佩金鱼袋。宋制因之,内外文武皆带鱼袋。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按唐李淳风《谶书》,有江中鲤鱼十八子为唐受命之符。又《酉阳杂俎》载《唐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鲩公,卖者决六十。则佩鱼之制,非宋之所宜因也。国朝革而不用,诚为有见唐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宋百官公服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绿,九品青。国朝内外文武皆乌纱帽、青圆领,上至宰执下及伶官皆同,但以前后补及带为别耳。文官服色云: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五品白鹇惟一样,六七鹭鸶鸂鶒宜,八九品官并杂职,鹌鹑练鹊与黄鹂。风宪衙门专执法,特加獬豸迈伦夷。武官服色云: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裘,一二绣狮子,三四虎豹优,五品熊罴俊,六七定为彪,八九是海马。花样有犀牛,其带八品以下并杂职用角,六七以银,五品蒙金,四品起花金,一二三箱金,玉则出特赐耳。   ●金陵风景   金陵风景最称佳丽,天阙北逼城即钟山,周回数十里翠壁丹峰,嵯峨霄汉之表。山麓即太平堤,游人往来络绎充斥。隔堤即玄武湖,亦潆回数十里。其中芳洲浮水而出者有六,树木笼葱,烟云缥缈,时方盛夏,荷菱荟蔚,藻荇牵浮,红绿错落,云水之湄,极目无际。我朝钟山为太祖韫玉之处,玄湖作板图之府,非公无敢侧足焉。近堤为覆舟山,古松森疏,奇石崚嶒。沿太平墉里余为鸡鸣山,殿阁参差,浮屠耸空,苍松瑰石,丹青难就也。陟巅望之盛,概尽在目中,山明水秀,掩映如画。然每积阴零雨,俯瞷湖光,往往有化龙鱼腾掷波间,风致良亦佳哉。昔人盖有纪其胜者矣,因录之。张曲江诗曰:“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幕下回仙骑,溄傍驻彩游。凫鹥喧凤管,荷菱斗龙舟。七子倍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佳气日将歇,羁功谁与修?弃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惟想是风流。”苏子瞻诗曰:“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夹道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竹杪飞华屋,松根泣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路钓横秋水,浮屠插暮烟。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泰州储巏诗曰:“北山飞翠凝吾杯,舟人举棹相徘徊。城隅捩舵踏冰入,船底轧轧闻春雷。霜风吹衣衣欲裂,湖天泱漭凝飞雪。司空劝饮夕郎酬,始觉微酣生颊热。中流咫尺水尽开,沙禽水鸟忘惊猜。新洲昨夜梅花发,暗香偏逐诗人来。湖波为带城为被,册府图书真得地。却笑前朝建此都,只将山水供游戏。钟山龙蟠几百里,下有龙宫藏剑履。山中老树尽成龙,夜夜飞来饮湖水。湖波只与银河通,背城一派垂晴虹。柏梯高寒石梁迥,十洲三岛蓬莱宫。长堤隐隐湖心路,堤上行人日来去。春风杨柳夏夫渠,换尽年光颜色故。世间万事如云烟,湖光山绿直依然。不及湖中鱼与鸟,涵泳恩波今百年。”杨廉夫诗曰:“钟山突兀水天西,玉柱曾经御笔题。云拥金陵龙虎壮,月明珠树凤凰栖。气吞江海三山小,势压乾坤五岳低。华祝声中人仰止,万年帝业与天齐。”杨州左唐诗曰:“扁舟临别岸,景物亦奇哉。野树闲生长,沙鸥信往来。水浮尘世隔,天远画图开。我欲为招隐,何人爱草莱?”   ●李节妇   节妇石氏,印江处士石某之女,成化己丑年六月二十四日生,弘治庚戌归宣。姑欧阳氏严重,石事之每可其意。好治麻枲蚕茧,性僻质贞率,衣着五六载不易,帏■〈巾困〉中华靡相尚,石独以朴素处之,无耻色。弘治乙卯年宣卒,遗孤子二,长绽四岁,次族岁尚未周,家事窘迫,艰阻万状。或劝其嫁,泣曰:“遗孤奈何?且死之日,何面目见君子于地下。”乃纺绩以抚遗孤。嘉靖乙未,台史鲤湖王公按郡,旌以礼币。是年七月十五日卒,袝葬宣墓之右。归宣氏二十二岁,宣卒之年二十七岁,孀居凡四十年,卒之日六十七岁。柏泉子曰:“余他日读《春秋》,见说春秋者,谓春秋常事不书,是矣。至于纪叔姬之卒与其葬,则亦疑若常事然,先师仲尼至备书其年月若日而弗遗。彼一国之君与其夫人若当时之公卿大夫,是何其名宠贵盛也?乃泯然或不少见于策书,心窃怪之。既思春秋之世,功利炽然,人心大坏,至于龙蛇战野,玄黄易色,卖国弑君,弁髦名器。而秉节守义,乃独见于一亡国无归之妇人,仲尼安得不贤之,以为天下后世劝耶?乃余居今之世,得传李节妇石氏,慨然长叹为一泫然焉,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盖古今之同情如此。顾恨非其人,不能使节妇永有闻于后世如纪叔姬也。虽然,庸讵知世果无其人乎?感事悼时,废书于邑。刘仕义曰:《石李节妇传》,滁州大司马胡公松所传也。予初弁,纳妇沈氏,时嘉靖丙午,方十有九岁。逮庚戌遭变,以幼子镜后母之妒,矢志不偶,旷居者十五年。诸先达以为芳年苦节,啧啧称难。今读《李节妇传》,慨然有感焉。其刻励之行,惟苦心者知之耳,因纪之以诗。诗曰:“麟经特着纪姬名,见说滁阳毓蕙媖。抗志冰霜成化石,甘心槁朽对孤檠。繐帷每忆青春恨,罄室常持白发贞。四十年来如一日,传芳应有汉更生。”   ●化民成俗   湛甘泉先生为南大司马时,令民毋得餐大鱼,酒肆中沽市,无论举火当炉,致众丛饮,有大禁焉。除岁,庶民毋得焚楮祀天,糜财犯礼,可谓导民以俭矣。然是时居民大扰,咸称不便,何蠢愚之不易化如此哉!或曰:欧阳文忠公尝语人曰:治民如治病。彼富医之至人家也,仆马鲜明,进退有礼,为人诊脉,按医书述病证,口辨如倾听之可爱,然病儿服药云无效,则不如贫医。贫医无仆马,举止生疏,为人诊脉,不能对,病儿服药云疾已愈矣,则便是良医。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设施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故公为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刘仕义曰:其然乎?虽然,化民成俗,政之经也;随俗习非,弊之道也。   ●星变   嘉靖四十五年岁次丙寅十月十三夜,星陨如雨,有声。十四、十五夜皆然。十五夜,月食,历三时既。夫星陨如雨,异也;历三夜,甚异也;继以月食既,又异之异者也。是岁十二月皇上宾天。吁!天人感应之理微矣。   ●人心至灵   人心至灵,于梦而可见。予每学院小试必优选,然入试前夕,必梦啖桃或菱,或采莲实,故不待案出而已知必在优列矣。不宁惟是,乙卯之试,撤棘前两夕,梦入明远楼前。内帘出九试卷,每卷书姓名,其上阅之无己名。既穷,叹曰:此番又休矣。及放榜应天,果中九人而见遗。是又数目攸判,而梦能先知矣。不宁惟是,己酉初小试于学院前夕,梦手粘莲米四大颗入试,既而优取第四名。是又事几未形而梦能前定矣,非人心至灵,何以知此?澶渊王公崇庆曰:心之灵气,常懋与天通。信哉!   ●妖孽   嘉靖甲寅秋,南京总督粮储公署中,有蜂房悬于檐下,不数日大如斗,群蜂聚焉。同日,中堂忽聚蚁数升,有顷四散。时杨公宜为总督,甚怪之,然竟以无恙。厥后庚申春,总督黄公懋官以军饷不时,军士中夜欢呼围之迟明,忿击督署,毁拆一空,遂执黄公捶死之,大中桥坊上悬之三日,揭旗鸣鼓,一时称乱,刘诚意安抚之乃定。此正所谓蜂屯聚,妖孽之不虚作者也。然不及杨公而黄公当之者何也?尝思之蜂蚁之异,乃厉气所致。杨公宽厚仁爱,厉不能及之。黄公严刻,持法太苛,尝因国用虚耗,诸凡冗食,悉奏罢之,以故万口称怨,遂及于祸,岂非以厉召厉也欤?呜呼!君子固宜为国家当事,然事体有大拂人情者,贵通融处之,否则必致生变,观黄公可以鉴矣。   ●方烈女   隆庆初,烈女方氏名胜容,歙县方渭女也。母出稠墅汪氏,生女三年,稠墅汪守愚举其子凤时,请婚女。女家以母党相聚也,许之。七八岁,母或归宁,女即不欲与偕,家人异之。有至性,闲习《女训》。十岁时,汪忠愍公夫人之死忠愍公也,闺中莫不惨沮,女独快然曰:“是得所死者。”先是凤时病,女闻而私祷阁中,皇皇然举止异常,讣闻即涕泣踯躅,剪发不食,誓不二嫁。父母慰之,女曰:“身虽未行,为之妇者,十五年矣,宁忍恝然?愿展墓遂终制,养其姑舅。”父母不听,万方开谕,女置不闻,欲速姑一见。姑往慰之,泣谓姑曰:“胜,姑之妇也。夫不幸,胜愿养姑如子。”姑辞之再三,女知无解己志者,约曰:后三日,女临茔一哭。遂拜姑。至日姑往,迓之,女辞不见,见于茔耳。斩衰拜父母,别升车扬扬。逾时至茔,所聚观者凡数千人,闻车中有投足声,以为举哀也。褰帷窥之,则自经死矣。老幼男女见者,皆号泣不能止。视其衤遂衣,皆夙已纫结。汪氏为袍袭之,与凤时而合葬焉。年十七,长二稔,去其殇之日,才六日耳。呜呼,烈哉!当道具其事以闻,诏旌表其门,有司建祠以祀焉。刘仕义曰:女虽已字矣,然未亲迎庙见,可以守,亦可以无守也。方氏乃能秉志不回,以死相殉如此,诚天植其性哉!长厚风俗,有补于世教多矣。自烈女之一死,不惟女失其真,妇怀二心者知所警,而缙神之士无青天白日之心者,亦将汗颜中愧。呜呼!男子刚肠者几人?孰有能如叔媛之死,轰轰烈烈,玉洁冰清,颓波砥柱,空谷足音,诚可悯也夫,诚可嘉也夫!邑人都御史汪道昆有诗云:“夫君当户子,襁褓委玄黄。妾若向阳翘,东西永相望。云胡水未泮,大海摧扶弃。生当誓白日,死当殉黄壤。所亲不识察,众口纷如簧。一举从鸿鹄,安能复回翔?抗颜别父母,饮泣理衣裳。慷慨临君穴,损躯同归藏。人生若朝露,逝矣无彭殇。宁为兰与芷,溘死有余芳。毋为桃李华,灼灼徒春阳。”   ●冥司   先室陈氏之亡也,鼓而逝矣。鼓寂复苏,遽谓家人曰:来有异。言之适与数十人同拘摄到一公府中,恍若世间神祠,然有冕者巍然上坐,傍一判官执簿籍一一唱名驱入,余其半,却回之。指中一女子云:阳寿尚及五稔,今乃得复睹人世乎?举家惊喜,谓已再世矣。乃黎旦而长逝。吁!地狱罪福之说,起自浮屠,吾儒所不道也。其载之小说,得之传闻者,予尝谓其幽远怪诞,未足深信,乃今目击之真,信冥司之必有报应之不诬矣。可畏也哉!因谨识之。彼世之恣恶者,可以知惊也夫。   ●女中烈丈夫   我朝虞氏,海宁人,董湄妻也。少慧知书,颇善吟咏。年十六归董,甫两月而湄卒,痛绝欲死以殉,家众防之,遂不得死。父母惜其年少,劝女再醮,女不应,吟菊竹二诗,刻木为夫像,而晨昏事之,年五十余而卒,人皆称之为节妇云。咏菊诗曰:“移得春苗爱护周,柴弃无主为谁秋?寒芳甘抱枯枝萎,羞坠西风逐水流。”井上竹诗曰:“一片贞心古井泉,清寒彻骨自堪怜。相看岁暮青青色,历尽冰霜戴一天。”刘仕义曰:於戏!彼美淑姬,可谓女中烈丈夫矣。慨夫欺君卖国,贪生苟免朝为仇敌,暮相君臣者,视此宁不愧死哉!   ●轮回   金陵有姓王者,星命士也,性好修洁,即其服饰容止,宛有妇人女子态。既死,遗梦其家言,托生某处某家为女子矣。其家往访之果然。又有纪姓者,其为人也,苟贱不检,然性狡侩。死之日,其家得梦,谓往某处某家凭化为狗某,中白项者即某也。宜速赎归,尚可复得为人。翌日往询其家,果生数犬,中有白项者,遂赎以归,及至家卧堂前,作伸舒状死矣。又有染工管姓生一子,甫总角,或染疾病,临亟,仿佛若梦中语云:当再生某尚书家为子,幸来视之。既而访其家,果其所生,时日不诬也。及长,以恩补官,累迁至兵备副使。刘仕义曰;佛家轮回之说,吾儒尝深辟之,以理胜矣。及阅陈善《扪虱新话》,载房琯前身为永禅师,娄师德前身为远法师,苏东坡前身为五戒和尚,每嗤其诞妄不经,不可信。以今闻见所及,诚亦有然者,此曷故哉?昔程子读《左氏传》,至伯有为厉事,谓其别是一般道理,此岂亦别是一般道理也欤?然则《庄子》浸假而化之说,殆亦未可尽非也。因识之。   ●夏晹   嘉靖间,夏晹字国辉,通州人,家世石工,为人目不知书而志行纯笃,事父母以孝闻。冬月侍父同寝,必夹父溺器于怀温之,父欲溲即以进。父卒,哀毁逾礼。既葬,奉其主如生,朝夕出入,事无大小,必启而后行。母属疾久,晹侍汤药常在左右,未尝一入妻室,衣不解带者三年。母尝思食荔子,晹家城外,况夜大雪,无所得,乃仓皇越城叩市肆,肆主惮寒不时起,晹泣于外,肆主感悟亟起,取付之。其他事亲之仪,多暗与古合。晹之子以小忿为弟殴至毙,晹恶伤毋志,但含涕不言,人以为难。晹行益着人,无识不识交口誉之,晹让不敢当,衣冠之士慕其行多从之游。有鹾使至郡,召见台下,自伤违养亲,执其手对之流涕,命有司制衣一袭亲衣之。佥宪安福欧阳瑜以理学擅名一时,为郡博日数躬造其庐,与语竟日,徘徊不忍去。其卒也,督学侍御莆田黄公弘毗下州为立祠表焉。刘仕义曰:晹特一艺工耳,其天性纯笃,乃动缙绅之仰敬如此,德之系乎人心何如哉?大司成林公树声曰:尝读齐景公有马千驷章,掩卷三复。因思后世有以齐景公称人者乎,在匹夫或耻以不足为;有以夷齐称人者乎,在侯王亦安且受焉。匹夫之于千乘,侯王之视饿夫,相去远矣。然匹夫羞比于千乘,王侯愿附于饿夫,读者可以深长思矣。予于晹亦深有感焉。   ●诗谶   人世婚姻的有定数,其中修短离合,亦的有定数。异哉!予嘉靖丙午姻沈氏,以孟冬朔有四日成合卺之礼,所谓“丙午十月杏园花,与卿结发成欢嘉”者是已。逮庚戌而遽逝。伤哉!仅仅历五春耳。以幼子镜后母之妒,旷居有年。岁癸亥,忽萌续弦之思。其春,侄辈亲迎避嚣,往游牛首山,偶成二绝句。其一云:“天阙最嶙峋,烟笼草树深。溪流清以冽,聊用濯吾缨。”其二云:“因暇到岩阿,岩松翳薜萝。金册何处访?仰见浮云过。”此但以适一时之兴耳。初何心哉?明年甲子得婚陈氏,仅八月而物故去矣,然犹未知此诗之为谶也。又明年为乙丑,偶邂逅金少白丹氏,议婚得高氏焉。忽忆畴昔之句,遂成谶语。异哉!信乎?修短离合的有定数,彰彰着矣。深有感于是,遂详识之。   ●梦   人之有梦,盖缘于因想,日间耳目所因,心思所想,夜逐形而为梦。然其祸福之兆,炳于几先,灼灼其不爽者,此又鬼神阴有以启告之。人心固灵,所以泄造化之机者,信非鬼神,莫能神其鉴矣。郑狮南宣化辛酉元旦梦学中门子至其家,大肆喧哗,因捶死之,既寤喜曰:“捶死门子,门子永不至矣。”中之兆也。既而果然。乙丑之春选,儿梦其伻者来,致书于予。问之,对曰:相公在京,诘旦以告予。解之曰:相公在京而致书来此,必已中也。未数日,捷报果至矣。黄龙冈尚质,戊午祈梦学宫土地祠,因梦家中储菜数十瓮,充满前后,莫解所谓。既而入试,所编席舍,则菜字第几号也;及中领朱卷,所编朱卷又菜字第几号也。神哉,神哉!予命运蹇薄,弗克取第,以酬宿心亦既已矣。然乃屡为黠鬼所侮,殊为可恨。每当科之年元旦子夜,辄多吉梦,若在所必中者,则合掌加额,跃然不胜其喜。无何,乃以迂细之事应之,遂已,此又为黠鬼所戏侮,深可恨也。   ●宗方城   兴化宗方城,臣以诗自豪,喜谭神仙升举之术。督学闽中时,忽谓其家人曰:“某日有胡僧相访,当归化矣。”及期,谓僧且至,出门迓之。登堂,分宾主坐定,相与话丹铅之事,议论酬答,亹亹不倦,历三昼夜而辞去。左右初未见也,既而命家人具汤沐浴,作遗诗三首,遂掷笔而逝。呜呼!方城果仙去耶,抑或假此以成其名耶?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若方城者,殆以身殉名者欤?缙云樊献科为之作传,指为谪仙之流,窥见其微矣。予故表而出之,以箴夫世之好奇者。虽然,其诗亦自可传,足为不朽。尝取而读之,其《同何侍御游大云寺》云:“骢骑中原下,招提绝域边。黄金原布地,青石正参天。齐鲁停杯外,蓬莱落雁前。沙平楼阁直,路僻斗牛偏。法有玄猿听,经知白马传。慈云千岭合,慧日万家悬。树结空中果,池开定后莲。晨钟飘积雪,夕梵度轻烟。群鸟频窥偈,双龙欲护禅。阴阳悲荚砌,今古慨弃田。岱色东无尽,河流西可怜。问君逃苦海,何以赋甘泉?”《冬夜同徐山人集芙蕖馆》云:“客到孤城暮,亭开万水边。晴虹标野渡,岩雪动平川。吾爱沧浪曲,谁听白石篇?群鸥惊落木,孤雁下新烟。楚泽樵渔在,吴云涕泪偏。一尊聊永夕,双鬓任催年。春入寒衣后,歌停夜漏前。出门看岭月,任尔妒婵娟。”《喜雨友人偕集》云:“千家迷晓日,万壑下秋阴。地迥浮云直,亭高骤雨侵。群鸥寒自立,一水坐能深。波动鱼龙起,天流鸿雁音。荣枯芳草色,忧喜故园心。长啸无宾主,高谭失古今。开尊怜阮籍,作赋见陈琳。岂作商霖望,聊为梁父吟。”《湖上晨起》云:“碧石高成削,江流直浸园。鸬鹚犹渚宿,鸟雀已枝喧。比斗青天坠,东溟白日翻。秋声起橘柚,晓色出鸡豚。玉露凄松迳,高霞落石门。渔舟忽停棹,仿佛是桃源。”《午日同李于鳞游天宁寺》云:“得尔逃名者,今辰又小林。山高杨柳细,路险薜萝深。古塔已凋翠,祗园曾布金。谈经群鸟下,听法一龙吟。舍利光难减,菩提迹岂沉。空虚能悟性,清净不依心。云竹窥禅相,风篁度梵音。僧来看果结,酒至对蒲斟。世事形骸苦,浮生日月侵。慈航如可渡,同此谢朝簪。”《秋夜张园遇谈玄者有赠》云:“万里秋云下,双峰夜月初。空梁寒蟋蟀,曲沼乱芙蕖。仙路青芝隔,玄亭古木疏。浮生俱客计,斯意久吾庐。白雪炉中药,黄庭石上书。萧声何处起?仿佛紫霞裾。”此其清楚萧旷之才,自可名家传后也,奚必仙去而后成其名哉?吾复表而出之,以规夫世之有志者。   ●一条边   善计天下者,以安民为本;安养斯民者,以革弊为先。海公瑞巡抚南畿,慨小民困于徭役之不均也,乃立为画一之法。以一县繁简适中者为准,总计徭役几何,当用顾直几何,于是概一县之田,除一切应优免外,总计田亩几何,一亩当出顾直几何,不论官民,惟按户计亩,按亩收直。其编派差徭,官自办顾,遂以其式颁诸郡县,一体行之,名为“一条边”。权豪莫肆,贫困少苏,诚良法哉!不特施之南畿,推之天下可也,此法行而天下平矣。惜书吏为奸,奉行无状。一丈量之余,弓口有大小,册籍有虚伪,甚至有势者除沃壤为荒地,无势者开旷土为良田,隐弊百端,难以枚举。虽讼诉繁兴,有司莫能清稽规正,民但鼓腹含冤,仰屋窃叹而已。呜呼!除一弊,滋一弊,改革之难,诚难哉!然则小民何时而获苏息也?可为于邑也夫。   ●孙一元诗   关中孙一元者,方外士也,以诗着名,自号太白山人。李空同为之作传,称其善说玄虚。又肤莹渥颜飘须,望之如神仙中人,而风神藻雅,日与之游,令人坐忘。今读其诗,殊疏朗冲逸,有搏风蹑空,延揽八垠之意。尝同群公游西湖,时已极醉,信口成长篇,有“青天落杯底,白日行舟边”之句,自谓豪才逸性,不减谪仙,其绝句结构尤奇。   《醉着》云:“瓦瓶倒尽醉难醒,独抱渔竿卧晚汀。风露满身呼不起,一江流水梦中听。”   《山人》云:“山人住在瀑布西,早晚看山情自怡。屋下紫芝高一尺,无数春风不受吹。”   《秋夜》云:“林屋无人月正明,推窗欹枕睡魔轻。一秋诗句知多少,听尽潇潇叶上声。”   《渔翁》云:“渔翁生长不识字,坐对沧江有好怀。不用满船载书画,一蓬独挂酒刍来。”   《爱竹》云:“眼中爱竹只数根,他时留取双文樽。除却酒徒与渔父,春风长日不开门。”   《野夫》云:“两山夹湖当城隅,何人能过清风庐?黄叶抱霜蟪蛄老,野夫闭门穷着书。”   《桃源图》云:“溪上春风笑语温,溪头春水涨新痕。中途逐鹿人谁是?桃叶桃花自一村。”皆有意致,可诵也。   ●王阳明   余姚王阳明先生守仁,为世大儒,文章德业炳炳如丹。尝持“致良知”之说,启诱后学,所至人人感动,引接人无问贵贱贤愚,皆令有省,音咳盻顾,使人意消。尝游僧寺,见一室封锁甚密,欲开视之,寺僧不可,云中有入定僧,闭者五十年矣。阳明固开视之,见龛中坐一僧,俨然如生,其象貌酷肖阳明先生。曰:“此岂吾之前身乎?”既而见壁间一诗云:“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原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信始禅门不坏身。”先生曰:“此固吾之前身乎?”怅然者久之,为之建塔以葬焉而后去。刘仕义曰:予不及见阳明先生,其高足弟子犹及见之。时接其言,议若此事,似涉于语怪也。然野记中每言聪慧之士,多自般若中来。如《冷斋夜语》载,张方平是琅琊寺僧轮化。公孙《谈圃》载,冯京先世为五台僧。《癸辛杂志外集》载,真西山乃草庵和尚再□。《扪虱新话》载,苏东坡前身是五戒和尚。此皆不足深信。然闻见所传,又历历若是,岂事有不可以理致诘者如此夫?因思程明道先生,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善学,善以立得一个静根,在此庶穷理力行有得力处耳。后儒不察,往往流入于谈空论寂,闭眉合眼,竟不知穷理力行为何事,以故猖狂颠倒,致远则泥。当知儒之与释,其主静同,而作用迥异,学者须具眼辨之,否则差毫厘而谬千里,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朱子曰:“弥近理而大乱。”真此之谓也。因并识之。   ●铁笔师   庐陵吴丘山公宪,铁笔先生也,言动端懿,刚直不阿,同乡暨同道有争辩者,咸曰:“请吴先生谈公道。”至则以义理晓喻之,莫不首肯心服。至有持状求决者,宛有古王彦方之风焉。桂文襄萼秉钧,当朝爱其才性,欲官之,辞曰:不如田舍夫之安且逸也。文襄愈重之。居常与物无兢,轻财慕义,适市不辨权衡低昂轻重,惟人物价,亦惟人高下,然平生未尝窘用,反见饶裕,岂非天道自有乘除之数也欤?噫!若公者,岂可以铁笔师目之哉!昔人谓古今人不相及,岂其然欤?   ●国朝超越五事   国朝超越前古五事:尊孔子以先师,而祀以天子之礼乐,一也;优外戚以厚禄,而处以安闲之职衔,二也;政本有归,无母后专制之失,三也;兵柄有统,鲜悍将、拒命之患,四也;金鱼悬挂于歌楼,象简遗忘于妓寝,岂非前代之弊乎?禁官妓而严官箴,敦尚风化,五也。此国朝超越前古之五事也。   ●角声钟声   世之鼓楼曰谯楼。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尽角之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其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今角音之乌,乌者皆难字之曳声耳。所以使人昏晓之间,燕息之际,闻之有所儆发也。右见曹昭《格古要论》。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越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辏成一百八。”台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辏成一百八。”然一百八者,所以准岁之义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释氏念珠亦一百八,亦借此义,具《楞伽经》中菩萨问也。右见郎瑛《七修类稿》:南京城中绝高处,建钟鼓楼二区,食三品俸,其禄入孤老院济贫,予过其处询之,角人曰:方昧爽初奏角三通,声如凤鸣,某但习其声,音则未谙也。然于曹制有近似者,钟人曰:钟以十八紧慢间击六遍,城中外寺钟皆然。并识之。   ●古今人品相类   古今人品有绝相类者,汉曰张子房,蜀汉曰诸葛孔明,国朝曰刘伯温三人。其德器同,其才略同,其出处同,其超然远览,爵禄富贵不系于心同,其以布衣掉三寸舌,运筹帷幄为王者师亦同,其佐英主于草莽之中而成帝业亦同。盖此三人者,光明俊伟,倜傥磊落,三代而下所仅见者也。   ●嘉遯园   无锡华鸿山察,由翰林学士归田,筑“嘉遯园”以居,日与图书花石相亲娱,其于势利纷华澹如也。兴至时赋诗以见其志,皆清劲爽朗,裒然名家,因录其有题于园中者一二于此。忘言斋云:“几年埋迹在丘樊,一室重关可避喧。窗外云峰常满目,主人终日复何言?”松筠阁云:“高阁凌虚对远峰,绿筠无数间苍松。清阴自与炎歊隔,日向丹梯陟几重?”避俗处云:“新篁绕屋长千竿,白日阴阴六月寒。幽径已无尘迹到,祗应高卧听琅玕。”清机阁云:“月上孤峰静夜分,凭高四望绝尘氛。天空万籁声俱寂,惟有疏钟和白云。”面壁亭云:“趺坐居然是达磨,孤亭突兀对岩阿。山深昼静无人语,惟有丹崖挂薜萝。”水竹居云:“槛外疏篁荫石渠,水声和月到林居。清修自得幽人意,不是持竿欲羡鱼。”碧山仙隐云:“瀛洲空羡到仙居,何似山中旧草庐?高卧不闻金马诏,闭门时读养生书。”独观阁云:“小阁聊成容膝安,晴窗高对碧峰寒。凭虚独得超然意,万物皆从静里观。”万玉山房云:“潇湘秋色满山房,白日清阴覆石床。一鸟不鸣蓬户掩,半空惟听奏琳琅。”   ●有感诗   予家素贫贱,自幼笃学,惟执着时手仅一离书册,虽溽暑焚膏,展卷不辍。恐夜分倦而欲寐,则以意制为独木杌,凭之稍惰,便惊而奋矣。犹虑鸡初鸣之难寤也,辄和衣就寝,一觉便起,燃火朗诵。旬中偶一二日帖席耳,其苦心如此。曾作《清明日有感诗》云:“清明佳境万峰头,独坐书斋靳一游。红杏碧桃空映日,青灯黄卷几经秋。眼前人事风前絮,世上浮华水上沤。否泰循环应有数,且宽脚步任优游。”时嘉靖壬子岁也。是秋,学院赵方泉公镗试高等,得沾廪禄,迨今又二十霜矣,犹碌碌胶庠中正,昔人所谓炼永烧铅二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者是已可叹哉,复有感而和之,因戏言之以自慰焉。诗云:“曾蹑蓬莱最上头,喜逢仙子话同游。餐霞服露三千日,跨鹤乘鸾八百秋。盖世功勋成幻梦,耀人荣贵等浮沤。平生有好惟岩壑,次第遗踪遍四游。”时隆庆辛未也。或曰:大材晚成,子乃游心物外而仙之学乎?昔有人作诗箴吕纯阳者云:“觅官千里赴神京,钟老相传盖便倾。未必无心唐事业,金丹一粒误先生。”恐为子误矣。予谢之曰:“直戏耳,非敢为荷蒉之果也。”   ●吉安文物之盛   江西一省可谓冠裳文物之盛,而吉安一府为尤最。自洪武辛亥至嘉靖己未,凡六十科,吉安进士七百八十八人,状元十一人,榜眼十一人,探花十人,会元八人,解元三十九人,登第者二十八人,官至内阁九人,一品六人,赠三人,尚书二十二人,赠四人,左右都御史六人,得谥二十五人。盛哉!吉水刘充化尝赋吉郡十状元诗云:“天开文运盛庐陵,累占鳌头已十人。胡广时中兼子棨,彭时刘俨与罗伦。后来彭教同曾彦,前有陈循并鹤龄。何事三元争些子,斯文颙望在明春。”既而罗念庵洪先复与进士第一。盛哉!   ●登科录   今登科录叙其生之所自出,辄曰某处籍,某处人,非也。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以皆东夷地,故为东夷人。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皆西夷地,故为西夷人。何尝云某处籍,某处人哉?四世而缌,已服穷而亲尽矣。况四世□□焉者乎?犹曰某□□□□□矣。或曰朱子闽产也,犹自称新安,何也?□□□□□婺源人,因仕入闽,生文公,寓居建阳之考亭,□□□安不忘本也。予先君淳懿公冕,吉安庐陵人,以公务至京,悦其山水之佳丽,因家焉。而予母郭氏归之,而以生予,故予金陵产□,而称庐陵者,不忘本耳。若世代既远,而犹云云,岂不甚无谓哉! 释一条鞭法  文/梁方仲
  释一条鞭法   梁方仲   一 明代一条鞭前赋役制度鸟瞰   明代中年以前的田赋制度多沿袭唐宋以来的两税法。两税即为“夏税”和“秋税”的简称。秋税这个名词,在宋代偶亦称作“秋苗”,元代偶亦称作“秋租”,到了明代便普通用“秋粮”两字。明代夏税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米为主,有时均得以丝、绢、绵、钱、钞等物折纳。米麦名日本色,折纳的物品则名折色。两税徵收的期限,依据各地收获的早晚各有规定,逾限者处罸。课税的方法,根据土地的面积,并参酌它们的种类,用途,及沃度以定税率的高低。土地的分类,除了田、地、山、塘等自然区分以外;最普通的分类法是以所有权的所在而分为官、民两大类。官民田地以内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目,如官田有所谓遗官田,没官田,断人官田,……之分;民田有新开,沙塞,寺观田,……之分。各有它们特定的意义和历史的来源,故租税负担亦各不同。一般地说来,官田的税率比民田的税率为高,因为前者实际上具有租的成份在内。税率的多寡,各县不同。多者有时至千则以上,少者一二则不等,普通以三等九则起科。税粮都分为两部分:其一,存留,即留供本地开支的部分;其二,起运,即解送中央政府或他地的部分。各项税粮大都有其指定的输送的仓库,及其指定的用途。凡距离起解所在地愈远,或运输上愈困难的仓库,名叫重仓口,距离愈近或运输愈便的仓库名叫轻仓口。用途较急的为急项税粮,较缓的为缓项税粮。因款项的缓急以定起解的先后,急项尽先起解,缓项依次起运。两税本身名日正项;此外尚有近於户税性质的农桑丝,及杂项钱粮,如鱼课,茶课,……等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亦随同田赋一齐缴纳,故亦列为两税的一部分,使得两税名目异常庞杂,往往一州县以内不下一二十种。兼以各项税粮彼此间的折纳,因徵收人员的不法,弊病滋多。   关於役法,从性质上观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丁所课的,一类是对户所课的。凡民初生,即登记其姓名於“黄册”。女曰口,成年的曰大口,未成年的曰小口。男曰丁,十六岁以下曰不成丁,十六岁曰成丁,成丁始有役,至六十岁便免,当时户籍大至分为军,民,匠三种。对於民户民丁所课的徭役,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里甲,二、均徭,三、杂役。里甲,成立最早,是一种清查户口的编制,半官式的人民自治组织,也就是州县行政上与人民供应赋役的地域单位。它是各种徭役的躯干,其他诸役都是直接间接地根据它而定的。其制以地域相隣接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多田多家产殷富的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十户中有首领一人,名曰甲首。每年由里长一名,甲首一名,率领本甲十户应役。这样,十年以内海里长,每甲首,与每甲人户皆依次轮流应役一年。应役之年名曰现年,余曰排年。十年届满,仍依原定编排,每年以一里应役。如里长户内人丁财产消乏,许於一百户内选丁粮最多者接充。里内有事故逃亡户绝者,许设法补足。里长的职务,初时只限於传办公事及催徵粮差;其后有司徵敛日繁,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一切费用,皆令里甲人户供应,故里长甲首亦往往赔累不堪。“均徭”发生稍晚,是服务於官有经常性的各项差役,如库子,斗级,皂隶,巡栏,狱卒,……等的通称。被编派(当时名曰分派,佥字亦写作签)的对象是以丁为单位,与里甲以户为单位不同。均徭分为两大项:一项是力差,一项是银差。由被令人户自理者叫做力差,初时只限於亲身充当,其后得由本人自行雇人替代,仍名力差,纳银於官,由官府募人应役的叫做银差;它的产生在力差之后,银力两差内名目极多,负担轻重不一。均徭应役的次序多与里甲同时排定,即十年编审一次;其服役期间在里甲役歇后的第五年,如浙江福建等地皆如此。然五年一编者亦甚普遍。间亦有每二年或三年一编的。均徭以外,一切在官府或在民间非经常性的公众服务,总称曰“杂役”或“杂泛”(泛字亦写作泛)。这些多半属於临时的性质,因事随时编派的。此外,有两种特殊的役,各州县多有之。一为驿传,一为民壮。驿传的职务,在备办人夫马骡船只以传达官厅文书,及措办廪给口粮以款待及迎送带有关符的大小过境官员。民壮亦名民兵,自民间抽取,所以补助衞所军卒之不足。初时设立之意,本用以征守,及后遂在官供迎送,拘拿,转递公文,等事。以上里甲为正役,均徭,驿传,民壮皆为杂役(此义与上述“杂役”微有区别)。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者合称四差。以上诸役,其负担之轻重依据各户丁粮多寡而不同,丁粮多者编派愈重,反之编派愈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赋与役的关系的密切了。但赋与役的徵收缴纳期限是不同的,即就赋内各项或役内各项而论,其徵收缴纳的期限亦往往不一致。至於主持徵收及解运的,亦常非同一的人员,而由各种名义的人员分别负责。所以这种赋役制度确是异常复杂,很难防止豪强里胥的勾结舞弊。除去制度本身内在的困难以外,兼以社会经济日趋变迁,如土地的兼并,人口的异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至银两货币势力的撞头种种原因,於是产生了一条鞭法的改革。   二 一条鞭的内涵   一条鞭的内容,这里一时说不完。作者在本刊四卷一期中已有详细的阐述。简言之,一条鞭法是十种历史与地域的发展,各时各地的办法都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它最主要的办法有四点,是各种一条鞭法大致上共同施行的:一是赋役合并,二是里甲十年一轮改为每年编派一次,三是赋役徵收解运事宜由人民自理改为官府办理,四是赋役各项普遍的用银折纳。关於第二三四数点,办法甚为明显,此处不拟再加解说。   赋役的合并有种种方面:或为种类与名目的统一,或为税则的简单化,或为徵解期限的划一,或为徵解人员或机关的裁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应为编派方法之统——事,这可从课税的客体或其根据原则的合并以说明之。如赋的对象是田地,役的对象是户或丁,今将役的负担的一部分或全体课之於田地,这就是课税客体的合并。又如里甲一役原本以户为应役的单位,均徭则以丁为单位;均徭中的力差原不许雇别人代替的,银差则纳银於官府代募;力差供应本地,负担较重,多课於富室;银差供应外地,负担较轻,多课於贫民;今将这些区别取销了,故里甲得以归并於均徭,力差合并於银差之中,换言之,各项赋役昔日所根据的不同的编派原则至今都消灭了,改用同一的原则去处理之。   再细一点的分析,赋役的合并又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役内各项的合并;第二,赋内各项的合并:第三,役与赋的合并。以上各种合并,都可分为部分的或完全的,上述第一二两种的情形,仅为赋役本身内各自的合并,其最终结果不过为税率的增高,尚无本质上的变化。惟第三种因赋役对象不同,性质迥异,其依何比例将役的负担分配於丁田两项,以达到合并的目的,各地便不能不因时地以制宜了。自比例上言之,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形态:其一,以丁为主,以田为辅;其二,以田为主,以丁为辅;其三,丁田平均分担徭役:其四,徭役完全由田地担承。所谓主辅,又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就税额的分配而言,如某一县的役银共计一千两,丁出六百,田出四百,便是以丁为主,以田为辅。其二,就税率上比较而言,如每人一丁出役银四钱,每田一亩出役银六钱,便是以田为主,以丁为辅。其三,就每一单位役银内丁田各占的比例而言,如每役银一两,丁出六钱,田出四钱,便是丁主田辅。又从以田赋承办徭役的方法观察,有以下三种方式:其一,随面积摊派,如每田一亩派役银若干;其二,随粮额摊派,如每税粮一石派银若干;其三,随赋银摊派,如每粮银一两派役银若干。以上为赋役一条鞭法最简要的说明.   赋役以外,又有所谓“土贡”,即古人“任土作贡”之意,然事实上有时虽非本地土产亦责令上贡朝廷。初时各处办法多以土贡派归里甲供应。一条鞭法行后,土贡亦编条鞭银中。如湖广宝庆府的土贡原有白销(硝)麂皮,及其解运京师的盘缠名“京杠银”等项,初时本为随粮另徵,由里甲买办。自行一条鞭后,办法屡有变动,最后亦随粮带徵,不再单独另立项目①。   有些地方甚至将典赋役毫无关系的杂税亦编入条编项内。如广东韶州府杂税项下有门摊,商税,酒醋茶引,油榨场,坑窑冶,没官屋赁,河渡,牛租,牙行,税契,诸课钞。一府六县共徵钞12,942贯900文(每贯千文)。嘉靖十八年始折徵银两。万历十年行条鞭法后,即以额银合正赋编之。其结果“银存而名亡,至有不识其名目者”②。他如广州,南雄,惠州,潮州诸府亦有同样的情形。   至於盐法方面,与一条鞭的关系尤为密切。明初民户食盐皆从官领,计口纳钞。至正统间,始有商贩。官府不复颁盐,但徵钞如故。后条鞭法行,户口食盐钞遂编入正赋内。构成条鞭之一部③。   ①清道光邓显鹤《宝庆府志》31,“户书2”,页三,页十七。   ② 万厝郭辈:《广东通志》28,“郡县志15。韶州府”。   ③ 《明史》80,“食货4·盐法”。万历马文炜:《安丘县志》卷下,“总纪下”,卷八,“赋役考第七”,清道光梁卓成:《恩平县志》7,“田赋上”。   天启间蓟辽总督王象乾题整理发法,亦建议仿用徵粮条鞭之例行之①。   万历中年以后,矿税盛行,时竞亦派入条鞭内徵收。万历二十七年(1599)都御史温纯疏内有“矿税官役方且交错满道,有掘之地不得,则以一条鞭法索之民,而不能堪者”②等语。同年四月郧城巡抚马鸣銮亦言:   “…………夫中州包矿之累,抚臣业陈之矣,臣可略而勿言,若商,洛,汉,沔一带,自开采至今不闻某洞出砂煎销金若干,但闻某州县坐派条鞭金银若干,勒限追解,急於星火耳。陛下前有旨不忍加派小民,而今之条鞭乃更烈於加赋……。”③   质言之,所谓条鞭金银不过是一种摊派罢了。   军政方面亦有条鞭之名,如万历二十年四月丙申河南巡抚吴自新奏陈州衞军以新行条边,工食未给,纠众鼓噪索饷。兵科王德安因言:“条鞭利贫不利富,利军不利官,故武弁百计阻挠之。创制在法,行法在人。闻陈州指挥青若水善抚士,能定变,宜委任以责成功;又别选才干县正履亩清查,使条鞭必行,则帝泽流而军心萃矣。”④上言军伍工食条鞭之法,当为徵银雇募军丁应差,盖亦仿州县赋役条鞭之法而行之者。至文中所云“履亩清查”,则工食银当亦出自田地,惜不知其为屯田抑民田?   由上可知条鞭一名称,虽经常应用在赋役上,然其一般范围包括甚广。赋役正项以外,如土贡,杂项课税,盐法,矿冶,军饷,各方面均亦有所谓一条鞭法,且往往与赋役正项条鞭发生密切的关系,兹仅就赋役条鞭加以检讨。   ① 《熹宗实録》13,“天启元年八月戊戌条”。   ② 《温恭毅公文集》5,“迩臣被逮遭难可矜恳乞宽宥以光圣德并乞亟停矿税以保治安疏”。   ③ 万厝吴亮编《万历疏钞》29,“矿税类”,“马鸣銮矿税兴人心惶骇恳乞圣断亟停以保治安疏”。   ④ 《神宗实录》247。万恭:《洞阳子集续集》5,送顾冲吾序云:“万历初……常熟顾侯入豫章……定鞭法则军安於伍……。”《雍正江西通志》58,“名宦2,统辖2,陈有年传”云:“巡抚江西……(万历十六年后),南昌卫军余丁差每苦虐,奏请行条鞭法,徵银雇募如州县,积困始苏。”   三 一条鞭的写法及名称   从字面的意义解释,一条鞭就是将赋内各项正杂条款(有时赋役以外的课税杂项亦包括在内)合并地编为一条(有时或一条以上),使其化繁为简,以便徵收。“鞭”字在初时原写作“编”字,后一字方是正字,前一字不过是俗体。赋役内各项名目,在当时称为条款,如嘉靖初霍韬云:“贪污官吏通令里胥多开条款,条款愈多,奸利愈甚”①;亦称“条数”,或“条格”,如《万历镇江府志》云:“条数多,则易於掩人耳目,可以作弊”②;《万历惠安县志》所谓:“条格繁重,税牒纷然,吏胥又因缘为奸”③。一条鞭法便是将这些不同的条款或条数或条格归并起来,用同一或相近的标准编派。如《万历会稽县志》所载隆庆二年知县梁子琦“将概县各项钱粮名色,会计总作一条,查照阖县田地人丁编派”④。《天下郡国利病书》99,“广东3,赋役志”云:   “条编。除鱼课鱼料外,京库军饷,府及各州县及各儒学及格州(疑“高州”之误)廉州电白仓,及各州县库额派,续派,铺垫,及军器料,总兵廪粮,椽吏衣资,皆出於官民米(原注:惟阳春县廪粮衣资出於均平);徭差,民壮,均手,驿传,盐钞,皆出於丁粮。每岁通计银若干,米该银若干,丁该银若干,类而微之,不多立名,乃其易晓,谓之一条编。”实际上,会稽县所行之法是将夏税,秋粮,盐米等项攒为一总,按亩徵银;又将均徭,里甲额坐杂三办,均平等亦攒为一总,按丁及田科银。广东的办法,是京库等项按官米民米徵银;   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泪厓文集》9,“吏部公行,应诏陈言以裨圣政以回天变疏”。   ② 王应麟《重修镇江府志》7。   ③ 王士绅《惠安县续志》1,“条鞭”。   ④ 张元忭《会稽县志》7,“户书3,徭役下,一条鞭考”。   徭差等项则按丁粮徵银。故皆为“两条鞭”,尚未完全达到一条编派的地步。在初期的一条鞭法之下,各处将丁银的一部归田粮负担,有丁无粮的户仍须缴纳丁银。其后偶然在少数地方,将丁银全部摊入田粮内,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A,D,)广东南雄府属各县,“徭役惟保昌编丁:始兴则随粮均派,不必编丁”①。 万历中年湖南长沙府攸县等地,每粮五石兼派一丁之银,於是无田者不必出丁②。如果一条鞭法是指全部丁银摊入田粮带徵而言,则上述二例可为典型的例证。   一条编派以外,在徵收及解运上的合并划一,亦名曰一条鞭。例如原来赋役各项是分别徵收及分别解运的,今则合为丫起徵收,亦合为一起解运,这固然是一条鞭法。但只合一徵收而不合一解运,亦得称一条鞭,此即所谓“总收条解”的办法③。 甚至只将收解的期限整齐划一起来,亦可以称作一条鞭,即所谓“条徵条解”的办法④。无论从编派,或徵收,或起解,(或用银缴纳),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条鞭只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但它不一定化而为“一》,并作数条编派收解,均得称一条鞭。所以当时往往将这“一”字省去,简称条鞭,或条编(或条边)其实这样才是较切实际的称呼。当时政府的文移册籍,又常将“鞭”字省去,称作“一条法”⑤。这个“鞭”2,字在时人眼里看来不甚典雅,故有重付审定的建议,《帝乡纪略》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万历郭棐纂《广东通志》32,“郡县志19”。   ② 崇祯李腾芳《文庄公全集》5,“徼丁议,参洪懋德丁粮或同”。   ③ 万历唐鹤徵《常州府志》6,“钱谷”,《神宗实録》万历四年八月辛未户科都给事中光懋条议:“近年创立一条鞭法,一概混徵,及至起解,随意先后。……”按此郎总收条解的办法,与一串铃总收分解的办法正同。   ④ 万历詹莱:《常山县志》(顺治十七年王有功重刻本)8,“赋役表”。   ⑤ 崇祯徐守纲《乌程县志》2,“艺文”。“温体仁邑侯王公优恤税解美政碑记”云:“一条者,言他徭役悉省也。”   “隆庆六年漕抚都御史临海王公宗沐照依江南役法,除夏秋税粮并京库等税为田地常赋,其余赋役杂项不等,合田地户口,或主於粮而以人丁协助;或主於丁而以田亩协助,通融均派编银。凡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差银以此支解,另主科条,五年一审,谓之一条鞭。下其法於州县遵行将及十年.今按奏议等文字皆谓之一条鞭法,而交移册籍乃皆谓之一条法,鞭字甚为不典似当更订(原作“钉”,误)为宜。”①   鞭字亦有写作“边”字的,当亦为俗写②。这些写法即在同一书中也有互相通假的,如隆庆湖广布政司《永州府志》书内的写法,虽用“边”字,然亦偶然写作“编”字。至如“鞭”,“编”二字在同一卷书中互见的例子更多,不必枚举③。   一条鞭的简名除上述“条鞭”,“一条法”两种称呼以外,尚有人把“一条”二字省去,缩成为“鞭法”,其例常见④。又有称“条法”者,但仅见於后来的纪载⑤。   然亦有较详明的称呼,如“条鞭均役法”⑥“均地条鞭法”⑦“条鞭公役米”⑧,……等。   _____________   ① 明刻《帝乡纪略》5,“政治志,条鞭”。《郡国利病书》34,“江南22,泗州志”条鞭亦载此文,然譌夺之处甚多。   ② 嘉靖严崇教《湘潭县志》卷上,“食货”,隆庆史朝富《永州府志》9,“食货志”,隆庆《山东经会録》(日本仁恭山庄藏)卷五;万历刻《归州志》;万历王政熙《保定府志》9“户役志”;明刘仕义《新知録杂抄》(《纪绿汇编》卷二一六)。又明末徐树丕《识小录》卷三,小学不讲条,谓“编”字俗常作“偏”,然此例今尚未见之。 ③条字有写作“[亻+泉]”字的,见万历张疏翰《华阴县志》4,“食贷志”,但例仅一见,且同害他处亦写作“条”字,[亻+泉]字疑误。 ④ 万恭《洞阳子集》7,再寿刘中丞序;《续集》1,洋山凌山序;棠阴纪序。张贞观敷陈里甲条鞭审议疏。万历黄士绅《惠安县志》1,“田赋”。   ⑤ 雍正陶成《江西通志》6,“名宦7”,饶州府引康熙二十二年安世鼎修《通志》:“郑継之,襄阳人,进士,嘉靖时知余千,……时条法新行,立则编派,轻重适均。……”   ⑥ 乾隆刊雍正李卫修《浙江通志》,150,“名宦5”,引万历《嘉兴府志》,“顾廷封,字子俞,嘉靖己未进士,知平湖。……创条鞭均役法……”;光绪叶廉锷《平湖县志》12,“宦绩,文秩”,颇廷对传作“条鞭均徭法”。⑦ 雍正沉青崖《陕西通志》53,“名宦4”,李用中传,“万历中知汉中府洋县,……刀仃匈地条鞭法”。   ⑧ 道光潘眉《高州府志》10,“宣绩”,吴鼎泰传:“崇祯戊辰进士,……初令江阴,定条鞭公役米。”   有时书中所记,明是一条鞭的办法,但未说出它的名称。这种情形很多,不必细为讨论。另一种情形则为这些办法虽然都有了它们的专名,但不叫做一条鞭。在这种情形之下,又可分为两项去说明:其一、与条鞭法稍异的称谓;其二、与条鞭完全不同的称谓。   所谓与条鞭法稍异的称谓,如“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以上三个名称末尾皆有一个“编”字典条编法同,所不同者只前一字罢了。万历李廷龙《南阳府志》卷五,“田赋”,论曰:   “近日均徭告困,更以一条鞭徵焉。……建议者……谓不均在分年甲,乃类计而年徵之。……”同书卷首凡例云:   “一,田赋差役,故法善矣,日久寝不如昔,……今以汝宁秦参军,南阳姚太守,议行‘类编法’。数年来公私颇便,然视令甲殊矣。”……①   可见类编印为条编。又如嘉靖隆庆间山东汶上县知县赵可怀所立“明编法”,   “始以丁权地,立明编法,民得据历以出役银,……计岁会之需,赋人地亩,徵其直於官,而代之以吏。……”②   所述内容可说与条编法完全相同,故知明编即为条编的别名。嘉靖十六年常州府知府应椟议将徭役旧日系里甲出办者,今并入均徭内编派,通计一县丁田额数,各徵徭里银两若干,每年一徵。《万历常州府志》名此法为“通编里甲均徭法”;《万历武进县志》虽未给他以专名,但在纪事之末附注云:“此总编之始”③。殆应檟初行此法时,尚未有专称,后修府县志时始加以上名,所谓通编,总编,当即条编之别名。   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同书6,“职官表上”,南阳府知府姚体芳,平湖人,进士,隆庆中任。万历《会稽县志》7,“户书3,徭役下”一条鞭考,其一云:“窃议前项钱粮,若照旧规派徵,则轻重不一,安能颊总计亩科银,又似非条鞭之意。”读此可知类编,总编命名的由来。   ② 万历王命新《汶上县志》5,“宦续志”,按“历”即赤历,令百姓自记所纳之数,以呈之布政司年终磨对者。   ③ 万历三十三年唐鹤徵《武进县志》3,“里徭”,万历四十年前人纂《常州府志》6,“钱谷”。   总编法之外,又有所谓“总赋法”,此法亦行於苏常两浙一带, 亦为条编之别名,然用字已无一相同处,故应归入第二项内。明末常熟邹泉辑《古今经世格要》卷五,“地官部第二,口役格,里甲赋役之弊”云:   “往时天下赋役,率用国家初法,画里甲十年而一事,民得番休,又随民数之盈缩以赋於民,民咸便之,行之既久,而弊滋焉,民患苦之。於是有司或为总赋之法,或为条编之法。总赋者,岁通计其所人而总赋之,户颁之以所赋之敷,而人人知所宜人,当数而止,约法昼一,吏牍大损,豪猾不得规定轻重,而公家催徵易起,人称便矣。其言不便者,诸供亿悉在官,官率取之市人,或给之直不当,又百姓已罢归,官有私役之者,此见於两浙之策对者然也。条编者,计口受庸,缘亩定直,悉籍其一岁之费,而输之於官,官为召募民无扰焉,人亦称便矣。其言不便者,谓初议法,隶省之郡轻重苦乐既已不均,而又或取成额而日裁之,故费尽繁而用愈不给,则有那借,有预徵於那借而官困矣,预徵而民困矣。且差银之人日削,而募役枵腹於公庭,有司坐困而莫可谁何矣,此见於江右之时对然也。……”①   根据上文,似乎总赋法典条鞭法不同,然考之实际则两法完全脗合,第一,皆改十年一编为每一编;第二,皆输银於官府,由官府募役。然总赋为两浙所行芝法,条编则为江西所行之法。且总赋之弊,弊在给价不足与官府私役;条编之弊弊在各府县负担不均,且经费定额不足。此为两法相异之点。邹泉之论,不过节録时人论浙赣两地条鞭法之利弊得失而成②,其以浙法为总赋,赣法始为条编,盖当时浙地有称条鞭为总赋者。   ______________   ①此文亦见明林时对《荷腼丛谈》“本朝格令”,然颇多窜改删节,上文“缘亩定直”,《荷牐丛谈》作“録役定宜”,其说亦通。   ② 参《天下郡国利病书》87,“浙江5.义乌县田赋书”,万历王宗沐《江西省大志》,赋书。   在前面说过,赋役各项总分为两大类编派,叫做“两条鞭”。此外又有“小条鞭”,即指额外的科派与私徵①。这与所谓“条鞭之外更有条鞭”②,或“条外有条,鞭外有鞭”③的意义正同。   四 徵一法、一串铃法及其他   一条鞭法见於正史的纪载,最早的在嘉靖十年(1531)《世宗实録》。是年三月己酉御史傅漠臣言:   “顷行一条编法,十甲丁粮总於一里,各里丁粮总於一州一县,各州县总於府,各府总於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审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广平府知府高汝行等以为遵照三等九则旧规,照亩摊银,而不论其地之肥娆;论丁起科,而不论其产之有无;则偏累之弊诚不能免。宜更查勘,取殷厚之产,补沙薄之地,然后周悉。”奏人,俱下所司④。   这是官书关於条鞭法最早的记载。是鞭法施行不久即受北方官吏的反对。直到后来一鞭法已盛行时,论者尚有谓此法宜於南,不宜於北。这因为南北社会经济情形各有不同,此处不暇深论。按条鞭法至隆庆中年以后已开始盛行於赣,浙,南畿一带。鞭法以前,南方的赋役改革颇多,其中着名的如纲银法,徵一法,十段锦法。其与条鞭约在同时设置的,有一串铃法,独在北方。以上诸法皆为与条鞭一脉相承的办法,它们的内容皆大同小异。清傅维麟《明书》   __________________   ① 《熹宗实绿》,泰昌元年(1620)九月庚辰,光宗即帝位,大赦天下诏曰:“……有於条鞭之外,立小条鞭;大耗之外复加秤头。……”《郡国利病书》39,“山东5·曹县赋役”“条鞭之外更有私贴,是一小条鞭也”。   ② 艾南英《天佣子集》6,书六,与郑三尊《论南城马役书》。   ③ 万元吉《墨山草堂初集》,“收支疏”。   ④《世宗寅绿》123。   云:“徵一法,一条鞭,十段锦,纲银诸法(原作‘於’误)在所异名而同实①”。今请分别论之:   纲银法始於正德十五年(1520),是御史沉灼建议的。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李元阳②复有所厘定。此法盛行於福建。初时全县里甲费用,分为正杂二“纲”,以丁四粮六,后则间用他种的比例分派。总徵银两在官。纲字的意义,一说“提纲之谓”③;一说“法易知不繁,犹网有纲,一举而尽也”④。丁粮分派银两,总输之於官府,以均徭役,在这些点上纲银法与条鞭法是一样的。但网银法内,丁粮所出各依一定的比例;条鞭法却不一定如此。   徵一法,一名均摊法,亦名牵摊法,或牵耗法。嘉靖十六年应天巡抚欧阳铎行之於南几十府。先是苏松诸府官民田的生产量虽不甚相悬,但税率则轻重不一,下者亩仅赋五升,上者赋至二十倍。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顾鼎臣奏行清理。铎乃谋於苏州府知府王仪,令赋重者,暗减耗米,及改派轻裔(即折色);赋轻者则暗增耗米,及派徵本色。皆计亩均输,各为一则。推收之法,田从圩不从户,使诡寄无所容⑤。后人追述此事,以其与一条鞭相同,故往往即称之为一条鞭法,如鼎臣曾孙咸建“文康府君文草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明书》68,“赋役志”,明朱健《古今治乎略》1,“国朝田赋”,所裁同,伹少“十段锦”三字。   ② 《郡国利病书》95,“福建5,赋役”,误作“季光阳”。   ③ 万历何乔远《闽书》39,“版籍志。赋役”。   ④ 《古今治平略》1:“国朝田赋”。《明史》“食货志”亦从此说。按沉氏所行之法,亦名八分法;李氏改定之法,亦名六分法。参嘉靖蒋孔炀《德化县志》3,“赋税”;万历黄元美《将乐县志》6.“田赋志”,万历阴雄标《宰化县志》2,“田粮”;万历朱梅《福宁州志》7,万历《宁德县志》2,“食货志,田土”。   ⑤ 《明史》203,“欧阳铎,王仪传”。万历李登《上元县志》12,“艺文志”,大名守姚汝循丁粮议。万历张应武《嘉定县志》5,“田赋”。《郡国利病书》14,“江南2,上元县,田赋”;前书20,江南8,嘉定县田赋,前书24,江南12,《江阴县志》,起科则例,光绪《华亭县志》7,“田斌下”。   “至吴中田赋利弊,与中丞石岗欧公,刺史肃庵王公,往复订定条鞭 均徭,请旨允行(原注:详《国朝经济绿,》”①。   清《乾隆江南通志》亦载:   “嘉靖间知府王仪靖(疑为“请”譌)立法编签粮解,照田多寡为轻重,凡大小差役总计其均徭数目,一条鞭徵充雇办,役累悉除。”②   此为事后追溯牵附之词,当时似并未名为一条鞭,不可不辨。   十段锦法亦发源与盛行於南方。初起时在正德年间,至嘉靖时推行渐广,然不久即为一条鞭所代。两者交替的史蹟,纪载上颇不易分清。例如浙江温州府有所谓“十段条鞭”,实即一条鞭的别名,与十段锦相去较远。十段锦法将全县各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田数目加以清查,然后均分为十段,每年以一段应役。它的详细内容及其与条鞭法的异同,作者另有专篇讨论,此不赘。   一串铃法於嘉靖末隆庆初年行於山东及北直隶。初时似专指它的收解的方法而言,如隆庆元年(1567)四月戊申户部尚书葛守礼等奏北直隶山东等处土旷民贫,流移日众,盖以有司变乱赋役常法,起科太重,徵派不均,疏云:   “国初徵纳钱粮,户部开定仓库名目,及石数价值,行各省分派,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敷,了然可稽,其法甚便。近年定为一条鞭法,不论仓口,不开石数,止开每亩该银若干,吏书因缘为奸,增减洒派,弊端百出,此派法之变也③。至於收解,乃又变为一串铃法。伙收分解。大户虽定有各仓口之名,而但择其能事者数人兼总收受。某仓催急则合并以应,令原坐大户领而解之,以次皆然。不见催者,遂听其拖欠。在大户则收者不解,解者不收。秤头之积余,收者得之;及其交纳之添坠,解者倍焉。岂得为平乎?混钱粮无缓急皆当报完,未可於方收之时,已拚留几仓作欠也。且祖宗立法制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顾鼎臣《文康公文草》卷末,《明史》93,本傅。   ② 乾隆元年黄之隽《江南通志》76,“食货志徭役”。道光石韫玉《苏州府志》10,“田赋3,徭役”。“嘉靖十七年知府王仪立法”,以下文字悉同。参乾隆《娄县志》7,“民赋”。   ③ 以上为节録,用《穆宗实録》卷六。   明开那移惜贷还充官用者准盗论,附余钱粮私下补数者以盗论。盖为钱粮必必各项明白,始得不紊。若混而乱之,则其弊可胜言哉?……①   隆庆四年八月丙午山东巡抚梁梦龙“条上赋役三事”,其一为正夏税秋粮之规,言顷行一条法鞭,同时并徵,民必不堪,奸弊滋起,宜如旧例,以次第徵解。又一为正分收分解之规,言:   往者编佥大户,分定仓口。近今为一串铃法,总收分解,转滋侵匿,常课益亏。宜复旧例,给大户收完,交纳司府,司府差官类解②。   按一条鞭多亦行总收之法,故反对者,两法同时并举以为言,由此亦可见两法关系的密切了。一串铃的名称初时似从它的收解的手续而得来:及后又有以一串铃编派的。如山东曹县自万历四年知县王圻议立一条鞭后,行了三十年。因里甲流弊复炽,故於万历三十五年由知县孟孔习改为一串铃法,每年佥役两甲,一正一副④。其详此不具述。   由上可知纲银法,徵一法,十段锦,一串铃等法,它们在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上皆与一条鞭相同,然所包括的范围大都比条鞭稍狭,——谓为“具体而微”,颇为恰当。但诸法在施行上亦颇有与条鞭法相异之处,且各名均有其独立的存在,个别的历史,故不宜与条鞭混而为一。《万历兖州府志》“户役志”云:   “条鞭者,一切之名,面非一定之名也。为粮不分厫口,总收分解,亦谓之条编;差不分户则上下,以(地)丁为准,亦谓之条鞭;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丁不分上下,一体出艮,地不分上下,一体出艮。此地之条鞭……其目伙矣。……岂必胶柱而谈哉?”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以上用原文,见《葛端肃公文集》3,宽农民以重根本琉。   ②《穆宗实绿》48。   ③ 《郡国利病书》39,“山东5,曹县赋役”。孙葆田《山东通志》81。“田赋,后敍”云:“(一串铃)所以杜诡寄躲差之弊,视条鞭法加密焉。天启初东抚据其法上之,通行各属。顾一切官收官解,渐至吏不能堪。”   ④ 万历二十四年于惧行《兖州府志》5,“户役志”。《郡国利病书》38,“山东4,兖州府役论”。   这种广义的看法,对於条鞭内容的了解甚有裨益,诚不失为通论。然应注意,有时虽内容颇相同,而以另一名称出现,如上述一串铃诸法皆是。   总结以上所说,一条鞭的名称甚繁:有已具一条鞭的内容,而尚未得一条鞭的名称者;亦有以他名出现者。还有当时并未名为一条鞭,事后始有人进加此名者,如前记王仪等所行之徵一法,便是。至於一条鞭亦有种种不同的写法或简称:如“编”字是正字,然俗写多作“鞭”,间亦作“边”。“一”字常省去,故简称条鞭,或条编(条边)。“鞭”字有时亦省去,称“一条法”。“一条”二字常省去,称“鞭法”。偶亦称“条法”。又有较详细的名称,如“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此外“明编”,“类编”,“总编”,“通编”,“总赋”,“十段条鞭”,皆为条鞭的别名。至如十段锦等法。其主要内容虽皆与一条鞭相同,但因人们所注意之点不同,往往给以另外的名称,故不宜与条鞭名称相混。最后,一条鞭法的名称除应用於赋役上,亦常施於盐法,杂项课税,以至军政各方面。   日本清水泰次教授在所着一条鞭法论文中,说一条鞭亦名“单条鞭”,据云出处在《政和县志》卷三①。查该书载有“比徵单条鞭则例”。其意为比徵单上所开载的条鞭则例,所谓比徵单,即为催徵单,比票,由单一类的东西,乃用以催徵钱粮者。清水因“单”与“一”的意义相近,故以为有单条鞭的名称,恐未尽然。   (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7卷,第l期,1944)   _____________   ① 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