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超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 素心如何天上月。 [说明] 黛玉得宝钗书、诗后,也赋四章,翻入琴谱,以当和作。妙玉与宝玉走近潇湘馆,听得叮咚之声,便在馆外石上坐下,听黛玉边弹边唱此曲。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涕——泪。 3.迢超——高远。藤本、王本作“迢迢”。 4.寐——睡着。 5.子——你。古代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 6.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诗 》中常见,如“之子于归”。焉,语助词,无义。 7.思古人兮俾无尤——语用《诗·邢风·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过失。本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在这里则说思念老朋友,但凑泊“经”语,补纳痕迹显着。 8.斯世——这个世界上。 9.夙因——所谓旧缘。迷信宣扬恩怨聚散、生死祸福皆前世因缘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断绝。 11.“素心”句——此诗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现在转而用入声字“月”,与“惙”协韵,打破了常格。这种出人意外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徴(音止,五音之一)之声!”后两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意思。 [评说]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的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些都反映了原作和续作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差上的差别。 诗的后两章明说宝钗,暗指宝玉,但以宝钗与宝玉二人作表里未必恰当,因为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类的话,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倾向。末章叹人生变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妙玉听琴,如果只限于写她深通乐理,知曲调过悲关系到人的气质,倒是合情理的。现在写她先听“变徴之声”讶然失色,又听“君弦”崩断,起身就走。宝玉问她怎么了,她只回答说:“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这就过于神秘化了。旧小说中多有“屈指一算,大惊失色”或“天机不可泄漏”之类的俗套。妙玉的形象本来是刻划得很现实的,而续书者却未能免俗,在这位世俗的道姑头上也画上了这道光圈,这实在是不合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