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皇明经世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二十二

 

  华亭徐孚远闇公 陈子龙卧子 宋徵璧尚木 顾开雍伟南选辑

  无锡杨世愈尔韩参阅

  王忠肃公奏疏(疏) 周文襄公集(疏)

  王忠肃公奏疏(疏)

  王翱

  ◆疏

  边情事

  便宜五事疏

  ○边情事 【 抚辑两广猺獞】

  访得两广军民、自洪武年间以来、一向安妥、萧养之乱与土木之变同时其後为董兴杨信民等所破诛至景泰三年余贼未靖两广互相观望乃命公为总督後因黄萧养之徒作耗、在於有司者、不设法处置、惟务妥安、兵政无备以致招集无藉、酿成凶祸、展转不能禁遏、及至战舰抵岸、蛮贼寇城、又各畏缩推避、略无御寇之谋、相顾怆惶、莫效安民之策、遂使贼兵所至、村堡为墟、刼掠其资财、系缧其妻子、封豕长蛇、大肆其毒、一方受害、不可胜言、推原其故。皆由彼处统驭之将非人。既不能安保预备於无事之日。又不能禁御招抚於贼发之後故也。本年闰九月二十一日、又到广西、见彼处二人、种类非一、其曰、生猺熟猺、曰獞人欵人、曰狑人曰獠人、皆犷悍慓疾之名。曰溪曰寨曰团曰隘、咸负固自保之所。既无城郭可居。亦无沟池可守。不过依山傍险。为自全计。虽其衣服言语。与中国不同。然其好恶情性。则与良民无异。平居之际。亦各往来以营生。至於有急、自相屯聚而保护观其背叛不服。实非本心。乃出於不得巳也。皆缘将臣所司不得其人。德不足以绥怀。威不足以摄服。西南夷变动皆由於此甚至欺其远方无告。掊克残忍使不得安其身谓其蠢尔无知。生倒是非。俾不得顺其性既害其生。又拂其性。虽良善懦弱之人犹不免於动作。况素无教令。而禀性强梁者动之则易。安之实难。遂致攻刼乡村。侵扰百姓。或报复私讐。或贪取小利。或聚或散。出没不时。两广之民日见凋弊。杀伤残患。不能聊生。上赖神谋庙筭。其首恶俱已殄灭。尚有一二余党未除。以致犹厪圣虑。命臣等前去抚剿、除差人四散招抚猺老獞老人等、总兵官会同土官土兵前来、申以 朝廷恩威之重谕以善恶祸福之由彼皆稽颡俯伏。欢忻鼓舞。许自迁改。礼待而归。及各处猺獞人等。所在众多。不能一一招抚。亦皆转相告戒臣又密切访、得彼皆自谓 朝廷见差大官人每招我、今後不要出去作歹、各归乡峝生理、且臣始到两广之时、查得贼尚有三四起、自九月以後、少有报到声息、间有一一、亦皆鼠窃狗偷、今亦散去。此皆 陛下神威远着、圣化旁。行、遂致蛮夷之图。感恩思报、回邪之党、不戮自夷、然臣犹未敢保其始终不出。有悞朝廷久远之计。葢彼蚩野。情欲可知。苟得其所养。而安其所利。可保久安。若一有所扰。而不遂所欲。则其反侧。又必难制。臣亲临彼境、颇识其情、今巳回还、敢陈愚见、冐凟 宸聪、伏愿 皇上量同天地、赦旧图新、仍勑该部行移广东广西总兵镇守大臣、并各都布按三司府州县等官、???方?此边务稍靖之时。务求久远常行之计。洗心涤虑革去前非。其余各猺獞人等巳归者必抚之以恩。未来者必申之以义。号令必信。赏罚必公。巨恶必诛。小过必宥。而又整饬戎伍。坚甲利兵以临之。使彼既慕其义。又畏其威则悍然不逊之气自消矣。若有仍前侵克。致生衅端。必罪不宥。如此、则海隅岭表之民。庶得安生。不胜幸甚。

  ○便宜五事疏 【 四川事宜】

  一松潘卫临极边、湖广总兵不居常永而居武昌四川总兵不居松潘而居成都皆非制也去四川城八百余里。番寇常出为害、总兵官都督陈怀常居四川城中。缓急非便虽曰委官领军、岂能尽如。约束、若令怀往彼镇守。则士卒奉令。番寇畏威。边境平宁。军民安便。其二松潘茂州诸卫所官军月粮。皆成都诸府州县百姓运送。道途参差不齐。多被番人刼掠。若令暂于成都等卫仓收贮。农隙之际。类集有粮之人。齐力起运。都司拨军护送布政司委官交量。非惟道路无虞。亦得收受无弊其三四川所属吏典、自洪武至今、多不给由、在乡起灭词讼、把持官府、良民受害、若立限许令自首免罪、其不首者、事发之日、皆发附近卫所充军、屯田里老人等隐匿者、各治以罪、则讼息民安、政清事理、其四四川诸府县社学久废、民不知教、所以争讼多而礼让少、若依洪武中事例、不问土官衙门。俱设社学。使民夷子弟。皆知读书。则礼义兴行。民俗归厚。其五四川会州卫、开设银塲、布政司岁运粮八千余石、供给军夫、往复数千里、若以四川三司及所属衙门所问罪囚、除文职官吏犯賍及真犯死罪外、其余皆依陕西囚人纳米赎罪例。自备粮米。往彼纳足。依运砖例发遣。则民省转输。官足供给。

  周文襄公集(疏)

  周忱

  ◆疏

  起灭词讼疏

  盐课事疏

  松江盐课疏

  折收本色疏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起灭词讼疏

  伏读洪武间教民榜文、及近年建言榜文、历言民间词讼自愿息者听、事不干已而相告讦、及官吏罗织以媒贿赂者有罚、果有冤抑实情、亦宜以次陈诉、果有全家被害、方许亲隣申诉、近者刁民不遵、狱词腾涌、一则图赖人民、一则牵连杂事、葢人命可以耸动官府、惊吓乡民、杂事卒难穷治、可以欺诈取财、箝制官吏、及至发遣充军摆站纳米运砖、又复逃潜、变易姓名、起灭词讼、臣请除反叛重事外、余俱照钦定榜例。以次陈诉庶几狱讼得清。

  ○盐课事疏 【 松江塩课】

  华亭上海二县灶丁、计负盐课六十三万二千余引、催责不巳、前塩不敷灶丁日以逃窜、宜官铸铁锅一二百口。给与负盐灶丁。令其户下人口协助煎办。庶国课易完。一松江煎盐之人、近者名曰卤丁。远者名曰灶丁。惟卤丁谙练煎盐。然贫窘者多。使其食足。何患盐课不完前代尝有赡盐官田。洪武初虽给耕种俱起科纳粮。今二县灶丁。每年应徵运秋粮、无虑五六余万欲将灶丁秋粮。存留本处。免其兑军远运。银以所节省耗米于各塲收贮。养赡贫难卤丁。及雇人补煎逃户额盐。其远乡灶户。所贴柴卤钱米。亦于仓囤收贮。明白支销。如此则官无枉费人不逃窜。一松江盐塲总催头目。一年一代。中间富实良善者少贫难刻薄者多。催纳之际。巧生事端。百计朘削。以致灶丁不能安业。流移转徙。职此之由。今後总催头目宜点选殷实良善之人。常川应当。若有仍前剥民者逮问革役。丁力消乏者。照名佥补。如此则事易集而人不扰。一盐课之利。岁有定数。不在于官。则在于私。所以连年不完者葢由私盐得售、故官课日亏。虽有军民官廵捕。中间有狥私故纵者。有通同贩卖者。有诬执平民者。赏罚不明。人怀幸免。宜令华亭上海并苏州嘉定三县点选行止服众者为老人。分定地方。率所在总小甲。防守官司。往来巡视。但遇私贩发露。必究经过河路。罪及纵容之人。如此则盐徒息侥幸之心。而凶恶渐可绝矣。

  ○松江盐课疏 【 盐课】

  近命臣兼理松江盐课访得各塲去年以前、共逋负盐五十三万六千九百二十余引、今年又该正额盐一十五万七千七百六十引有奇、切惟煮海之功。日有定数。今以数年逋负。责其一日偿之。民何以堪。乞将逋负之数。自今年为始。每年正额之外。带补一分。则民力得以少纾。国计可以渐办。

  ○折收本色疏 【 备荒】

  应天镇江太平宁国诸府旧有石白等湖、其中港沟岁办鱼课、其外平圩浅滩、听民牧收孳畜、采掘菱藕不得耕种是以每遇山溪泛涨。水有所泄。不为民患近者富豪之家。筑成圩田。排遏湖水。每遇水涨。患即及民。宜悉平之。又各处被灾、恐预备仓储赈济不敷、请以折银粮税、文襄在江南每以变通平准略访刘晏□□之制然。晚年人多。论劾其黩。货者固知治。赋之难也悉徵本色。于各仓收贮。俟青黄不接之际出粜于民以所得银物上纳京库则官税不损。民亦得济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 苏松户口】

  周忱

  文襄公在江南留心本计如此宜至今见思也

  伏闻治民之道。在於禁惰游以一其志劝耕稼以敦其业。葢惰游禁。则土着固。而避劳就逸者。无所容。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役可均。而国用可足。不然。则户口耗而赋役不可得而均。地利削而国用不可得而给。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以维持其民。而均其土地者。正谓此也迩者 皇上念天下人民、有因饥窘逃移者、累降勑旨、设抚民之官、颁冤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诸公颁布奉行、克谨无怠、天下之民、感戴 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惟独苏松之民、尚有远年窜匿。未尽复其原额而田地至今尚有荒芜者、岂忧恤犹未至乎、凡招回复业之民。既蒙蠲其税粮。复其徭役。室庐食用之乏者。官与赈给。牛具种子之缺者。官与借贷。 朝廷之恩。至矣尽矣。如此而犹不复业者。亦必有其说焉。葢苏松之逃民。其始也皆因艰窘。不得巳而逋逃。及其後也。见流寓者之胜於土着。故相煽成风。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四民之中。农民尤甚。何以言之。天下。之农民固劳矣而苏松之民比於天下其劳又加倍焉天下之农民固贫矣而苏松之农民比于天下其贫又加甚焉天下之民。常怀土而重迁。苏松之民。则尝轻其乡而乐于转徙。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容其身。以其逐末技也苏松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忱尝历询其弊、葢有七焉、何谓七弊、一曰大户苞荫。二曰。豪匠冒合。三曰船居浮荡。四曰军囚牵引。五曰屯营隐占。六曰隣境蔽匿。七曰僧道招诱。乃所谓大户苞荫者。其豪富之家。或以私债凖折人丁。或以威力强夺人子。赐之姓而目为义男者有之。更其名而命为仆隶者有之。凡此之人。既得为其役属。不复更其粮差。甘心倚附。莫敢谁何。此汉法所深禁然亦无可如何者也由是豪家之役属日增。而南亩之农夫日以减矣。其所为豪匠冒合者。苏松人匠。丛聚两京。乡里之逃避粮差者。往往携其家眷。相依同住。或创造房居。或开张舖店。冐作义男女壻。代与领牌上工。在南京者应天府不知其名。在北京者顺天府亦无其籍粉璧题监局之名。木牌称高手之作。一户当匠。而冐合数户者有之。一人上工。而隐蔽数人者有之。兵马司不敢问。左右邻不复疑。由是豪匠之生计日盛而南亩之农民日以衰矣。其所谓船居浮荡者、苏松五湖三泖积水之乡。海洋海套。无有涯岸。载舟者莫知踪迹。近年以来。又因各处关隘废弛。流移之人。挈家于舟以买卖办课为名。冒给隣境文引及河泊由帖。往来于南北二京。湖广河南淮安等处停泊脱免粮差。长子老孙。不识乡里。煖衣饱食。陶然无忧乡都之里甲。无处根寻。外处之巡司。不复诘问。由是船居之丁口日蕃。而南亩之农夫日以削矣。其所谓军囚牵引者。苏松奇技工巧者。多。所至之处屠沽贩卖。莫不能之。故其为事之人。充军于中外卫所者。辄诱乡里贫民为之余丁。此弊今则无之摆站於各处河岸者。又招乡里之小户。为之使唤。作富户于北京者。有一家数处之开张。为民种田于河间等处者。一人有数丁之子侄。且如淮安二卫。苏州充军者。不过数名。今者填街塞巷。开舖买卖。皆军人之家属矣。仪真一驿。苏州摆站者。不过数家。今者连栟接栋。造楼居住者。皆囚人之户丁矣。官府不问其来历。里胥莫究其所从。由是军囚之生计日盛。而南亩之农夫日以消矣。其所谓屯营隐占者。太仓镇海金山等卫。青村南汇吴松江等所。棋列於苏松之境。皆为边海城池。官旗犯罪。例不调伍。因有所恃。愈肆豪强。遂使避役奸氓。转相依附。或入屯堡而为之布种。或入军营而给其使令。或窜名而冐顶军伍。或更姓而假作余丁。遗下粮差。负累乡里为有司者。常欲挨究矣文书数数行移。卫所坚然不答。为里甲者。常欲根寻矣。足迹稍稍及门。巳遭官旗之毒手。由是屯营之藏聚日多。而南亩之农夫日以耗矣。其所谓隣境蔽匿者。近年有司。多不得人。教导无方。禁令废弛。遂使蚩蚩之民。流移转徙居东乡而藏于西乡者有焉。在彼县而匿于此县者有焉。畏粮重者。必就无粮之乡。畏差勤者。必投无差之处。舍瘠土而就膏腴者有之。营新居而弃旧业者有之。倏往倏来。无有定志。官府之勾摄者。因越境而有所不行。乡村之讥察者。每容情而有所不问由是邻境之客户日众而南亩之农夫日以寡矣其所谓僧道招诱者天下之寺观。莫甚於苏松。故苏松之僧道弥满于四海。有名器者。因保举而为住持初出家者。因游方而称挂衲。名山巨刹。在处有之。故其乡里游惰之民率皆相依而为之执役。眉目清秀者。称为行童。年记强壮者。称为善友。假服缁黄。伪持锡鉢。或合伴而修建斋醮。或沿街而化缘财物。南北二京。及各处镇市。如此等辈。莫非苏松之人。以一人住持而为之服役者。常有数十人。以一人出家。而与。之帮闲者常有三五辈。此不独苏松京师尤甚由是僧道之徒侣月广而南亩之农夫日以挟矣凡此七者特举其大略。而天下郡县。未必此弊俱无。纵使有之。亦未必有如是之甚。此等之人善作巧伪变乱版图户口则捏他故而脱漏田粮则挟他名而诡报惰游已久。安肯复归田里。从事耕稼。况其缺乏税额。累累如配见在之户。其中颇有智能者。见其得计。亦思舍畎亩弃。耒耜而效其所为。惟愚騃无用之人。方肯始终从事於农业。然坐受其弊。亦岂无避免之心乎。凡天下之事不可有一人之侥幸苟有一人侥幸。而获免则必有一人不幸而受其弊苏松侥幸之人。如此其多。则不幸而受其弊者。从可知矣。是宜土着之农夫日减月除。而无有底止矣。忱尝以太仓一城之户口考之。洪武年间见丁授田十六亩。二十四年黄册原额六十七里八千九百八十六户。今宣德七年造册止有一十里。一千五百六十九户。核实又止有见户七百三十八户。其余又皆逃绝虚报之数。户虽耗而原授之田俱在。夫以七百三十八户。而当洪武年间八千九百八十六户之税粮。欲望其输纳足备而不逃去。其可得乎。忱恐数岁之後。见户皆去。而渐至于无徵矣。是皆惰逃不禁。耕稼不劝。故奸民得以避劳就逸。弃本逐末。如前之所云者。诚宜立法以捡制之。抚民之官。固未易以招之也愚以钝驽之才、滥叨重寄、昼夜劳心、莫知所措、伏望该部列位卿相、与在 朝公卿大臣、详加讲究、明白奏请、将苏松等府逃移人户、不拘通例、别立一法、以清理而捡制之、庶几户口可增、田亩可辟、税粮可完、忱事出激切、不觉覼缕之至、惟冀详察而恕其狂妄幸甚、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二十二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