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全後汉文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後汉文卷三十一

 

  乌程严可均校辑

  张禹

  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师事桓荣。永平八年举孝廉。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元和中转兖州刺史。迁下邳相。永元中入为大司农。代张酺为太尉。延平初迁太傅。录尚书事。永初初复代徐防为大尉。

  上邓太后表

  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宿止。臣等诚窃惶惧。臣羊王者动设先置。止则交戟。清道而後行。清室而後御。离宫不宿。所以重宿卫也。陛下体烝烝之至孝。亲省方药。恩情发中。久处单外。百官露止。议者所不安。宜且还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後汉张禹传。永初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车驾幸其第。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俱上表言。)

  张禹 张酺   一

  奏事

  案令。丞相奏事。司直持案。长史将簿。中二千石奏事。皆与其丞合缘。以[以是脱是字]臣下各得尽心竭诚。而事公明。(御览二百五十三引汉名臣奏。 案。此引在谢承书後。王隐晋书之前。知非前汉张禹。)

  臣闻天有三光。以成其化。方今三公之官不备。丞相独纲领天下。万事最众多。明不尽独见。诚非一人之所作也。(书钞五十引汉名臣奏事曰。张禹奏。)

  张酺

  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耳之後。师事桓荣。永平九年教授四姓小侯。後除为郎。授太子经。皇帝即位。拜侍中虎贲中郎将。出为东郡太守。和帝初迁魏郡太守。徵入为河南尹。迁太仆。永元中代尹睦为太尉。复拜光禄勳。代鲁恭为司徒。

  上疏荐太子侍从

  臣伏见皇太子仁厚宽明。发言高远。卓然绝异。非人所能及也。今平阳公主薨。悲哀发中。形体骨立。恩爱恻隐。世希是见。臣愚浅不识大体。以为宜选名儒高行。以充师傅。问讯起居之日。太傅时赐讌所。以宣德音。以成圣德也。侍中丁鸿。仁而有让。达于从政。谒者费恽。资性敦笃。遵令法度。如并侍左右。必能发起微意。增广徽猷者也。(袁宏後汉纪十。)

  上疏辞典郡

  臣愚以经术给事左右。少不更职。不晓文法。猥当剖符典郡。班政千里。必有负恩辱位之咎。臣窃私自分。殊不虑出城阙。冀蒙留恩。托备 官。群僚所不安。耳目所闻见。不敢避好丑。(後汉张酺传。)

  上疏荐王青

  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後汉张酺传。)

  张酺   二

  上疏平窦氏罪刑

  臣愚以为窦氏之事。宜下理官。与天下共平其罪。恐後世不见其事。窦氏盛时。群臣莫不阿附。唯恐在後。皆以宪为伊吕。比邓夫人于文母。及陛下发雷电之怒。皆以为罪不容诛。何前後之相背也。赖圣朝明达析其中。伏见夏阳侯 。前为光禄勳。每与臣相见。常有厉节竭忠庶几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臣闻王政有三宥之义。故蔡叔流言。周公原本而诛。臣愚以为可黜 爵关内侯。还京师。竭忠供养比阳主。以优属垂示厚德。(袁宏後汉纪十三。)

  臣实愚蠢。不及大体。以为窦氏虽伏厥辜。而罪刑未着。後世不见其事。便闻其诛。非所以垂示国典。贻之将来。宜下理官。与天下平之。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惟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今严威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後。考折厥衷。臣伏见夏阳侯 。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常犯法。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今议者为 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後汉张酺传。)

  上言宜令刺史奏事如旧典

  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数十年以来。重其道归烦扰。故时止勿奏事。今因以为故事。臣愚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所[所当作悉]好恶过所道。事所闻见。考课众职。下章所告。及所自举有意者赏异之。其尤无状。逆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于以衰灭贪邪奸佞。(续汉百官志五注补引东观书。和帝初。张酺上言。)

  奏劾曹

  擅制汉礼。陂乱圣术。宜加刑诛。(後汉曹 传。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奏。又见袁宏後汉纪十三作尚书张敏奏。不言张酺。)

  张酺 丁鸿   三

  敕子蕃

  显节陵扫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其无起祠堂。可作 盖庑。施祭其下而已。(後汉张酺传。又略见袁宏後汉纪十四。)

  丁鸿

  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师事桓荣。永平中袭父綝爵陵阳侯。拜侍中兼射声校尉。建初中徙封鲁阳乡侯。进少府。元和中徙封马亭乡侯。和帝初迁太常。永元中代袁安为司徒。

  日食上封事

  臣闻日者阳精。守实不虚亏。君之象也。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故日食者臣乘君。阴陵阳。月满不亏。下骄盈也。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属。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夺主势。则日月薄食。故诗曰。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日食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以假人。览观往古。近察汉兴。倾危之祸。靡不由之。是以三桓专鲁。田氏擅齐。六卿分晋。诸吕握权。统嗣几移。哀平之末。庙不血食。(袁宏纪此下有此皆失其权柄。以势假人者也。)故虽有周公之亲。而无其德。不得行其势也。今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背公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也。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虽有隐谋。(袁宏纪作虽欲隐讳。)神照共情。垂象见戒。以告人君。闲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溢背君。专功独行也。陛下未深觉悟。故天重见戒。诚宜畏惧。以防其祸。诗云。敬天之怒。不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千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 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镜也。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闲者大将军再出。威振州郡。莫不赋敛吏人。遣使贡献。大将军虽不受。而物不还主。部署之吏。无所畏惮。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故海内贪猾。竞为奸吏。小民吁嗟。怨气满腹。臣闻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後汉丁鸿传。又略见袁宏後传纪十三。又御览四百五十三引东观记。)

  丁鸿   四

  上言举孝廉用口率

  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後汉丁鸿传。与司空刘方上言。)

  奏东巡瑞应

  臣闻古之帝王。统治天下。五载巡狩。至于岱宗。柴祭于天。望秩山川。协月正日。同斗斛权衡。使人不争。陛下尊履蒸蒸。奉承弘业。祀五帝于明堂。配以光武。二祖四宗。咸有告祀。赡望太山。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鹄群翔。所谓神人以和。答响之休符也。(後汉丁鸿传注引东观记。)

  与弟盛书

  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佑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袁宏纪作身被大病。上不任为蕃辅。下不能守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後汉丁鸿传。又见袁宏後汉纪十三。)

  王充

  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师事班彪。为县掾功曹。历都尉府掾功曹郡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後为州从事。元和中转治中。免。永元中卒。年七十余。有论衡三十卷。

  果赋

  冬实之杏。春熟之甘。(御览九百六十八。)

  丁鸿 主充 贾逵   五

  贾逵

  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梁王太传谊九世孙。永平中拜为郎。与班固典校秘书。建初中迁卫士令。和帝时为左中郎将。进侍中。领骑都尉。兼领秘书近署。永元十三年。卒。年七十二。有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左氏解诘三十卷。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卷。集二卷。

  上书请宥刘恺(永元十年)

  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子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让[谦让之让当作逊]絜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鄳侯。邓彪。并以高行。絜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後汉刘恺传。)

  条奏左氏长义(建初元年)

  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尢着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余同公羊者十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以图[以图之以当作与]谶合者。先帝不遣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雠。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勤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真至愿。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後者。而左氏独有明文。五经家皆言颛顼代皇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遻。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若复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庶几无所遣失矣。(後汉贾逵传。)

  贾逵 杨终   六

  永平颂

  威震赤谷。(书钞十三。)

  连珠

  夫君人者不饰不美。不足以一民。(文选景福殿赋注。)

  杨终

  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少为郡小吏。永平中徵诣兰台。拜校书郎。建初中诣白虎观。後坐事徙北地。元和中释归故郡。永元中徵拜郎。中有春秋外傅十二卷。

  建初元年大早上书

  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秦政酷烈。违牾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高祖平乱。约法三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万姓廓然。蒙被更生。泽及昆虫。功垂万世。陛下圣明。德被四表。今以比年久早。灾疫未息。躬自菲薄。广方失得。三代之隆。无以加焉。臣窃按春秋水旱之变。皆应暴急。惠不下流。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拷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轮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已。民怀士思。怨结边域。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昔殷人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且南方署湿。障毒互生。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移变阴阳矣。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後汉杨终传。)

  杨终   七

  复上书

  秦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革。卒亡四海。故孝元弃珠崖之郡。光武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鲁文公毁泉台。春秋讥之曰。先祖为之。而已毁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无妨害于民也。襄公作三军。昭公舍之。君子大其复古。以为不舍则有害于民也。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後汉杨终传。)

  上言宣令诸儒论考五经同异

  宣帝博徵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後世则。(後汉杨终传。终又言云云。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五经同异焉。)

  戒卫尉马廖书

  终闻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尧、舜为之堤防。桀纣之骄奢故也。诗曰。皎皎练丝。在所梁之。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春秋杀太子母弟。直称君甚恶之者。坐失教也。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传。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传。教之经典。以道其志。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局。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鉴念前世。可为寒心。君侯诚宜以临深履薄为戒。(後汉杨终传。)

  徐防

  防字谒卿。沛国銍人。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特补尚书郎。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徵为少府。迁大司农。代巢堪为司空。又代张酺为司徒。延平初代张禹为太尉。安帝即位。封龙乡侯。

  杨终 徐防   八

  五经宜为章句疏

  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後诸家分折。各有异说。汉承乱秦。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徵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所以示人好恶。改敝就善者也。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孔子称述而不作。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阙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策。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议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後汉徐防传。)

  试论语本文。章句但遁度。勿以射策。冀令学者务本。有所一心。专精师门。思核经章。事得其实。道得其真。于此弘广经术。尊重圣业。有益于化。虽从来久。大经衰微。学门寖浅。诚宜反本。改矫其失。(後汉徐防传注引东观记。)

  郭躬

  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选廷尉正。坐法免。後三迁。元和中拜廷尉。永元六年卒官。

  上封事言赦宜及亡命

  圣所以减天下死罪使戌边者。欲实疆境而生人命也。去死就生。与老弱复相见。莫不欢喜。自丙子以来。犯罪者甚多。应入重[入重下脱论字]今。已牢狱者。蒙更生之恩也。而始被执录者。独受大辟之刑。示不均也。书曰。王道荡荡。无偏无党。均大恩以令民。(袁宏後汉纪十二。)

  郭躬 周纡   九

  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以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後者。可皆忽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後汉郭躬传。)

  周纡

  纡字文通。下邳徐人。少为廷尉史。永平中补南行唐长。迁博平令。拜齐相。复左转博平令。建初中为勃海太守。免。起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徵拜洛阳令。免。後为御史中丞。和帝初免。复徵为御史中丞。迁司隶校尉。左转骑都尉。迁将作大匠。卒官。

  上疏劾窦

  臣闻藏文仲之事君也。见有礼于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君者。诛之如鹰邅之逐鸟雀。案夏阳侯 。本出轻薄。志在邪辟。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之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而主者营私。不为国计。夫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履霜有渐。可不惩革。宜寻吕产专窃之乱。永惟王莽篡逆之祸。上安社稷之计。下解万夫之惑。(後汉酷吏周纡传。)

  乐恢

  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初仕郡。署户曹史。坐事抵罪。後复为功曹。永平中辟司空牟融府。又辟司空第五伦府。皆不就。後徵拜议郎。和帝时为尚书仆射。拜骑都尉。辞疾归。窦宪使州郡迫胁之。仰药死。

  上疏言诸窦

  臣闻百王之失。咸以阴盛淩阳。而权移于下。大臣专朝。而势去公室。未有君德休明。而臣下闚 。主一其柄。而社稷倾危者。伏念先帝圣德未永。蚤弃万国。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今诸舅执政。外戚盈朝。非所以寍王室示天下也。经曰。天地乖互。则众物大伤。君臣失序。则万民受殃。政失不救。其极不测。当今所急。上宜以义自害。下宜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士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袁宏後汉纪十三。後汉乐恢传。各有删节。今合录之。)

  乐恢   十

  上书谏征匈奴(永元元年)

  春秋之义。王者不理夷狄。得其地不可垦发。得其人无益于政。故明王之于夷狄。羇縻而已。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汉之盛。不务修舜禹周公之德。而无故兴于戈。动兵革。以求无用之物。臣诚惑之。(後汉乐恢传注引东观记。)

  拜骑都尉上书辞谢

  仍受厚恩。无以报效。夫政在大夫。孔子所疾。世卿持权。春秋以戒。圣人垦恻。不虚言也。近世外戚富贵。必有骄溢之败。今陛下思慕山陵。未遑政事。诸舅宠盛。权行四方。若不能自损。诛罚必加。臣寿命垂尽。临死竭愚。惟蒙留神。(後汉乐恢传。)

  答颍川杜安书

  干主求禄。非平生操也。(袁宏後汉纪十三。)

  孔丰

  丰字子丰。太常孔臧之後。永平中。辟司空府。以高笰拜侍御史。建初中转黄门侍郎。典东观事。

  建初元年大旱上疏

  臣闻为不善而灾报。得其应也。为善而灾至。遭时运也。陛下即位日新。(续汉志注补作浅。)视民如伤。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尔。非政教之所致也。昔成汤遭旱。因自责。省故散积。减御损膳。而大有年。意者陛下未为成汤之事焉。(孔丛子连丛上。又见续汉五行志一注补。)

  孔僖

  僖字促和。丰子。建初中为兰台令史。元和中拜郎中。赐褒成侯。使校书东观。出为临晋令。

  孔丰 孔僖   十一

  上书自讼

  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袁宏纪作见。)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心易虑。以此事闚陛下心。自今以後。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 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後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後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寍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後汉孔僖传。)

  孔季彦

  季彦。僖第二子。安帝时举孝廉。不就。

  雨雹对

  此皆阴乘阳之徵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修圣德。虑此二者(已上後汉孔僖传。)而已。夫物之相感。必以类推。其甚者必有山崩地震。乖气相因。其事不可尽论。往者延平中邓后称制。而东坦巨屋山大崩。声动安邑。即前事之验者。(孔丛子连丛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