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零七、惠施去魏考

 

  《吕氏春秋 不屈篇》:“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勿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是谓惠施去魏,在鄄会之后也。然考《楚策》:“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则惠子实见逐于张仪。鄄会在惠王后元十二年,(详《考辨》第一零四。)时张仪已至魏。去年魏齐会平阿,今年会鄄,皆好会,无布冠而拘之事。惠子自见排于张仪,非逐于齐也。《吕氏》于施多诬辞,(参读《考辨》第九十三。)不足信。考《史记》,张仪以惠成王后元十二年与齐、楚、魏三国相会于啮桑,(《张仪传》:“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东迁而免相。相魏。”《志疑》云:“据案《纪》《表》及魏与田完《世家》,啮桑之会在取陕之明年,此云后二年,误。又《秦纪》与《表》及《仪传》皆缺书魏。《楚世家》云:张仪与楚、齐、魏相盟,是也。”)明年,为惠成王后元十三年,仪相魏。施与仪不合,遂去之楚。《魏策》:“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人多为张子于王所。”(又见《韩非 内储说上》。)《秦纪》:“惠王更元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是张仪主以魏合于秦、韩之说成,而为相之证也。(《仪传》又云:“仪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仪惭无以归报。”则惠王虽相仪,亦未能大行其事秦之说。吕东莱《大事记》谓“惠王后元十三年,张仪相魏,魏王不肯事秦,乃以犀首代相。”雷氏《义证》谓:“衍之代相,当在惠王后元十四年秦取曲沃、平周二邑之后。”然取曲沃、平周亦在十三年,雷说误。要之惠王之亲秦,特欲借秦援报齐仇,固未肯大屈节于秦。及张仪欲令魏事秦,惠王乃知见欺,而仪亦不能留矣。)惠施素主亲齐,啮桑之会,或者施尚身预其列。今定惠施去魏在惠成王后元十三年,张仪为相之岁,后鄄会一年,《吕览》盖得其时而失其事。

  [附]张仪初入秦考

  又按:张仪初入秦,据《史记 苏秦传》乃在秦取魏雕阴之后。《秦纪》取雕阴在惠文王七年,《六国表》在五年,《魏世家》则在襄王五年,即惠成王后元五年,而秦惠文之八年也。梁氏《志疑》谓以《魏世家》为是。是时阴晋人犀首在秦为大良造。越两年,惠文王十年,仪即为秦相。仪之入秦而夺犀首之位,其事盖略有似于后之蔡泽与范睢矣。而史公记仪事,其初楚相意其盗璧,执仪掠笞。其后仪相秦,为文檄告楚相云云,事亦酷肖范睢之与魏齐也。惟其事不见于《国策》,而仪初入秦,苏秦阴奉给之,其事《国策》亦不见。而《吕览 报更篇》云:“张仪西游,过东周,昭文君送而资之,故张仪德昭文君”,其事与《史》异。然则吕氏宾客尚不知有苏秦激张仪入秦之说也。考《国策》及韩非、吕不韦书,仪之政敌乃犀首、惠施,非苏秦。仪入秦而犀首去,仪来魏而惠施去,皆与史公记仪、秦合纵连横事不符。余既辨之于《苏秦篇》,(《考辨》第九五。)因再附张仪初入秦一节于此。(张仪政敌尚有陈轸,见《史记》本传。又李斯《谏逐客书》谓:“张仪散六国之从”,此亦指其离间楚、魏,使之舍齐亲秦而言。六国合从事尚在后,斯自据后日语描述前日事也。即如“拔三川之地”一语。通三川是武王,张仪已死,李善注《文选》已辨之。是亦不得据李斯此文,即谓张仪时确有六国合从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