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悲愤而後有学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心经》读

 

  此文从《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义谛,更无其余。如《十二门论》,抉《中论》十二义,示空三昧,入涅 门,旨要唯是一空义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经》寥寥几句如咒心。故不读六百卷,不足以读寥寥几句;而不读寥寥几句,又不足以读六百卷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总摄也。诸佛说法,莫不在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摄佛法尽,不但《般若》十六分及《心经》全义。《般若》表胜谛,三科、三乘毕竟空,胜谛一味平等,而无所得故。《瑜伽》诠法相,三科、三乘如幻有,法相万别千差,而不可乱故。然以真入俗,而俗必归真。以自体言虽不一,而以相应言仍不二,故说第一义摄圣法尽也。《深密》说胜义谛遍一切一味,一相无相,一味平等故也。所谓《心经》全义者,"皆空"之谓境,"行深般若"之谓行,"照见皆空"之谓果也。

  云何"皆空"之谓境耶?皆空之境,菩萨自性空究极即毕竟空,遍一切一味佛境也。经言︰一切如来皆用诸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显了诸菩萨行诸佛正觉。又言︰如来如实证知真如无二,如来真如即五蕴真如,一切真如皆不相离,非一非异,无尽无二,亦无二分不可分别。又言︰般若为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事,出现世间,诸法无自性、无限量,亦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故云遍一切一味,故云皆空也。

  云何"行深般若"之谓行耶?般若者,龙树谓是观实相慧。涅 为实相,观慧则相应涅 也。深般若者,经言︰色亦甚深,真如甚深故,若处无色,名色甚深。又言︰色无尽,故真如无尽,色与真如无差别故。是则深般若,唯一真如,更无其余也。行深般若者,观慧相应涅 ,行即相应观慧,相应之谓行也。龙树谓︰如弟不违师,是名相应,随其观慧,能得能成,不增不减,是名相应。虽灭观法,而智力故,无所不能,无所不观,不堕二边,是名相应。如是相应,稽诸经言,有十四义,可得而陈︰

  原夫无余涅 ,厥有二相︰寂静寂灭相,为毕竟空,为无所得,为义甚深,在十四相应中为离得行;无损恼寂灭相,为一切智智,为遍一切一味,为义广大,在十四相应中为圆证行。离得行者,般若毕竟离,菩提亦毕竟离,离法不得离法,而得菩提,又非不依止般若。此类相应,以不生不灭故有毕竟空行,甚深相应义处为空、无相、无愿乃至涅 增语所显处,法不行法,法不见法,法不知法,法不证法是也。如是有梦业不着行,业以所缘起,觉增梦亦增,以是诸着一扫而空之。如是有不行行,不见般若,及空能所行法,复不得不见,入无生法忍。如是有不分别行,第一义谛都无分别,虚空幻士,机关化作,有何难易?又此类相应,以不垢不净故,有远离行,就众流转,施设染净,菩萨明本性皆空,视一切法无所有故。又此类相应,以不增不减故,有随喜回向行,法不相知相到,无自分胜进之殊,方便善巧,但有位异,而无义别,入以普贤,驯习势厚,迫近而几,所谓初发心即等正觉,所谓菩萨行行于佛境也,此行为入道之大要也。如是有初後不即离行,如灯 炷,实不即离于初後。如是有心如不即离行,心不住生灭而住真如,虽异常住,而心如互不即离。上来九行,若能相应,为可称为无所得行也。

  复次,圆证行者,佛证真如至极圆满,又复无相,故学一切智智,必于一切有情我皆灭度而学,念念不离圆证为佛境,以修一切为菩萨行。此类相应,有依空起愿行,兽贼饥疾,久劫诸畏,不唯不怖,乃更发愿,愿我众生无此大苦。此类相应,有不遣行,胜义谛相,取行坏遣一切俱非,将欲证大之圆满,岂犹堕小之断修?此类相应,有不证行,菩萨先念为学观空,非证观空,念已而入,心虽一往,自不取证,是故菩萨道相智行,须先发无上菩提心,乃能观空不证,箭箭注 ,发心势用,达于无表,力能无量,郑重初机,是亦何可忽于佛境哉,一切智智不娴,空谈发菩提心哉?此类相应,有不慢行,学佛大魔,乃在一慢,应问余友,菩提分法以何方便而不作证?菩萨虽在梦中,不着三界、二乘,虽除灾作佛事,而等若空无。上来五行,若能相应,为能遍一切一味行也。

  夫十四相应,括为甚深、广大二义。而此二义,又非二事︰探量之本广大,不离甚深;充本之量甚深,不离广大。是则观察一切法空,而不舍离一切众生,不可作二者得兼,而原是一事。是则无所得、遍一切一味,不可歧二,亦原是一事。声闻不能毕竟空,不能一切智智也。菩萨行相应行,一念起时,周遍法界,所言周遍法界者,空智皆周法界也。一切佛法在一毫端上,念念相续,不息不休, 精积力久,吞铁浑仑。故唯求佛,于如是相应行而可忽诸?

  云何"照见皆空"之为果耶?不见五蕴,照见皆空,是也。五蕴以何不见?不缘故不见,不缘诸法而起识故。以何不缘?不住色,不学色,不观色,所缘无相,非色变碍相,非受领纳相,非想取像相,非行造作相,非识了别相,故云不见。不见,则一切法无所得也。皆空以何照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见故凡夫,见故证菩提。一切有情,等有真如,不见故流转,见故证涅 。彼经眼见,此经照见,皆亲缘现见,非比量见,内证圣智,普发现于一真法界,尽未来际,无有止息,故云照见。照见则遍一切一味也。经言︰遮遣五蕴,显示涅 , 不见则遮遣,照见则显示也。然无所得、遍一味,原非二事,有佛无佛,诸法常住,心性本净。凡夫无明,俾障正智,不得缘如;诸佛证觉,譬日当空,纤毫照彻;菩萨无所得,如月如镜,亦能照了也。般若能现世间实相,行相应于般若时,亦现世间实相,故云照见也。

  "度一切苦厄"者,余依有苦,缠眠皆苦。上自地尽,下至情尽,莫不皆苦,故云一切。幽冥异路,水火异势,义利异趣,色空异事,然于一切力能皆同。是故度一切苦厄,须遍一切一味也。经言︰自证等觉,施设正教,度众沉迷。一切如来莫不以度苦为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引申也。引申遍一切一味义也。"色不异空"者,空无自性,色亦无自性,色空真如,无二无别故。如是应谈中道义。无明有爱中间,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十二因缘,不如声闻执为无常,非因非果、常恒无变故。常与无常,不能具说,堕边非中故。"空不异色"者,经言︰有为、无为,平等法性,说名胜义;非离有为,别有胜义谛。如是应谈如幻义。经言︰是诸幻法,圣人亦现,但不执着。又言︰圣以离言假立名相,如幻众事迷惑眼慧,不如所见坚执谛实,彼于後时不须观察。

  "色即是空"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也。"空即是色"者,经言︰幻与有情及一切法乃至涅 ,设过涅 ,无二无别,皆不可得、不可说故。又言︰变化与空,此二俱以空空故空,毕竟空中,非有空、化二事可得。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引申也。引申无所得义也。"不生不灭"者,无着释龙树八不偈云︰非灭不灭,非生不生,应知诸句皆如是说。不可说此法非灭,故名不灭,世谛不异第一义,一相无相故,无自体如本性空,如此则是谛,若人不知此二谛之义者,彼于佛深法,则不知真实。是则谛不可异,而说有方便,应善读龙树妙偈,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亦不可说无灭,故名不灭,经言︰一切诸法无始来灭,本性不生,无有自体。不得于无自体中遮生遮灭,不得于无自体中而说贪欲阴尽、更不复生是名涅 ,不得灭复有灭、不生更有不生。是则所言不生不灭者,遮遣五蕴也。为显示涅 ,而遮遣五蕴也。涅 空中,不得生灭、垢净、增减相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承上义而言也。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生灭也,执障而流转,对治而还灭垢净也,我慢有所得,变坏而退堕增减也。空相不动,说何生灭?空相平等,说何垢净?经言︰菩萨为有情昧空说谛,而得涅 ,不由谛智,但是平等,亦复说何增减?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故无世间三科法,无出世间三乘法,是名无所得。经言︰异生所执法,非如是有故,于无所有而有,为无所有不可得。于五蕴无所有不可得,乃于一切智智毕竟空义,遍一切一味义也。

  "无智亦无得"者,龙树无漏八智,为智;自须陀洹圣道乃至佛道,为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

  此引申也。引申照见皆空之果,而先之菩萨行、涅 果也。涅 性空,般若无所得,由行而引,言语道断,空相所缘,空智能缘,以入初地,是为相应涅 。以无所得而求一切智智,非一法成佛而乃即止,必法法成佛,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众德具现,大施方便,是为无住涅 。菩萨行圆满时,觉一切相,得一切智,断一切习,几与佛齐,举足下足,皆如来境,已能遍一切一味,是为究竟涅 。

  "心无挂碍"、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者,已入初地,已能不见五蕴,虽未圆满,有何挂碍耶?经言︰平等性中,所有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皆悉永离。更有进者,菩萨闻甚深微妙难信解义,不惊,不怖,不畏,已得不退转地故。此不退转,亦名无生法忍,亦名正性离生,自初地以至八地,皆得此名,初不退堕外小,八不退失佛地故。居不退位,受记作佛,有何恐怖耶?菩萨知法即法界,法界即法,学一切法于法界,学法界于一切法,体亦无所得,用亦无所得,常、乐、我、净,无常与苦,无我不净,适应中道,有何倒想之不离耶?

  复次,未入地前,未得无所得,最初行菩萨行者,必研一切智乃至一切智智,而知佛境。既知此已,发心作佛,念念不离佛,思惟唯一切智智,而于诸法不作二想。一切智智,无性为性,法界为相,如是所缘,亦无性行相,亦寂静正念而增上,解了无性,斯为第一。菩萨亦行声闻三十七品,欲至涅 城故;亦行三三昧,欲入涅 门故。如是学声闻一切智已,即以自乘道相智,入正性离生。云何自乘?圆满无性为佛,渐证无性为圣,深信无性为贤善士。深信证果不证无性是一,遂发菩提心,直趣无所得,复以无所得,圆满诸修证,是为自乘也。是则未入地前,不异一切智;已至地极,不异一切智智;正在地上,渐修圆证,普学一切智及一切智智。大智而大愿,大愿而大悲,大悲而大行,一地趣 一地,是为道相智自乘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承上义引申,而次之佛行菩提果也。龙树︰菩提为般若果,般若为菩提因。是则圆满大般若名大菩提,大菩提以相应大涅 而生,大涅 以相应大菩提而显。是故转依非一,而不可为二。不二转依,故大涅 应谈三德。解脱道生,刹那证觉,一念般若相应即佛,佛藏出缠即是法身。德虽云三,一毫端现,故此谈大菩提果,即已赅谈大涅 果果也。

  龙树又言︰菩提名佛智慧,萨婆若名佛一切智慧。十智为菩提,十一智为萨婆若。佛之知见,是一切智智,诸佛皆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总相,故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流通分也。经言般若最尊最胜,故《般若经》凡说一义竟,均备极尊重赞叹。如舍利子说般若空竟,以三十一种名号,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如《信解般若》说空相竟,赞功德胜利,设利罗较福种种,不容具举。然般若出现世间,皆为除世间一切苦,皆为作世间宅舍洲渚故。能除一切苦,唯有第一义谛遍一切一味故,遮遣五蕴虚妄,显示涅 真实,然後能遍一切一味故。以此因缘,说遍一切一味,是心中心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以固之,又以标之。揭谛,度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僧,众也。菩提,果也。萨婆诃,成就也。

  应为之说曰︰度,度,度到彼岸,度一切众到彼岸,证菩提果,事成就也﹗

  (1942年)

  (选自《欧阳竞无先生内外学》第九册)

  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原文四卷,三万余言,作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全文发表于《内学》第四辑。共分五门︰一、五周以叙事,选篇幅适中之《大品般若经》,分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等五类般若概述(以上为卷一至卷三);二、十义以抉择;三、诸经之所系;四、诸家之所明;五、绪言(以上为卷四)。欧阳渐一九四一年自编《欧阳内外集》时,删削二、三、四门,收入集中的为经过修订的〈五周以叙事第一〉和〈绪言第五〉。本文选依《欧阳先生内外集》本,收入第一、五门,并参校《内学》本;依《内学》本,收入第二、三、四门。--选编者注

  注 《欧阳竞无先生内外学》第二册在自叙之後,增补如下一段文字︰"此叙原有五段︰一、五周叙事;二、十事抉择;三、诸经所系;四、诸家所明;五、绪言。今除一段读文及绪言外,二、三、四段一概删削。又,《方便般若》原多纰缪,今悉改换。 盖佛境菩萨行、道相智精义,全在方便般若,今而後提出也。(民国三十年六月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