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杜佑

 

  〖杜佑〗(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以荫入仕,补济南参军、剡县丞,后历任工部郎中、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岭南节度使、礼部尚书、淮南节度使等职。自德宗末年,至顺宗、宪宪两朝,位至宰相(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事六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仕官五十年。佑勤敏好学,通贯古今,虽位极将相,犹夜分读书,手不释卷。“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参考《开元礼乐》,撰成《通典》二百卷。在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指导下总结评论历代食货、职官、选举、刑法、州郡等社会重要问题。他强调经济的重要,以‘‘食货”为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通典·序》)。并进一步指出,“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通典·食货》)。只有解决好粮食、土地、劳动力这三个问题,才能达到“国用备”、“人食足”、“徭役均”。“国足则政康,家足则教从”,“家足”是“国足”的基础。“宁积于人,无藏于府,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同上)。故应“薄俭”和“节用”。他还阐述了育才、选才、用才三者的关系。认为“上材盖寡,中材则多,有可移之性,敦其教方善,若不敦其教、欲多求贤,亦不及己”(《通典·选举》),靠教育才能培养人才。反对以言取士,“考言唯华,失之愈远。”而要注意“行备、业全、事理、绩茂”,着重从实际才能方面考察。用人要“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称其人”。(《通典·职官》),淘汰“不才者”。主张法律不可随意改动解释,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法的“善”与“不善”,直接影响社会的“治”和“乱”。他提倡以礼仪治天下,一部《通典》,其中《礼乐典》达一百卷。反对食古不化的恶习,强调“随时立制,遇事变通”(《通典·职官》),“师古在乎随时”、“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理道(治道)不录空言”,必须“探讨礼法刑政”。杜佑的“理道”,“施政”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翰在《通典序》中称:“今《通典》之作,昭昭乎其警学者之群迷欤!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终始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问而辨之,端如贯珠,举而行之,审如中鹄。夫然。故施于文学,可为通儒;施于政事,可建皇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