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
〖黄道周〗(1585一1646年)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明漳浦(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帧时任右中允,上疏指斥大医杨嗣昌等,谪戍广西。南明弘光帝任为礼部尚书。南京失守,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自请往江西征集军队,至婺源为清兵所俘。绝食十四日不死,自缢又未死,后在南京被杀。道周对性、情问题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他认为,气有清浊,质有敏钝,自是气质,不关性上事。性则通天彻地,于动极处见不动,于不睹不闻处见睹闻,着不得纤毫气质。故他赞同张载“气质之性,君子不谓性也”的说法。他指出:“古今唯有周、孔、思、孟识性字,杨、荀、周、程只识得质字,告子亦错认质宇耳。《易》云:‘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善继天地,性成万物。继天立极,是性根上事,范围曲成,是性量上事,善是万物所得以生,性是万物所得以成。猿静狙躁,猫义鼠贪,□直羔驯,雁序雉介,此皆是质上事。如性者,自是伊得以生,伊得以成,入水人林,能飞能跃的道理。此是天地主张,不关品汇,能尽得天地主张道理,何患万物陶铸不成,(明儒学案》)关于性与情的关系,他提出“情是性之所分,性是情之所合,情自归万,性自归一”。关于理与气的关系,他提出“命之有理与气,如人之有形与神,合下并受,无有分层,顺则都顺,逆则都逆”。关于身与心与意识情欲的关系,他认为,“身心原无两物”,“意之与识,识之与情,情之与欲,此类者附身而起。误认为心,则心无正面,亦无正位,都为意识情欲诱向外去。若论格致源头,要晓得意识情欲,俱是物上精魄,不是性地灵光也”,将意识情欲与心性分离出来,而与身联结在一起。道周也很重视“格物致知”,谓“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致知”,“只是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至善说不得物,毕竟在人身中,继天成性,包裹天下”,“此物粹精,周流时乘,在吾身中,独觉独知,是心是意。在吾身对照过,共知共觉,是家国天下”。而“世人只是于此处不明,看得吾身内外有几种事物”,故“愈去愈远”。只有圣人“看得世上只是一物,极明极亲,无一毫障碍”,故其心意“澈地光明,才有动处,更无邪曲,如日月一般”,这样就能“明明德于天下”。在道德修养方面,道周也重慎独,谓“圣门吃紧入手处,只在慎独”。而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自不睹闻,自未发以至已发,隐微显见,何时离得中字?何时分破得中字”?其着作有《榕坛问业》、《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黄道周之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价值,黄宗羲说:“有先生之学,则可;无先生之学,尚须商量也。”(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