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陆九龄

 

  〖陆九龄〗(1132一1180年)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南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五年(1168),进士及第,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时闻新博士学黄、老之说,不事礼法,慨然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退居临川,见九龄,忻辈行与语大说,凡治体之升降,旧章之损益,前辈之律度轨辙,尽以告之。即归,益肆力于学。博阅百家之书,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着述为业。主要弟子有沈焕、袁燮、曾滂、李缨、万人杰、李修己等。曾与其弟陆九渊为师友,和而不同,“象山(陆九渊)以自己之精神为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他强调“本心”,认为“心微有不安,则过失自此起,天命固不可损益,但自失其本心耳”(《复斋文集》)。并进一步探究心与命、理的关系。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意须先讲习。学习到面临利害得失而无忧惧之心,平时胸中泰然无计较之心,“则真知命矣”。故道德品质的修养,首先要养心。身体心验,使己身心与圣贤之言相应,择其最切己者勤行之。还把切于日用做为治学修养之要。认为终日空言性命而不知践履之实,自以为有所得,而终归于无所用。声气容色,应对进退,乃是致知力行之原。自誉其所得,则在性学,谓“穷天地,亘万古,无以易,而也无其学,难以语人”(《宋元学案·授山复斋学案》)。又谓离开形色而误性,离开视听言动而言仁,是非知性者。他严辨释、老之学。指出释门亦有教律禅之异,禅门亦有五家宗派,何况儒、释二教,不可强而同之。释氏以理为障,与儒学天地悬绝。近来学者多自私欲速之说,又惑于释氏一超直入之谈,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此将堕入无底之壑。陆九龄对心学体系的形成起一定作用,全祖望评曰:“三陆之学,梭山(陆九韶)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在理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着有《复斋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