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许孚远

 

  〖许孚远〗(1535-1596年)字孟仲,号敬□。明德清(今属浙江)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转吏部。寻调北大计,与冢宰杨博不合,移病归。起考工主事,出为广东佥事,降海盗李茂、许俊美,移调闽臬。谪盐运司判官。万历二年(1574),擢南太仆寺丞,迁南京文选郎中,补车驾郎中。后任建昌府知府,迁陕西提学副使,擢应天府丞。因申救李见罗降级归。起广东佥事,转广西副使,入为右通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日本封贡事起,孚远疏言发兵击之为上策,御之为中策,封贡非策,其后朝廷卒用其中策。召为南京大理寺卿,升南京兵部右侍郎而罢。许氏之学,以克己为要。他骂信王守仁良知之学、但反对将良知引入佛学。任建昌知府时,与郡人罗汝芳讲学不合;及官南京,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并主讲席。汝登以“无善无恶心之体”为宗,孚远作《九谛》以难之。谓“文成宗旨,无与圣门不异,故云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其立论至为明析。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盖指其未发廓然寂然者而言之,则形容得一静字,合下三言始为无病。今以心意知物俱无善无恶可言者,非文成之正传也”(《明儒学案》)。他认为,孔子之学,大旨在为仁,其告颜渊“克己复礼”,最为深切着明。人心本具此生理,名之曰“仁”。此理不属血气,不落形骸,故直云“克己”。己私一克,天理具存,视听言动,各有当然之则,故云“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则无我无人,平平荡荡,万物一体,故曰“天下归仁”。而己最难克,仁最难言,因循牵系,终身陷溺,刚毅深潜,一日可至,故曰“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出此入彼,即在身心之间,其机至严,其用至博,故曰“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即孔门学脉。其他如言敬、言恕、言忠信、言闭邪、存诚,言洗心、藏密,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无非此理,无非此学。所以,舍仁而不求者,昧其本心,不可立人道于天地之间;不由克己复礼而言仁者,道不胜欲,公不胜私,而无强至于仁之理。“克己”,一私不容,气质浑化,故功利权谋之说不可人。“复礼”,体用俱全,万理皆着,故与虚无寂灭之教不同。修此谓之天德,达此谓之王道,它自精一执中而来,而为万世立人极。许氏也强调“躬行”和“戒慎”,提出“学不贵谈说,而贵躬行;不尚知解,而尚体验”,凡古今圣贤所以成为师表人伦而信今传后者,必以躬修道德而致之,而断非声音笑貌之所能为,故学者必为实修。“戒慎”、“恐惧”,只是在性体上觉照存养而已。人心道心本不相离,善与不善、礼与非礼,间不容发,故“闭邪”乃是圣学吃紧之处。关于性命问题,他认为声色、臭味、安逸,自是天性所不能无,并不离于气质。性之欲必谨节中正,顺乎天理之自然。性通极于命,而后性不蔽于欲。命无二,性亦无二,声色臭味之欲,恒谓之性,君臣父子所处难易顺逆之间,亦谓之性。而人却多诿之天命。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