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桴亭学派

 

  〖桴亭学派〗创始人陆世仪(1611—1672)。世仪,字道威,号刚斋,又号桴亭。清太仓(今属江苏)人。此学派因其号而名。陆世仪曾从刘宗周问学。明亡,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为清初大儒。其弟子甚众,较着者有许□、郁植、毛师柱、孔兴纲、邢衡、沙张白、曹禾、汤诰等。其交游者有龚士燕、陈瑚、盛敬、江士韶、王育、郁法、文祖尧、陆元辅、吴素贵、顾炎武、归庄、高世泰、恽日初、蔡所性、马负图、杨世求、徐世沐等。此派学宗程、宋,期于经世,以居敬穷理为归,且身体力行。于明儒得失,穷源究委。平心剖析,以息门户之争。或谓:“居敬穷理四字,是吾子宗旨否?”陆世仪答曰:“仪亦不敢以此四字为宗旨,但做来做去,觉得此四字为贯穿周匝,有根脚,有进步,干圣千贤,道理总不出此。”该派认为,居敬为力行,穷理为致知,敬字赅得行字,但行字当不得敬字,须把居敬作主,然后致知力行‘齐并进,方有庆绪。放以居敬为本,“是干圣干贤入门正法”。居敬须知天事天顺天。古人因知天,故不期敬而敬;今人因不识天,只说敬字。故学者有许多昏愦偷惰之心。居敬须正心诚意,“诚意是敬字逐条工夫,正心是敬字一片工夫,正心时之敬比诚意时之敬,非有增益,只是打成一片耳”,“诚意是作圣根基,着此处立脚不定.到底须塌下来”。意无不诚,其不诚者乃后来之私意。诚意须诚个“充”字,即将仁义礼智四端加以扩充,如死守着这个意,终不能长进。一心偶正,便是诚意;意无不诚,便是正心。居敬须戒慎恐惧及慎独。三者“总是一敬字。不是未发用慎独工夫,已发又用戒慎恐惧工夫,如此却是两截”。居敬亦须主静,但主静“非,专于静也,只是宜静处便静”,静中须有物始得,此物即是敬。此派认为,格物只是穷理。格物致知。有一率一物之格致,有彻首彻尾之格致,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此即一事一物之格致;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此为彻首彻尾之格致。一事一物这格致,即随书精察工夫;彻尾彻愿之格致,即一贯工夫。在政治方面,该派提出“治心”、“去吏治”的主张,认为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皆应统一于治心。自泰以吏为师,始有所谓吏治,至今所以习为固然。不能破其局,皆自变封建为郡县始,不行封建,吏治不可得而去之。不去吏治广一代不可得而复之。封建制、郡县制备有得有失。善治天下者,当去其两短。集其两长。循郡县之制,复古诸侯之爵,有封建之实,无封建之名,有封建之利,无封建之害。在经济方面,此派强调治财赋。而治财赋的关键又在于任用“大才”和“转移”。小人不可同,庸才亦坏事不浅;治财赋须“转移”。“只一转移间便有无穷之妙”,而“不必拘拘然增科加赋也”,“转移虽是商贾之术,然于国计有益,于国体无损”。在教育方面,此学派很赞赏王守仁的社学法,认为少年教育,“不妨与之以宽”。“以诱其人道”;“年力既壮”。“法又当与之以严”,“以禁其或放”。二者因其年力,各有妙用。批评“今之社学”止以句读简束童子,而失鼓舞之意。另外,也批评了只重讲学、不务躬行和树党行私的现象,陆世仪指出:“天下无讲学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讲学之人,亦世道之衰也。三代之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务躬行,各敦实行,庠序之中,诵诗书、习礼乐而已,未尝以口舌相角胜也。嘉隆之间,书院遍天下,以多为贵,呼朋引类,动辆干人,附影逐声,废时失事,甚至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谓处士横议也,天下何赖焉?”(徐世昌《清儒学案》)此学派代表着作主要有陆世仪《思辨录辑要》、《陆子遗书》、《性善图说》,孔兴纲《四书讲义》,抄张白《读史大略》,陈瑚《圣学入门书》,郁法《研园集》,马负图《传道篇》等。榨亭学派为清初重要学派之一,影响很大。人谓其创始人陆世仪“自明亡,无心用世,托诸论述,皆有功于世道人心,尤关怀乡邦利弊、救荒治水,长吏咨而后行”。他晚年的《性善图说》中关于“人性之善正在气质”、“气质之外无性”的人性论孕育着后来反理学思潮的若干内容。他的学“不立宗旨”、不分门户的主张也很有影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