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蜀学

 

  〖蜀学〗北宋苏洵、苏拭、苏辙等人创立的学术思想体系或学派。因“三苏”皆为蜀(今四川)人,故称“蜀学”。亦称“苏氏蜀学”。“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元□初,司马光上台,实行“元□更化”,废除神宗时新法。司马光死,其党分裂。苏轼、苏辙、吕陶等被指为“蜀党”,其派学说亦被称为“蜀学”,学派正式创立。此派弟子甚多,着名者有: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李□、王巩、李之仪、孙勰、蔡肇、李格非、钟□、家勤国、吕陶、张浚、李植、苏友龙等。其中,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此派与“洛学”互相攻讦,与“濂学”有某些思想联系。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亦有改革弊政之要求。认为当时社会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提出以“课百官”来整顿吏治,以“安万民”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厚货财”来理财富国,以“训军旅”来整军经武。通过渐变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哲学上以“道”或“道之大全”为最高范畴,也有人以“无”或“天”为宇宙本原,其实质都一样,皆视其为超越有无的精神性本体。曾谓“天道不可言”,“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着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认为“道之大全”生成万事万物,要以“水”或“气”作为中介。认为“水之无常形,此善之上者,几于道矣,而非道也”。实际上,他们所说的“水”,如同道教方术之“甘水”,带有道家神秘主义色彩。此派性命之学,大致与洛学相同。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主张“养其心”、“修其善”,“使其道大有成”。此派宣扬佛学,与禅宗僧人多有交往,把佛学的某些思想融入儒学之中,尝谓“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恶目也”。此派亦讲求道教方术,甚至把道学思想拾高到儒学之上,曾说,“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尝苦其无所以”。极力主张“三教合一”。朱窘曾指出,此派“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反映了此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着,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主要着作有:苏洵《嘉□集》,苏轼《东坡全集》、《毗陵易传》、《格物粗谈》,苏辙《栾城集》、《老子解》,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晁补之《鸡肋集》,秦观《淮海集》,张□《张右史文集》等。此派学说主要流传于四川,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有些学者对其学术思想,不予以正统地位,目为杂学而予以贬斥。如《宋元学案》的作者就没有把此派按年代序列写入书中,而别附见全书之末,名之曰“苏氏蜀学略”,以区别千其他学派。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