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水心学派

 

  〖水心学派〗南宋叶适所创学派。适为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学者称“水心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水心学派”。叶适曾师事郑伯熊,,与陈亮、刘景、项安世、陈景思、王绰为友,往还甚密。其学说直接渊源于薛季宣、陈傅良两人,把“图善”、“立义”的思想与重视事功的务实精神联系在一起,建立起自己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的学说体系。晚年着述、讲学于永嘉城外的水心村、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远近学者闻名而来,络绎不绝,因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着名者有:陈耆卿、王象祖、丁希亮、方来、林居安、赵汝铎、王植、孙之宏、孟猷、邵持正、赵汝诌、邓传之、陈填、赵汝谈、周端朝、吴子良、车若水、戴表元、林处恭等。此派政治上主张抗金,但认为抗金必须先“修实政,行实德”,筑堡坞,固边防,“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成”,不赞同韩□胃冒险发起伐金战争。经济上,主张理财,认为“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认为“理财”与“聚敛”是不相同的,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宇宙观方面,反对二程和朱熹的“天理本体论”思想,认为自然界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八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物质元素构成的。主张“道”存于器中,认为“道也者,不可须舆离物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有物则有道,道离不开物,根本没有先于“物”而存在的“道”。认识论方面,强调人的认识离不开物,“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在认识过程中,强调“耳目之官”与“心之官”的作用,认为人类的认识要依靠“耳目之官”“自外人以成其内”,还要依靠“心之官”‘自内出以成其外”,经过“内外交相成”的过程,才能形成全面的认识。此派反对理学家的道统传授说,对理学家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为把《易传》当作孔子的着作,本身就是一种附会,彻底否定了理学家奉为“宗旨秘义”的“太极”。又认为曾子、孟子并非“孔门之要传”。“曾子亲传孔子之道”不可信,指出曾子以“忠恕”释“一贯”非孔子之本意;孟子之心性说,使后世学者“虚义多,实力少”,尽废“古人内外交相成之道”。指斥理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渊源是杂以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混合体。此派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事功,提倡“务实而不务虚”,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认为“仁”、“义”必须表现于功利,“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指出,“读者不知按统绪,虽多无益也;为女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宋元学案·水心学案》)认为只有干实事,才于国于民有利。主要着作有时适《水心文集》、《水心别集》(1959年中华书局合编为《时适集》)、《习学记言序目》,陈耆卿《□□集》,王汶《东谷集》,丁希亮《丁少詹集》,周南《山房集》,孔元忠《豫斋集》等。此派继承了北宋中期以来宋学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清人全祖望评论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在当时“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时候,此派挺身而出,倡导事功之学,与当世大儒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影响十分深远。其弟子陈填另创“木钟学派”。此派与薛季宣“艮斋学派”、陈傅良“止斋学派”合称为“永熹学派”,亦为“浙东学派”之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