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992一1057)撰。复字明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世称泰山先生。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仁宗亲临太学,召为迩英阁祗侯说书,后罢黜为州县佐官,复迁殿中丞,深为范仲淹、富粥所重,石介出其门下,着作有《春秋总论》、《孙明复小集》等。孙氏研治《春秋》,强调明诸侯大夫之功罪,以考时世之盛衰,而推见帝王之治乱,这一思想,贯穿是编之始终。其所论述,前祖唐人陆淳,而下开胡安国,谓《春秋》有贬无褒,大抵以深刻为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常秩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实为笃论。宋儒解经,一反前人,多数观点与旧说绝不相谋。孙氏此书亦在此列,虽然能辨名分,别嫌疑,于兴亡治乱之机亦时有发明,但其云“有贬无褒”的观点却过于偏颇,《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知《春秋》者莫如孟子,不过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耳!使二百四十二年中无人非乱臣贼子,则复之说当矣;如不尽乱臣贼子,则圣人亦必有所节取,亦何至由天王以及诸侯大夫无一人一事不加诛绝者乎?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此书实开后世说《春秋》者,深文锻炼之学的先河,由此而论,在经学发展史上亦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李焘《续通鉴长编》谓此书为十五卷,实际上乃是别加孙氏《春秋总论》三卷所致。传本有《通志堂经解》本及《四库全书》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