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书
〖大同书〗十卷,清康有为(1858-1927)撰。始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而主要成于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01一1902)有为避居印度期间,后又屡加增补。初稿名《人类公理》,后改《大同书》,取自《礼运》“大同”说。有为曾受学于朱次蒲,而欲自创一学派,归于经世致用。光绪十年起构想“大同之世”,是他“经世”的最高理想。有为依据公羊家说,把社会发展分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结合《礼运》“小康”、“大同”说,又以公羊“泄”说解《礼运》“小康”“大同”说,谓“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又参考佛学慈悲、基督教博爱、卢梭天赋人权、达尔文进化以及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设计了他的“大同世界”,撰为此书,进行阐述。全书分为人世界观众苦、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等十部,以十天干标序。有为在书中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据乱世”,须向已进入“升平世”的欧美各国看齐,然后才能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世界。继承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清戴震等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观点,而辅以西方哲学家的“人性论”,强调“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去苦求乐”、追求“大同”乃人性之自然要求,以此为其“大同”理想之理论基础。其所描绘的“大同之世”,“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至平,至公,至仁,治之圣’,,抨击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指出根源在于私有财产,“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主张“公工”、“公农”,“公商”。必须以“不忍人之心”为基础,通过改良渐进的分法。反映了维新派对资本主义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大同书]为其变法有为此书,是继黄宗蒙《明夷待访录》以后又一篇反映儒家“经世”思想的大着,而较之《明夷待访录》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理论上是清未经今文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结合,而其所“致用”者,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理论根据,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及对未来的理想。此书原是未完的初稿,其中甲、乙两部曾刊载于1913年的《不忍杂志》,1919年印成单行本,全稿直到1935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章锡琛、周振甫点校本,参合印本及--种抄本进行7校勘。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博物馆、天津图书馆藏康有为原稿以坷理版影印出版,附有释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