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二章 黄帝蚩尤(约5000年前)
(一)
白云仓狗,梭梭而过。
神农氏死后,又两千年过去了。传说中的黄帝诞生了。
我们必须把黄帝研究好,因为“五千年的文明”,全靠他来顶着呢。但是,黄帝是在哪诞生的呢?
如果谁能回答得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钱奖金。可实际上早在两千年前汉朝的司马迁,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问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的老头子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疙瘩诞生的。这就跟现代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好听的话(雅言),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清黄帝是哪里儿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司马迁所说以及我们的分析,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地点是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当时的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司马迁说,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不提任何要求,突然安稳地醒来。附宝醒来有点奇怪,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嗤拉拉的闪电照亮。闪电仿佛把天空撕出蛇形的口子,缠绕着北斗七星,照亮了整个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发出暗暗的红光,还有轻微的咝咝声响,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化成了一股烟进来了。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怀孕了。(又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例子)。附宝只好推说孩子的爹是闪电。
司马迁说,这次怀孕为期很长,好像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已经超过了大象二十二月的记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降生了。可能是由于在肚子里多呆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讲话——只能这么解释,所以古人说黄帝刚生下来就能说会道,一幅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像个领导干部,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
天生像个领导
奇异的事情接连不断,很多情况下,吃饭的骨制勺子拿到黄帝手里就会粉碎。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要栽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甚至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就会立刻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驱使虎、豹、熊、罴。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事实上,黄帝的“黄”字,就是一只野兽被仰面切开后,剥开的皮的样子。横杠是两条前腿,下边两点是后腿,上边是大嘴,中间是兽皮的条纹。黄帝驾驭虎豹,有游牧部族的特征。
在黄土高原上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身怀异能。“应”是雁鸣的声音。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地飞行,领队的老雁在空中鸣叫,后继的雁鸟一只接一只应和,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唱、响应等词的来历。应龙身体轻盈,轻易爬临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雁形飞龙——所以叫应龙,即是雁龙。
依然是龙,就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恐惧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这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当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一条河水远道流来铺在面前。
据古人讲,黄帝也是神农氏的后裔,只不过他从陕南的渭水流域(神农氏的地盘)迁居陕北。在整个陕西,陕北算是坏地方,陕北的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就很艰苦,是湖盆草滩,只能放羊,是有名的革命老区。黄帝所在的部族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已经找不出与陕南肥美的渭水流域神农氏的太多共性了。
但无论如何,陕西这块黄土高原,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先后养育了伏羲氏、神农氏以及黄帝这些华夏族的先人们,是中华文明的西端发祥地。
(二)
草长鹰飞,白昼永长。黄帝在陕北待腻了,遂率领族人沿洛河南下。没有人解释过他这次迁徙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寻根活动吧,他想到陕南的渭水看看。一路上的黄色土地让他感慨万千。
终于,黄帝南下抵达了东西流淌的渭水,看见了神农氏的故地。渭水两岸冲击出的沃土上,已经有人开始使用犁了。犁尖像一把熨斗(呈等腰三角形),是石头材质,尖端尖锋锐利,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它上边有孔,孔上插一个犁架,就是整个的犁了。后边有人扶犁,前边有人拉犁。石犁开过去,土地全翻花了,比耜的撅坑效率高了好多倍,是五千年前农具上的一大革命。
游牧背景的黄帝望着犁耕,心中充满了嗟呀,就像蛤蟆看见了大吉普。
一群雁鸟(几万只)从头顶聒叫着飞过,压得阳光都黯淡了。应龙很想拿起飞叉,去投刺大雁,用雁羽做衣服——古代羽绒服。这个心思刚刚萌生,已经有一只大雁尖叫着中叉,从队伍里沉甸甸地坠下来。应龙说:“我并没有出手啊?但是叉自己飞起来了。”
自鸣得意的应龙跑过去拾起大雁。这些举动导致黄帝轻蔑地哂笑:“我更希望是用石犁划破土地,而不是捕捉一只愚蠢的大雁。”
虽然黄帝是神农氏后裔,而且是十八竿子之内就能打到的一支,但黄帝不太乐意涉足神农氏一族的地盘。他对他的部族说:“我们向东走吧。”一行人于是捋着渭水东行,在陕西省正东部的大荔、朝邑一带,渡越黄河,进入山西。
黄帝渡河不需要太多先进技术,伟大的羊筏子帮助了他。羊筏子是游牧民族的专利:杀羊时,先把羊头割下,去掉四个羊蹄。剥皮严禁开膛,办法是将羊悬于树上,把皮往下翻拉,完整地扒下来。最后脖子、四肢、生殖器等露气的地方扎紧,仅留一只后脚作为充气和排气孔,吹起来就是羊皮囊。
黄帝命人鼓着腮帮子吹气,使后者胀得像怀了孕一样。与黄帝随行的羊群看见这种古怪的圆羊,纷纷发出奇异的咩叫。黄帝把几十只羊皮囊捆在木筏子上帮助增加浮力,这就是羊筏子。(这样的筏子如果几百只横贯排列在河面上,用绳子串联,就是古代的浮桥,春秋战国的秦国军队,都是这样步行过黄河去打仗的)。
此时静静流动着黄河水,并不浑浊。因为当时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丛林蔽日,百兽出没,无所谓水土流失——一直到大周朝初年,还曾在山西南部捕捉到过大犀牛。西周时代的《诗经》说:“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就是说,一直到了西周时代,黄河还是清的。
水淋淋上岸的这帮陕北人,把清澈的黄河渐渐抛在身后视野里,回望不见了,他们进入了山西地区。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赶,每个人身上都扛着沉重的家什。为了减少跋涉中的痛苦,特别是解决行李的托运困难,据说黄帝在东迁的路上发明了车轮。
国际上一般的看法是,苏美尔人已经在更早的一千年前发明了车子,并且把这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黄帝生活在中国西部,是接受西来文明的第一站。然而中国的古书上归誉黄帝为始作车者,因此后人称他为“轩辕氏”。
黄帝是怎么“发明”车的呢?首先他看见了转动的飞蓬(就是荒枯的干草),它们被风吹成一团,雪球一样越聚越多,直到房子那样高,像个大怪物。当狂风一吹,这个巨兽就可以转动,压过路上一切障碍,而且脚步飞快。这是人们看见最早的圆周运动变成直线运动的现象,从而引发了轮子的概念。轮子最初是单独使用的,在移动沉重物体时(比如捉来的一只大象),把物体下边垫上圆木作为轮子,撬着滑走。
黄帝又从神农部族的犁,悟出了车:犁的下边装上轮子,人就可以拉着它走了。但黄帝时代的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这一点使得它旋转缓慢(有辐条的轮子是两河流域的人在又一千年后发明的,即距今四千年前)。而且,黄帝的车是用人来拉的。那几个苦闷的拉车的家伙,不知道是谁。既然有拉车的,就有坐车的。人和人开始有了区别!
(三)
黄帝带着他的队伍像一匹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道路在他们的脚后出现(是他们第一次踩出来的),河流在他们的身边跌倒,黄帝进入了山西,来到了其西南部的夏县,在这里他遇到了嫘,立刻被她的美丽折服。
嫘(念雷)正抱着一个陶瓶去井里汲水(五千年前开始有水井了),井边的嫘穿着柔软轻薄、光滑细密的一种织物,是她自己织造的。后来黄帝才知道,这种织物叫做丝绸——是嫘的发明。
嫘小姐抱着的这个瓶子,也是古代高科技产品:尖口尖底,中间硕大,像栆核形状。把它用绳吊进井里,入水就能自动倾倒,因为重心很高。等进水一满,水和瓶子整体重心又下移,使瓶子自动能竖起来。
嫘双手牵动细绳,把水瓶放进井里,她在劳动中暴露出的优美曲线,深深地教育着黄帝。黄帝喃喃地说:“这个女生柳叶如眉,沉静如水,真迷住我们走南闯北的人啊。”黄帝侧耳倾听,掏瓶满了,被拉上来了,瓶身的水滴,悄然跌落井中,回音勾地一声,阳光十分幽弱。
应龙准备使坏,他鼓起嘴唇,低呼一声。地面上受他管理的水立刻起了感应,水从嫘抱着的水瓶里像鲸喷一样,径直飞冒出来,几乎打湿嫘的头发。黄帝同时看见了嫘的乌发上,有一枚晶莹修长的玉针,在初秋天气里闪闪发光。这个刺激使黄帝打个冷颤,冷颤令玉针随之碎裂,嫘的头发像那逃逸的水,垂散而下。
嫘赶紧举起手,这个动作导致怀里的陶瓶啪地掉在地上,摔个粉碎,涓细的水泼了一地。
嫘眼波流动,娇嗔道:“不好了!耍流氓了!”
“谁耍流氓了?”应龙上前问。
“肯定是你!”
黄帝走上前,推开应龙,伸出手去。那些水瓶的碎片,立刻像倒放的磁带一样,恢复合拢,蹦了起来,连同清冽的水,一起回到黄帝的手上。他举起来说:“我可以喝一口吗?”
得到默许之后,黄帝喝完水,注视着嫘小姐。柔滑的丝绸附在嫘小姐的身体上,黄帝看见,嫘小姐那静止的温柔,仿佛千百蝴蝶,在她周身纷纷起舞。黄帝说:“是谁捧给我以芳香的酒浆,我人就要为谁迷醉不醒。我将儿女情长,放弃读书赶考,把追逐的艰辛和成功的荣耀让位给古人和来者。就让我作你手掌无名指上的那个细小的陶环,我将甘心岁月蹉跎并且何必于世有补。”
嫘小姐大愣,哟,这个西边来的帅龙真会说话啊。(是啊,人家一刚生下来就会说话了的!)
嫘恼恨的意思少了,多了些好奇,她看见黄帝穿着麻布衣裳,腰带鞋子却是皮革制的。黄帝头顶的头发编作蝎尾形(像蝎子尾巴那样举着),用五只野猪獠牙制作的发夹套住头发起固定作用。一串绿色石质饰品,像发带一样绕脑箍了一圈。发带以下,垂着一些小细辫子。耳外挡着方块的、梯形的耳饰,质料像是细陶。(注:这些都是鄙人观察了我国西部出土的五千年前陶制小人像而知的,它们代表了当时西部人的典型装束。)同样,按照这些陶像,黄帝的手腕上应该套着象牙镯和玉镯,多达好几只,有宽有细,颜色纷杂,但右腕上是空的(留着戴手表)。黄帝的手指戴着石制的指环,大约是帮助拉弓用的。颈下又垂着一块玉璜和一条象牙小龙作为胸佩,一个青紫,一个洁白。总之黄帝身上都是小零碎,像是旅游景点兜售小纪念品的,实在有点另类。
嫘忍不住笑出声来:“你是刚进化完的野人吗?怎么穿的这么乱七八糟?”
“我穿的这是一套黄土风情,阁下想听吗?”
“有话请讲。”
“我们脚下的黄土,即使全是黄的,也会因烧制技巧不同而有目感差异,造出红陶、黑陶、白陶、彩陶不同系列出来。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重度烘烧的细泥黑陶,黑如漆、薄如纸,再经打磨,漆黑光亮。我的下裳(前后两片的裙子)颜色稍暗,像是风味独特的印纹红陶,陶色较深,坚固耐用,是贮藏粮食的好罐子。我的麻线上衣颜色稍浅,像是柔顺细腻的网纹白陶,胎制细白,器表光滑,光彩照人,吃饭可以端着它,也可喝水。而我的背包颜色内深外浅,点缀着蓝宝石饰品,则像是兽纹彩陶,上刻有猪纹、狗纹、龙纹、虎纹,气势磅礴,剽悍豪放,象征着我的性格!”
嫘愣了半晌,轻轻咬着发梢,这家伙也太能说会道了:“照你这么说,那我穿的就是一套青山文化了?”
“怎么讲?”
“即使全是青山,也会因为气候的冷、热、晴、雨而有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南边太行山上的松岭,阴冷诡谲。我的丝罗裙颜色稍浅,又有点泛白,像漂着冰雪的北漠大青山,深沉忧郁。上身绢衣的颜色更浅,像是江南温柔婉转的草坡,清澈明亮。而我的罗纱挎包颜色外深内浅,并且有绮锦的碎花背带,就像是长白山顶的天池,岸边跑出几头小花鹿,映着云海缥缈的倒影,蹦蹦跳跳,乖巧可爱。”
黄帝与嫘祖
黄帝惊讶得下巴差点掉在地上:“我远离苍西北的凉西而遇上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能问一问你的大名吗?”
“呵呵,那请你先把黄土风情的水罐还给我呀!”嫘说。
黄帝赶紧把水瓶递向她手里。
嫘小姐噗哧笑了一下:“等一下,人家的头发乱乱的了。”于是她把水瓶留给黄帝拿着,扬起素手,重新盘绕自己的发辫。黄帝看见她那皎白的上臂,还套着几只臂筒和臂环,前者是大象骨的,淡黄色,宽筒状,后者是玉的,青绿色。玉石质地温润,触之冷柔,叩之清脆,上边还刻有星纹水草,象征着嫘祖的审美情趣。
(四)
这位光风霁月型的大美女嫘,据说是养蚕的发明者。事实上,嫘小姐所在的山西夏县,出土了我国五千年前的半枚蚕茧化石,证明了嫘养蚕的传说基本属实。不过当时的人还不会抽丝,而是把蚕茧切碎,拍打脱胶(像拍黄瓜那样),再把乱丝用陶纺轮纺为长线,织成了丝衣。丝衣比麻布织得更细密,每平方厘米中有经丝52根、纬丝48根。这个数字取样于中国大地上保存至今的最早几片丝绢,是在4700年前的浙江,虽已碳化,但仍有韧性。看来长江流域的文明态势也能跟黄河流域分庭抗礼啊。丝绸技术在诞生之后一直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直到四千年后才终于传到欧洲。
为了纪念伟大的嫘小姐,她后来被称为嫘祖。
黄帝领略了嫘小姐的丝绸,并且把她泡到手之后结成百年之好,俩人一起营建自己的新房。
黄帝这个时代,有经济实力的人已经不再住半地穴的坑屋了,而是把一撮撮“地面式”的建筑凸现在大地丛林之上。这些房子使人想起亚洲的“亚”字:方形的大地,四角被支撑苍天的柱子占去了,这就是“亚”字,代表着古老的天圆地方的概念。“亚”字也是房屋地基的写照,四根粗大的木柱占去地基四角,四柱又托起圆形的屋顶。
黄帝和嫘祖盖新房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平好地基,铺垫以干燥的草泥。地基四周挖槽,以便未来槽上起墙。
2、开始杀人(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出现人牲),把人杀死后,body埋在墙基的槽下面——有这哥们在下面托着墙,墙不怕狂风洪水。如果阔气的话,厅下方也杀埋一个。这些被杀的人都是部族冲突的俘虏,或者部族内部的volunteer(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觉得住在房子下比住在屋子里好,保护一家人的平安,值得。而杀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向土地神交纳贿赂,换取该地皮的使用权。不然,针对地面违章建筑,土地神会用地震、地陷、发大水等手段表示不满。
3.在地基的四个边槽里竖立木柱,大木柱间距是一米三根,中间还有小木柱,都是支撑房顶用的。木柱之间填芦苇,再绑若干根横木条(以藤条捆扎),使得整个墙壁固结在一起。这种木骨墙不结实,也就不负责承重,只起到遮蔽风雨和分割房间的作用。承载屋顶重量的是墙体里的那几根大柱子。这种建筑理念在中国后来的历史时代一直被继承着。
4、再杀人。把人头削掉皮,洗洗干净,念完咒以后,这个美丽的脑壳可以塞在墙壁里。
5、把“草拌泥”抹在木柱、芦苇做成的墙骨上,使它成为一面泥墙。注意把人头也抹进去。再用沙浆抹出光滑美丽的墙面皮。
6、用木架搭建屋顶,呈四角攒尖的方锥体,也有两面坡或三四面坡的。
7、屋顶加“草拌泥”(但还没有瓦)。
黄帝的大屋子
8、屋檐往外伸出很长,也需要什么东西支着,所以往往再在屋外设一圈柱子,以支撑屋檐,檐下形成滴水的檐廊。
9、内部装修。先用粘土、陶粒、料礓石烧制成古代“水泥”,这“水泥”见水就会变成胶结状。把它铺在地上,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是古代地板。
10、再用木骨泥墙把房子里隔出客厅和小室。一般“前堂后室”:进门是大客厅,常在一百五十平米甚至更大,叫做“堂”。穿过这个“堂”,后边是三四个卧室(是黄帝和嫘祖、孩子们的地方)。客厅(堂)的左右两边还有小屋子——大约是小保姆住的。整个房子最大合计三百多平米,每间小室里边放上罐、钵、盆、壶、杯、盖、碗、瓮和陶纺轮,有的时候,还有高出地面半米的实心土床。有的小室不预备住人,是储藏室,粮食装在瓮里,石弹丸和石铲、石斧、石刀放在墙根,这是打猎和耕种用的。弓箭挂在柱子上。
11、再选一个小室做厨房,造方形灶台一到三个,以及挡火的短墙——这是厨房装修。
好了,黄帝和嫘祖拿着钥匙入住新居,为了庆祝婚礼,也许还喝了酒。五千年前的中国已经确切开始酿酒了,但比两河流域和埃及晚了两千年。他们的长方形大房子,在丛林的包围下熠熠闪光。但村落里的主流还是半地下的坑屋,也有单间的地面上的小房子,圆锥状的像个小粮屯,里边只住一个女生或者男生。这意味着很多人还没有固定的老婆。这些单间小房子的门不是朝着太阳,而是朝向村落中央广场上的一幢大房子,那是村落里过集体生活(比如开会时候)用的,同时也是村落大食堂,集体吃、集体喝。个人没有什么私人财产。
在这温暖的共产的原始的村落外围,有“大防卫沟”抵御着坏蛋:5—6米深、6—8米宽,野兽也就不会蹦进来吃我们了。挖这样的沟,取土量要在三千辆卡车以上。沟的外边,是人们玩泥巴的制陶场,也有祖先们居住的地方——集体公墓(坟都是平的,没有坟头)。未来村里的幸福男女们,也将埋在这里。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因为没有固定夫妻,所以埋葬时男女分开,互不搀和。男女合葬的,少之又少,黄帝和嫘祖二人的结合,生时同室,死时同穴,算是开风气之先。
(五)
五千年前黄帝嫘祖的结合,比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欢乐谷、男女走访,进化了一大步,标志着一夫一妻相对固定的模式逐渐出现,算是“结婚”了,然而这仍然属于偶然少数。这体现在坟场里,就是一些男女合葬的坟墓零星出现了。不过,即便有了少数“结婚”的案例,婚前还是可以去欢乐谷野合的,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找到短期伴侣。所以,结婚双方都不是童男处女。
既然生活这么美好,黄帝就和嫘祖组建家庭,乐不思蜀地住下来了。唯一的遗憾是,在这新兴的一夫一妻小家庭里,往往新郎都没有地位。他们是嫁到新娘家来的,类似现在的“倒插门”,学名叫做“对偶婚”。因为当时社会仍然是母系制度,男子的地位是很差的。他们“倒插门”进到了女家,立刻就要改名,整天都要跟着劳动,媳妇家的人随时可以责骂、殴打他,甚至可以杀了他,地位跟奴仆一样。表现好的,死后可以和媳妇葬在一起,表现得不好,死后归葬本出身家族。所以,这一时期的夫妻家庭,仍然维护着妇女主事的母系社会特征,只不过男女关系比起神农时代的女方频频更换性伴侣,来的稳定了。但女性作为家族主导力量,还是可以再到外边找几个相好的,就像现在包二奶那样,当时叫包二爷。丈夫却没有这个资格。看来,谁占有财富,谁就可以占有更多异姓,古今一也的规律。
丈夫从嫁进来一直到死,不管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支配权,都归女方家族拥有,包括丈夫帮忙生下的小孩,也是女方的。如果生下是女孩,就留在女家,长大以后也不离开本家族,而是当“蚁后”,等着从外边娶来男生陪她。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就当“工蚂”,跟他爹一起干活。这“工蚂”成年以后如果愿意结婚,就嫁出去,去到别的家族当“丈夫”(实际也是当工蚁)。每个家族都会把他们生出的男孩嫁出去(就像现在每个家族都会把他们生出的女孩嫁出去一样),虽然这个男孩嫁出去以后会很倒霉,但为了维持了各个家族的平衡发展必须如此,人们也就不想那么多了。这就像几千年后常说的那句话“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那时是“嫁出去的男孩,泼出去的泥”。总之,那时候女孩都比男孩命好,妇女统治着乾坤世界,占有和支配着家族财富,甚至死掉的女婴睡得棺材(是瓮)都比男孩来的漂亮、舒适、宽敞,随葬品也丰富精致。瓮底下还有一个小孔,便于灵魂冒出来,再去投胎。他们一定都要祷告着:“愿来世为女,不要为男。”
但是黄帝时代,男性的势力开始成长,开始在家庭中向女性夺权(比如黄帝自己就是这么干的,详情见下节)。男性为了与河东吼狮们对抗,就不肯嫁到女方家族去,以免到那里白干活、白创造财富还挨打。男性在长期摸索中还发现,没有男的,是生不出孩子的,于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开始降温了。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则开始升温,表现在后来甲骨文里祖国、祖先的“祖”字——其右边的“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竖直向上的惟妙惟肖的写真。很多代表权力的祭祀用的玉器,就是雕琢成“且”字形,比如玉圭乃至延续至后代大臣们手里拿的笏版,都是对男性生殖器的膜拜和升华。
犁耕等新技术也使得女人力不从心,摆弄不了这沉重的玩艺。男人不断从狩猎行业分流到农业来,贡献日益巨大。人口的发展使得打架也越来越必要——我指的是部族之间,这给男人提供了舞台。狩猎的武器与经验很好地武装了男人,使他们更善于打架,从而为本族掠夺来财富。地位也随着贡献一同升高。总之,男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提升,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不肯拱手让出,一定要留在己方家族。他要守着这些财富而不是把自己嫁到对方家去。男人留在本家族不动窝不算,孩子也必须姓他的姓,把财产一直在本家族男性血统中传递下去。
于是,越来越多的有骨气男子,不肯出嫁到女方家去,而希望女孩到他家来。但是女的也不肯嫁过来,所以男人就采取抢婚的形式。古罗马新郎有抱新娘进门槛的风俗,正是古代抢婚的遗俗——抢来的新娘自然是放在麻袋里抱着进家门的。有的地方结婚必须在晚上,点着火把去迎娶,那就更是明火执仗了。古罗马人结婚迎亲还要一路喊:“塔拉西乌斯。”塔拉西乌斯是当时一个酷哥。有一次一个罗马少女白日里遭人抢,情急之下就喊塔拉西乌斯,对方以为她是塔拉西乌斯的女朋友,非常忌惮,不敢再抢了。于是婚礼上要喊“塔拉西乌斯”。
我认为,现代婚礼上的“伴郎”,就是当初帮着“新郎”一起抢人的。
现代某些美洲印第安人,为了掠夺妻子经常成群结伙到外部落杀男夺女,占以为妻,这是当地结婚的重要途径,是抢婚遗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我国解放前的苗人,结婚时是这样的:先议定对象,再以抢婚形式完婚。界时,新郎黑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女家已然召集亲友列械环卫,拿起武器锤击来犯之新郎。双方展开“械斗”。新郎单人直取虎穴,径人屋中,夹妇上马,疾乘而驱走。后边女方父母持械大呼亲友,一同追赶。最终按照程式要求,他们没有追上,于是“含怒而归”。
新媳妇在途中,还要“故作坠马状三”——假装三次跳马逃跑。新郎夹之马上。有人还把新娘子走过的足迹掩埋,防止女家追击时发现。等新媳妇一进门,新郎虎狼一样的弟弟们立刻把新娘绊倒,拿绳子捆起来。仪式才算结束。妈呀,这哪是结婚啊。
凡此上述种种婚礼仪式中的假抢,其实都是从前真抢的风俗的遗迹。
抢婚,说明远古男子为了夺取家庭领导地位,经历了多少艰辛险阻的奋斗啊。现在的女权独立运动,只是上街喊口号,不拿出点抢婚(抢男的)的具体做法,怎么能见成效啊!
有抢婚,就有抗婚,各民族的哭嫁风俗,就是抗婚的基本形式,标明了女生与男生争夺婚姻主导权的惨烈之战。另一种形式是逃婚,结了婚,女子很快回娘家去,死活不肯再过来,哪怕带着孩子。这都是女性为争夺家庭主导权而表示的不合作态度——女性不肯嫁到男性家来。现代的福建惠安女,还有这样的不入居男人家的遗风。
这种抢婚和抗婚,根本目的不在于抢人,而是便于财富在己方家族里持久传递下去。
除了抢以外,男子跟河东吼狮搏斗的另一种办法是买卖婚,这就文明多了。由于男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占有的“钱”越来越多,于是花一些粮、布、牛、首饰,买来一个媳妇,组成家庭去“奴役”她。这东西后来演变成了彩礼。“妃”字,有“帛匹”的意思,说明妻子是买来的财产。
有些男子不甚富有,为了最终能成为家庭主导,也硬咬着牙要买媳妇进来——钱不够可以分期付款啊(牛啊,羊啊,米啊,什么的,一年交上一批给女家去),媳妇却先领回来。这真是分期付款啊!实在穷困,连分期付款都做不到的,还可以以劳役的形式支付彩礼,上门当女婿,干活,若干年后再将妻子接回来,从夫而居。为什么一定要让女方跑到自己家来,原因就是落在谁的家里,谁就占主动:男生嫁到女家去,以后所创造的财富和子女就归女方家族所有,沿女性一脉传下去,是母系社会特点。女生嫁到男家来,财富和子女就由男性一脉传下去,就是父系社会。所以,这个阵地一定要争夺。
从女性为主导,到男性为主导,这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男人与女人的斗争,从活着打到死了,从天上打到地下,一直到坟墓里边都是。
最初母系社会时,都是男女分开葬,没有夫妻,活着时大家去欢乐谷派脱,男子完全是女性的小玩物,每个女孩手里都攥着一大把男的。后来,略微出现了夫妻,表现在地下,男子钻到女子的棺材里了,成为一夫一妻的形式(时间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但是女子仍然是主导,是把男子娶进“棺材”来的。但既然男子已经钻进了女方棺材里了(女方家庭)了——棺材就等于一夫一妻的家庭,要不怎么说婚姻就是坟墓呢——那就已然引“郎”入室,打入一个楔子,剩下就是如何夺权的事了。男人的经济能力和地位在逐渐升高,开始抢婚、买婚,逼迫女子嫁到他家来,体现在棺材里就是女性住进了男性家族的棺材。这个大男子在棺材中还要尽量伸手伸脚,多占一点地方,让旁边的妻子侧身躺着,尽量蜷曲着,以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和伟大的主劳力。
终于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大禹时代)发生根本逆转,女子塌塌实实出嫁到男家,围着男人转,生下孩子姓男人的姓,是男人家的财产,给男人家传宗接代,财富永远在男性一脉中传递,这就是父系社会了。男人要求妻子忠诚专一,而自己却无所谓只娶一妻(以前母系社会的女性也是这么干的),体现在地底下,女子在棺材里从一个变成两个,围着老公睡,而且老公是直着身子,媳妇们都侧弯着。
男人们往往杀掉头胎婴儿,名义上说是去祭神、祭房子、祭土地爷,其实是怀疑这孩子乃老婆结婚以前在欢乐谷跟别人“野合”时候怀的野种。在祭祀上献出长子,既取悦了神又解决了丈夫的苦恼,《圣经》上也有这样的故事。
不过,母系氏族的传统力量,直到四千年前大禹时代,也还在不断反攻,比如大舜就依旧是嫁到女方家里去的(尧家)。大禹和他老婆也为了孩子的所有权而打架,具体细节到那时再讲吧。
(六)
黄帝时代,是母系社会的统治末期,我们完全也可以认为,黄帝本身就是个女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母系部族的领导人,这是最省事的办法,而且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我们非得认为黄帝是男的,那他就得费点功夫,他就得像当时一些逐渐觉醒的男生一样,开始向女生夺权。
黄帝很牛,在夺权的搏斗中占了上风。凭着他的特异功能、粗犷的性格和强悍的体魄(他还长着一副龙颜),很快就降服了嫘祖所在的家族(中间甚至可能打了他的老婆嫘祖)。黄帝又把打猎的武器改良成能打人,一有时间就演习干戈,实力迅速激增。黄帝还发明了足球,球里边装上鸡毛,据说是让蛮汉们操练用的。终于,黄帝成为整个嫘祖家族及其相关部族的男性领导,从女性手中夺了大权,成为最早期的夫权氏族领袖。黄帝把亲族四处安置,扩大在山西南部的影响力,后来这里形成了许多姬姓小国,因为黄帝据说是姬姓。
接着,黄帝越过太行山,向东继续迁移,最后到达今日河北涿鹿附近,他对这片一望无际的原野十分满意,便在这里定居下来。这时候,他听说西部神农氏的后代共工氏,跟东方的蚩尤打起来了。
东夷人盘踞在山东,以蚩尤为首领。蚩尤弟兄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的。高兴的时候他们也唱歌:“断木、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
“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
任何侵略都成为可能
我用古老的咒语重温
吟唱灵魂序曲寻根
面对魔界的邪吻 不被污染的转身
我们半兽人的灵魂翻滚
我们半兽人的眼神单纯
并非贪婪着永恒,只对暴力忠诚”
对不起,翻译错了,上边是周杰伦的歌(不过跟蚩尤的也差不多,都听不懂)。蚩尤的“断木、续竹”的歌词大意,不外乎是怎么砍竹子,竹子怎么做成东夷弓,然后把古代愤怒的子弹,射到进犯者的肚子里去。
这些“半兽人”啊——蚩尤的哥们,一边唱还一边吹奏。有人吹哨子,这是最古老的乐器,陶制的,样子跟现在裁判员吹得哨子差不多。给这个东西多加几个孔,它就又进化成了埙。当时也已经有了埙,吹起来呜呜咽咽。还有人吹骨笛。有人吹陶制的牛角号。也有摇着内有陶粒的陶球(相当于现代乐器中的响球)。三个响球还可以上下抛接,嘎嘎鸣响。复杂的乐器也有,用弓弦做成的琴,可以击打的石磬,可以敲击的空心木头,咚咚的,是鼓的爷爷。当时还没有鼓(但是埃及已经有了)。
伴着节奏,少女们手持羽毛和飘带,展翅欲飞的样子,跳起了鸟舞,脸上带着陶制的面具,屁股上还栓着牛尾巴。为了增加喧嚣热闹气氛,还有人拿石矛去扎肥猪的屁股。肥猪一嗓子一嗓子地嚎叫,听上去非常过瘾,是古代的男高音。
蚩尤站在人群中,听大伙狂欢胡闹。他长得雄伟猛悍,从名字判断就很野兽派。他脑顶上是一个东夷人的小矮髻,髻上插着象牙梳子。额角多余的头发不像西北人那样编成细小的辫子,而是披散着他又用一条皮质发带箍住额头,这使他很像一个大侠。额前的碎发截成弧线形,前垂齐眉,左右只盖耳,长长的时候,就用铜刀裁去。
蚩尤的耳挡是玉石的小片,有鱼、鸟、龟、猪好几个样子(都是兽形,而黄帝的则是几何形状)。蚩尤颈下挂着一串獾、狐、鹿、狸、虎的犬齿或门齿组成的链子(表示蚩尤曾经战胜过这些牙齿的主人)。他双腕、双脚套着石环(而西北人只套一边),两臂套的陶环多达十余枚,右手拿着玉杖,威风凛凛不可侵犯。他的骨指上,套着嵌有绿松石的指环。所有这些装饰品都是根据考古的发现。而且当时已经有较多玉佩,是权力人物的神性象征。玉佩上边往往刻着细过毫发的神人鸟兽。黄帝的玉佩像龙,蚩尤的玉佩像凤,代表着华夏与东夷的不同崇拜。
(七)
中国文明从起源上看,应该分成东西两脉。陕西渭水造就了神农氏、黄帝这一脉络的文明,我们称之华夏族,以渭水为母亲河,崇拜龙。而我国东方,则是东夷人的天下。山东济水冲刷出东夷族的辉煌,以济水为母亲河,崇拜凤。它们在各自本土取得发展之后,就带着属于自己地域风格的陶器和文明出发,从东西两极向中原地区(现今的河南省)推进,并且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末期,在中原发生正面冲突,形成龙与凤的较量,就是黄帝与蚩尤之战。
这时的中原地区由于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反而文明基础薄弱。所以我们知道,文明不是像人们通常宣称的那样,从中原河南地区诞生,向四周扩散,而是恰恰于此相反。
看看地图就能知道,黄河离开高原峡谷,进入中原平野之后,就变的非常颓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它忽上忽下,放任自流,靠上的时候 ,就去了河北省,从天津入海,靠下的时候,又跑去了江苏北部入海。河南省北部的辉县,就是黄河上扬下拐的转折点,像手腕的关节。所以辉县这里就特别爱发大水,共工就住在这儿整水。
共工,是华夏族的水利专家,神农氏的后裔,他随着华夏族东进的步伐来到中原辉县。共工长着红头发,水蛇腰,被后代尊为水神。[注]《山海经》:“共工氏蛇身朱发。”《周语》他整水的办法就是使劲堵,堕高山,取土石——从高山取石土,填堵低洼之处(这一招后来被大禹的爹学去了,没堵好,结果把自己给搞死了)。那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整体意识,共工喜欢以邻为壑,把洪水都泄到邻居门坎里去,类似向海外倾倒垃圾。
住共工隔壁的正是从山东省移民过来的东夷人。共工把水堵得乱七八糟,突然堵不住了,大水一决口,滔滔振振,冲天荡漾,直奔东夷人的移民区扑过来。东夷人吓得窜出家门,抱着老婆孩子上了树。
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东夷族的领袖蚩尤。蚩尤一看自已的老乡们都退化到树顶上去了,大怒,恨死了陕西来得这帮移民。再加上从前为了争夺中原肥美的土壤,两家已然积累了大量宿怨。蚩尤决定教训一下共工,准确地说,干脆把共工势力彻底驱逐。他整顿部族勇士,拿起石斧弓箭,与共工一方展开交战。
共工发大水还行,打仗就缺乏勇敢了,被勇暴的蚩尤揍得头破血流,败退西走。共工不肯服气,带着男女老幼撤到西边老家的门口上,就不想再撤了,而是想找人拉援兵。作为神农氏的后裔,共工有很多高知名度的亲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榆罔”先生(念鱼网)。
榆罔也是华夏族的,榆罔根红苗正,是神农氏嫡系真传第十七代玄孙,是华夏族的正宗掌门人,比共工地位还高。现在,榆罔亦已离开老家西部的黄土高原,来到中原发展了。榆罔在我的想像中应该很有艺术细胞。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端着蚌壳或者人头壳,里边盛着不同颜色的矿物颜料,拿着鸡毛作笔,蘸取之,像现代画家那样在陶器上作画。榆罔画得绚烂多彩,最喜欢的是临摹古代彩陶:一只肥润丰满的鹳鸟,瞪着吃惊的眼睛,嘴叼着一尾大鱼,站在石斧旁边,看着石斧,样子非常生动幽默。这是古代陶画的珍品。榆罔就常临摹它,画好了,在罐子上,就叫人放进陶窑里去烧。
这一天,他正在高高兴兴地构思艺术,怒气冲冲的共工冲进来了:“大哥,大哥!我被人欺负了!你看看这。”
榆罔慌忙放下鸡毛笔,问:“久违啦,共工贤弟,谁欺负你啦。”
共工脑袋上都是紫包,眼珠血红,恨得鼓鼓的,说:“有一帮来路不明的妖精,打得我腰眼中箭。”说完,把做手术取出来的箭头给榆罔看。
榆罔一看,是精美的石箭头,就惊讶地问道:“他们的箭头都是石制的吗?”
“是啊。”共工说。
“哦,好可怕啊。我们部族的人,一般常用的箭头,都是兽骨的。兽骨做的箭头,用石头砸砸就出来了。而他们磨制了这么多石箭头,可见他们手工业非常发达啊。说明了他们有人有财又有闲啊,实力雄厚啊。我们可舍不得把辛辛苦苦磨制出来的大把箭头,乱射出去,那得浪费多少的人工和时间啊。”榆罔说着。
兽骨做的箭头,杀伤力小,形制一般像拇指,短粗,射上去创面小。而石箭头则是三棱体或四棱体,射上去,创面大,放血多,形制细长,穿透力也更强。
榆罔一再为武器不如人而担忧,共工则认为管不了这么多啦,不论敌人是用石箭头、骨箭头还是核箭头,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我们若是完蛋了,灾祸接下来就轮到你们啦。你不能见死不救哇!” 共工说。
于是榆罔硬着头皮,帮助共工去与蚩尤打架。蚩尤的战士们,都浑身披着牯牛皮,揉制后的皮子比活牛的还结实,使得榆罔和共工原本就低劣的兽骨箭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刚猛彪悍的蚩尤,殴打起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榆罔来,如同“面的”司机对付大学老师,胜券在握。画家榆罔与共工接连战败,向西逃遁。蚩尤乘胜追击,把中原土地捡入囊中。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其实蚩尤不暴,他为了管好山东来的移民,制作了五刑,也就是说,他拟定了中国传说中的最早的口头法律。五刑,对打砸抢份子分别给予割鼻子、砍臭脚、脸上刻东西等优厚的待遇。有“法”,代表着文明的进步,但这在后代儒家学者眼中却成了蚩尤“暴”的罪证。蚩尤作五刑,是中国法律的雏形。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太可骄傲的,与此同一时刻的西方——两河流域和埃及,早就有了完备的成文法,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书写的,而我国还连文字都没有。
(八)
山东东夷和陕西华夏在中原的这场战斗,属于移民和移民之间打,抢中原的地盘,类似在北京地区城乡接合部,浙江村儿的民工跟新疆村儿的民工,为了某些什么利益,发生大规模团体械斗。华夏神农氏的嫡系后裔榆罔,输了这场战斗,实在没办法了,就冒着引狼入室的危险,派人北上去请华北地区的黄帝来帮忙,毕竟黄帝也是同宗啊,神农氏的后裔之一。
黄帝与蚩尤互相闻名,未曾谋面,就像网友一样,充满了好奇。黄帝很想过去打上一架,认识一下蚩尤,就带着部族战士南下出发了。黄帝离开他所定居的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南岸(这条河上现有官厅水库,东去北京两百公里),向南往中原河南进发了。
黄帝和蚩尤像互相闻名的网友
西风晚凉,衰草瑟瑟。伴着黄帝一路行军,我们谈谈他的装备。虽然两河流域早已使用了青铜武器,但据说我们的老祖先黄帝依旧还是“剥木为兵”——拿木棒子当兵器,纯天然,高环保。此外,根据考古发现,石斧则是黄帝时代的主战武器。石斧巨大的重量保证了即使不够锋利,击中对手后一样能取其性命,但使用者需要有把子蛮力气,历史上使斧出名的多是些大老粗,如李逵、程咬金之流。斧头与斧柄的衔接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最早的石斧是把木棍顶上楔个缝,把石斧的斧头夹进去,外用绳子缚紧,打仗一兴奋,斧头没准被抡掉了。黄帝时代做了改革,斧头背上钻了孔,可以把绳子穿孔过去再束缚在柄上,就稳当多了。
石斧的头
石斧后来进化成戈,未来商周最先流行起来的青铜武器就是戈,善于劈啄。
黄帝也有远射武器,就是把木棒、竹竿上端劈为裂缝,夹以石块,甩臂投掷,可把石块抛出五十余米,是古代的手榴弹。想轰击得更远一点就用石球:人们挥舞绳子,绳子末端皮套上有石球,可以抛出去,成为流星石。如今的南美洲人打群架,还用这个呢。中国出土文物中常有这种石球。石球虽好,一次却携带不了几枚,难以持续有效地轰击,战斗激烈程度有限,打得不热闹,一会就没子弹了。所以石球只用于扼守要塞,或者用于野战开展初期。而且抡绳子的方向性差,砸着砸不着敌人都没准儿,所以只当作一番火力铺垫。用弹弓子发射陶弹丸(这是当时打猎的流行术),准确性倒是提高了,但打鸟可以,打人打不死,所以只用于群发,密集火力疯狂扫射,在开战初始压制敌人。
近身肉搏才是黄帝时代的主打方式,使战斗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用石斧把人砍得翻出白花花的肉和红殷殷的血,而且一下两下还不死,要反复劈砍,激烈程度及残酷性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武器我们没有把握是否在黄帝行伍中使用,比如骨矛或石矛,考古中发现的不多,还有流星锤:左臂上绕着长绳,右手提绳另一端,该端的皮套里包裹着石球,飞掷打击敌人以后,一拉绳子,还能把石球收回来继续用,反复甩出去,比较气人。最厉害的是三球流星锤,绳子一端是两个大球,另一端是一个小球,拿住小球,将其余两球在头顶上甩圈,让他们旋转着飞向锁定的目标。三球连赶,瞄得不准也能杀伤敌人——扫击面积大啊。这种东西在民间杂技中还有。
按照传说,黄帝制造了鼓(然而不是世界第一。埃及地区出土了比黄帝更早一千年的兽皮鼓,而黄帝造鼓则只是传说,没有出土物作证)。据说,黄帝捕杀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夔(念魁)。这个动物的珍奇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脚(即鲁迅《三味书屋》中讲的“一个脚的牛”,鲁迅用纸蒙着去画的)。鲁迅当时小,不懂,以为那是牛,其实那是夔。夔长得像牛,苍身而无角,出入水潭必刮风下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剥了它的皮,蒙在一个细高的空的陶罐子上当鼓面,做成陶鼓(半米多高,像个瘦一点的汽油桶),叫夔鼓。
夔鼓后来又从军用转为民用,成为后来的宫廷乐器,乐官名字也就叫夔,他们的生活,大约也像现在的摇滚乐的架子鼓手吧。后来夔绝种了,但形状常被刻在青铜礼器上,叫夔纹。
黄帝又抓了另外一个珍稀动物“雷兽”,拿雷兽的大腿骨,做了鼓捶,在夔鼓上一敲,声闻五百里。
虽然有鼓,当时打起仗来还是各自为战,看谁胳膊腿粗力气大,互相揪打,不讲究队列阵势和长短武器协作。敲鼓只是为了助兴,不是出于指挥。到了两千五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战鼓指挥下的作战才变得成熟:击一鼓前进、再鼓攻击;一步一鼓,慢进;十步一鼓,快进;鼓声不绝,跑步前进。鼓调也不一样,分宫、商、角、徵、羽。发出商音的是将军的鼓,发出角音的是师、旅将官的鼓,百人长的鼓调最低。听谁的鼓音指挥不要听错了。打仗像是一场开幕式表演,也需要提前操练的。
黄帝的队伍中还没有马(马尚未被驯服),牛倒是有,但用于运输。牛马都不上前线,又不能让人拉着车上去跑,所以黄帝时代还没有战车。不过黄帝倒是弄出来了一个指南车。
指南车上站着一个小机器人,平伸一只胳膊,不管车子怎么拐弯,他都一直指着南方。这在理论上不是不可能。我们知道,车辆转弯时,外车轮的行程大于内车轮行程,这一微小差异被一套差动齿轮记录下来,经过一系列齿轮传动作用,拧动小机器人的胳膊,矫正由于车子转向给胳膊带来的指向变化。于是,不管车怎么转,胳膊总是指着最初启动的方位。这个指南车被李约瑟博士从古书里逮住了,激动地把它宣布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控机器”。但我们知道,如果两个车轮不是绝对的同等大小,在转弯的时候就会与计算值发生误差,齿轮把这些误差一再放大,多转几次弯再一积累,指南车就不知道指到哪儿去了。而想把两个车轮做成绝对等大、等圆,这对于黄帝时代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且在没有金属的情况下,齿轮技术也是没有产生的前提的,总不能作陶齿轮吧,作出来也不能精确啊。所以,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指南车,是史料上的错误记载。如果黄帝真能搞出指南车,那他一定也能作出自动定速巡航系统的牛车。
不过,指南车的设想,一直激励着张衡、祖冲之等老一辈科学家,尝试着造出那么一个来,却不知所终。如今有很多中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下,也信誓旦旦地要发明出它来呢。
(九)
黄帝南下抵达中原,与“榆罔”纠合一起,在一阵火力准备之后,向东夷族发起猛攻。作为游牧色彩的部族,黄帝远程武器优良,猛烈的石球轰击、弓箭攒射,给了蚩尤一个下马威。
蚩尤一方的远程射击也不是白给的。东夷族历来以射箭见长,古代拆字先生把东夷的“夷”字拆成“大”和“弓”,大弓就是他们善射的写照,后来东夷族还出了一个着名的射箭名人就是后羿。所以,东夷战士的石箭头也蜂拥而出,给黄帝的石球以猛烈的还击。空气中全是飞蝗鸣叫和石球盘旋的声音,以及中箭挨砸者的惨叫。
等双方的地对空武器乱发一阵,都消耗得快光了的时候,黄帝和蚩尤一方,各自准备地面进攻了。
我们说一下蚩尤一方的战斗装备。蚩尤和东夷战士们,身上都蒙着整张牛皮,还把牛犄角戴在头上,远远望去牛首人身。这一形象被记录在许多古代石刻上(包括南美洲出土的一些),石刻上的蚩尤被画成了“四目八肱八趾”:四目是四个眼睛,牛有两个眼睛,人有两个眼睛;八肱八趾,是人披着牛皮,垂下牛腿四个,加人的四肢,一共八个。于是,蚩尤可以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牛皮甲胄使用者。当然这只能算是牛皮甲胄的雏形,因为是披着整张的牛皮,但是前面说过,这样的牛皮也是很结识了,面对着黄帝穿透力有限的古代箭头,几乎刀枪不入。
从画面上看,蚩尤手上还握着青铜长矛和剑、戟,占尽进攻和防护的绝对优势。但就像我们前文说过的,这一时期的中国还没有青铜,考古上没有发现青铜工具和武器。石刻上的剑、戟是后人推想着画上去的。但,披着整张牛皮和戴着牛角,是基本可信的,这是蚩尤军队的特点。现在河北省还有戴牛角相抵的摔跤运动,号作“蚩尤戏”。
蚩尤石刻画像
不管怎么样,蚩尤一方开始进攻。蚩尤身先士卒,率领弟兄八十一人,头戴牛角,身披牛皮,挥舞石斧和木棒,进如锋矢,战如雷霆。他们以头顶的牛角集结成十数人一组,身披牛皮,猛冲黄帝,煞是历害,简直是古代坦克。黄帝之卒人自为战,没有编队,与坦克相撞,纷纷披靡,人群被冲得像开锅一样混乱。
虎背熊腰、血胆鹰扬的东夷战士,在呼啸冲杀之中,生死相搏,奋厉逞强,狠剁黄帝族人头。到处是哀嚎,到处是流血。黄帝落花流水,认识到自己所发动的是一场山猫对老虎的进攻。正在惶急,盟友榆罔看看形式不好,干脆率先撤出战斗,带头溃退。黄帝被卷着奔命而去,抛弃了几百具肢体不全者在原处挣扎呻吟。
蚩尤乘胜追击,攻势雄劲,不断给黄帝、榆罔以重创。黄帝在中原大跌面子,冥思苦想之后,决定主动后退,诱敌深入,待蚩尤实力削弱后再寻找战机。
根据这一构想,黄帝离开中原,主动向北撤退,把战争引向他所熟悉的老窝河北省北部的涿鹿。蚩尤率部跟踪追击,千里北上。当时的物力水平和运输能力远远不足以支持远程运动作战,蚩尤为了除恶务尽,做了他那个时代所难以做成的事。
黄帝退至涿鹿大本营,凭借着一个带有土围子的城固守,用以消耗蚩尤。该城叫做黄帝城,位置在北京官厅水库以西七十里,河北涿鹿县地区。遗址显示,黄帝城五百米见方,现存三五米高的夯土城围。如果你去那里的话,还可以拣到石斧,也许是黄帝抡过的。这是中国最早的城邑之一,比两河流域、埃及地区的城邦晚了一两千年,甚至它是否真是黄帝时代的,也无定论。
这时应龙向黄帝献策。应龙说:“我们筑堤蓄水,再决堤放水,足以把蚩尤的营地淹为汪洋!”
黄帝觉得这个馊主意很好,就让应龙带领一拨工程队在灵山河谷施工,垒石筑坝,进行蓄水。应龙具有驱动地面流水的神力,他截取灵山河水,秘密蓄积水位。可是他的蓄水工程做了一半,却赶上天降暴雨,大坝一下子绝堤了,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飞崩,裂岩荡崖,直冲应龙自己,顺势淹向了黄帝大本营。
蚩尤则灵活转移,不受大害。黄帝之人却泡在水里,自相践踏,哭天叫地,多成水下之鬼。后人却把这场暴雨的产生安在蚩尤头上,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风伯嗡嗯嗡嗯,气息如云,从东海搬来水蒸气,移动到河北省涿鹿上空。雨师则把东海的食盐捻成氯化钠粉末,洒向云端,增加空气中冰晶和水滴密度,实行人工降雨。于是晴天一声霹雳,暴雨如注,把黄帝淹坏了。这种说法是为了衬托蚩尤的妖术。
黄帝之人都泡在水里
大雨月余不息,黄帝泡得受不了了,也赶紧动用自己的神异功能,从天上下载了一位很危险的神只——女魃(念拔)。女魃长得外陋内慧,穿着青色衣服,眼睛水汪汪,牙齿不是很暴,身高1.8 5米,跑得有点快,脑袋顶是秃的(因为被烈日烤的缘故)。因为长得丑,老找不到对象,脾气变得火爆,所到之处立刻大旱(所以她又叫旱魃)。女魃从天上一跑下来,雨水顿时止住,积水很快蒸发,把黄帝的人从泽国打捞出来。女魃完成使命之后,却因为能量消耗巨大,上不去天了,从此留在人间为虐,成为旱魃。她跑到哪儿哪儿就土地龟裂,庄稼渴死。人们只好修庙求她,让她搬家走开。她如果不开恩,人们就表演“斩旱魃”的戏吓唬她,方才奏效。后来女魃在人们劝说下,去了河西走廊一带定居,导致当地沙漠化严重,并且她依旧时常跑回北方捣乱。
黄帝请外援请上了瘾,西王母也跑来教他引兵布阵,以取代无组织的械斗。黄帝经过西王母面授,非常有体会,知道打仗不是他所理解的揪头发挖眼睛使劲拿脚踹了。另一个漂亮女神——玄女,也跟黄帝相好,给黄帝讲课,讲课稿就是后代有名的《黄帝问玄女战法》。她还有一本《阴符经》,也给了黄帝,这本书苏秦也学习揣摩过,明白了以后就去纵横诸侯,运动王公,大大地发迹。玄女还给了黄帝“兵信神符”,可以调动天兵天将的。这些传说表现了黄帝在其北方大本营不断得到附近部族补充支持的事实,素女、旱魃这些部族领袖都带着人来增援他。黄帝属下的缺胳膊少腿者被精干壮年替代。
面对斗志弥高的黄帝一族,蚩尤明显转为劣势,在黄帝的地盘落得四面楚歌。他的伤亡无法补充,行动逐渐困难,附近都是对他不友好的陌生部族。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鸟兽横行,蚩尤孤军深入,北上一千里,远离山东、河南的基地组织,失去了补给接应,也失去的其他盟友部族的直接襄助。但蚩尤当初仍然坚持从中原北上追击黄帝,长途跋涉,一路多次击破对方。根据黄帝后来自己承认,他总计九战九败,蚩尤九战九胜。
但蚩尤最终被黄帝固守“黄帝城”的消耗战折磨得狼狈异常。环境生疏、气候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附近部族敌视、粮食缺乏、武器残损,蚩尤陷入被动与疲劳。蚩尤站在异乡一处高坡之上,旷野涌起于他的脚下,茂密而耿介的粗木深林,燃烧着孤独耀眼的火光。
最后的决战在一个狂风大作的黄沙天进行(就是北京这样的沙尘暴天),山谷迷雾和黄沙飞尘使得蚩尤不辨东西。黄帝则熟悉本地地形,而且还有传说中的指南车帮助分辨方向。按照司马迁等人的说法,黄帝放出虎、豹、狼、熊、罴(马熊)、貔貅(一种豹子)为前驱,配合几千名战士,以压倒优势的兵力,伴着夔鼓的轰鸣,向蚩尤的残疲之兵发动猛烈冲击,势若狂风骤雨,一举将其击溃。人熊、马熊闻着味儿,把黄沙中疲惫已极的东夷人追着乱咬。蚩尤力竭,被一举擒住。
蚩尤被押到黄帝军中夔鼓下,这是行刑杀人的地方了,蚩尤被杀于夔鼓下。(后代军队里杀人都在鼓下,因为鼓声传递信号,是军士最瞩目的地方)。为了预防蚩尤死后变成妖精,黄帝就把蚩尤body肢解,分处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解州都有蚩尤冢。一般习俗,男性的棺材里要放刀、匕首、弓箭、矛,使其在另一个世界中也常备不懈。黄帝肯定也没让蚩尤坟里放这些。
山西解州的蚩尤坟最值得一提。解州地区有许多大盐池,色泽殷红,被老乡们呼为“蚩尤血”,说是蚩尤的颈血滴淌而成的。“解”字大约也和肢解有关吧。解州的池盐很好卖,后来这里出了个大商人猗顿,这里也成了古山西最富裕的地区。当然此地后来还出了另一个战神,就是关羽。
蚩尤在其老家山东地区一直保持了极大的认同,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桀骜不逊的风格源头。一直到战国,齐国人心中的天神,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兵主蚩尤。刘邦起义前曾经祭过战神蚩尤,秦始皇也曾经祭过。蚩尤作战时常把几条花里胡哨的彩带和老虎尾巴绑在竿子上,首创了军旗。后人为了纪念蚩尤,就把一种天文现象“有赤气出亘天”称为蚩尤旗。其实那是一种彗星,它一出现就预示着天下必动干戈。蚩尤的影响甚至传到美洲,一些贝雕、石雕上的画像,被人理解成中国的蚩尤,说是蚩尤的后裔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里的。
在收编了蚩尤的残部之后,黄帝成为了华北平原上无可争议的最强者。他还画了蚩尤形象以威吓天下。天下部族都以为蚩尤不死,给黄帝效力了,于是八方万邦,都拱服无二。蚩尤岂不伟哉!
黄帝很快向同宗的盟友——神农氏的嫡系后裔“榆罔”动手。他凭借着自己战胜蚩尤的声威和气势,野心膨胀,同室操戈,与榆罔决战于阪泉,地点仍在涿鹿附近(河北怀来县)。榆罔不堪一击,三战三败之后逃遁到湖北省西部当赤脚医生,隐姓埋名度日。榆罔继承了神农氏采药济民的遗业,得到当地人们爱戴,最后不小心误尝了“断肠草”而驾崩。因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神农架。
神农架现在常有野人出没,1974年一个农民在大山里砍葛藤,不小心就遇上了一个红毛野人,过来要抱他。大约这农夫不很喜欢被毛乎乎的东西抱,就给了它一镰刀。后来目击野人的报告越来越多,很多农民家里还收集着野人的红毛(据说有治疗妇女崩露带下的神奇功效)——这些野人,不会是神农氏榆罔的遗民吧。
黄帝打跑了神农氏嫡系的后裔榆罔,成为神农氏的主要传人,随后派应龙渡过黄河,南下与神农氏其它支系争夺中原,主要针对共工一族。共工在一番混战后投降。但共工家族有一个壮男,非常知名,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当耳环,就是大名鼎鼎的夸父。
夸父是个巨人,倔强不降,与应龙展开激战。应龙攻势凌厉,又具有半神性质,夸父被迫向西部黄土高原(华夏族老家方向)转移。一路浴血奋战,在进入黄土高原的咽喉地区函谷关地段时,被围追而来的应龙射杀。夸父长啸一声,仰面倒下,血溅巨石。夸父的部属,纷纷战死在那里,血染三百里夸父山,使这一带长出了桃林,现称“桃林塞”(在黄河大拐弯进入中原处,河南灵宝县函谷关)。
应龙经过一番苦斗,也因为消耗能量太大,回不了天上了,于是《山海经》上说他后来去了南方定居,导致南方多雨。在神话中,夸父转战而死的过程被委婉地表述成另一番样子:夸父喜欢在烈日下裸奔,是个精神病患者,爱朝着太阳狂跑,声称自己要追求光明。早上向东跑,迎着太阳,到了下午却发现太阳在西边,于是掉头往西。猛追到西边的函谷关一带,一不小心冲进太阳肚子里去了,热得一趴不起,赶紧找水喝,喝干了渭水和黄河(两河在函谷关一带交汇),还想喝,却再没水了,结果累渴而死。临死把手杖插到地里,手杖吸取了他的body所化的肥料,繁衍出三百里繁花似锦的桃林——“桃林塞”。在这里,血淋淋的战争行为被转述为体育竞赛(长跑)。
夸父在西方神话中也找到了他的“表哥”,叫伊卡洛斯。这人把胳膊粘上羽毛,朝着太阳飞,结果飞得太近,被太阳烤化了。他变成了脱了毛的鸡,掉在大海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趋炎附势可以,但是不要太近。
(十)
“天下有顺者,从而征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这是黄帝在战败蚩尤、榆罔后的写照。司马迁说黄帝的辖区东到大海,西到甘肃,南至于湖南,北抵河北涿鹿。不过我们也可以发誓说,黄帝的影响力绝对达不到光被天下、巨细靡遗的地步,肯定有很多部族根本都不知道黄帝是谁。所以,终黄帝一生,都不得不在征战中度过,“大小五十五战”,迁徙不定,生活在军营里。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不服气者,其中有一个叫刑天的家伙,非要跟黄帝争第一,却寡不敌众,被黄帝捉住斩首。脑袋一掉,血柱冲天。刑天先生仍不死心,尸身不倒,以两个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还要跟黄帝恶斗。陶渊明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夸赞他呢。(干是盾牌,戚是斧子)
不管怎样,黄帝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粗粗笼络住河北、河南各部族领导,成为一时的盟主,并派东夷族的“少昊”总理山东地区蚩尤旧地,算是以夷制夷。而蚩尤的嫡系部族,则被黄帝驱遣到今河南省的西南地区,叫做三苗,后来又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犯老辈蚩尤的错误,该死。经过惊天动地的长期战争,三苗才逐渐衰微,一直向西直退到大西南,成为如今很多苗族部族的先人,他们把蚩尤的故事保持在了自己的民歌里。
黄帝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统治,他的“领导班子”也非常简单,不过他最大的政绩是命令仓颉(念洁)先生设计了文字,然而没设计好,导致了“天雨粟、鬼夜哭”的恶劣后果。中国文字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字是为了记载土地经济事务而创生,中国却是为了占卜祭祀,所以文字具有与鬼(也就是部族祖先)沟通的能力。仓颉大哥根据各部族的传统文字,统一设计成新文字颁发,要求各部族传达使用。各部族的鬼们一下子就慌了,看不懂子孙后代写给他们的新文字了(从前的文字尽管粗浅,但鬼们能看懂本族的)。由于看不懂新文字,鬼一下子就失去与后人联系的手段,成了无人祭祀送饭的饿鬼,于是鬼们半夜哭嚎。这大约就是“鬼夜哭”吧,呵呵。
那些子孙们祭祀献给他们的粟米,因为天堂上无人认得新字,天堂的邮政局就把这些粟米都退回去了。于是“天雨粟”——下起了粟子雨。
后来,识得新颁文字的人,在老死之后也变成了鬼。新鬼到了天堂组织老鬼学习新文字,“天雨粟、鬼夜哭”的离奇现象才逐渐消失。
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以后,也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些部族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字,就展开搏斗,偷着让女人们沿用原有文字,而男人们则使用国家统一新颁文字。这些女人们的文字,后来被整理成《女书》,现在还有,却几乎没人看得懂。
不过,我们说,“仓颉造字”是没有的事情,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还没有汉字!尽管当时个别陶器上刻了少量的初级符号,比如一二三四,也许是给陶器计数的,还有上下箭头和圆圈,标识陶器在窑中的位置,以及更复杂的,类似山、日、月、木、羊、王、亚的象形,但都只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而已。只有出现国家了,才会出现文字——因为文字的使用和流行,是需要一个政权为它打造区域的。要到了一千五百年以后,中国第一个明确的国家——商朝出现了,介时才有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即甲骨文。而这,比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晚了两千多年,比埃及的象形文字,也一样晚。
文字晚于人家,就说明我们政权的出现,也晚于人家。没有政权的时代,是原生态的时代,即原生状态的很多部族,各自独立地存在着,谁也管不着谁,部族内部自为。距今五千年前的中国,正是这样的原生态的时代,所以它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最多是这些原生态的部族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战斗,一度出现了一个较强的黄帝领导的部族。他的部族在战胜其它某些部族之后,称作一时的盟主。黄帝的部族被附近的许多部族奉为盟主。盟主和其它部族之间是相对松散的关系,和后代统一的国家或者朝代有着性质上的区别。而且,关于这个盟主黄帝的故事,实在又是非常的有限,只是一些小小的传说。他的盟主地位,也随着他本人的死去,随后变得消断和迷离。总之,当时的一切都谈不上是什么国家和政权,更没有凝结国家所需要用到的文字。
宋朝人在他们的书上说,黄帝晚年经常看见一些神异现象,凤凰跑到他家在涿鹿的院子里叫唤。麒麟也跑进了他的菜园子起舞。还有大蚂蚁,像羊那么大,大蚯蚓像彩虹那么粗,跑来向他预兆吉祥。还有UFO:一团赤气中有两个不明发光飞行体,青气中还有一个,这三个发光点呈黄颜色,缓慢地移动,黄帝把它当作祥瑞。最奇特的是一根“屈轶之草”,一旦邪佞人士来了,草就指着他,这简直是古代的测谎仪。
这些祥瑞使得黄帝有了出世之想,认为天神在召唤他。“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当帝久了就心情递减。功业到底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于是黄帝去了山东泰山,想解脱尘世烦恼,长生不死。这个事情需要向天神去请示,得到天神获准才可以长生。当时人眼里山川万物都有灵,但级别最高的天神(到商朝以后被称作上帝)的办公室在泰山。泰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凌驾山东平野之上,高低大小对比强烈,仿佛东天一柱,从五千万年前开始耸出地面,深深吸引了黄帝。
黄帝穿着他自己设计的龙衮之服,带着各部族领导,在泰山底下吃了三个月的素,眺望着“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泰山。然后,蚩尤的画像给他开道,风伯扫地,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大家一起高奏《清角》(——有德之人才能听的顶级classics,雅乐)。黄帝顺利到了山顶举行封禅仪式,拜会四岳五方诸神,高燃香烛,告天曰:“我黄帝承天得助,地利人和,一统万邦,今登大山观日,报告天下太平,祈求天神收纳。”
但是天神并没有出现,黄帝苦苦思索,觉得也许是山东这个地方乃东夷族势力区,野心不死的东夷恐怖分子太多,天神不敢来吧。
后来黄帝在专业人员的指点下,去了中原的黄河大拐弯处,来在荆山之下,躲开东夷恐怖份子的捣乱,再次举行祭拜天神活动。根据后来汉朝的特异功能人士在忽悠汉武帝的时候说:“这次黄帝在荆山之下的拜天就非常成功,活动进行途中忽有大龙降临(天神派来的)。一根龙髯从云彩里垂下迎接黄帝。黄帝吊着钢丝绳,一下子就飞到龙脊上去。旁边的群臣、妻妾以及群众演员七十余人,也都爬上去了。还剩下一些没上去的,就使劲揪龙胡子,把龙揪急了,一甩脖,一帮人全坐了屁股蹲。人们仰望着黄帝骑着大龙,越来越远,终于不见了,被龙接走了。人们抱头痛哭,黄帝实现了长命不死,大家还得继续当人。”
黄帝升天,把汉武帝羡慕得了不得,赶紧也请异能人士安排他吊着钢丝绳上天。异能人士虽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却挣了不少钱是真的。
黄帝骑龙上天的时候还有一个教练陪着,叫做“容成子”,此人善于守生养气,从天地间获取精气,使心性空虚,达到老不死的境界。他的头发能白了变黑,牙齿脱落了可以再生。因此他做了黄帝的老师,采药制成伟哥给黄帝吃,教黄帝御女之道。他给黄帝上生理课的对话,被后人编辑成房中术,地摊上可以买得到。他最后随同黄帝一起骑龙上天。奇怪的是,这个老神仙在两千年后的周穆王时代又重返地球,劝导君王。他后来还当了老子的老师。
黄帝乘龙升天以后,人们将他的衣冠埋在他的老家——今陕西省中部的黄陵县。黄帝陵坟体周长五十米,四周古柏成林,山水环抱,前有四角飞檐的祭亭,郭沫若同志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表明这个景点是真的)。陵的附近碑刻林立,游人如织,还有宋朝的石碑在作当时的普法宣传:“泼皮在此砍树者,痛行断罪。”
(十一)
按照惯例,我们也要说说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年前,中国以外的花花世界是什么样的。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文明程度领先全世界。他们在距今七千年前(中国的神农氏时代),已率先进入铜石时代,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到了距今五千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勇猛地进入了鼎盛的青铜时代,建立起的城邦国家已经相当繁庶:埃利都、乌尔、拉尔萨等等。城邦的王宫多到数百间厅房,包括官员、书吏的办公间,比法国的凡尔赛宫还要大。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水源和人口,兼并战争不断,战争的丰功伟绩记录在出土的石碑上,参战一方规模动辄几千人,战斗者使用青铜武器。城邦里有严密的祭司组织和城邦常备军,不断发生政权更迭。一些城邦的王陵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金银宝杯、青铜短剑与印章。楔型文字则记录了城邦土地转让买卖的合同,还有经济表报,上面提到大量奴隶。他们还施行一系列的税制改革,许多粮、油、酒等容器的盖子上扣着私人图章,标志着商人的出现,他们乃至与遥远的印度发生贸易。这些都是五千年前的事情,两河流域已是青铜时代的喧嚣一片。
非洲北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则踵随苏美尔人之后,遗迹显示,五千五百年前的埃及,也有了城墙、砖房、青铜技术、象形文字、城邦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跨入文明行列的国家。同时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略晚于苏美尔人的楔型文字。象形文字可以从左往右写也可以从右往左写的,写在莎纸草或石板上。
而此时的中国依旧沉寂在石器时代的宁静当中。当此之时——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国地区实则连夯土城墙都还没有,意味着小的城邦国家都没有出现(没有可以证明政权存在的证据,比如王陵或者祭器什么的),更没有青铜工具与武器,也没有文字,石器一统天下。这时的中国有的只是一个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而已。所以,中国虽然号称五千年文明,其实这个提法大有水分。
我们说,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人类文明最先冒出曙光的地区,它们从距今七千年前(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起开始滋生发扬,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则已经到达触目可见的种种辉煌。文字和青铜器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中国要落后两河流域和埃及地区,几乎两三千年。
距今七千至五千乃至四千年段,世界上真正有文明的,只有两河流域和埃及。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