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纵横十六国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十五 两个赵国

 

  公元31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一直在江南等候北方消息的司马睿终于等到了晋愍帝司马邺受尽侮辱后被刘聪杀害的消息。于是,这个在以王导为首的江南士族支持下的西晋亲王顺理成章地在建康登基称帝,史称“东晋”。到了这个时候,晋朝真正拥有的土地仅仅是淮河以南的部分,其面积甚至不比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多少。(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从此我们将东晋称为晋国,而不是晋朝。)

  司马睿虽然在西晋灭亡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出兵北伐,却迟迟不见其有任何实际一点的举措。唯有驻守在豫州一带的祖逖与石勒的军队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也是负多胜少。想在沦陷区维持抗汉势力的刘琨与段匹结为亲家,准备利用段氏鲜卑的力量继续施行他“以夷制夷”的策略,但国破之后,他也失去往日“中央政府”的光环,开始受到段氏鲜卑内部的排挤和猜忌,最终自己连同子侄等人被听信左右谗言的段匹收捕杀害。

  当然,这一年真正的大事,还是北方汉国的分裂。靳准之乱发生后,石勒和刘曜从东西两个方向前往讨伐,刘曜在半路上碰到了刚从平阳逃出来的太保呼延晏。众人一推举,刘曜就地做了汉国的皇帝。

  平阳城中的靳准这时早乱了方寸,赶紧派遣侍中卜泰向石勒求和,石勒把卜泰用囚车装了,转交给刘曜。刘曜对卜泰说:“先帝(指刘聪)末年,朝纲大乱。要不是靳准在先帝驾崩之后行使大权,朕怎么可能当上皇帝呢,他这可是立了大功。如若他早日恭迎大驾,朕还要委以政事呢,何止是免死而已?你且代我入城向他传达我的意思。”便将卜泰送回平阳,劝靳准早降。靳准自觉在平阳城里杀死了刘曜的母亲和兄长,正犹豫着不敢投降刘曜,靳准的部下先下手将靳准杀死,共推靳准的弟弟靳明为主,献出玉玺,向汉国投降。石勒大怒,进兵攻打平阳,大败靳明军,靳明只好带着部下投往屯兵于河西粟邑的刘曜——投奔仇人的下场就是惨遭报应,满门抄斩。而那边一撤退,这边石勒就跟着攻入了平阳城,并放火焚烧了所有的宫室。

  这一回石勒真是摆开架势要和刘曜对着干了,但终究还是决定先来一个试探:派他的左长史王修前往刘曜处献捷。刘曜本来采取的措施还算正确,派人授予石勒大将军和赵王之职,这属于安抚为主。没料到王修的舍人曹平乐跑到刘曜面前把石勒的底细打算先向刘曜做了个通报,说石勒的使臣此行为探虚实,准备着要攻打他。这一说正中要害,刘曜一想自己的军队此时正处于最差状态,要是让石勒弄清了自己的老底,那岂不完蛋?他赶紧把自己派去的人叫回,又把王修给斩了首。

  石勒得到王修死讯,勃然大怒道:“我侍奉刘氏,已经尽够一个臣子的职责了。他们的基业,还不都是我打下来的?如今他刘曜一旦得志,居然还想有所图谋。赵王、赵帝,我自己称就可以了,何必要他来封?”他杀了曹平乐,与刘曜彻底翻脸。

  晋元帝(司马睿)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刘曜下诏说:“我们匈奴的祖先兴起于北方。光文帝(刘渊)设立汉朝宗庙本是为了遵从天下民望,现在北方已定,宜更改国号,以单于为祖先。”群臣奏道:“光文帝曾经受封为卢奴伯(卢奴,旧中山国都),陛下又曾为中山王;中山乃是赵国之地,请改国号为赵。”

  刘曜便以长安为国都,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几个月后,石勒在襄国也以赵为国号,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赵王,这个赵国历史上称为“后赵”。两个赵国在北方分居关中和关东,成为整个中国最强大的两个割据力量。

  两个赵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对峙状态,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头几年,由于两国都忙着解决本国内部和周边的一些小问题,发生正面军事冲突的机会并不多。两个赵国都想先在本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双方都采取了重视教育制度的措施。刘曜开办太学,并选拔好的学生和教师进入这样的国立最高学府。同时,刘曜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吸取汉国衰败分裂的教训,停止了大修宫室的工程,将资金用于军资和民用。应该说,相比于他的前任皇帝刘聪,刘曜还是在国内做了一点努力来改变国内疲敝的现状的。

  后赵的石勒同样重视教育。尽管石勒自己不识字,但他在身边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对汉文化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石勒十分提倡儒家的经学,他在国内建立了一所太学,十余所小学,并亲自去到太学、小学考试学生,按经学学习水平的高低给予赏赐,还用经学进行考试,作为评定九品的标准。对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可以看出刘曜和石勒都在对其进行改革。教育制度的发展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然,想有大的进步也是不可能,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但可想见的是通过这公元四世纪初的种种史实,中国的希望在于北方而非南方。所以我以为“五胡乱华”说得不太确切,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五胡兴中华”。

  ※版本出处:新浪读书频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