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辽海丛书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盛京疆域考》批注

 

  清·杨同桂、孙宗翰辑

  李文信 遗注

  李仲元 整理

  《辽海丛书》第七集之五册

  一、引《通典》《通鉴》而不用《史记》《汉书》等第一手材料,殊不可解。

  [原文]「杜氏《通典·北狄叙》云:燕将秦开袭破东胡,却千余里。」(卷一第三页第二行)

  二、郡治在永平,大辽水所受诸水多在辽西郡,实为大误。

  [原文]「幽州:辽西郡注:治在今直隶永平府境……辽即大辽水,发源塞外,受水甚多,所受诸水多在辽西郡。」(卷一第三页)

  三、海阳,按肥如注: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则海阳在濡水下游,不在前屯卫东。

  [原文]「海阳注:今宁远州前屯卫东。」(卷一第三页)

  四、阳乐不得在海阳西。阳乐故城在绥中县北古城寨,六股河右岸龙王山前。

  [原文]「阳乐注:今宁远州前屯卫西。」(卷一第三页)

  五、交黎为夫黎之误,即後汉之夫梨也。

  [原文]「交黎注:今义州境。」(卷一第四页)

  六、信按:汉志文例各郡首县为郡治所在,则且虑应在奉天境内。他如柳城、新安平、临渝、文成、宾从也尚待研究。

  [原文]「且虑、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文成、临渝、累以上九县非奉天境,从省。」(卷一第四页)

  七、郡治在州北七十里,大误。

  [原文]「(西汉幽州)辽东郡注:治在今辽阳州北七十里。」(卷一第四页)

  八、应在辽河东,三国时曾同高显改属玄菟。《水经·大辽水注》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西南流,经襄平县故城西,皆为在辽河东的铁证。

  [原文]「望平注:今新民厅西北境。」(卷一第四页)

  九、当在辽河西辽队县对岸,故後汉改属属国也。

  [原文]「房注:今海城县境。」(卷一第四页)

  十、候城应近边塞,铁岭应属其境。

  [原文]「候城注:今开原县东南。」(卷一第五页)

  十一、清辽阳州治系汉辽东郡治襄平县,辽代始将汉辽阳县名移加于襄平。古辽阳在今辽阳西北约七八十里,小辽水之北。

  [原文]「辽阳注:今州治。」(卷一第五页)

  十二、居就原注: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沙河不符北至襄平入梁的记载,以山水方位考之,汤河为是。亮甲山屯河右岸古城址是其遗址。

  [原文]「居就注:《陈氏水道图说》云:室伪水即今辽阳州沙河,出千山,北流至州西北境入太子河」(卷一第五页)

  十三、高显址在渖阳市郊东南上柏官屯,城址颓夷将平,附近多汉魏砖墓。

  [原文]「高显。」(卷一第五页)

  十四、沓氏县当在金州境,若在东境则渚临黄海,与沓渚至渊道里尚远不符。因越海通辽航路必沿渤海岸北进,则旅顺西至金州湾为近。否则金州西境又为何县?

  [原文]「沓氏注:按李氏《地理韵编》以沓氏在今辽阳州境。……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三国吴嘉禾二年谋讨公孙渊,陆瑁曰:沓渚至渊道里尚远。盖泛海至辽,沓渚其涉之所也。」(卷一第五页)

  十五、南苏水指赫尔苏河甚误。属高句丽县者自然是今苏子河。

  [原文]「(西汉)玄菟郡高句丽注:南苏水今奉天昌图厅东境黑尔苏河。按今昌图境内东来之水无大于黑尔苏河者,发源海龙厅围场山内,西北流折而西南入大辽,古名南苏。」(卷一第六页)

  十六、辽阳既同前汉,为今州治,前注辽东郡治又在今州北七十里,则辽阳县如何能悬越郡治而改属于东北方的玄菟郡?其误显然。

  [原文]「(东汉幽州玄菟郡)辽阳注:同前汉。」(卷一第八页)

  十七、辽队三国复置,但为辽东县,不属玄菟,此误。

  [原文]「辽队注:同前汉。续汉书郡国志本无辽队。……郝经续後汉书……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队、杀吏民。观此则辽队县固在。……」(卷一第八页)

  十八、西汉有宾从,东汉有宾徒,不知从徒二字必有一讹,其地则一。西汉无宾从,实误。又以後世记录,当以宾徒为正。

  [原文]「(辽东属国)宾徒注:当在今锦州府境。」(卷一第九页)

  十九、夫犁当是西汉之交黎,交夫二字因形近致讹,唯不知孰是。交黎为东部都尉治,约在义县一带,与无虑夹山相对,北近塞垣,鲜卑时来侵袭。东汉地理志又改称昌辽,注称故天辽。天字亦当是与交夫形近致讹,黎、犁、辽为一音之转。故昌辽又变昌黎耳。安帝纪误,文在鲜卑传。

  [原文]「(辽东属国)夫犁」(卷一第九页)

  二十、北丰县应作丰县,齐郡立南丰处流民在後,原立之县自不能先加北字。如後世有安州,後立北安州等等,其例极多,後因有南丰故称丰县为北丰耳。

  [原文]曹魏幽州辽东郡北丰注:考三国志魏正始元年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度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观此,则北丰本辽东属县,且与汶并称,当去汶不远。」(卷一第十页)

  十二一、昌黎郡既在直隶境,如何能去龙城不远?

  [原文]「十六国前燕平州昌黎郡注:当在直隶境,去龙城不远。」(卷二第二页)

  二十二、龙城置于河北,谓非奉天境,真是大错特错。

  [原文]「(昌黎郡)龙城注:汉柳城,在今直隶非奉天境,从省。」(卷二第三页)

  二十三、力城非汉县。

  [原文]「辽东国力城原志汉旧县。」(卷二第四页)

  二十四、武次,汉为辽东郡东部都尉治。

  [原文]「(辽东国)和阳原志以下三县晋书皆皝征辽东所置武次」(卷二第四页)

  二十五、此亦阳乐县在海阳东之证,则阳乐在绥中为是。

  [原文]「辽西郡阳乐注:当在今锦州府境。海阳原志有碣石、秦长城……」(卷二第五页)

  二十六、辽史地志不足为证。

  [原文]「集宁注:按辽史隰州注:汉海阳县地,慕容皝于此置集宁县。观此则集宁固前燕所设之县,今特补系于末。」(卷二第五页)

  二十七、北丰不得在辽西。

  [原文]「北丰」(卷二第五页)

  二十八、指龙城在义县北边外,前谓在直隶,真成笑话。

  [原文]「元魏营州昌黎郡定荒注:……按龙城在今义县北边外。」(卷三第一页)

  二十九、武历逻可能是唐代汝罗守捉所从出,其地约在辽河西医无闾山东。又,武历逻、汝罗或由无闾一音而来亦未可知,汉作无虑。

  [原文]「隋注……惟在辽水西拔高骊武历逻,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归。」(卷三第二页)

  三十、辽东新城即隋置于辽水西之武历逻者,辽东郡新城之简称,後世史家多误为高句骊新城而指为沈州者,误之远矣。

  [原文]「唐安东上都护府原志……上元三年徙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又徙新城。」(卷三第三页)

  三十一、辽西故郡城,明辽西镇。

  [原文]「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卷三第三页)

  三十二、高句骊各城大多筑于山上,或石或土,随山势而就。

  [原文]「高丽降户州十四府九太宗亲征得盖牟城置盖州,得辽东城置辽州,得白岩城置岩州。」(卷三第三页)

  三十三、李氏地理韵编为是,其他诸说皆误。

  [原文]「南苏州注:今海龙厅大围场内。……似即颇利城,或谓即奉化县境。……方舆纪要诸书均以为金州厅境。……李氏地理韵编以为今兴京境者,亦未确。」(卷三第三页)

  三十四、盖牟考独为得之,可却诸迷。今渖阳南郊陈相屯塔山城是其遗址。

  [原文]「盖牟州注:今辽阳州东北境。……今按唐贞观行军之道,渡辽水先拔盖牟,次攻辽东、白岩、次及安市,系由北而南。……辽金史志及释地各书均以为今盖平县治,则沿误矣。」(卷三第四页)

  三十五、仓岩在浑河上源,或苏子河流域。

  [原文]「仓岩州注:今昌图府境。」(卷三第四页)

  三十六、木底城在苏子河木奇村山上。

  [原文]「木底州注:今海龙厅大围场境。」(卷三第四页)

  三十七、安市在海城东英城子山上。李道宗攻城所筑的土山犹屹然存在。

  [原文]「安市州」(卷三第四页)

  三十八、新城即抚顺北高尔山城。其地近南苏木底;其城有郛;其城前临贵端水,即浑河,辽于其地置贵德州;西南山有李积之土壁;在辽水东不远等等观之,无一不合其遗址。

  [原文]「新城州都督府注:今新民厅东北。」(卷三第四页)

  三十九、建安为盖平东北石城山城,後称高力城山城,去青石铺村东南不远,非盖平西南。

  [原文]「建安州都督府注:今盖平县西南六十里。」(卷三第五页)

  四十、用辽史地理志来考证渤海国地理,除鸭一府足资参考外,余多无据。如渤海有潘州、益州而无渖州盖州就是显例。按:渤海西南疆域由今宽甸蒲石河口向西北经英额门、开原、昌图一线,西与唐朝接壤。

  [原文]「渤海注:……今考其地属奉天者,据辽史沿革录之,州县或失其本属亦为散附于末。」以下各州府多据辽史地理志加注,文繁从略。—仲元(卷三第五页)

  四十一、辽史地志多以侨置京府州县为渤海实地,且多捏造杜撰,毫无根据,甚至把铁利、挹娄、越喜、拂涅等乌苏里江东沿海和黑龙江口诸地渤海所置诸州县都移于开原、铁岭、渖阳一带,更奇事是把渤海潘州定为渖州,益州指为盖州。後世读史者不察,大受其愚,杨同桂已有察觉,但未彻底明白耳。

  [原文]「辽注:地理志元托克托等修。」(卷四第一页)

  四十二、契丹有辽东地非因灭渤海而得,唐末辽东大半仍属唐幽州,当是因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长子守光囚其父自为节度使,其兄守奇为平州刺史,于太祖元年率众降契丹,辽土全归契丹。因此,太祖二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即今金县南关岭古长城址,称苏州关,金称合思罕关。三年幸辽东。九年钓鱼于鸭绿江,高丽贡宝剑。神册四年修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六年徙檀州顺民于东平、沈州。天赞三年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西掠其民。四年十二月征渤海,围扶余府,次年(天显元年)正月平渤海,改为东丹,封太子人皇王以主之。三月攻长岭府,八月破之。综计之契丹太祖二年为公元九0七年,天显元年为九二七年,即契丹经营辽东二十年之後,才平渤海而有其地。辽史地志说辽东得自渤海,全无根据。又因迁东丹于辽东,遂将渤海州县名侨置辽东各地,以致缺误不全。既非原地,而方位里至亦不相符。以渤海京、郡、州、县记录,强加于辽东,自然一无所合。可惜千年以来承谬沿误直至今日,无人揭其情况也。

  [原文]「东京辽阳府……统县九。辽阳,原志本渤海国金德县地,又为常乐县。仙乡,原志渤海为永丰县。……鹤野,原志渤海为鷄山县。……析木,原志渤海为花山县。紫蒙,原志佛宁国置东平府领紫蒙县。……兴辽,原志渤海为长宁县。肃慎,原志以渤海户置。归仁。顺化。」(卷四第二至第三页)

  四十三、天显元年反之铁州,乃渤海铁州,东京铁州乃辽自置者,非一地也。

  [原文]「铁州,统县一,原志建武军刺史,渤海置州。……注:天显元年後铁州刺使卫钧反,耀库济攻拔之。」(卷四第三页)

  四十四、批判史学工作者承讹袭误,受辽史之欺,真具卓识,可惜不知沙卑即金县大黑山城为之作证耳。

  [原文]「海州,原志南海军节度使,高骊为沙卑城。……注:本志以高骊沙卑城即为海州,……承讹袭谬,习焉不察,皆辽史之误也。」(卷四第四页)

  四十五、辽西州,即唐辽西故郡城,明称辽西镇。

  [原文]「显州:辽西州」(卷四第五页)

  四十六、乾州在显州西南六七里,奉陵县後改为锺秀,闾阳非辽县,指为西南四、五十里,实误。

  [原文]「乾州……奉陵……海北州注:今义县南四十里,统县一、原志广化军中刺史地在闾山之西南。」(卷四第六页)

  四十七、辽州为辽太祖建,渤海曾攻破其城,杀刺史张秀实而掳其人民,反以为是渤海东平府,辽史不可信据可知。

  [原文]「辽州:统州一县二,原志始平军下节度,渤海为东平府。……」(卷四第七页)

  四十八、许氏奉使行程录次第有颠倒,不足据。八面城为韩州非信州,晚期韩州在偏脸城。游牧记不误。

  [原文]「信州……注:蒙古游牧记:科尔沁左翼中旗本契丹地,辽置信州彰圣军领武昌武定二县。注云:信州故城在旗东南三百八十里。考宋许亢宗《行程录》云:自沈州七十里至兴州……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愚按今昌图府东北之八面城盖即辽信州故城。」(卷四第八页)

  四十九、平渤海後,二月安边、鄚颉、南海、定理等府来贡,三月安边、鄚颉,定理三府叛,安端讨平之。五月南海、定理二府复叛,大元帅尧骨讨平之。定理本挹娄故地,东极东海,岂能在契丹国辽东腹里的沈州附近。

  [原文]「定理府注:今铁岭县南六十里。」(卷四第九页)

  五十、「辽无两懿州,史志复文致误。」

  [原文]「懿州」(卷四第九页)

  五十一、顺化军城在金州东北石河驿东土城子,遗址犹存。金改顺化营,见《鸭江行部志》。

  [原文]「顺化城注:当在奉天境。」(卷四第九页)

  五十二、宁州与归州为邻,在复县李官公社西阳台村。

  [原文]「宁州注:当在奉天境。」(卷四第十页)

  五十三、金神水,辽设于女河川,不在金县西北,在兴城县北女儿河上,明设边堡于其遗址上,讹称为兴水县堡。今称清水县。女河川即兴城河古名,非锦县女儿河川地,其川及小凌河川先後已设有安昌、永和、红罗山等县镇城砦,不仅有神水县地。

  [原文]「锦州神水注:今锦县西北。」(卷五第五页)

  五十四、海阳为辽润州附郭县,在州西。

  [原文]「瑞州海阳」(卷五第六页)

  五十五、海滨为辽隰州附郭县,在州东兴城县西,当归清盛京辖境。

  [原文]「海滨非奉天辖境从省。」(卷五第六页)

  五十六、望平升梁鱼务置,按梁鱼务在广宁东,是辽东西交通孔道。见金史世宗纪及许亢宗《奉使录》及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今黑山县姜家屯公社北土城屯(也称古城子)有塔址。

  [原文]「望平注:今新民厅西北。原注: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渔务置。」(卷五第六页)

  五十七、渤海疆域未达辽阳,此沿辽金二史地志之误。

  [原文]「元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辽阳路……原志,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卷五第七页)

  五十八、宣城为秀岩城之音讹,秀岩城急读则成宣城。

  [原文]「盖州……注:又,荣祖传:布希万努僭号于开元,命荣祖副萨里台进讨之,拔盖州,宣城等十余城。按宣城当近盖州,今无可考证。」(卷五第八页)

  五十九、懿州为辽东行省治所,见于明建文四年朝鲜李荟《混一疆里历代国都之图》(藏京都大谷大学)。又,《龙飞御天歌》第三章注:元设辽阳等路,建行中书省于懿州。总统诸路,并统高丽。

  [原文]「懿州注:今广宁县东北。原志: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注:按仁宗本纪延佑二年十月以辽阳路之懿州隶辽阳行省。而伯胜传乃云辽阳省治懿州。殊不可解。或者当时行省亦尝徙治他州欤?」(卷五第八页)

  六十、归属博索府之义州是鸭绿江东朝鲜义州。

  [原文]「大宁路义州……注:世祖至正十三年以义州隶博索府。」(卷五第九页)

  六十一、着者以开元路为今开原县境大误。

  [原文]「开元路……注:按本纪世祖中统三年六月,割辽河以东隶开元路。是开元路之为今开原县亦无可疑者。」(卷五第十页)

  六十二、杨氏不知金元开元为隋唐黑水靺鞨地。斥志为臆造。又不知开元与咸平府明代三万卫为两地。更不知黄龙府先後两地:因之,误以辽之黄龙府,金之隆州为元之开元路,而以元志不误为误,很为可惜。

  [原文]「开元路……注:是金之隆州即辽之黄龙府、元之开元路也。……至明之三万卫仅得元代开原路之南隅。而释地者犹以今开原为古之黄龙府,毫厘千里,其误盖始于此。至本志又谓开元为隋唐之黑水靺鞨、金之会宁府,亦皆臆造之说,未敢据以传信也。」(卷五第十页)

  六十三、旧辽阳盖指辽代辽州辽滨县城。

  [原文]定辽中卫注:「今辽阳州治」。……又,「李成梁传:庆隆六年十月土蛮六百骑营旧辽阳北河。」(卷六第一页二十四行)

  六十四、皮驿堡为虎皮驿堡,此脱虎字。

  [原文]「城堡附考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辽阳下城一、堡二十四、曰:……皮驿堡,……。」(卷六第二页)

  六十五、东宁:朝鲜西京元为东宁府。南京:延吉市东郊山城子。海洋:朝鲜咸镜北道吉州。

  [原文]「东宁卫原志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户所。」(卷六第三页)

  六十六、东宁路当是大宁路之讹误。元辽阳行省所辖固有大宁路也。

  [原文]「广宁卫……原注:又东北有顺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属东宁路。」(卷六第五页)

  六十七、古铁岭元代属地,在今朝鲜江源道元山南安边之东,北有双城,今永兴,皆元代南界。明初在铁岭置卫,朝鲜请移,见明实录。指为奉集堡盖因铁岭初撤时暂住于奉集废县,後终置于银州旧城致误。咸州咸平府即开原,不隶铁岭卫,为辽海、三万二卫治所。

  [原文]「铁岭卫……原注:东南有奉集县,即古铁岭城也,接高骊界。……又有咸平府,元直隶辽东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初废。」(卷六第九页)

  六十八、三万卫初置于元开元西,称远三万卫,後撤置于咸平府即开原城。甫答迷城,《辽东志》外志,海西东水陆城站作伏答迷城站,在上京东北次第三站。

  [原文]「三万卫,洪武初废,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于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真军民府。二十一年府罢,徙卫于开元城……注:本纪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周兴等自开元追敌至甫答迷城,不及而还。」(卷六第九、十页)

  六十九、「西有大清河」,误。

  [原文]「(三万卫)西有大清河。」(卷六第十页)

  七十、金水河即今阿什河,古案出虎水,远在黑龙江省阿城县,盖因明代地志开原控带外夷山川的文献记录而误。

  [原文]「(三万卫)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卷六第十页)

  七十一、北城、牛家庄不知何意。或指辽海卫的初治之城即在今昌图者,其地或名牛家庄,後徙开原城。後世论史者以为由海城牛庄移于开原,实为误解。因辽海一地指东西辽河会合之後的一段专名,该卫自不能设于海州卫境内,亦一铁证。

  [原文]「(三万卫)又,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于此。二十六年卫徙。」(卷六第十页)

  七十二、东关指哈达部,北关指叶赫部耳。

  [原文]「安乐州。……注:按明时辽之边塞东扼两关……两关者北关东关也……」(卷六第十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