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宋元学案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60卷 卷六十 说斋学案(全氏补本)

  说斋学案  (全祖望补本)

  说斋学案表

  唐仲友     傅寅  (子)大东

  (父尧封。)      (子)大原

  (永嘉同调。) (从子)傅芷

  吴葵

  叶秀发(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朱质(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张端义(别见《慈湖学案》。)  

  唐仲温

  唐仲义

  (并说斋学侣。)

  说斋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永嘉诸先生讲学时,最同调者,说斋唐氏也。而不甚与永嘉相往复,不可解也。或谓永嘉之学,说斋实倡之,则恐未然。述《说斋学案》。(梓材案:《说斋学案》,谢山所特立。)

  ◆永嘉同调

  提刑唐说斋先生仲友(父尧封。)

  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人也,侍御史尧封之子。侍御以清德有直声,先生兄弟皆自教之。成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兼中宏辞,通判建康府。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试,除着作郎,疏陈正心诚意之学。出知信州,以善政闻。移知台州,尝条具荒政之策,请以司马光旧说,令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历,听其举贷,量出利息,俟年丰,官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诳诱,从之。锄治奸恶甚严。晦翁为浙东提刑,劾之。时先生已擢江西提刑,晦翁劾之愈力,遂奉祠。先生素伉直,既处摧挫,遂不出,益肆力于学,上自象纬方舆、礼乐刑政、军赋职官,以至一切掌故,本之经史,参之传记,旁通午贯,极之茧丝牛毛之细,以求见先王制作之意,推之後世,可见之施行。其言曰:「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又曰:「三代治法,悉载于经,灼可见诸行事。後世以空言视之,所以治不如古。」痛辟佛、老,斥当时之言心学者,从游尝数百人。初晦翁之与先生交奏也,或曰「东莱向尝不喜先生,」晦翁因申其意。陈直卿曰:「说斋恃才,颇轻晦翁,而同甫尤与说斋不相下。」同甫游台,狎一妓,欲得之,属说斋以脱籍。不遂,恨之,乃告晦翁曰:「渠谓公尚不识字,如何为监司。」晦翁衔之,遂以部内有冤狱,乞再按台。既至,说斋出迎稍迟,晦翁益以同甫之言为信,立索印,摭其罪具奏。说斋亦驰疏自辩。王鲁公淮在中书,说斋家也,晦翁疑其右之,连疏持之。孝宗以问,鲁公对曰:「秀才争闲气耳。」于是说斋之事遂解,而晦翁门下士由此并诋鲁公,非公论也。或曰:「是时台州倅高文虎谮之东莱,东莱转告晦翁。」案东莱最和平,无忮忌,且是时下世已一年矣。同甫《与晦翁书》曰:「近日台州之事,是非毁誉参半。」且言有拖泥带水之意,则似亦未尽以晦翁之所行为至当者。同甫又曰:「平生不曾说人是非,与政乃见疑相谮,真足当田光之死。」则当时盖有此疑,而同甫亟自白也。是皆失其实矣。文虎,小人之尤,殆曾出于其手。然予观晦翁所以纠先生者,忿急峻厉,如极恶大憝,而反覆于官妓严蕊一事,谓其父子踰滥,则不免近于诬抑,且伤□□□。且蕊自台移狱于越,备受箠楚,一语不承。其答狱吏云:「身为贱妓,纵与太守有滥,罪不至死,但不欲为妄言,以污君子,有死不能也。」于是岳商卿持宪节卒释之。然则先生之诬可白矣。又以在官尝刊荀、扬诸子为之罪,则亦何足见之弹事。晦翁虽大贤,于此终疑其有未尽当者。且鲁公贤者,前此固力荐晦翁之人也,至是或以家之故,稍费调停,然谓其从此因嗾郑丙、陈贾以毁道学,岂其然乎!丙、贾或以此为逢迎,鲁公岂听之﹖夷考其生平,足以白其不然也。盖先生为人,大抵特立自信,故虽以东莱、同甫,绝不过从,其简傲或有之。晦翁亦素多卞急,两贤相厄,以致参辰,不足为先生概其一生。近世好立异同者,则欲左袒先生,而过推之,皆非也。先生之书,虽不尽传,就其所传者窥之,当在良斋、止斋之下,较之水心,则稍淳,其浅深盖如此。所着曰《六经解》一百五十卷、《孝经解》一卷、《九经发题》一卷、《诸史精义》百卷、《陆宣公奏议解》十卷、《经史难答》一卷、《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八十三卷、《天文详辩》三卷、《地理详辩》三卷、《愚书》一卷、《说斋文集》四十卷,尚有《故事备要》、《辞料杂录》诸种,而其尤着者曰《帝王经世图谱》十卷。周益公曰:「此备《六经》之指趣,为百世之轨范者也。」又尝取韩子之文合于道者三十六篇,定为《韩子》二卷。

  祖望谨案: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考当时之为经制者,无若永嘉诸子,其于东莱、同甫,皆互相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而说斋独不与诸子接,孤行其教。试以艮斋、止斋、水心诸集考之,皆无往复文字。水心仅一及其姓名耳。至于东莱,既同里,又皆讲学于东阳,绝口不及之,可怪也。将无说斋素孤僻,不肯寄人篱落邪﹖梨洲先生谓:「永嘉诸子,实与先生和斋斟酌。」其说似未然也。

  愚书

  制命在君,然不可居物之先,代终在臣,然不可享功之成,故用九以无首为吉,六三以含章为正。《诗》曰:「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善,以报其上。」

  命讨天也,行之君也;威福辟也,佐之相也。恶者必惩,则奸民无盗跖之寿;善者必申,则贤士无原宪之贫。故君相不可以言命。

  人君有三畏:畏天命,畏民心,畏辅相之臣。

  大臣正君,其次谋国,其下谨身。

  正君之难,在制其欲,不窒其源,如决流何﹖不翦其根,如滋蔓何﹖

  防微消萌,力少而功多。

  位尊难安,德盛难全。

  胜人人必耻,下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以上《君臣》。)

  避世非君子之心。

  中狭常易盈,内荏常易屈。

  君子之进退,风俗之枢机也。必退绝物其俗激,必进失己其俗竞,不激不兢,以善天下之俗。

  莫神于天,以民从违;莫尊于君,以民安危。天且灵之,孰能违之;君且高之,孰能下之。

  道有兴废,民无淳漓。尧、舜至仁,不能绝天下之欲;幽、厉极暴,不能灭天下之性。以民为非古,是谓诬民;以道为不可行,是为贼道。

  迁都以复先业,何畏而犹有书﹖东征以卒图事,何恤而犹有诰﹖未恤而强之从,必有逆命而陷于罪者,圣人盖不忍焉耳。(以上《士民》。)

  为治者不可变常道,言治者不可厌常谈。

  勤固胜怠,勤而非礼则劳。俭固胜奢,俭而非礼则偪。存小节而丧大体,君子不取也。

  善为教者反诸身。(以上《治教》。)

  怯不胜勇,勇不胜敬。

  古之为兵者,教之以孝弟忠信,惟恐其不君子也。後之为兵者,教之以权谋变诈,惟恐其不小人也。

  取民之财以养兵,不如使民自养之易供也。用兵之力以卫民,不若使兵自卫之甘心也。(以上《兵财》。)

  顺命如顺亲,保性如保子,养心若养苗,驭气如驭马,防欲如防川,待物如待寇,一言蔽之曰诚。

  镜固莹,尘则昧之;水固清,风则浊之。尘去镜明,风息水止,外物不干,天性乃见。

  亲疏固有情,远近固有势,贵贱固有分。因其情,顺其势,明其分,微而草木,各得其所,是吾道之所以为异也。咈其情,逆其势,忘其分,闺门之内,有所不行,是墨氏之所以为同也。吾道之异,适以为同;墨氏之同,只以为异。

  德莫先于孝,孝莫难于保亲之所与。庶人有身,推之天子有天下,有而保之,孝莫大焉。

  阴阳之说胜,则礼经废;形相之说胜,则心术丧,录命之说胜,则人事怠。失之己,求之天,君子不由也。

  由恶近善,蓬生于麻;由善近恶,丝涅于墨。

  谓道为难,若涂若川;谓道为易,若天若渊。谓之易轻而失,谓之难畏而止。勿畏勿轻,学而已矣。

  文以明道,或以蔽道;传以通经,或以乱经;学以知性,或以汩性。说日益新,理日益昧。

  兼爱似仁,为我似义,清静寂灭似无思无为。

  莫易欺于形,莫难欺于神。形视吾外,神视吾内。(以上《道学》。)

  未有欲有,既有欲其若无;未实欲实,既实欲其若虚。

  君子不绝人之情,亦不徇人之情。

  众人徇利以犯难,贤者洁身以避害。载道以济世,而不罹其患者,惟圣人乎。(以上《圣贤》。)

  说斋文集

  自古直道之行,本于正心诚意之闲,显于举贤放佞之际。故伯益告舜,先以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继以任贤勿贰,去邪勿疑。仲虺告汤,先以不迩声色,不殖货利,继以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惟陛下防私如御寇,存公道如护元气。内察诸存心之初,勿使一毫或出于嗜好之私,而非先王之法度;外察诸用人之际,勿使一职或出于左右之誉,而咈天下之公议,傥有,则断而去之;既去,则敬而守之。(馆职备封劄子》。)

  荀卿有性恶之说,扬雄有善恶混之说,韩愈有上中下之说。性恶之说,为害尤大。世之言性恶者,皆以象藉口。吾观象之行事,适足以见性之善,不知其恶也。象之往入舜宫,郁陶之思,以伪为也,忸怩之颜,以诚发也。欺形于言,愧形于色,象之本心,固知伪之不可为也,其性岂不善哉﹖使象而性恶,则欺舜之言,居之必安,何愧之有﹖《易》言天地之情则于《咸》,言天地之道则于《恒》,至言天地之心则必于《复》。盖方群阴剥阳,而至于六阴之用事,则天地之心或几乎隐,及一阳动于下,有来复之象,则天地之心始可见。人之诱于物也,阴之剥也,俄然而复,阳之复也。象之忸怩,盖其复性之际,复则不妄,至诚之道也。善言性者,当于复观之。(《性论》。

  孟子书七篇,荀卿书二十二篇,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专以明王道,黜霸功,辟异端,息邪说,二书盖相表里。以吾观之,孟子而用,必为王者之佐,荀卿而用,不过霸者之佐,不可同日语也。王霸之异,自其外而观之,王者为仁义,霸者亦有仁义,王者有礼信,霸者亦有礼信;自其内而观之,王者之心一出于诚,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霸者之心杂出于诈,故假仁以为利,利胜而仁衰,仗义以率人,人从而义废,汤、武、桓、文由此分也。荀卿之书,若尊王而贱霸矣,乃言性则曰本恶,其善者伪也。夫善可伪,则仁义礼信何适而非伪也﹖四者既伪,何适而非霸者之心﹖吾以是知卿而用必为霸者之佐也。李斯之学,实出于卿,盖卿有以启之。或曰:「卿之言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又曰:『诚者,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卿岂不知王道之出于诚哉!」曰:「子以为诚者,自外至邪﹖将在内邪﹖性者,与生俱生,诚者,天之道,非二物也。以性为恶、,则诚当自外入。外入则伪,恶所谓诚乎﹖吾观告子先孟子不动心,又其言辩,几与孟子埒。至于以义为外,以性为犹柳,故孟子力诋之。荀卿化性起伪之说,告子之俦也。」(《荀卿论》。)

  卿谓圣人恶乱,故制礼,然则礼强人者也。恶乱故制乐,然则正声乃矫揉,而淫声乃顺其情者也。(见礼乐之末,而未揣其本,即性恶之说,吾故谓告子之流。(《读荀子礼乐二论》。)

  天下有君子,有中人,有小人,而释、老之说,皆有以中其欲。报应祸福,足以惑小人;超升解化,足以移中人;清净寂灭,足以疑君子。小人曰:「吾罪恶贯盈,饭僧可以免;吾衅戾山积,焚章可以禳。不惟此也,且可以致福以增算,吾何为而不从释、老也﹖」中人曰:「吾学释而成,可以出入死生;吾学道而成,可以长生久视。与其溷浊世,处俗尘,孰若自在而游乐国,蝉蜕而登蓬、瀛乎﹖吾何为而不从释、老也﹖」君子则曰:「吾不取其教而取其道,吾不观其外而观其内。盖其说深入乎死生性命之际,周尽乎天地鬼神之理,颇与吾《周易》合。至于披析示人,则又优于儒书,可以直造其本源,而不劳于积习。」此说一立,而释、老之害牢不可破。呜呼!小人中人既不可以道理深责,而报应祸福、超升解化之说皆诞幻诡谲,不待攻而自破。至于君子,则吾道之所赖以传,乃惑于疑似之际,荡然莫返。吁!可悲矣!生死鬼神之理,惟圣人知之。道家欲不死,佛家欲无生,皆未之知也。圣人明幽明之故,原始反终,知死生之说,精气游魂,知鬼神之情状,然不谆谆以告人,虑学者之不能无惑也,故子路问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盖以事人所以事神,知生所以知死,不欲子路舍其常行而他求也。学者不求之《易》、《论语》之闲,而轻受愚夫之诳。平时高谈,则曰:「吾学有所悟。」及遇利害事,不能毫厘,往往易其所守,几不能自立,乃曰:「吾学出世法,求其死而不亡者。」噫!亦惑矣!昔孟子比杨、墨以禽兽,为其似是而非。今释、老者,为己则一毛不拔,责人则摩顶放踵,是兼扬、墨而为之,其为禽兽也大矣!(《释老论》。)

  圣人之传道必以心,其端则始于至诚力学。後世求其说而不得,流入释、老。以为道者当超诣顿解,径进于圣人之域,相与用心不可测度之地,而学问修为之功几于尽废,捕风捉影,卒无分毫之得。曰:「吾之学,心学也。」内以欺己,外以欺人。(《颜曾论》。)

  谢山《唐说斋文钞序》曰:「唐台州说斋以经术史学负重名,于乾、淳闲,自为朱子所纠,互相奏论,其力卒不胜朱子,而遂为世所訾。方乾、淳之学初起,说斋典《礼经》制本,与东莱、止斋齐名。其後浙东儒者绝口不及,盖以其公事得罪宪府,而要人为之左袒者,遂以伪学诋朱子,并其师友渊源而毁之,固宜诸公之割席。而要人之所以为说斋者,适以累之,可以为天下後世之任爱憎者戒也。详考台州之案,其为朱子所纠,未必尽枉。说斋之不能检束子弟,固无以自解于君子。然弹文事状多端,而以牧守刻荀、扬、王、韩四书,未为伤廉,其中或尚有可原者,况是时之官,非一跌不可复振者也。说斋既被放,杜门着书以老,则其人非求富贵者,不可以一偏遽废之,是吾长于善善之心也。予少时未见说见说斋之文,但从深宁《困学纪闻》得其所引之言,皆有关于经世之学。深宁私淑于朱子者也,而津津如此,则已见昔人之有同心。说斋着书,自《六经解》而下,共三百六十卷,《文集》又四十卷,今皆求之不可得。近于《永乐大典》中得其文若干首,诗若干首,钞而编之,以备南宋一家之言。因为论其人之本末,或谓「说斋自矜其博,常诋朱子不识一字,故朱子劾之」;或又言「说斋不肯与同甫相下,同甫构之于朱子」,此皆小人之言,最为可恶。要之,说斋之被纠,所当存而不论,而其言有可釆者,即令朱子复起,或亦以予言为然也。

  ◆说斋学侣

  教授唐先生仲温

  主簿唐先生仲义(合传。)

  唐仲温、仲义,金华人,皆说斋之兄也。自其父侍御尧封以及说斋,皆绍兴名进士,家庭之闲,日相师授。仲温,饶州教授。仲义,乐平主簿。(参苏平仲说。)

  ◆说斋门人

  傅杏溪先生寅(附子大东、大原。)

  傅寅,字同叔,义鸟人也,学者称为杏溪先生。自少神骨清耸,于经史百家悉能成诵。比长,益求异书读之。说斋唐先生讲学于东阳吴葵之家,先生之中表,因从之质疑问难,皆有授据可反复。说斋喜曰:「吾益友也。」及闻其升陑分陕之说,语门人曰:「职方舆地,尽在同叔腹中矣。」先生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世儒置而不讲者,靡不研究根穴,订其■谬,资取甚博,参验甚精。每事各为一图,号曰群书百考。大愚吕先生见其《禹贡图》曰:「是书可为集先儒之大成矣。」尝延之丽泽书院中,列坐诸生,揭其图,使申言之,且曰:「以所能者,教人所不能者。理之所在,初无彼此。」诸生弗以门户之见耻受教也,先生亦乐为之尽。时人服大愚之善下,而益叹先生之学之邃也。尝举文中子之说「人不里居,地不井授,终为苟道」,反覆太息,谓「《周礼》,太平之书。于时九等授田,家给人足,泉府之设,特以备凶荒,原非常用。况是书体有本末,用有先後,若大纲不举,而独行所谓国服为息者,是犹取名方中百品之一而服之,及其害人,则曰为是方者,固名医也。熙宁诸贤,但知力攻青苗,而未知以此折之,是以不足以诎其说」。故先生之书,于成周制产分郊、作贡授赋之说尤详。尝游江、淮,纵观六朝故,南北形胜,证诸史牒,而得其成败兴衰之故,历历如指诸掌。然自经制事功之学起,说者病其疏于践履,而先生之教人,则谓下学上达,各有次第,举而措之,尤非可以一蹴语者。故其教人必先以《小学》,授以《曲礼》、《内则》、《少仪》、《乡党》诸篇,使其日用之闲,与义理相发明,而知道之与器未尝相离也。先生精于古今军制,而从未尝教人读兵书,曰:「胸中无《论语》、《孟子》为之权衡,遽闻谲诈之言,则先入者为主,害心术矣。」盖其所以学与所以教者如此。家居,非公事不至官府。长吏之贤者,或造而问政,则盖言无隐。人有隐被其赐者,而未尝泄也。所与交游,其官至执政,或台谏,则不复与之通问。州里有事,以身任之而不辞。里中与马师文、孙居敬最相契。永嘉戴少望闻其名,执贽愿交。大愚之登朝也,累以先生之学行为言。黄文叔与彭止堂辈争欲荐之,或言先生必不可屈,乃止。其後馆于黄商伯之家最久,宾主之闲,日以义利相箴切,不为无益之语。先生既不仕,无录,又不屑治生产,商伯持浙西庾节,遗以钱五十万,先生悉散于宗族邻里,无所留。晚益贫,太守孟猷闻而叹曰:「不可使贤者饥饿于我土地。」乃捐俸以倡,诸好义者为买田筑室于东阳之泉村。党祸既作,先生杜门不出。其诗闲远古淡,有渊明、康节风。初,说斋以其学孤行,于东莱亦绝不通问。叶秀发、朱质虽以吕氏弟子来学于唐,而其统未合。朱子则互相纠奏,至先生始和斋斟酌,无复乖刺。先生诸子,大东承其家学,敦悫有父风,而大原从慈湖杨先生游,从子定学于朱门。一家之中,旁搜博采,不名一师。

  主簿吴先生葵

  吴葵,字景阳,其家以赀雄于东阳,与郭氏埒。郭氏有西园、南湖、石洞三书院,招延吕成公、薛象先之徒,教授子弟,而吴氏亦有安田书院,初则徐天民主之,已而唐说斋主之,皆携弟子百余人以至,远近惊愕。先生既从名师俦经汇史,尤好游,短棹独往,一览数州。叶水心仕江、淮闲,先生游辄过之。水心为之饭,问其所为,笑而不答。杏溪先生傅寅者,说斋上座弟子,而先生之外弟也,忘年事之如师。杏溪家贫,先生为之纪理其家,相与终身,不失尺寸。淳熙大荒,匝其居数十里,皆其所养生而送死也。累官通山县簿,有声,民皆化之。摄大冶县,以德导民,大治。监利济局,叹曰:「吾本无仕进意,今老矣。」遂奉祠卒。水心为志其墓。

  知军叶先生秀发

  侍郎朱先生质(并见《丽泽诸儒学案》。)

  直言张荃翁先生端义(别见《慈湖学案》。)

  正言金先生式

  金式,字元度,金华人,从说斋游。淳熙十一年进士,以右正言终。在官三十年,清贫如一日。巩丰状其行,谓「金华之人杰。」(参《嘉靖金华志》。)

  ◆杏溪家学(说斋再传。)

  傅先生定

  傅定,字敬子,杏溪先生兄子。杏溪自程其子姓于学,严而有节。晚乃遣先生远之建安,受业文公之门。文公集中有《与傅敬子书》,即其人也。参《柳待制集》。

  (云濠谨案:黄晋卿记杏溪祠堂,言「先生受业朱门,得其微言奥旨,归与诸弟共讲」云。)

  ◆杏溪门人

  进士傅先生芷

  傅芷,字升可,义乌人也。淳熙五年进士,精于经史之学,为杏溪上弟子,从游之士极盛。未仕而卒。所着有《南园诗文集》二十卷、《南园讲录》。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