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82卷 卷八十二 北山四先生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北山四先生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北山四先生学案表
何基 子钦
(父伯。) (从子)凤 (子)宗诚
(勉斋门人。) (子)宗映
(晦翁、清江再 (子)宗瑞(并见《白云门人》。)
传。) 王柏 (弟)相
(族子)侃(见上《北山门人》。)
(族子)佖
(从孙)瑊 (子)绍孙 (孙)闲
(孙)闰
(孙)誾
(孙)闶
(子)云龙
金履祥(见上北山门人。)
王贲
车若水(别见《南湖学案》。)
周敬孙 (子)仁荣 周润祖
泰不华
朱嗣寿
(紫岩讲友。)
陶凯
杨珏 周仁荣(见上《子高家学》。)
孟梦恂
陈天瑞 周仁荣(见上《子高家学》。)
孟梦恂(见上《简斋门人》。)
黄超然
朱致中
薛松年
张 杨刚中 (子)翮
夹谷之奇
闻人诜 (子)梦吉 吴履
宋濂(子)璲
方孝孺
(详见《明儒学案》)
唐以仁
(子)光祖
胡仕宁
樊万
盛象翁 陈德永(见下《弦斋门人》。)
林弦斋 陈德永 朱右
(附师李五峰)
张明卿
(附师邵素心。)
赵宏伟
(导江讲友。)
张莘夫 (子)明卿(见上《弦斋门人》。)
(弦斋同调。) 邓文原 王守诚
(别见《草庐学案》。)
牟楷
(鲁斋续传。)
陈绍夫
(静正同调。)
汪开之
倪公晦
倪公度
倪公武
张润之
王侃
季镛
吴梅
金履祥 许谦 (子)元
(子)亨
范祖干 邢沂 (子)旭
汪与立
刘名叔
李国凤
叶仪 何寿朋
许元(见上《白云家学》。)
许亨(见上《白云家学》。)
敬俨
(从祖铉。)
唐怀德
揭傒斯(别见《双峰学案》。)
朱公迁(别见《双峰学案》。)
欧阳玄
(附师张贯之。)
方用
苏友龙 (子)伯衡
胡翰
朱震亨
王余庆
吕洙
吕权
吕机
李唐 (子)希明
卫富益 沈梦麟
黄彝
郑忠
戚崇僧
朱同善
刘涓
李裕
李序
蒋元 (子)允升
(别见《沧洲诸 儒学案》。)
楼巨卿
赵子渐
张匡敬
(大父衍。)
(父士善。)
马道贯
江孚
江起
王麟 (子)延龄
合刺不花
何宗诚
何宗映
何宗瑞
方麟
李亦 蒋允升
(别见《沧洲诸儒学 案》。)
郑谧
(范、叶学侣。)
郭子昭
柳贯 宋濂(见下《凝熙门人》。)
郑涛
戴良 李孝谦
(父仕开。)
李悌谦
李忠谦
唐辕(别见《慈湖学案》。)
杨璲
(附兄琰)
(弟瑀。)
卫富益(见下《白云门人》。)
唐良骥
张枢
吴师道 (子)沈
(并白云学侣。) 胡翰(见上《白云门人》。)
诸葛伯衡
徐原
赵宏伟
(白云同调。)
金麟
张必大
童偕
童俱
余泽
潘墀
(鲁斋学侣。)
何南坡
叶由庚(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并北山学侣。)
方熔 逢辰 (玄孙)道叡(别见《慈湖学案》。)
(朱学续传。) 魏新之
邵桂士
汪斗建 (子)汝懋(别见《慈湖学案》。)
孙潼发
袁易
(并石川讲友。)
于逢扳
(族孙)一夔
蒋沐 (孙)元(见上《白云门人》。)
(蛟峰同调。)
----
北山四先生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勉斋之传,得金华而益昌。说者谓北山绝似和靖,鲁斋绝似上蔡,而金文安公尤为明体达用之儒,浙学之中兴也。述《北山四先生学案》。(梓材案:是卷梨洲本称《金华学案》,谢山《序录》始称《北山四先生学案》。又案:方蛟峰父子亦讲朱学者,其派附此。)
◆勉斋门人(朱、刘再传。)
文定何北山先生基(父伯。)
何基,字子恭,金华人。父伯,丞临川,而黄勉斋干知其县事,伯使二子师事之。勉斋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先生悚惕受命。于是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义理之自通,未尝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凡所读书,朱墨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杨与立深推服之。先生未尝开门授徒,闻而来学者亦未尝立题目作话头。王鲁斋柏登其门,先生举胡五峰之言曰:「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间。」先生有文集三十卷,其间与鲁斋问辩者十八卷,盖一事而至十余往复,先生终不变其说也。景定五年,添差婺州学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不出。卒,年八十一,諡文定。居金华山北,人称北山先生。
何文定语
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後已。
读诗别是一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後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
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有不约而符者:敬五事则明明德也,厚八政@则新民也,建皇极则止至善也;至于皇极,有休徵而无咎徵,有仁寿而无鄙殀,则中和位育之应,皇极之极功也。
读《易》者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净其心,玩精微之理,沈深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究其义理。
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议论,有欲为後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
《四书》当以《集注》为主,而以《语录》辅翼之。《语录》既出众手,不无失真,当以《集注》之精微,折衷《语录》之疏密,以《语录》之详明,发挥《集注》之曲折。
宗羲案:北山之宗旨,熟读《四书》而已。北山晚年之论曰:「《集注》义理自足,若添入诸家语,反觉缓散。」盖自嘉定以来,党禁既开,人各以朱子之学为进取之具,天乐浅而世好深,所就日下,而剽掠见闻以欺世盗名者,尤不足数。北山介然独立,于同门宿学,犹不满意,曰「恨某早衰,不能如若人强健,应聘讲,第恐无益于人,而徒勤道路耳。然则,若人者,皆不熟读《四书》之故也。」北山确守师说,可谓有汉儒之风焉。
百家谨案:勉斋之学,既传北山,而广信饶双峰亦高弟也。双峰之後,有吴中行、朱公迁亦铮铮一时。然再传即不振。而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是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
◆北山学侣
漕元何南坡先生□
何南坡,北山先生之兄也。尝举漕元,与北山同师黄勉斋。其卒也,金仁山履祥偕张必大、童偕、金麟、余泽、童俱等祭之曰:「考亭、洙泗,勉斋、曾颜,公与叔子,俱亲其传。始侍宦游,临川之浒,父师同寅,伯仲步武。终焉退老,磐溪之滨,颀颀两公,翼翼典刑。勉斋遗言,被于後进,实公始传,叔子订定。公举计台,卒隐丘林,叔子特诏,亦辞执经。叔子云亡,公乃恸闷,曾是信宿,相继而殒。孰无兄弟,惟公怡怡,孰无生死,惟公同归。师学匪殊,埙箎一律,清风不孤,夷、齐双骨。峨峨北山,道脉攸传,有公之兄,允为二难。我登师门,并获趋拜,教语温良,重重燕赉。昔登公门,乃玉乃金,今登公堂,乃联铭旌。令德寿终,于公奚憾,仪刑俱隔,兹之永叹。」(参《金仁山集》。)
叶通斋先生由庚(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朱学续传
奉直方先生熔
方熔,字伯冶,淳安人。少以词章名,两魁郡试。後弃去,尽心圣贤知行之学。每曰:「人与天地对立者,文艺云乎哉!」日训诸子,所讲明必以穷理尽性为先,至于应事接物,则以持敬实践为功。其教不言而躬行,不见其有的然之,而家庭日用起居无非六经之道。暨二子逢辰、逢振前後登第,乃曰:「吾昔以为不足为者,今吾儿为之,尔曹勿谓足也。」二子及第,後授宣教郎,历官奉直大夫、两淮制置司参谋官。(参《两浙名贤录》。)
◆北山家学(朱、刘三传。)
何先生钦
何钦,文定公基之子也。与王成斋以风流文雅相尚,为忘年交。(参《王忠文集》。)
何遯山先生凤
何凤,字天仪,号遯山翁,文定公之群从子也。潜溪称其言论风范,可以冠冕风俗。(参《宋文宪集》。)
何先生宗诚
何先生宗映
何先生宗瑞(并见《白云门人》。)
◆北山门人
文宪王鲁斋先生柏
王柏,字会之,金华人。(云濠案:先生之祖师愈,为龟山弟子。父瀚,东莱弟子。)少慕诸葛孔明,自号长啸。年踰三十,与其友汪开之同读《四书》,取《论》、《孟》集义,别以铅黄朱墨,求朱子去取之意。以黄勉斋《通释》尚缺答问,乃约《语录》精要足之,名之曰《通旨》。一日读「居处恭,执事敬」章,惕然曰:「长啸非持敬之道。」更以鲁斋。已遇杨与立,告以何北山基学于黄勉斋干,得朱氏之传,即往从之。北山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自是发愤奋励,读书精密,标抹点检,旨趣自见,谓:「古人左图右书,後世图学几绝。」作《研几》七十余图,又作《敬斋箴图》。以日用从事,夙兴见庙。闭 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来学者众,其教必先之以《大学》。蔡杭、杨栋守婺,赵景纬守台,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理宗崩,率诸生制服临于郡。咸淳十年卒,年七十有八。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諡文宪。(云濠案:《四库书目》收录先生《书疑》九卷、《诗疑》二卷、《诗目》四卷。)
鲁斋要语
三代以下所甚急者,富国强兵而已。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而儒者不屑为。夫理财而不用儒者,其害不可胜言矣。
世衰道微,学绝教舛,士气不振,风俗不淑,以士大夫体不立而急于用,借济时行道之言,以盖其富贵利欲之私心。
(梓材谨案:此下有二条,一移入《濂溪学案》,一移入《南湖学案》。)
苏氏以为,管仲智有余而德不足,亦过矣。当是之时,利欲汩没,人心已亡,其所谓知,亦即知得利欲一路,而于天理民彝,未尝知也。愚方病其不足,安得谓之有余!
陈恒弑其君,苏氏谓:「齐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是以战国纵横之士待圣人也。圣人以大义告其君,岂以利害动其听哉!
寻乐之说,似觉求上达之意多,于下学之意少。窃谓,苟无下学之功,决无上达之理。朱子于此一段公案,固曰:「学者但当从事于博文约礼,以至于欲罢不能,而既竭吾才,则庶乎有以得之。」吁!此千古不易之教,而传之无弊者也。
孟子之所谓自得,欲自然得于深造之余,而无强探力索之病,非有脱落先儒之说,必有超然独立之见也。举世误认自得之意,纷纷新奇之论,为害不少。且《集注》之书,虽曰开示後学为甚明,其间包含无穷之味,盖深求之于言意之内,尚未能得其彷佛,而欲求于言意之外乎﹖修道,指其当行之路也。明诚,指其当知之路也。知而後能行,行固不先于知也。
原其继善成性之初,理与气未尝相离也。推其极本穷源之义,理与气不可相杂也。于不可相杂之中,要见未尝相离之实;于未尝相离之中,要知其不可相杂之意,方谓纯粹峻洁,不悖厥旨。夫气者,性之所寄也;性者,气之所体也。舜之命禹曰人心,曰道心,此分理气而并言。《汤诰》曰降衷,刘子曰受中,此于性中独提理言,所谓性即理也。告子曰食色,曰生之谓性,此于性中独提气言,故曰不识性也。子思曰天命,则理气混然在中;曰喜怒哀乐,本乎气者也,特以其未发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此气而合理也。发而中节,亦气也,有理以帅乎其中,故发而能中节矣。古今之远,四海之大,人生消息变化之无穷,推其所以相生相克者,止于五行。五行,气也。五行之神,则仁义礼智之性也。性即天赋之理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常理也。君子修之亦有时而不吉,小人悖之亦有时而不凶,此非常理也,变也。气之不齐也,故气有时而变,理则一定而不可易。学者当循其常而安其变,秉其彝而御其气,使理常为主,而气常听命焉,虽富贵贫贱夭寿之不同,而仁义礼智之在我者皆不得而泯,此自昔圣贤教人之要法。
自伏羲则《河图》,推一阴一阳之义,画出奇耦,皆因自然之势而生八卦。文王则《河图》,却因已定之卦,推其交合,乃求未画之图而《易》位置。《河图》者,先後天之宗祖乎!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洛书》之数四十有五,而《洪范》之经,推其事五十有五,与《河图》之数不期而暗合。箕子之传,又推而倍大衍之数。《洪范》者,经传之宗祖乎!
《洛书》之所以则《河图》者,何也﹖《洛书》以《河图》生成之数并位,此其大意也。以二四易置于东南,以七九易置于西北,此其妙机也。惟如是而後纵横相对皆十,于是阳居正而阴居偏矣。後天之所以则《河图》者,《河图》是逐位奇耦之交,後天是统体奇耦之交,惟四生数不动,以四成数而下上之,则耦在上而奇在下矣。「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洪范》也;「五皇极」以下六十四字,皇极经也。此帝王相传之大训,非箕子之言也。《洪范》五皇极居中,一六、二七、三八、四九相并,有并义焉;一九、三七、二八、四六相对,有对义焉。箕子所陈,事徵相感,举一隅也;今三从一衡取义,亦举一隅焉。
《诗》三百五篇,岂尽夫子之旧﹖汉初诸儒,各出所记足之。夫子所删,容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者。乃以《二南》各十有二篇,两两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于《王风》,而削去《野有死》。郑、淫奔诸诗,皆所当删也。
杜征南注:「隐公之元年,周王之正月。」明白有典矣。岂有鲁国之史,不用周正,而用夏正﹖是不奉正朔也。圣人义精理明,无其位而辄改正朔,悖莫甚焉。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四时之序常违,圣人欲行夏之时,正以此也。先儒谓周正非春,是矣。谓假天时以立义,则非也。谓以周正记事,无位不敢自专,是矣。谓以夏时冠月为垂法後世,则非也。
《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而不可为目。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移为附录于後。)
百家谨案:鲁斋之宗信紫阳,可谓笃矣,而于《大学》则以为格致之传不亡,无待于补;于《中庸》则以为《汉志》有《中庸说》二篇,当分诚明以下别为一篇,于《太极图说》则以为无极一句当就图上说,不以无极为无形、太极为有理也;其于《诗》、《书》,莫不有所更定,岂有心与紫阳异哉!欧阳子曰:「经非一世之书,传之谬,非一人之失,刊正补缉,非一人之能也。学者各极其所见,而明者择焉,以俟圣人之复生也。後世之宗紫阳者,不能入郛廓,宁守注而背经,而昧其所以为说,苟有一言之异,则以为攻紫阳矣。然则,鲁斋亦攻紫阳者乎﹖甚矣,今人之不学也!」
朋友服议
咸淳戊辰腊月十有九夜,承北山何先生之讣。次早,排关往哭之。既敛,仆虽以深衣入哭,隐之于心,疑所服之未称也。自吾夫子之丧,门人不立正服,乃以义起,若丧父,而为心丧。程子曰:「师可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若颜、闵之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功若君父,并其次各有浅深,称其情而已。」仆于北山受教为甚深,岂可自同于流俗!因思《仪礼》《丧服》、有「朋友麻」三字,岂非朋友之服乎﹖郑康成云:「朋友虽无亲,有同道之恩,相为服加絰带。」又曰:「士以缌麻为丧服,其吊服则疑衰。」疑之为言拟也,缌麻之布十五升,疑衰十四升,即白麻深衣,拟于吉物也。盖缌衰,服之至轻者也,他无服矣,止有吊服,所以拟之注云:「吊服加麻,其师与朋友同,既葬,除之。」疏云:「以白布深衣,庶人之常服,又尊卑未成服以前服之,故庶人得为吊服。」素冠吉履无絇。其吊服图云:「庶人吊服,素委貌白布深衣。士朋友相为服吊,服加麻。加麻者,即加缌之絰带,是为疑衰。」或曰:「深衣,吉服也,而可为吊服乎﹖」仆曰:「注固已云,拟于吉服也,况非正为吊服。亲疾病时,男女改服,注云:『庶人服深衣。』又曰:『子为父斩衰。尸既袭,衣十五升布深衣,扱上衽,徒跣,交手哭。』是孝子未成服,亦服深衣也。」或者又曰:「安知深衣为吊服,又为麻纯乎﹖」仆曰:「纯之以釆者曰深衣;纯之以麻者曰麻衣;纯之以素者曰长衣;以釆缘之,袖长在外,则曰中衣,又各自有名,不可乱也。」或又曰:「子创为此服,岂不惊世骇俗﹖人将指为怪民矣。」仆曰:「以深衣为吊服,乡闾亦行之,但未有麻耳。是服也,勉斋黄先生考之为至详。其书进之于朝,藏于秘省,板行天下, 非一家之私书也,遵而行之,岂得为过!」仆于北山成服日,服深衣,加絰带,冠加丝武,即素委貌,覆以白巾,见者未尝以为怪。越数日,通斋叶仲成父来吊,仆问:「昔日毅斋之丧,门人何服﹖」曰:「初遭丧时,朋友以襴,仆加布带。」其後共考《仪礼》,至葬时,方以深衣加絰带。仆于是释然知无其戾于礼也,故作《朋友服议》。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劄记》有「鲁斋经说补」五字,盖其稿未全。)
附录
理宗时,讲官徐侨请锡命《论语》为鲁经,有诏奉行,时议迂之而止。先生以为,圣人言行,万世大经,曰语曰子,顾不得与帝王之书并,可乎!乃为《鲁经章句》,以《大学》、《中庸》、《孟子》为之传。
汪先生开之
汪开之,字元思,金华人,东莱弟子独善之孙也。居贫力学,与鲁斋为友,鲁斋称其「坚砺勇往,能自拔于困苦之中。予为为己之学,实开端于元思」云。先生尝自着贫约曰:「不衣绢帛,不食夜饭,不雇仆从,不妄收买,不趁人情,不作杂书,不转假借,不转恳事,不为妄费,不借人物。」凡十条。其卒也,鲁斋率朋友敛之,又请于北山为铭其墓。(参《金华府志》。)
(梓材谨案:吴礼部正传《跋固穷集》云:「元思力学忍贫,为贫约,指心以誓。其友胡潜类聚圣贤处贫言行为《固穷集》赠之,元思以贫约附焉,质于北山何先生,愈励其操。」据此,则先生尝及北山之门矣。)
干办倪先生公晦
倪先生公度(合传。)
倪先生公武(合传。)
倪公晦,字孟阳,金华人。鲁斋称其迁善改过,专志于下学。仕至转运司干办公事,清廉介直。所着有《周易管窥》。先生之兄公度,字孟容;公武,字孟德,皆受业何氏,时称箕谷三倪。孟德有《风雅质疑》、《六书本义》。(修。)
张思诚先生润之
张润之,字伯诚,兰溪人,号思诚子。从北山学,余三十年,尽得其要。北山辑《敬思录》,发挥未就,金仁山履祥续成之,每条必质于先生而後定。北山之葬也,先生为定士礼,不用品官之仪,以成其志。仁山曰:「思诚子于朱门为嫡孙行,端平、淳佑,文献灵光,值乱处约,蔬薪不继,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至或靳之,不以为浼,冰雪中孤松也。」许白云谦亦曰:「先生天机骏利,襟度融朗,有浴沂咏归气象。」先生长于仁山二十年,与鲁斋为学侣,仁山视以前辈,称之为丈,而平居商略讨论,情好最密,他人不及。鲁斋为北山成服,用古礼,先生不以为然,独不赴。仁山曰:「张丈之言,自可以为朋友之纠弹也。」
王立斋先生侃
王侃,字刚仲,金华人,文定公淮之孙也。初从撝堂刘氏,卒业北山,与族父鲁斋自为师友。有《立斋集》。蔡枢密久轩,其契友也。(补。)
知州季先生镛
季镛,龙泉人。尝登北山之门。
(云濠谨案:《万姓统谱》载,先生字伯韶,括苍人。淳佑十三年,知睦州。时岁饥,先生既至,虚己问俗,首蠲私茶十六,力请于朝,宽京府榷籴之令,发廪分赈,顿之四明观,民乐安生。)
县尉吴先生梅
吴梅,字仁伯,丽水人。从北山游。咸淳进士,官浦江、钱塘尉。见《括苍汇记。》
文安金仁山先生履祥
金履祥,字吉父,兰溪人。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已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鲁斋,从登何北山之门。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勿受。宋季,国势阽危,任事者束手罔措,先生独进奇策,请以舟师由海道直趋燕、蓟,俾捣虚牵制,以解襄、樊之围。其叙洋岛险易,历历有据。时不能用。宋亡,屏舍金华山中,视世故泊如也。北山、鲁斋之丧,先生率其同门之士,以义制服,观者始知师弟子之礼。当时议者谓北山之清介纯实似和靖,鲁斋之高明刚正似上蔡,先生则兼得之二氏,而并充于一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称为仁山先生。諡曰文安。所着《通监前编》二十卷、《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修。云濠案:《四库书目》称先生《尚书注》十二卷,今存二卷,又《仁山集》六卷。)
百家谨案:仁山有《论孟考证》,发朱子之所未发,多所抵牾。其所以抵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朱子岂好同而恶异者哉!世为科举之学者,于朱子之言,未尝不锱铢以求合也。乃学术之传,在此而不在彼,可以憬然悟矣。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劄记》有「仁山先生经说补」七字,而稿亦未全。姑录讲义数篇于左。)
复其见天地之心讲义
程子曰:「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万类散殊,品物形着。圣人作《易》,所以体天地之撰,而夫子赞《易》,独于《复》之一卦系之曰:「《复》其见天地之心。」夫以卦而论,则卦之六十有四,爻之三百八十有奇,皆天地之心所寓也;以时而论,则春生夏长,万宝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之心所为也,而圣人谓天地之心独于《复》有见焉。盖六十四卦,固天地之用,不难见也,惟《复》乃见天地之心;春敷夏长,万物生成,皆天地之,不难见也,惟《复》乃见天地之心。夫所谓天地之心者,何也﹖仁也,生生之道也,语其象则复卦一爻是也。夫当穷冬之时,五阴在上,天地闭塞,寒气用事,风霜严凝,雨雪交作,万物肃杀之极,天地之间,若已绝无生息,而一阳之仁,乃已潜回于地中。吁,此天地生生之所以为化生万物之初乎!异时生气磅礡,品物流行,皆从此中出,故程子谓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盖其仁意浑然,而万化之全美已具,生气闇然,而一毫之形未呈,此其所以为天地之心,而造化之端,生物之始也与!故邵子《冬至吟》有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夫淡者味之本,为醪为醴,皆从此生。希者声之真,翕如纯如,皆从此变。而又终之曰:「此言如不信,更 请问包牺。」愚谓此一爻象天地之心,乃伏羲画卦之始。今人但见六十四卦更互交错,却不知孔子独于《复》之一阳赞之,曰「天地之心」,何也﹖此一阳爻,正是伏羲画卦之始也。邵子见此意本于先天一图,所谓天根者也,盖有生生之心,是以有天地生生之用。伏羲画卦,先从天地之心画起,故先画一阳爻,以其相生于是而有耦,又乘之而为四象,又乘之而为八卦,又乘之而为六十四卦,皆一画之生,而此心之用也。此一道理,直看则此一阳六十四卦之始,是为天地生生之心,《太极图说》见之;横看则卦气《剥》为纯《坤》,天地生物,若已尽矣,而一阳又复,是为天地不穷之心,《先天图》见之。程子又曰:「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夫《复卦》,一阳在下,便是动之端。先儒如王弼辈乃解为动在于地是为静,见天地之心,盖看卦象不明,所以看道理不出,大抵才说静时,便是死杀,是固亦天地之,如何见天地之心!惟于极静之中,而乃有动之端焉,是乃天地之心也。然以理而论,则静不足以见天地之心,而动之端乃见天地之心;以人心而论,则动不能见天地之心,而静可以见天地之心。何则﹖人之所以失其良心,迷此仁性,而终不能见天地之心者,盖其欲动情胜,而常失之于动也。夫物之感人无穷,人之好恶无节,此心所存,逐物而动,则飞扬升降,幻贸驱驰,安能体认义理,充养仁心﹖其于天地之心,惘然莫知也。故学者亦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後可以玩索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见天地之心。所以《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记》「仲冬之月」亦曰:「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凡此无非说静之工夫。虽曰古人如此,凡以养此阳气之微,然古人所以见得道理分明,保得人心全固,亦是以此工夫得之。故静之工夫,古人以此养阳气之微,学者当以此观义理之妙,则天地之心,岂不跃然而可见哉!故尝谓:「有天道之复,有吾心之复。」天道之复,前所说是也;吾心之复,则凡善念之动是也。盖四端之心,无时不发,而就中恻隐之心最先且最多,此正天地之心在吾心者。大抵人虽日营营于人欲之中,孰无一线天理之萌,此即吾心之复也,人自不察,亦自不充耳。 所以不察不充,正由汩于动而不能静之故。学者须是于此下耐静工夫,察此一念天理之复,充此所复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学以广之,力行以践之,古人求仁之功,盖得诸此。然则,茂对天时之复,以反求吾心之复,惟诸君勉之。是知复者,特此心之初耳。既复之後,无以长养之,则复失矣。朱子所谓复而不固,则屡失屡复者也。自天地之有此复也,日长日盛,进而为《临》,又进而为《泰》,又进而为《大壮》,又进而为《夬》,又进而为纯《乾》矣。人心之有是复也,亦必日增日长,进而为《临》之大,为《泰》之通,又进而《大壮》之动以天,《夬》之刚决,《乾》之不息,而与天合德焉。此又《复》之之後工夫也。又况凡事莫不有复,如学宫既废而新,则为学校之复;纲常既晦而明,则为世道之复;国家既危而安,则为国势之复。贤卿帅出镇大邦,作兴学校,崇建明伦之堂,此学校之复也。纲常既废而复明,国势阽危而复振,在诸君子必有得于《复》之义而充《复》之功用者,幸不废焉。
孟子性命章讲义
「性也」之性,是气质之性;「有性焉」之性,是天地之性,此固不待言。惟二命字难分。「有命焉」之命一节,是气之理;「命也」之命一节,是理之气。何以谓气之理﹖是就气上说,而理亦在于其中,为之品节限制。何以谓理之气﹖是就理上说,而气却在于其中,有清浊厚薄之不同。盖理气未始相离。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然理则一,而气则有清浊厚薄之不同,所以在人便有智愚贤否、贵贱贫富之异,而理固无一而不在焉,此皆所谓命也。但「命也」之命,自其清浊厚薄者言之,则全属气;「有命焉」之命,自其贫富贵贱之分限言之,则便属理。「命也」之命在前,「有命焉」之命在後,然方其清浊厚薄,便自有贫富贵贱;才有贫富贵贱,便自有上下品节,所以总谓之命。但其上一截清浊厚薄全属气,到贫贱富贵各有品节则属理,此两命字所以同、所以异者如此。
仁义五者,非命也,到得所值不同,则命也。故程子、朱子当初于此五者之命,见其说不去,却把命也推上去说,清浊厚薄所值不同,以补其语意,此说尽之矣。五者之命,程子清浊厚薄之说尽之。夫清浊厚薄气也,而清浊发于所知,厚薄发于所值。自其清者言之,则仁之于父子也自至,义之于君臣也自尽,礼之于宾主也自节,智自能辨贤否,圣人自能合乎天道;自其浊者言之,则于父子而仁有所窒,于君臣而义有未充,于宾主而礼有未合,于贤否而智有所昏,于天道固不能如圣人之自然合,此命之有清浊也。自其厚者言之,则为父而得其子之孝,为子而得其父之慈,为君而得其臣之忠,为臣而遇其君之敬,宾主之相得,贤否之会避,圣人而得位得禄、得名得寿;自其薄者言之,则子孝而有瞽瞍之父,父慈而有朱、均之子,君贤而有管、蔡之臣,臣忠而有龙逢、比干之戮,为主而晋侯见弱于齐,为宾而鲁君不礼于楚,以言乎智,则晏婴而不知仲尼,以言乎圣与天道,而孔子不得位,此命之厚薄也。气化流行,纷纶错糅,化生人物,随处不同,或清或浊,或厚或薄,四者相经相纬,相糅相杂,而发于心,验于身,遇于事,各有不同者,清者生知安行,而浊者则反是,厚者气数遇合,而薄者则不同,此所以谓之命也。程子发此四字,或问兼存两说,尝以是质之何先生矣,先生曰:「然。」故笔之。「目之于色也」以下五句,是气质自然之欲,故断之曰性也,此是顺结;「仁之于父子也」以下五句,此是人心自然之理,乃结之曰命也,此却反结。何邪﹖曰:「目之于色五事,是就人身言,仁之于父子五事,是就人事言,则所处所遇,自是有不同,故曰命。然人以前五者在人身为性,而求必得之,故孟子指出天分,谓各有限制之不同,故曰「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人以後五者在人事为命,而不求尽,故孟子指出源头,谓本有义理之不异,故曰「有性焉,君子不谓命」。谓之君子不谓性,则知一谓之性者,世人之言也;谓之君子不谓命,则知一谓之命者,亦世人之言也,故朱子有世人之说。履祥又闻之王先生曰:「《孟子》後断命也一句,是歇後语。」
金先生麟
金麟。
(梓材谨案:先生为仁山先生弟。见《仁山文集》。县学立纯孝公祠,子孙奉安祝文,盖皆纯孝曾孙也。)
张先生必大
张必大。
童先生偕
童先生俱
童偕。童俱。
余先生泽
余泽。
(梓材谨案:以上五先生,皆北山门人。见金仁山所作北山与其兄南坡祭文。)
◆鲁斋学侣
修撰潘介岩先生墀
潘墀,字经,一字介岩,金华人,鲁斋之学侣也。尝以李贯之所编《朱子语类》,专取其《论语》,补其不备,别为《论语语类》行世。官至秘书修撰。(补。)
奉直家学
尚书方蛟峰先生逢辰
方逢辰,字君锡,淳安人也。学者称为蛟峰先生。元名梦魁,淳佑九年进士第一,御笔特赐改名。尚未授官,适二御史以忤郑清之去国,已而雷震,先生上书曰:「伏御笔,以雷发非时,避殿减膳恤刑,而独无求言一条,天下怪之。以庙堂为监谤,所贵乎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君嗣未定,大臣不能赞之;土木方新,大臣不能争之;货臣聚歛,大臣不能禁之;敌国佯遁,大臣无以备之,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则具臣而已矣。闻大臣累疏乞闲,而未可其请,留之益坚,攻之愈众,乃所以招天下之议,非所以爱之也。」疏上,举朝伟之。释褐平江签判,讲学于和靖书院。宝佑元年,以正字召。海州丧师,制使贾似道以捷闻,降诏奖谕,先生上书:「海州之事,三尺童子能言之,而帅臣抗章夹辩,以一去恐朝廷,较之杨国忠又甚焉!万世之议,即未暇恤,四邻笑我,何以立国。」于是似道之恨先生自此始。二年,除校书郎。理宗信用宦竖,储君尚幼,先生疏言:「大本犹豫之秋,岂无旁睨蚍蜉之撼。甫、节之炎炎,难度其心;平、勃之屹屹,当储其後。」又曰:「天下有贫州郡而无贫太守,有贫国家而无贫邸第,南司贫而北司之应奉不贫,百姓贫而缁黄之窟宅不贫,如此类者,不可枚举。至于挟小材以济大贪者,于陛下之近亲有依凭焉,于陛下之宫中有承受焉,于陛下之左右有游誉焉。专伺陛下之好恶喜怒以媒其身,陛下曰某人能,某人廉,或畀麾,或授节,曰:『吾自除吏也。』而不知西园之谐媚,固有从旁而窃威福者矣。」又曰:「 京师,邦家之根本;王畿,四方之命脉,此天下所恃以为国者。京有尹,畿有漕,所以使培护根本,爱养命脉也,岂愿其拨而戕之,以便吾之私哉!迩年为是官者,不过为奄竖辈一大承受耳。无名宣头,真伪莫诘,非时取索,隐匿莫稽,谁敢执拗以取祸者,仇士良教其徒曰:『天子不可令闲暇,莫若以财货声色蠹其心,使不及他事。』今此曹皇皇汲汲,前之藻梲未休,後之丹雘又起。陛下方以其动适吾意,而不知此正士良之策也。帅、漕两司,疲于应奉之不给,帑库赤立,廪如垂磬,职此之由,万一畿甸之内,有一旦警急,不知何以趣办,何所倚仗乎﹖如将救之,愿断自今日,扫除蠹穴,然後可为缓急之备也。」三年,又上疏曰:「善处急者,不以急而震天下,亦不以暇而愚天下,夫天下之势,固不可激,尤不可偷。势急矣,吾又示之以急,则失之激,故不容不暇以压之。此岂真暇哉!当为皇皇之急,不当为悠悠之偷,古之人有为之者。莫窘于淮、淝,而谈笑于弈棋;莫迫于新亭,而从容于就席,此之谓不以急而震天下。然外示谈笑,内必有以神其指授之略;阳示从容,阴必有伐其壁後之谋,此之谓不以暇而愚天下。故处急必以暇,处暇必以急,不然,天下之忧端未艾也。」又曰:「天下贵有以自谋,不可以邻国之存亡为安危;贵有以自备,不可以敌国之缓急为喜惧。善为谋者,不依于人;善为备者,不制于人,不然,万一邻国阳示安枕以绐我,而假敌以道,脐可噬乎﹖胡不移其揣摩他人者而自谋自备乎!」湖山之役日盛,又上疏曰:「今与敌对境,我无一日谋敌,而敌无一日不谋我。我之所筑,土妖血山;彼之所筑,金城铁壁。彼之所筑,夺我之地为之;我之所筑,夺民之地为之。」又疏云:「备边之事,必争浮、光,然後可以全两淮而保长江;必守襄、樊,然後可以拒光化而全江陵。夫淮之犹可守可耕者,以有河也。今彼涉河而筑浮、光,乃吾户内,若其生聚教训于斯,日夜出骑以挠我,淮东、西俱不可耕矣,故当尽力以争浮、光,使彼不得以牢其巢,则两淮犹可安枕也。襄、樊不守,则江陵为孤注,岂尚足恃﹖故当必以死守襄、樊,则北可拒光化,而南可全江陵。」时不能用。讫宋之亡,先生之言无不应。洪天锡劾内竖不行而去,先生贻书宰相,劝其行申屠嘉之事。又疏言:「台臣欲为国家去厉鬼,以除膏上肓下之疾,陛下爱国家反不如爱二竖平﹖汉、唐之季,阉竖罪大恶极,朝廷不能诛,天下必有起而诛之者。」又曰:「小人所忌惮在外廷,若外廷攻之而绌,则此曹无复忌惮,而无君之心动矣。」上以其激烈,恶之。先生求去,董丞相槐留之,先生叹曰:「丞相且自为防。」已而丞相亦被逐。除着作郎,为丁大全之党所论罢。未几,程丞相元凤疏荐知宁国府,复以论罢,杜门说《易》。开庆元年,大全败,理宗强起,吴丞相潜首荐先生为着作郎。明年,权尚左郎官。是时,大全之党有所谓六贼者尚存,国博徐庚金等相继上书,乞诛以谢天下,而上庇之,宣谕丞相,不当汲引庚金等。议论纷纭,丞相抗疏言之,上自是怒。先是,鄂州危急,似道提师江陵,密奏欲请下流兵权,上以问丞相,丞相谓「鄂以上既属似道,鄂以下宜属赵葵」,而上不从,于是上与贾密相往复,丞相不得与闻,而反以丞相不知边报为罪。夜半,片纸中出与郡,于是先生上疏曰:「天下所同好,我独恶之,天下所同非,我独是之,则为人上者,亦难知矣。上易知则下亲,上难知则下畏,下亲则上安,下畏则上孤,窘急而求之,一缓而遣之,号呼而进之,一唯而退之,旁观沮缩,何以作用人任事之气乎!」上问为谁,先生言:「臣不敢直指,愿陛下曲回天怒,以安中外。」上首肯之,然未几似道入朝,而丞相终不免有循州之行,先生亦论罢矣,于是徐庚金招先生讲学于金华。适有诏以先生知婺州,复为似道之党所论罢。先生归,讲学于淳安。已而除知嘉兴府,以论罢。知瑞州,又以论罢。度宗即位,以司封郎召,寻兼直舍人院,请以朝臣为知县,如天圣、绍兴法;用胡安国之言,以均田税、正版籍、均力役、劝农桑、崇孝弟、训士卒、除盗贼为考课法。有诏从之而不行。三迁以秘阁修撰提刑江东。信州军乱,或语先生无往,先生单骑入城,密访乱卒姓名,调诸寨锐卒禽之,一军帖然。晋集英殿修撰,持江西漕节,时欲以铜钱一当十,令江西先行之,疏陈其害,得止。凡所至,辄与诸生讲学。于是历权兵部侍郎兼侍读,迁吏部侍郎,赐石峡书院额,以丁艰归。自是,凡四召至礼部尚书,皆不赴,而宋亡。元人召之,亦不赴。至元二十八年卒。所着有《孝经解》一卷,《易外传》、《尚书释传》、《中庸大学注释》若干卷,《格物入门》一卷,《蛟峰集》六卷。先生之学,以格物为穷理之本,以笃行为修己之实,终身顾未尝有师承,盖淳安之学,皆宗陆氏,而先生独为别派也。(梓材案:先生为奉直长子,自承家学,别无他师,故云尔。补。)
石峡书院讲义
先儒论仁,最善名状者,无如谢上蔡,指草木之核,种之即生,道以为仁,其中一包,皆生理也。虽然,此物借草木之核而言耳。人之核安在﹖曰心。天地之核安在﹖曰人。夫生生不息者,天地之心也,然其心不能直遂,必以托诸人。人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故万物皆备于我。而天地之所以生生者,实寄吾性分之内,天高地下,一日无人,则天地特块然者耳,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二物相配之为合,仁以性言,人以形言,仁固所以为人之理,人则所以载是理而行之者,故曰:「合而言之,道也。」然则,天地以此心寄诸人,岂徒然哉!许多道理,皆要从人心上抽迸出来,如草木句萌,自有勃然不可遏者,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迸裂而出。上蔡曰:「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心不仁,则天地之心亦死矣,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七篇之书,自首至尾,切切焉以陷溺人心为忧,凡教人曰存,曰养,曰尽,曰求,曰心之端,曰心之官,曰根心,曰生心,曰物之长短轻重心为甚,直指人之识痛痒有知觉处示之,非便以知觉痛痒为仁,特欲其切己省察而救活其本心也。不然,死灰而已,槁木而已,顽石而已,此之谓不仁。庄、列之徒,正坐此病。
蛟峰文集
世有以颖悟为道、以卤莽灭裂为学者,其说谓:「不由阶级,不假修为。」以致知格物为支离,以躐等凌节为易简,以日就月将为初学,以真积力久为钝才,匪徒诬人,亦以自诬,天下未有一超径诣忽焉而为圣贤者也。(《勤有堂记》。)
《四书》为根本,《六经》为律令,格物致知以穷此理,诚意正心以体此理,学之博以积之,反之约以一之。
(《常州路重修儒学记》。)
二程未尝一语及太极,或遂疑非元公之书,不知所谓太极,岂必尽在图!二程教人,日用切近,莫非太极也,故曰「道不离器」。(《赣州兴国先贤祠记》。)
谚曰:「一世识阴阳,三世翁无墟墓场。」此为不识阴阳之理者发。欲识其理,则程子五患之外,莫非佳山佳水。(《跋地理心机》。)
府簿方山房先生逢振
方逢振,字君玉,蛟峰先生弟也。景定三年进士,官至太府寺簿。宋亡,蛟峰隐于石峡,先生隐于凤潭,元人以淮西北道佥事起之,不赴。蛟峰卒,先生嗣主石峡讲席,申明蛟峰之学,学者称为山房先生,配享书院中。(补。)
隐君方富山先生一夔
方一夔,字时佐,蛟峰先生孙也。隐居富山,学者称为富山先生。尝主石峡讲席。所着有《富山集》。(补。)
(云濠谨案:《蛟峰外集》附先生《贺山房入新居诗》云:「吾宗紫阳民,秀挺鸾凤骨。家学印大程,南北斗柄揭。」大程盖指蛟峰,顾称山房为吾宗。集中又有先生挽蛟峰诗,似非蛟峰之孙。)
◆蛟峰同调
主簿蒋先生沐
蒋沐,字泽甫,东阳人也。筑横城精舍,以延蛟峰。其後子孙世讲学,多登许文懿、黄文献二公之门。(补。)
(梓材谨案:《金华先民传》载先生云:「横城,即所居之西,建义塾一区,迎方蛟峰为之师。其教法一遵白鹿洞遗规。乔见山、陈斋月、吕存斋继主师席,前後题名者六百八十有五人。至元中,荐授建昌县主簿。」)
◆鲁斋家学(朱、刘四传。)
王先生相
王相,字元章,鲁斋之弟也。幼为童子科,学问文章望于庠校,金仁山吉父取友得之,而先生亦深相器许。仁山闻何北山得紫阳宗旨,欲往从之,而莫为之介,乃即先生而谋之,将求书往谒。王敬岩阶之,以践北山之庭。先生曰:「见敬岩侄,不如见鲁斋兄。」仁山曰:「曩尝获王先生《文粹序》而窃慕之,不知其为令兄也。」先生即为书曰:「金吉父与相生同年而月长,兰溪学者,莫或先焉,今欲请教于左右。吾兄求贤弟子久矣,亦必有以处吉父也。」仁山于是受业于鲁斋。(参《柳待制集》。)
王立斋先生侃(见上《北山门人》。)
运使王敬岩先生佖
王佖,号敬岩,金华人,文定公淮之孙也。学于撝堂双峰,而卒业于鲁斋。累官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尝辟真西山《夜气歌》之说。
宗羲案:方虚谷云:「西山妇翁杨圭,已以此箴为不然。」
修职王成斋先生(附子绍孙、云龙,孙闲、闰、誾、阊。)
王,字玉成,金华人。学者称为成斋先生。幼颖悟,资禀温厚,不乐华靡,笃志问学,不少懈。从高叔祖师愈从潘待制良贵及杨龟山、吕舍人游,其子瀚,受业吕成公之门,其孙文宪公柏,传道于何文定,得于朱子门人黄文肃公,先生于文宪为诸孙,又在弟子列,未尝辄去左右;而曾叔祖丞相淮之孙敷文佖,其学得于刘撝堂、饶双峰,皆本于朱子,先生于敷文为从子,又得朝夕承教而无间,其学粹然一出于正。补修职郎监建康酒税院,未及上而宋亡,不复出。子二:绍孙、云龙。(梓材案:柳待制《送王云卿教授赴官严陵序》,言「其先府君为成斋先生」。云卿当即云龙之字。)孙四:闲、闰、誾、阊,并以文学世其家。(参《王忠文集》。)鲁斋门人
文安金仁山先生履祥(见上《北山门人》。)
堂长王右潭先生贲
王贲,字蕴文,号石潭,天台人。介特有守,乡俗化之,不敢为非。王实翁创上蔡书院,请鲁斋为堂长,先生具古冠服来谒。及鲁斋归,乃敦请代理其事。既卒,无以敛,门人争经理其丧。至于葬道有两岐,一大而远,一狭而近,门人请于其妇,妇曰:『先夫平日不曾由径,不可以死而违其志。」闻者叹曰:「有是夫,宜有是妇。」(参《两浙名贤录》。)
聘君车玉峰先生若水(别见《南湖学案》。)
太学周子高先生敬孙
周敬孙,字子高,临海人,太学生。鲁斋主台之上蔡书院,受业焉。所着有《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修。)
机宜杨简斋先生■
杨珏,字君宝,号简斋,临海人也。咸淳进士,为督府机宜官。入元,不仕。(补。)
县令陈南村先生天瑞
陈天瑞,字德修,号南村,临海人。咸淳进士,知金华县。宋末,隐遯林壑。诗文高古,效渊明书甲子,有《甲子集》五十卷。(修。)
康敏黄寿云先生超然
黄超然,字立道,黄岩人。宋乡贡进士。精于《易》学,所着有《周易通义》二十卷、《或问》五卷、《发例》三卷、《释象》五卷、《寿云集》。自号寿云。至治初卒,諡康敏。(修。)
朱先生致中
薛先生松年(合传。)
朱致中、薛松年,并台州人。鲁斋以朱子之学主上蔡书院,同郡周敬孙、杨■、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与二先生师事之,受性理之旨。(参史传。)
教授张导江先生
张,字达善,其先蜀之导江人,侨寓江左。鲁斋讲学于上蔡书院,从而受业焉。至元中,中丞吴曼庆延至江宁学宫,俾子弟受业,时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四书集注》者,皆遣从先生游,或辟私塾迎之。其在维、扬,来学者尤众,称曰导江先生,朝命为孔、颜、孟三氏教授。其所着书,草庐吴氏澄以为议论正,援据博,贯穿纵横,俨然新安朱氏之尸祝也。
百家谨案:吴正传言:「导江学行于北方,故鲁斋之名因导江而益着。盖是时奶鞎惘璁队l之学,然皆无师授,导江以四传世嫡起而乘之,宜乎其从风而应也。」
闻人桂山先生诜
闻人诜,(云濠案:《凝熙传》云:「诜老子。」诜老当是先生之字。)金华人。号桂山翁。尝游鲁斋之门。
提举樊先生万
樊万,字万里,缙云人。尝执经鲁斋之门。元初为滁州教授,入为应奉翰林文字,终江浙儒学提举。(参《括苍汇记》。)
(梓材谨案:梨洲原本袛存「樊万,缙云人」五字。)
州判盛圣泉先生象翁
盛象翁,字景则,黄岩人也。学于车玉峰,又师王鲁斋,而与黄寿云为友。累官昌国州判官。学者称为圣泉先生。所着有《圣泉集》。(补。)
林弦斋先生□
林□,号弦斋,天台人。为乡先生。(参《宋文宪集》。)
(梓材谨案:谢山补《陈两峰传》云:「有林紘斋者,亦鲁斋之徒也。」而宋潜溪铭张务光墓碣作「弦斋林氏」。盖本作「紘」,故亦作「弦」。其作「紘」者,传写之■也。) 导江讲友
贞献赵松涧先生宏伟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也。金末,避兵居颖昌,其後卜居真州。豫于平宋之功,官至衡州总管府治中。解官一十五年,延致导江先生张,讲明伊洛之学,起为浙西廉访使佥事。先是,镇江以旱免租九万五千石,已而以飞语复徵,民无所出,先生卒复之。是秋大风,海溢于润于常,居民不粒食,先生欲发粟食之,有司以未报不敢发,先生曰:「民且死矣。如以不待报得罪,我当独坐之,不相及也。」于是全活者十七万人,而沈骸腐胔,亦俱得掩,时以为汲黯复出。迁江南行御史台都事,江南大饥,犹徵积逋数百万,先生请弛之,行省不可。先生力争之,中丞廉公解之。先生争益力,廉公不以为忤,退谓人曰:「贤佐也。」卒行之。时两贤之。入为内台都事,寻除浙东海右廉访副使,以许公白云荐,禁越人之停葬者。擢江南治书侍御史,延白云于金陵,率子弟师事之,白云为之强出。已而以七十遂致仕。先生在都台,有选吏累求用,先生不之许也。及除官,先生亦不以告,其人始恨之。久而知之,乃大媿服。学者称为松涧先生。(补。)
(云濠谨案:《元史》先生本传:「卒年七十四,追封天水郡侯,諡贞献。」止载其延致白云,未及导江,殊为疏漏。)弦斋同调
学正张先生莘夫
张莘夫,天台人。隐约田里间,能以《诗》、《书》自振。入元,用荐为乡郡儒学正,邓文肃公尝受业焉。(参《宋文宪集》。)仁山门人
文懿许白云先生谦
许谦,字益之,金华人。学者称白云先生。长值宋亡,家破,力学不已。侨寓借书,分四部而读之。年踰三十,开门授徒。闻金仁山履祥讲道兰江,乃往就为弟子,仁山谓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既加,而咸酸颇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邪!」先生闻之,惕然。仁山因揭为学之要曰:「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又曰「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先生由是致其辨于分之殊,而要其归于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居数年,得其所传,油然融会。尝自谓:「吾无以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耳。」中外列荐,皆不应。屏东阳八华山中,学者负笈重趼而至,着录者前後千余人。侍御史赵宏伟自金陵寓书,愿率子弟以事,先生为之强出。踰年即归。其教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立身之要,以分辨义利为处事之制,摄其粗疏,入于微密,随其材分,咸有所得,以身任道者垂四十年。先生虽身立草莱,而心存当世。大德十一年,岁在丁未,荧惑入南斗句已而行,先生以为变在吴、楚,窃深忧之。是岁大祲,先生貌加瘠,或问曰:「先生有不适邪﹖」答曰:「道殣相望,吾能独饱邪!」尝谓:「吾非必于隐以为名高,仕止惟其时耳。」晚年,尤以涵养本原为上。讲学之余,斋居凝然。一日,瞑目坐堂上,门人径入,则阒其无人乎先生之侧,拱立久之,先生顾而徐言曰:「尔在斯邪!」其习于静定如此。至元三年十月,病革,正衣冠而坐,坐呼子元受遗戒。元复请所未尽,先生曰:「吾平日训尔多矣,复何言!」门人朱震亨进曰:「先生视稍偏矣。」先生更肃容而逝,年六十八。至正七年,諡曰文懿。其所论着于《四书》曰:「学以圣人为准的,必得圣人之心,而後可学圣人之事。圣人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词约义广,安可以易心求之哉!」于《书传》与蔡氏时有不合,每诵仁山之言曰:「自我言之则为忠臣,自他人言之则为谗贼,要归于是而已。」于《诗》则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所未备,仍存在逸义,旁采远引,而以己意终之。于《春秋三传》,有《温故管窥》一书。于史则有《治忽几微》一书,放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佑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总其岁年,原其兴亡,着其善恶,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尝句读《九经》、《仪礼》、《三传》,而于大纲要旨,错简衍文,悉别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见之。其後吴师道得吕东莱点校《仪礼》,以相参校,所不同者十三条而已。其与先儒意见合如此。有《许白云集》。(修。云濠案:《四库书目》收录先生《读书丛说》六卷、《诗集传名物钞》八卷、《读四书丛说》四卷、《白云集》四卷。)
白云文集
夫圣人之道,常道也,不出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应事、接物之间。致其极,则中庸而已耳。非有绝俗离伦、幻视天地、埃等世故如老、佛氏之所云者,其道虽存于方册,而不明于世,久矣。周、程、张、朱诸子世出,而辟邪扶正,破蒙儆愚。秦、汉以来千五百年,英才多矣,而有昧于是,吾侪生于斯时,未必能躐于千五百年之才,而独有见于圣人之道如是其明也。幸而生于诸子之後,固当平气虚心,随而求之,阶之梯之,以达于上,顾实有益于己而止,何用倔强自意,摭奇务新,力与作者争衡,又将轹而践之哉!古之立言者,诵于口而可以心存,存于心而可以身践,而成天下之务,则圣人之道也。今口诵之而不足明乎心,降其心以识之而不可施于事,是则佛、老之流之说耳。为佛、老之说者,措之事固不能行于跬步,而自理其身,庸可以为善人!则好为异说者,其风又下于彼矣。道在天地间,宏博精微,非可以躁心求也,而乃攘袂扼腕,作气决眦,售其说而竞,复思欲以厌今人,陵古人,则吾未之信也。古愚气和心广,余尝欲从容论之,而以满秩解去。君釆芹藻之英,将以淑道诸人者,以余之说评之,然与﹖否与﹖余非敢为子勉也,子固余所敬也。(《送胡古愚序》。)
昔文公初登延平之门,务为儱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患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着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着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惟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尔。讲问诘辩,朋友之职也,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则感责善之德深矣。《□□□□□》。
宗羲案:「理一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李延平之谓朱子也。是时朱子好为儱侗之言,故延平因病发药耳。当仁山白云之时,浙、河皆慈湖一派,求为本体,便为究竟,更不理会事物,不知本体未尝离物以为本体也,故仁山重举斯言以救时弊,此五世之血脉也。後之学者,昧却本体,而求之一事一物间,零星补凑,是谓无本之学,因药生病,又未尝不在斯言也。
(梓材谨案:梨洲所录《白云文集》本三条,今移一条于《濂溪学案》朱、陆《太极图说辩》後。)
台掾郭先生子昭
郭子昭,汝南人。仕为御史掾。受业于仁山。白云谓:「师门数十人,惟子昭与余合志以求道,不汩流辈。群会无长语,昼讲肄有条,夜则执经问难,析理毫缕,率下漏过半,疲极抵足而卧。觉,复共索所未悟。稍间,各言其志,思苴漏易弊振奋,以迈寻常。若是者久。」
文肃柳静俭先生贯
柳贯,字道传,浦江人。受经于仁山,究其旨趣,又交故宋之遗老,故学问皆有本末。举为江山教谕,迁昌国学正,擢湖广儒学副提举,未上,改国子助教、太常博士,出提举江西儒学,秩满归,杜门十余年。至元元年,召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任七月而卒,年七十三。门人私諡文肃。其文与黄晋卿溍、虞伯生集、揭曼硕傒斯齐名,天下称为「四先生」。(云濠案:史传先生「所着书有《文集》四十卷、《字系》二卷、《近思录广辑》三卷、《金石竹帛遗文》十卷。」)
正节卫耕读先生富益(见下《白云门人》。)
唐先生良骥
唐良骥,兰溪人。
(梓材谨案:《兰溪唐氏谱》载:「先王建齐芳书院,延仁山金先生讲道着书」。可以知其概矣。《儒林宗派》亦列先生于仁山之门。)白云学侣
修撰张子长先生枢
张枢,字子长,金华人。幼而夙慧,外家蓄书万卷,悉取读之,过目辄不忘,宇宙之分合,政治之得失,礼乐之废兴,以至帝号官名,岁月後先,皆无脱误。每论及一人,则其世系阀阅,与材质之良窳,历如指掌。一日,白云漫叩以高帝取天下之故,子长矢口而对,出入纪传,语蝉联不能休,白云大奇之。既而以书上谒,请就弟子列,白云不可,以友待之,由是敛华就实,而其学益粹。至正间,脱脱修三史,奏辟为长史,力辞不就。再以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编修官召之,行至武林驿,以病辞归而卒。
郎中吴正传先生师道
吴师道,字正传,兰溪人。初工祠章。及阅真西山遗书,幡然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知之学质之白云,白云复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造诣益深。元至治初,登进士第,授高邮丞,调宁国录事,迁池州建德尹。召为国子助教,陞博士。其教一遵许鲁斋成法。以母忧去职。寻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先生于白云虽不称弟子,而其祭白云之文曰:「小子托交殆三十年,指圣途而诱掖,极友道以磨镌,骨肉不足以俪其亲,金石不足以拟其坚。比居闲而独处,益共究于遗编,不鄙予以不肖,将叩竭于师传。」然则先生不可谓不与于授受之际者也。子沈。
百家谨案:白云高第弟子虽众,皆隐约自修,非岩栖谷汲,则浮沈庠序州邑耳。如子长、正传,文釆足以动众,为一世所指名者,则又在师友之间,非帖帖函丈之下者也。然白云非得子长、正传,其道又未必光显如是耳。
◆白云同调
贞献赵松涧先生宏伟(见上《导江讲友》。)
◆蛟峰门人(奉直再传。)
教授魏石川先生新之
魏新之,字德夫,(云濠案:先生号石川。)桐庐人也。受业于蛟峰。咸淳七年进士,为鄞教授。宋亡,隐居不出,与同里孙潼发、袁易称为「三先生」。(补。)
邵先生桂士
邵桂士,字古香,淳安人也。(补。)
汪先生斗建
汪斗建,淳安人。(梓材案:先生歙人,徙淳安。)倜傥有奇志,在京学率同舍生伏阙上书,攻贾似道误国。至元内附,从蛟峰讲道石峡书院。(参《戴九灵集》。)
◆石川讲友
干官孙盘峰先生潼发
孙潼发,字帝锡,一字君文,别号盘峰,桐庐人。登咸淳进士,调衢州军事判官,有廉能声。蜀名卿史绳祖侨寓是邦,先生暇日辄相与研究先儒性理之学,为士往往闻其绪言,有所开悟。辟御前军器所干办公事,未几宋亡,家亦毁,先生避地万山中。久之乃归,稍复其故宇,为终焉之计。元侍御史程钜夫求遗逸,以先生应诏,先生固辞,弗能强,慨然以风节自期,与乡先生袁易、魏新之为三友。袁、魏云亡,先生踦孤孑立,如鼎一足,意有不适,咄咄书空而已。(参《黄文献集》。)
山长袁静春先生易
袁易,字通甫,平江人。不乐仕进,行中书省署为石洞山长。归,卒隐弗仕,即所居西为堂曰静春。先生少敏于学,蕴积之素,一发于诗,未始高谈性命以师道自任。其在石洞,推明双峰之说,上及于考亭,多诸生昔所未闻,莫不敬服焉。所为诗有《静春堂集》。(同上。)子高家学(朱、刘五传。)
待制周先生仁荣
周仁荣,字本心,敬孙之子也。承其家学,又师杨■、陈天瑞。因荐署美化书院山长。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人不知学,举行乡饮酒礼,士俗为变。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迁翰林修撰,陞集贤待制。奉旨代祀岳渎,至会稽,以疾作,不复还朝。卒年六十有一。(修。)
(云濠谨案:梨洲原本传尾有「所着有《易象占》、《书补遗》、《春秋类例》」十三字。查《浙江通志》,皆先生之父之书,故谢山抹之。)
◆简斋门人
待制周先生仁荣(见上《子高家学》。)
康靖孟森碧先生梦恂
孟梦恂,字长文,黄岩人。与周仁荣同师事杨■、陈天瑞,讲解经旨,体认精切,务见诸行事,四方从游者服焉。部使者荐其行义,署本郡学录。至正十三年,以御寇功,授常州宜兴判官,未上而卒,年七十四。赐諡号曰康靖。先生所着有《性理本旨》、《四书五经辩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笔海杂录》。(修。)
(云濠谨案:先生号森碧。见《台州府志》。)南村门人
待制周先生仁荣(见上《子高家学》。)
康靖孟森碧先生梦恂(见上《简斋门人》。)
◆导江门人
待制杨通微先生刚中(附子翮。)
杨刚中,字志行,上元人。为文奇奥简涩,动法古人,不屑为世俗凡语,元明善极叹异之。仕元,累官江浙提学,以洛、闽之说教学者,至翰林待制卒。子翮,世其家学,亦为江浙提学,有声。(修。)
(梓材谨案:先生称通微先生,见杨铁崖所作《杨文举文集》序。《金陵新志》云:「其先松阳人,徙居建康。」又云:「着有《易通微》、《说诗讲义》若干卷。」《元史》本传云:「有《霜月集》行于世。」)
尚书夹谷先生之奇
夹谷之奇,字士常。家于滕州。累官至侍御史、吏部尚书,政事卓卓可称。虽老于吏学者,自以为不及。为文简严有法。《元史》张传言:「其高弟子知名者甚多,夹谷之奇、杨刚中尤显。」
宗羲案:鲁斋以下,开门授徒,惟仁山、导江为最盛。仁山在南,其门多隐逸;导江在北,其门多贵仕,亦地使之然也。
◆桂山家学
提举闻人凝熙先生梦吉
闻人梦吉,字应之,诜老先生之子。诜老学于鲁斋,里中称为桂山先生。受学家庭,《七经》传疏,皆手钞成集,训诂抵牾者,别白是非,使归于一,闭户讨论逾十年不出。因荐起历处州学录、西安教谕、昌国学正、泉州教授。至正戊戌,授福建副提举。卒年七十。门人宋景濂等私諡凝熙先生。(修。)
◆圣泉门人
提举陈两峰先生德永(见下《弦斋门人》。)
◆弦斋门人
提举陈两峰先生德永
陈德永,字叔夏,黄岩人也。杜清碧称其文章似欧阳子,而尤长于理。先生少从盛象翁。又有林弦斋者,亦鲁斋之徒也,亦从之游,造诣邃密,学者称为两峰先生。所着有《两峰惭草》。(补。)
(云濠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台省辟为和靖书院山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
张务光先生明卿(附师邵素心。)
张明卿,字子晦,天台人,学正莘夫之子也。始成童而学正卒,即知家学是荷。弦斋林氏、素心邵氏皆乡先生行,先生执经往从之,反覆诘难,愈出愈新,二氏方毅靳推与,咸曰:「张氏有子矣。」至大间,诏求直言,先生慨然为《政事书》一卷,将渡大江凌黄河以献于朝,既而叹曰:「吾为生民计耳。不知我者,其以为干禄乎!盍止之!」于是南还,而教授里中,终日俨坐,不窥户庭。乡之人士,至有父子执经于门者。傍县慕其为人,聘致为子弟师,亦不辞。然天性严重,有挟贵而骄,及习鄙亵事者,叱之不悛,辄令束书以归。人曰:「先生不已甚乎﹖」先生曰「我之道,盖如是也。」邓文肃公为廉访使者,屡遣使致书起之,谢不往。其学术一以考亭为宗,毫分缕析,洞见其肯綮,着之事为,不易心于贱贫,不屈节于名势,绰然能任人师之重。登其门者,皆彬彬雅饬,谅而不颇。先生长身疏鬣,衣冠整严,昂然如出林之鹤,见者畏而爱之,因其所自号务光,称之为务光先生。着有《言志稿》四卷、《六艺编》六卷、《存养录》十二卷、《尚友编》五卷、《世运略》八卷、《家传》一卷及《政事书》藏于家。(参《宋文宪集》。)
◆学正家学
张务光先生明卿(见上《弦斋门人》。)
◆学正门人
文肃邓匪石先生文原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自父徙钱塘。先生年十五通《春秋》。在宋时,以流寓试浙西转运使,魁四川士。至元二十七年,行中书省辟为杭州路儒学正。继召为国子司业。至官,首建白更学校之政,当路因循,重于改作,论不合,移病去。科举制行,先生校文江浙,虑士守旧习,大书朱子《贡举私议》,揭于门,延佑四年,陞翰林待制。五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明年,兼国子祭酒。泰定元年,兼经筵官,以疾乞致仕归。天历元年卒,年七十一。先生内严而外恕,家贫而行廉。有文集、内制集。至顺五年,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諡文肃。(参史传。)鲁斋续传
隐君牟静正先生楷
牟楷,字仲裴,黄岩人也。学者称为静正先生。刻志正心诚意之学,以养母 不仕。时天台方行王鲁斋之学,先生不知师传所出,要亦其私淑也。所着有《九书辩疑》、《河洛图书说》、《春秋建正辩》、《深衣刊误》、《定武成错简》、《管仲子纠辩》、《致中和议》、《桐叶封弟辩》、《四书疑义》。门人称曰「牟氏理窟」。(补。)
(梓材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号九溪,教授生徒至数百人。」)静正同调
隐君陈西山先生绍大
陈绍大,字成甫,黄岩人也。学者称为西山先生。以圣学自任,为文必本经义。所着有《四书辩疑》。门徒与牟氏并盛。(补。)
(梓材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云:「世以儒业名家,其学出于紫阳门人。」天台潘时举又称其「从游者以百计,居断江西山下,躬耕乐道,不求仕进」云。《赤城新志》则言其「生徒二百余人,称之曰西山夫子」。)白云家学
祭酒许先生元
许元,字存元,金华人。父白云先生,(云濠案:原作「大父白云」。考诸家文集,作父者是。)学于仁山金氏,得朱子之传。明祖初起,幸金华,访求其後,乃驿赴金陵,拜京学教授,仍命入傅皇太子及诸王。乙巳九月,始置国子学,命为博士。奉命进讲经史,极陈《洪范》休徵咎徵之应。吴元年四月,上至白虎殿,问《孟子》何言为要。对曰:「劝国君以行王道,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乃其要也。」冬十月,擢为祭酒,最见礼遇。设立教国子条例数十事,皆见施行。既而浙江佥事程孔昭诬劾其过,安置韶州,遇赦,还,卒。(参《儒林录》。)
(梓材谨案:白云之殁,以先生属于张子长,先生欲师事之,则以白云之待己者待焉。见黄文献所作《子长墓表》。)
教授许先生亨
许亨,字存礼,文懿之子。学有渊源,而工于文辞。赴任北平教授,宋潜溪作序以送之。(参《宋文宪集》。)白云门人
纯孝范柏轩先生祖干
刘先生名叔(合传。)
经略李先生国凤(合传。)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白云尝语人:「吾得刘名叔而学知进,得李国凤而学日彰,得范景先而学有传。」先生之学,以诚意为主,而严之以慎独持守之功,尝曰:「为学之本,莫大乎正心修身。欲修其身,莫若理会君子之所谓道者三,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若切己之实,归而求之,可也;心不在焉,而能自得其根本者,吾未之闻也。」至正中为西湖书院山长,辞归养亲。李文忠镇严州,修师资之敬。郡守王宗显上其孝行,立纯孝坊,学者因称纯孝先生。洪武十八年,疾革,召门人讲学,危坐而卒。所着有《众经指要》、《读诗记》、《大学中庸发微》、《柏轩集》。(修。)
(云濠谨案:李先生字景仪,山东人。官亚中大夫、治书侍御史兼经略使。)
经师叶南阳先生仪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立志坚苦,取四部书分程读之。义有未明,质于白云,随所咨叩,咸为之尽。久之,学业日进。白云命其子存仁、存礼师之。白云殁,先生率同门以义制服,经纪其丧。既而开门授徒,东南之士多趋之。洪武初,郡守王宗显起为《五经》师。学者称为南阳先生。卒年八十二。所着有《南阳杂稿》。(修。)
文忠敬先生俨(从祖铉。)
敬俨,字威卿,易州人也。其从大父铉,精于经学,有《春秋备忘》,金人称为大宁先生者也。先生尝为浙东参政,金华,受业白云,而以张子长为友。白云赠之诗,曰「皇皇驷马车,误立门外雪」者也。(补。)
(梓材谨案:谢山原■作「其大父铉」。考《元史》先生本传:「祖监,同知嵩州事。」铉其叔祖也,据以正之。又案:先生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卒,封鲁国公,諡文忠。)
学录唐存斋先生怀德
唐怀德,字思诚,金华人。(梓材案:先生号存斋。)受业白云,不出户者十年,六经百家之书无不研究。余阙持节海右,特容接之。或请余书扬雄《九州箴》,未知所出。先生曰:「此出《古文苑》。」即援笔写之,不遗一字。尝与宋景濂宿钱塘,辩诸子是非,凡九十余种,交举所疑以质。宋推其博,先生曰:「徒博,则陆澄之书厨耳,吾则藉之以穷理,而施诸事也。」用部使者荐,擢金华教谕。迁衢州学录,未上而卒。所着有《破万总录》、《六经问答》、《钩玄集》、《书学指南》、《存斋集》,共百余卷。(修。)
文安揭先生傒斯
教授朱明所先生公迁(并见《双峰学案》。)
文公欧阳圭斋先生玄(附师张贯之。)
欧阳玄,字原功,其先家庐陵,与文忠同所自出。曾大父新,始居浏阳。先生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辞章,下笔辄成章。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源委,尤为淹贯。延佑元年,诏设科取士,先生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改武冈,召为国子博士。初置艺文监,文宗亲署为少监,奉诏纂修《经世大典》,陞太监、检校书籍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兼国子祭酒。重纪至元五年,足患风痹,乞归不允。拜翰林学士。归,复起,以疾未行。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拜翰林学士承旨。除福建廉访使,行次浙西,疾复作,乃上休致之请,作南山隐居,优游山水间,有终焉之志。复拜承旨,力辞,不获命。奉敕定国律,寻乞致仕。将行,帝复降旨不允,进阶光禄大夫。十七年,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諡曰文。先生处己俭约,为政廉平,历官四十余年,在朝之日,殆四之三。三任成均,而再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文章道德,卓然名世。有《圭斋文集》若干卷。(参史传。)
方茗谷先生用
方用,字希才,望江人。少负逸才,与揭傒斯、朱公迁、欧阳玄同游于许白云之门,以羽翼斯文相砥砺,时称许门四杰。着有《先儒宗旨》、《茗谷丛说》诸书。子三人,以诗礼世其家。(参《江南通志》。)
都事苏栗斋先生友龙
苏友龙,字伯夔,金华人。学经于白云。以才推择为吏,擢令萧山,转行枢密院,照磨陞行省都事,多着能绩。入明而卒。子伯衡。(修。)
(云濠谨案:先生门下侍郎辙之裔。宋文宪志其墓云:「伯夔,字也,人称之曰栗斋在而不敢字。其先居眉州,文定长子迟知婺州,因家金华。」又言:「先生上距文定盖九世矣。」然其子平仲为待制,迟八世孙,则先生距文定祗八世耳。)
教授胡长山先生翰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从吴正传师道受经、吴立夫莱学古文词,又登白云之门,获闻考亭相传的绪。尝至京师,交当世名士,而于余阙、贡师泰尤善。避地南华山中着书。入明,除衢州教授。聘修《元史》,赐金缯而归。居长山之阳,称长山先生。卒年七十五。
仲子文集(补。)
皇降而帝,帝降而王,王降而霸,犹春之有夏,秋之有冬也。由皇等而上,始乎有物之始,由霸等而下,终乎闭物之终,消长得失,治乱存亡,生乎天下之动,极乎天下之变,纪之以十二运,统之以六十四卦。《乾》,天道也,健而运乎上。《坤》,地道也,顺而承乎下。天地既判,其气未交为《否》,既交为《泰》。始乎《乾》,讫乎《泰》,四卦统七百二十年,是为天地《否》《泰》之运,《乾》一索得男而为《震》,《坤》一索得女而为《巽》。《震》,长男也;《巽》,长女也。夫妇之道也,始成为《恒》,既交为《益》。《乾》再索得男而为《坎》,《坎》,中男也。《坤》再索得女而为《离》,《离》,中女也。中男中女,夫妇之道成为《既济》,既交为《未济》。《乾》三索得男而为《艮》,《艮》,少男也。《坤》三索得女而为《兑》,《兑》,少女也。少男少女,夫妇之道成为《损》,既交为《咸》。始乎《震》,讫乎《咸》,十二卦统一千六百七十有六年,是为男女交亲之运。男治政于先,女理事以承其後。男之治也,从父之道。《大壮》也,《无妄》也,长男从父者也;《需》也,《讼》也,中男从父者也;《大畜》也,《遯》也,少男从父者也,六卦统一千一百五十有二年,是为阳晶守政之运。女之治也,从母之道。《观》也,《升》也,长女从母者也;《晋》也,《明夷》也,中女从母者也;《萃》也,《临》也,少女从母者也,六卦统一千有八年,是为阴毳权行之运。《坤》,阴也,得阳育而生男。《乾》,阳也,得阴化而生女。男归于母,女应于父。《豫》也,《复》也,长男归母者也;《比》也,《师》也,中男归母者也;《剥》也、《谦》也,少男归母者也,六卦统九百三十有六年,是为资育还本之运。《小畜》也,《姤》也,长女应父者也;《同人》也,《大有》也,中女应父者也;《夬》也,《履》也,少女应父者也,六卦统一千二百二十有四年,是为造化符天之运。《乾》、《坤》,父母之道也,必有代者焉。代父者,长男也。从长男者,中男、少男也。《解》也,《屯》也,中男从长者也;《小过》也,《颐》也,少男从长者也,四卦统六百七十有二年,内外以刚阳治政,是为刚中健至之运。阳刚之极,阴必行之。代母者,长女也。从长女者,中女、少女也。《家人》也,《鼎》也,中女从长者也;《中孚》也,《大过》也,少女从长者也,四卦统七百九十有二年,内外以阴柔为治,是为群愚位贤之运。阴随于阳为顺,《丰》也,《噬嗑》也,中女从长男者也;《归妹》也,《随》也,少女从长男者也;《节》也,《困》也,少女从中男者也,六卦统一千八百年,是为德义顺命之运。阳随于阴为不顺,《涣》也,《井》也,中男从长女者也;《渐》也,《蛊》也,少男从长女者也;《旅》也,《贲》也,少男从中女者也,六卦统一千八十年,是为惑妒留天之运。长男既息,为男之穷也,长女既息,为女之穷也,于是中男与少男相搏焉。《蹇》也,《蒙》也,二卦统三百三十有六年,是为寡阳相搏之运。阳之搏也,阴必随之,于是中女与少女会焉。《睽》也,《革》也,二卦统三百八十有四年,是为物极元终之运。十二运上下万有一千七百八十载,阳来阴往,太乙临之,不浸则不极,不极则不复,复而与天下更始,非圣人不能也。圣人非天不生也,天生仲尼,当五霸之衰,而不能为太和之春者,何也﹖时未臻乎革也。仲尼殁,继周者为秦、为汉、为晋、为隋、为唐、为宋,垂二千年犹未臻乎革也。泯泯棼棼,天下之生,欲望其为王、为帝、为皇之世,固君子之所深患也。余闻之广陵秦晓山,乃推明天人之际,皇帝王霸之别,定次于篇。(《衡运论》。)
(梓材谨案:谢山《劄记》云:「长山载入《衡运》诸篇。」)
六合之大,万民之众,有纪焉而後持之。何纪也﹖曰:「天纪也,地纪也,人纪也。天纪不正,不足以为君;地纪不正,不足以为国;人纪不正,不足以为天下。何谓天纪﹖天子无所受命者也。其所受命者,天也,故国君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义至公也。尧有天下七十载而得舜,舜有天下五十载而得禹,舜以德,禹以功。其得天下也,不曰尧、舜与之,而曰天与之也。由禹之後,桀承其纪,而自绝于天,故汤放之。由汤之後,纣承其纪,而又绝于天,故武王伐之。天下不以汤、武为篡,而曰此天吏也。天之所废,孰能兴之﹖天之所兴,又可废乎﹖皆历数也。虞、夏、商、周之取与异道,皆推至诚以顺天者也,而後世欲以诈力为之,始乱天下之大义矣。何谓地纪﹖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势至顺也。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抵太华,而北逾大河,并太行,抵恒山之右,循塞垣,至于濊、貊、朝鲜,是谓北纪胡门也。自岷山、嶓塚,负地络之阳,并商山,抵上洛,而南逾江、汉,至于荆、衡,循岭徼,至于百粤,是谓南纪越门也。其间包有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之地。上党,天下之脊也;宏农分陕,两河之会也,其外四夷居之,风气不同,习俗亦异。虞有三苗之叛,周有昆夷之患,虽有圣人,不能使之同仁,从其族类可也。而後世务勤远略,欲以冠带治之,始失天下之大势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由汉之後,汩天之纪者,莫曹操若也。由晋之後,汩地之纪者,莫刘渊若也。魏、晋之事,衰世之事也。以唐高祖、太宗之为君,而不能挈天下归之正者,何也﹖高祖起兵晋阳,下西河,取临汾,鼓行而入长安,除暴隋之禁,约法十有二条,民怀其德,威震海内,与汉何异哉!汉王即位泛水之上,萧王即位鄗南,君子与之。唐受隋禅,独不与焉。非有恶于唐也,杨广弑父与君,天下之首恶也,与天下诛之,天下之大义也,不知出此,而从事于繁文伪饰,犹窃人之钟,自掩其耳,知其不可,而犹为之,是以魏、晋自处矣。太宗承武德之後,以百战之师,命李靖等将之,擒颉利,降伊吾,平党项,西通吐蕃、回纥,南致谢元深,空人之国,俘人之众,謷然自以秦始皇、汉武帝不若也。魏徵言之,不听。颜师古、李百药言之,又不听。好须臾之名,忘将来之患,卒从温彦博之议,虚漠南之境,徙其部落,居吾内地,留其君长,备吾屯卫,而帝加号天可汗,刻之玺书,是以夷狄自处矣。以夷狄处者,以夷狄与之;以魏、晋处者,以魏、晋与之,《春秋》之义也,盖将以正天地之纪也。天地之纪不正,虽有人纪,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朋友之交也,长幼之序也,何自而立哉!而人纪之在天下,固有不可泯焉者也。当魏、晋之初,毛玠、荀彧虽以操之奉献帝为扶宏义、示至公,而当时之士,如甘宁、周瑜、金褘、耿纪之徒,奋不与之。渊虽尊汉安乐,自谓汉氏之甥,而孔恂逆知其奸,睦夸不仕其朝。忠臣孝子,遭时多难,未尝不骈首接于当世,鼎镬在前而不辟,刀锯在後而不顾,吾以是知生人之纪未尝泯也,有能正者,岂难也哉!故天下莫要于人纪,莫严于地纪,莫尊于天纪,乱其一,则其二随之,乱其二,则三者夷矣。汉不乱则操固汉之征西也,晋不残则渊固晋之都尉也。天地之纪不正,由生人之纪先紊之也。非秦、隋之乱,汉高帝、唐太宗亦何自而兴哉!汉承秦之变,变而近正者也。唐承隋之变,变而不善正者也。三纪之立,其尧、舜、禹、汤、文、武之世乎﹖善为天下者,亦法乎尧、舜、禹、汤、文、武而已矣!(正纪论。)
人君兼天下之所有,以贵则天下莫与侔其势也,以富则天下莫与较其利也,以权则天下生杀之所由悬也,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而必有待于贤者,知天下不可自用也。虽聪明睿知,一堵之外,目有所不见;十室之间,耳有所不闻;万钧之重,力有所不举;百工之事,能有所不通,况天下,大器也,举天下之大器,重任也,而三代之王者,或以不明而克绥先禄,或以幼冲而宏济多难,或负过人之才、强力辩捷而遂亡国丧家,不保其身。岂天下之大器重任,材力者有所不堪,而幼冲不明者能胜之哉!太甲、成王以有伊尹、周公为之辅佐,故天下不劳而治。夏癸、商辛有终古、龙逢而不能听,有胶鬲、商容而不能用,故天下不治而底于灭亡。用得其人,则太甲之不明,成王之幼冲,可以迁善改过,缉熙光明,而为令主;不得其人,而自用之,则虽夏癸之勇力,商辛之辩捷,负过人之才,而不免为独夫。得失之机,不可不审也。亡国之人,非尽不肖;兴王之臣,非必皆贤,天之生才,何代无之!伊尹、仲虺、巫咸、甘盘、傅说非尽生于亳邑也,闳夭、泰颠、散宜生、南宫适、太公望非尽出于丰、镐也,亦非素有位而贵也。遇之以其道,则耕筑渔钓、远田野海滨之人皆起而任公卿大臣之责,伊尹、傅说、太公望之于商、周是也。遇之不以其道,虽千乘之国,万锺之粟,曾不足以延搢绅游谈之士,孟轲氏之于齐、梁是也。道合则合,道离则离,去就之义,不可苟也。至治之世,以德相尚,天下无不可仕之国,故君为官择人,而臣无择官。士患德不修,不患无闻也;患业不广,不患无位也。德修而业广矣,虽欲处衡门而乐考盘也,询众庶者在闾,其能舍乎!兴贤能者在乡,其能不举乎!由乡而达于诸侯,贡于天子之廷,三适者受上赏,不贤者贬爵土,则诸侯之责重矣。贤者授之以官,大贤授大官;能者任之以事,大能任大事,则天子之任又重矣。商、周之盛,上无旷官,下无遗才,其君臣遇合盖如此。周德既衰,春秋、战国之际,不能统一,于是君择臣,而臣亦择君以事之,然犹以义相尚。侯嬴,魏夷门监也,而魏之公子,枉车骑,虚左迎之。毛遂,赵下士也,而楚烈王愿奉社稷,歃血听之。鲁仲连,东海布衣也,居邯郸围城之中,不肯西面而帝秦,人以为天下士也,謷然负其高世之志,伸大义于诸侯之上。汉、唐数百年之盛,未有肖其风烈者。高帝、太宗,解衣辍哺,倾身散财,从海内之士,举天下于反掌之间,传世永久。当是时也,曰奇士者有矣,曰国士者有矣,求所谓天下士,果何人哉!士气卑而主气崇,偈偈焉以权利相任使,其人固有不屑者矣,如鲁两生野王二老,世岂尽知之乎﹖夫揭数尺之竿,悬寻丈之缗,钩螾为饵而投之河海,所得者,鱦鲋之属耳,吞舟之鱼终不足致也,其为术亦疏矣。人主之心,其精神念虑与天地相酬酢,苟积至诚,廓至公,求天下之贤,以寅亮天工,孰不风动而应之于下!天下至广,人才至众,其要莫先于论相。相之贤否,官之得失所系也;官之得失,政之隆替所系也,由君子言之,是犹後世之论相也,未能尽古之道也。治天下有本,君之谓也;治天下有要,贤之谓也。其本正者,天下不劳而治;其要得者,天下之本不劳而正。汉、唐之君,莫或知之。其有天下,非不求贤也,其求而用之者,不过以郡国之政有不举耳,朝廷之治有不备耳,公卿大夫之职有不称耳,未尝知正天下之本也。为公卿大夫者,亦以为能寄郡国之政,佐朝廷之治,于职足矣,未有能正天下之本者也。王霸之略混,圣贤之道塞,非此其故乎﹖盖至赵宋而後,世之君子有以此为任者,而其主不能择也。帝王之大经大本,托之空言而无补,当此之时,得君专且久者,皆是匪人,假儒术以济其奸者也。《易》言拔茅连茹,《泰》之君子以此进其君子,《否》之小人亦以此进其小人,二者迭为消长,故知人之难,非独难于君子,而深难于小人。至于君子之小人,则又难也,其言辩,其行坚,其见闻之博足以出人之不能,其情貌之深足以欺人之不测,其知术之巧足以移人所好而不悟,其才艺之美足以行人所难而不惮,其名君子,实则戾也。辨之不早,去之不果,植为朋党,恶知其非君子也﹖虽有君子,横罹口语,又恶知其非小人也﹖知人则哲,帝陶唐氏犹难之。共工、崇伯之属,众所共贤者矣,而帝独以为非贤,其後果不贤也,于是去之,而帝之廷无恶人矣,于是禹、陶为帝臣者皆得着其成绩。人主欲进贤而不能远小人,不足以言知人,不知人,不足以言得人。非常之士,待非常之主然後用之。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兴于此时也,盖必有之矣。其兴于此时也,予必得而见之矣。(《尚贤论》。)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万民,故天下之利,圣人不私诸己,亦不以私于人,井田之制是也。井田者,仁政之首也,井田不复,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敝敝矣。其後二百三十有二年,而汉始有名田之议,犹古之遗意也。又其後六百有三年,而元魏始有均田之法,犹古之遗制也。先王之遗制、遗意,由秦以来,仅一二见,又皆行之不远,天下之民益敝敝矣。为政者南面以子万姓,一夫之饥,犹己饥之,一夫之寒,犹己寒之,孰无是心也,而讫莫之拯焉。方汉承秦苛虐之後,民新脱去汤火,未遑苏息,高帝因而抚之。逮及文、景之世,国家晏安无事,宗戚大臣,凭藉贵高之势,争取美田宅以为子孙利益;郡邑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赀累钜万,治生产畜牧,膏壤十倍,上儗封君;编户之氓无立锥之地,则卑下之为役为仆,不暇顾其身。贫富不均,势所驯致也,故董仲舒言于孝武,以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抑兼并。名田者,占田也,占田有限,是富者不得过制也。其後师丹、孔光之徒因之,令民名田无过三十顷,期尽三年,而犯者没入之。议者以三十顷之田,周三十夫之地也,一夫占之过矣。晋石苞令民男女二人占田百亩,丁男女有差,有国食禄者有差,或十顷,或五十顷,兼以品荫其亲属,自起奸端矣。民无恒产,不能制之,专事要求,其间不劳民骇众,坐获井田之利,此吾所未喻也。殆不过为兼并之闲耳,非有赀于畎亩,细民能无不足之患也。故名田虽有古之遗意,不若均田之善。李安世在魏太和中,其得君非华夏之主也,其得民非归马牧牛之时也,以魏国之大,独能均其土地,审其径术,差露田,别世业,魏人赖之,力业相称。北齐、後周因而不变。隋又因之。唐有天下,遂定为口分、永业之制,而取租庸调之法。口分即露田也。露田,夫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而率倍之。口分八十亩而不倍,惟岁易之田倍之。永业即世业也,夫家受而不还,皆二十亩,所以课莳桑麻也。民有多寡,乡有宽狭,田有盈缩,狭乡之民,受田半之,为工商者不给,而在宽乡者给之亦半也;老疾寡妻妾给之三十亩、四十亩,虽不耕,不可无养也;当户者益之二十亩,虽已有田,不可不优也。以此均天下之田,贫不得粥,富不得兼,犹惧不能守吾法,而乃听民粥永业以葬,粥口分以迁,是以小不足而大乱法也,何捄于敝﹖振穷恤贫,民获保息,周典也,何惜而不为之﹖粥而加罚,永徽之禁抑末耳。议者如宋刘敞,又以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土旷人稀,其田足以给其众,民获其实。唐承平日久,丁口滋多,官无闲田给授,民不复获其实,徒为具文。不知隋、唐之盛,丁口相若耳。开皇十二年,发使均天下之田,狭乡一夫仅二十亩,隋之给授,何加于唐也﹖唐虽承平日久,贞观、开元之盛,其人户犹不及隋,何至其田具文无实也﹖敞言过矣!但狭乡之民多而田不盈,永业之田粥而民不固,如陆贽所谓时弊者,势驯致也。时弊则法亦弊,故均田虽有古之遣制,不若井田之善。周制九夫为井,井有沟;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有洫;四甸为县,四县为都,都有浍,地方百里,是为一同,治都鄙者以之。夫问有遂,遂有径;十夫有沟,沟有畛;百夫有洫,洫有涂;千夫有浍,浍有道;万夫有川,川有路,万夫之地三十二里,治乡遂者以之。孟轲氏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盖二法并行。遂人匠人,多寡异数,而内外相经纬焉。王畿之内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六乡六遂居之。六遂之余地为甸地,距国中二百里,即公邑之田,天子使吏治之者也。甸地之外为稍地,距国中三百里,大夫所食之釆地也。稍地之外为县地,即小都之田,距国中四百里,卿及王子弟之疏者所食之釆地也。县地之外为地,即大都之田,距国中五百里,公及王子弟之亲者所食之釆地也。此王畿之制,井田常居十之六,其不为井者,四郊甸地耳。其曰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则出地贡者,亦三三相任,如井田之法,八家树艺,一夫税入于公,孟轲氏所谓皆什一者是也。乡遂之釆地五十亩,或百亩、二百亩,而都鄙之田,或不易,或一易再易,是亦名异而实同也。地有肥硗,为之井者,必有牧以济之,所谓釆与易者,则皆牧也,故《小司徒》曰井牧其田野。井者,其正也;牧者,其变也。井地均,不必牧也;井地不均,必牧以均之也。由是达于天下,虽有山林川泽,不可以开方制者,以井牧授之,以贡助取之,诸侯之国,可按而定也。楚人,东南之要服也,蒍掩为司马,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堰猪,町原防,牧隰,井衍沃,量九土之入,修千乘之赋,况中国之地,无山林薮泽之阻,无淳卤疆潦之患,原隰衍沃,举目千里,夏后氏用之以为贡,商人用之以为助,而周人兼用之以制畿甸,经邦国,其法可考者,往往存于《周官》之书,其不合者,以孟轲氏为之权衡,岂不较然也哉!故尝以为,井田之法,行有十便;民有恒产,不事末作,知重本,一也;同井并耕,劳逸巧拙不相负,齐民力,二也;奉生送死,有无相赡,通货财,三也;货财不匮,富者无以取赢,绝兼并,四也;取以什一,天下之中正,吏无横敛,五也;比其丘甸,革车长毂于是乎出,有事以足军实,六也;一同之间,万沟百洫,又有川浍,戎马不得驰突,无边患,七也;畎浍之水,涝则疏之,旱乾则引以溉注,少凶荒,八也;少壮皆土着,奸伪不容,善心易生,以其暇日,习《诗》、《书》、俎豆,养老息物,成礼俗,九也;远近共贯,各安其居,乐其业,尊君亲上,长子孙其中,不烦刑罚而成政教,十也。一举而十者具矣,何惮而不为乎﹖其谓不可为者,盖亦有二焉:丘甸县都,其间万井,为沟洫者又万计,包原隰而为之,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非数十年之久,不克溃于成也,非大有为之君,不能致其决也,此不可者一也;中古以降,淳厚之俗薄,浇伪之风炽,恭俭之化衰,功利之习胜,经久之虑少,侥幸之敝多,以限田抑富强,犹有挠之者,况使尽弃其私家之产乎﹖以均田授农民,犹有不能周之者,又况生齿滋众之时乎﹖怨归于上,奸兴于下,此不可为者二也。以余论之,二者何足厄吾事乎!古者步百为亩,汉人益以二百四十为亩,北齐又益之以三百六十为亩。今所用者,汉亩步也。今之五十亩,古之百亩也。汉提封田万万顷,惟邑居道路山林川泽不可垦,余三千二百二十九万顷皆可垦。元始初,遣司农劝课,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顷,是时天下之民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户,以田均之,计户得田六十七亩,古之百四十亩也。家获百四十亩耕之,未为不给也,加之简稽,则工商禄食之可损者,又不知其几也。虽唐盛时,永徽民户不过三百八十万,至开元七百八十六万,亦不汉过也。以天下之田,给天下之民,徵之汉、唐,则後世宁有不足之患乎﹖田无不足之患,则取诸臣以与民,天下皆知吾君之不私也。天下有如卜式者,且将先吾民而为之,孰不响应于下也﹖秦长城之役,袤延万里,堑山堙谷,暴兵三十万,而阿房之作,督用徒刑者又七十余万,郡邑之民,发调徙 边者又岁不休息,不德甚矣!天下怨诽,未闻有一人违者。况下令如流水之源,固民心之所欲也,王政之所本也。令先取一乡之田井之,其制定,其事便,其民悦,然後行之一郡。取一郡之田井之,其制定,其事便,其民悦,然後行之天下。天下之制定、事便、而民悦也,亦何异于乡郡乎!是天下之田可井也。事不劳者不永逸,欲长治久安而不于此图之,亦苟矣。唐太宗尝读《周官》之书,至「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慨然叹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足以法三代之治。」人君负有为之才,操可致之势,其时又非难也。封建议而不行,井田知而不复,君子盖深为唐惜之。吾闻春气至则草木生,秋气至则草木落,生与落必有使之者矣,物莫知之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上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管、商之法,孰与先王之制﹖天下皆知其非民利也,而齐、秦举国听之,其故又可知也。以先王之制使若管、商者为之,以纪人事,经地利,吾知天下之田可限也,可均也,亦可井也。此无他,善操其所使而已矣。忠信之道,赏罚之柄,上之所以使也。(《井牧论》。)
(梓材谨案:井田之制,世儒多以为不可复行,然自横渠谓「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乎」,是後朱子《井田谱》、夏氏《井田谱》、程畏斋《读书工程》并取之,合之此《谕》,可以互相发明矣。)
天下之势,穷则变。由治而趋乱者,其变易,虽一憸人坏之而有余;由乱而趋治者,其变难,虽合天下之智力为之而不足。由秦以来,天下之变数矣,议者莫不慨然欲追复先王之旧历。汉、唐千数百年而卒循乎秦人之敝者,此岂其势难而力不足哉﹖荀卿子曰:「法後王,一天下制度。」又曰:「法贰後王,谓之不雅。」盖卿有以启之也。自卿之论兴,其徒李斯用之以相秦,凡可以变古者,莫不假秦之柄,奋其恣睢之心而为之,虽商鞅之刻薄,不若是之烈也。鞅废井田,止秦之土地;改法令,止秦之人民。而斯也,尊王为皇帝,举天下以为郡县,举天下不复有井田,夷其城郭,销其兵刃,人主之势孤立于上,而怨起于下,计无所出,益倒行而逆施之,燔《诗》、《书》以涂民之耳目,黜儒术以灭天下之口说,所守者,律令也,所师者,刀笔吏也。其变既极,其习既成,秦亡而汉承之。圣王之继乱世,扫除其而悉去之,崇教化而兴起之,此其几也。陈经立纪,以为万世法程,此又一几也。高帝以宽仁定天下,规模宏远矣,然未尝有一于此。其後贾谊言之于文帝,董仲舒言之于武帝,皆不能用。又其後王吉言之,而宣帝亦恬不以为意。观高帝命叔孙博士之言,令度吾所能行为之,天下事孰非人主所能者﹖奈何帝之自画如此,而群臣不足佐之!创业之君,後昆所取法,由是文帝有「卑之无甚高论」之喻,宣帝有「汉家自有制度」之语。当更化而不更化,当改制而不改制,一切缘秦之故,杂霸以为治。逮于中兴,光武以吏事责公卿,显宗以耳目为明察,文法密而职任违,辨急过而恩意少,虽从事儒雅,投戈讲艺,临雍拜老,有缉熙揖让之风,未能尽更化、改制之实也,故朱浮言罢斥之扰于前,陈宠建轻刑之议于後,建初之政,所以济永平之失也。之数君者,在当时号为贤主,且去古未远,而因陋就简,未尝取先王之法一试为之。为之而不效,舍之可也。不为而舍之,乌知其不可乎﹖盖其溺于所习者久矣。辟之戎人生于戎,夷人生于夷,少长所濡染者皆夷戎也,中国之礼义未尝接焉,虽知其美,不能使之一朝去其夷狄之俗。此岂其性殊哉!习固使之耳。古今之相去,何以异此!有能善变其习者,果孰御之﹖魏、晋之衰,天下之乱极矣。元魏起代北,其先土托后跋之裔也,其人民被旃控弦之属也,与汉不侔矣,宜未易以礼法理也。而孝文迁都洛邑,挈其人民而居之,均田别里,崇祀建学,国人莫不有忤心焉,独排众议而咨之。王肃、李安世之流,释胡服而为冠带,绝北俗以事《诗》、《书》,王通氏曰:「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岂不信乎!及隋之衰,天下又大乱,而唐承之。太宗却封伦之对,从魏徵之劝,贞观之初,力行仁义,其为化也,得矣。制官以六典,制兵以府卫,制民以均田,制赋以租庸调,其为制也备矣。行之数岁,家给人足,行旅不齎粮,外户不待闭,方制四夷之外,太平之效可谓盛矣。故宋儒以为,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岁而有太宗之为君。方之于汉,其宽仁孰与高帝﹖其玄默孰与文帝﹖其所以致此者,由其不惑于後世之论,能自拔于秦、汉之习也。向使孝文无卓然之见,必为之志,虽得中国,终于戎狄而止耳。使太宗有躬行之实,持世之佐,举唐之治,又岂殷、周之不若乎!故俗之不淳不患也,刑之不措不患也,功之不遂不患也,而患无必为之志,躬行之实,持之者未久也。惟圣为能尽伦,惟王为能尽制。三代之兴,其王皆圣人也,其所以为天下者,莫不本诸天理,要诸人心。大法之则大治,小法之则小治,苟以为远而莫之法也,其道固存,其意犹可识也。春秋讥变法而大复古,圣人岂好为异哉,惧後世不知有先王之法,故假笔削力争之,然犹惧不胜,况顺而下之,是犹决江、河而放之陆,势必胥溺而已耳。故余不责斯之不师古,而深悼况之法後王,由其有以启之也。君子度己以绳,接人用枻。夫与世迁徙而偃仰者,战国之遗习也,卿之意不过如此。学术不醇,而遂以毒天下。太史公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天下有能知其近而相类者为不可法也,卑而易行者为不可行也,则秦人之敝去矣,非圣人其孰能之!(《慎习论》。)「」
天地之初,未始有物也。冯冯翼翼,由一而二,二气则一;睢睢盱盱,由二而三,三才则一。天下同由之谓道,同得之谓德,同善之谓性,同灵之谓心。道,一也,人皆由之,而有不由者焉;德,一也,人皆得之,而有不得者焉;性,一也,人皆善,而有不善者焉。此人也,非天也,心不能尽性,则不能尽德矣,不能尽德,则不能尽道矣,故虽天也,莫与能焉,而成能者,圣人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开太平也。鸿荒之世,天地草昧,民物杂糅,穴居野处,虽息蠕动之属不异也,而不以为垫;毛食血饮,虽鸷击犷搏之属不异也,而不以为臊;蒙以羽革草木,而不以为野;瘗以积薪,而不以为薄;约以结绳,而不以为愚,其民安之,免于饥寒,而不及于灾患,斯可矣。五龙、燧人,彼十有七氏者,何氏也﹖九头、摄提,彼十纪者,又何纪也﹖其人果圣而世果治也欤﹖宜于此有以变而通之矣,何至委其人于颛蒙倥侗之域,累数十万年,同于禽犊,而不少拯之,岂天生民立君之意乎﹖必不然矣。世虽传之,圣人不言也。圣人不言者,盖无稽而慎之也。道本于三皇,德着于五帝,法备于三王,过此以往,未之能尚也。德固道也,而法亦道也,所因者异耳。山川之风气不同,五方之民异俗,古今之风气不侔,历代之治异宜,其要皆所以纳民于道也。包牺氏,神农氏、轩辕氏继天而王,画卦以开物,备物以致用,民利赖之。其具不过网罟、耒耜,而佃渔农父之所务也;其制不过宫室、舟车、关市、弧矢、杵臼,而工商武夫之所能也,方其未创之时,民固无所措其心思手足之力矣,故必圣人而後为之,为之不足,必圣人而後继之。因时变通,不变不通也。书契之足,法之始也;衣裳之治,德之昭也,其化神而民宜有善,而不知天下同归于道,泯乎其矣!轩辕之後,是为五帝,历少昊、高阳、高辛而至唐、虞。唐虞之帝为尧、舜,圣圣相承,畴咨都俞,南面以临群臣,其治犹黄帝也,而政教礼乐之在天下,有陶、稷、契以任之,有伯夷、后夔之属以典之,而又以伯禹总焉,虽有洪水之灾,四凶之恶,不劳而治,帝何为哉!天下同归于德,虽莫之名焉,而焕乎其文矣。有虞之後,夏后氏承帝执中之传,以功践帝之位,九土既平,九畴既锡,彝伦攸叙,三年而天下遂于仁。不得贤而与之,而其子启能敬承父道,以天下与其子,犹与贤也。及启之身,有扈不服,于甘之役,大战而後服之,欲如有虞之世,不可得矣,而父子相继之,卒能止天下之乱,是乃变而通之也。夏德既衰,商人继之。商德既衰、周人继。南巢之放,汤有惭德。牧野之师,武王以为有光焉,则居之不疑矣,无复商人之意矣。其顺天应人则一也,故君臣易位,天下不以为非,是亦变而通之也。拨乱世而反之正,天下同归于义,义形而法益备矣。禹之兴也,承乎虞而不及虞者也;文之兴也,承乎商而进乎商者也,皆三代之盛王也。其道同、其德异者有之,其德同、其法异者有之,其法同、其制异者有之,存乎其人焉尔,存乎其世焉尔。消息者,候之徵也;淳厖者,俗之判也;理乱者,变之象也;质文者,治之体也;损益者,制之宜也;变通者,权之用也;神化者,用之妙也,进乎消息之候,审乎淳厖之俗,明乎理乱之几,别乎质文之体,损益变通合乎神化之妙,此圣人之所同也。及周之衰,王降而为霸,霸降而为战国,诸子分裂圣人之道,人鹜其私智异说,掎挈是非,枭乱名实,世患苦之,虽为诸子者亦病焉。于是刑名农墨之家,崇俭质,尚功实。而老子贵清净,将弃仁义,蔑礼法,与天下共反其朴于太古之时,意在惩周之弊,而非大公至正之道也。汉用其术,文、景之世,天下无事,最为有效,而非五帝三王之所尚也。圣人之道,辟之天地,明之为日月,润之为雨露,变之为风霆、为鬼神,莫不由天地以成化;窍之为山川,微之为草木、为昆虫,莫不由天地以成体,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易简而已矣。圣人在位,大之为朝廷之逊禅,父子之继立;变之为征讨君臣之革命,皆天命所当然。重之为郊庙社稷之事,公卿大夫贤不肖之黜陟,下至闾伍井牧之赋,庠序之教,关市权衡度量之制,刑赏之具,礼乐之用,皆民生之不可去者, 圣人何容心哉,亦行其所无事而已矣。故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圣人之性,天地之性也。圣人以其心溥万物而物无不平,以其性尽万物而物无不成,非固之也,有生者各一其性,有知者各一其心,声气之同,捷于桴鼓,念虑之孚,坚于金石,故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之化如神而人不与知焉,圣人之化如天而神不与能焉,荡荡乎,平平乎,皇极之道也,而非老氏者之所谓道也。皇极之道立,而天下之治得矣。苟不为皇,犹当为帝,苟不为帝,犹当为王。降是而霸,圣人之徒羞称之矣,矧汉以下乎!(《皇初论》。)
聘君朱丹溪先生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义乌人。初为声律之文,刻烛而成,已弃去为任侠。既壮,则又悔之,遂往从白云于八华山中。白云为开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先生闻之汗下,由是挟册坐至四鼓,默察理欲之消长,抑其粗豪,归于纯粹,数年而其学坚定。以其所得者行之乡党州闾之间,兴利除害,郡邑不能夺也。又曰:「吾穷而在下,泽不能及远,随分可自致者,其惟医乎﹖」于是得罗知悌之传,遂以医名,医家传之为丹溪先生。其学以躬行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为礼乐之原,积养之久,内外一致,曰:「圣贤一言,终身行之不尽,奚以多为!」浮艳之词,尤不乐顾,直以吾道蝥贼目之。
御史王先生余庆
王余庆,字叔善,金华人。受业白云。尝游京师,番僧为总统,欲见之,先生曰:「吾学将以明道,宁有屈身异教而道可明邪﹖」至正初,入经筵,为检讨官,累拜监察御史。
吕竹溪先生溥
吕溥,字公甫,永康人。从学白云。讲究经旨,为文落落有奇气。诗动荡激烈可喜。冠昏丧祭,一依朱子所定礼行之。所着有《大学疑问》、《史论》、《竹溪集》。族子权,亦许氏弟子,早卒。(修。)
吕先生洙
吕洙,字宗鲁,溥之兄也。在白云门,服其精敏,未究而卒。有《周易图说》、《太极图说》、《大学辩疑》。(修。)
吕先生权
吕先生机(合传。)
吕权,字子义,永康人。从白云,竟夕不寐。尝自书其梦中之语曰:「青壁虽万里,白云只三寻。」已而三十八岁病卒。弟机, 字审言,亦从白云。通《春秋左氏》,尤精于《资治通监》,有笃行。(补。)
教授李静学先生唐
李唐,字仲宏,号静学,东阳人。从白云游。为诗文以理胜,一时名辈相推重之。仕为本郡儒学教授。所着有《静学斋集》、《尚絅斋集》。(修。)
正节卫耕读先生富益
卫富益,字□□,崇德人也。从金仁山游。深探《易》理,而卒业于许白云,默识心融,洞究性理。闻崖山亡,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陆二丞相,词极哀惨。叹曰:「夷、齐何人邪!冯道何人邪!」遂绝意进取,隐居石人泾讲学,所谓白社书院者也。先生立学规,凡荐绅仕元者不许听讲,为人所恨。至大中,有司荐之,不就,遂遭构,毁其书院。乃迁居湖之金盖山,授徒不辍。所着书曰《四书考证》,曰《性理集义》,曰《易说》,曰《读史纂要》,、曰《耕读怡情录》。至治中,始还故里,别署耕读居士,足不入市。或有乞诗文者,辞曰:「吾欲涵养德性,何口说为!」疾笃,取所着书焚之,曰:「玄奥处,宋儒已尽之,安用此糟粕为!」九十六岁而卒。其门人曰沈梦麟,曰黄彝,曰郑忠,相率制服,葬于金盖,私諡正节。修。
戚朝阳先生崇僧
戚崇僧,字仲咸,金华人,贞孝先生绍之孙也。家学出于吕氏。先生年二十七,始从白云讲道,同门推为高第,清苦自处,不以时尚改度,每谓:「人知富贵之可欲,而不知贫贱之可乐也。」先生之父,访其吕汲于永康太平山中,爱之,先生遂奉父居焉。汲之子权,亦白云徒也,其诸孙遂从先生学。居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非有故不出,人称朝阳先生。所着有《春秋纂例原旨》三卷、《四书仪对》二卷、《後复古编》一卷、《昭穆图》一卷,《历代指掌图》二卷。先生精于篆学,尝以篆法缮写《易》、《诗》、《书》、《礼》、《春秋》、《孝经》、《论语》、《学》、《庸》、《孟子》,将献之朝,以《仪礼》一经未及竟,不果上。又尝为书言时政,将诣阙陈之,亦不果行。黄晋卿曰:「人见君高蹈物表,目以为畸人静者,而不知其未始忘情斯世,第不苟售耳。」(修。)
朱裕轩先生同善
朱同善,字圣与,义乌人。从白云讲究经旨,学者师之,称曰裕轩先生。
隐君刘青村先生涓
刘涓,(梓材案:《金华先民传》作金涓,盖与仁山先生同为项伯之後:由项而赐姓为刘,吴、越时又由刘而改姓为金者,故金涓即刘涓也。)字德源,义乌人。从白云于八华山,称为高第弟子。又从黄文献溍学古文词。不乐仕进,徙蜀山之青村,朋旧叩门,焚香瀹茗,对榻剧谈,去则闭门不出,学者称曰青村先生。
推官李先生裕
李裕,字公饶,东阳人。从白云学。尝诣阙上《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至德殿,中书奏补国子生。登天历间进士第,授陈州同知,转道州路总管府推官而卒。
李先生序
李序,字仲伦,东阳人。弱冠从白云,推为上第。为文以《左》、《国》、《史》、《汉》为标格,唐、宋以下勿论也。宋褧按部,以先生自随。危太朴素在史馆时,歌其诗以为入格。卧东白山中,与鹿皮子陈樵相倡和,士类皆师表之。
贞节蒋若 晦先生元
蒋元,(梓材案:先生姓原本作薛,复抹去,改作蒋。考先生之祖蒋沐,筑横城精舍以延方蛟峰,则以为蒋氏者是也。华阴薛元,字微之,号庸斋,与辛愿、姚枢等讲贯古学者,别一人。)字子晦,一字若 晦,东阳人。从白云游,不仕。学者私諡贞节先生。所着有《中庸注》。(补。)
(云濠谨案:《两浙名贤录》载:「先生着有《学则》二十卷。」又谢山《学案劄记》云:「先生着有《四书笺惑》。」)
楼先生巨卿
楼巨卿,东阳青石渡人。白云高弟。
赵先生子渐
赵子渐,金华人。
(梓材谨案:黄文献志退藏山人赵若磬墓言:「其先自开封徙衢州,又自衢徙兰溪。退藏侨居于郡城,次子嗣鸿,遣之受业于乡先生许君。」嗣鸿盖即先生之名,子渐其字也。)
张先生匡敬(大父衍,父主善。)
张匡敬,字主一,金华人也。其大父曰颐斋先生衍,父曰木斋先生主善,皆有学行,而先生从白云游。(补。)
马一得先生道贯
马道贯,字德珍,东阳人。白云弟子。自号一得叟。恬退,非公不入城府。所着有《尚书疏义》六卷、《一得叟集》。(补。)
乡举江先生孚
江先生起(合传。)
江孚、江起,常山人。兄弟并从白云。(补。)
(云濠谨案:《弘治衢州府志》言:「先生兄弟与伯兄叔戴齐名,人号曰『三江先生』。」但载「江孚受业于文懿之门,以《书经》中至顺壬申乡第。弟起,词气雄辩」云。)
教谕王先生麟(附子延龄。)
王麟,东平人也。尝自广陵至婺,学于白云,期年而归,白云书《学箴》以遗之。仕终昌平教谕。其居广陵,闻白云殁,为发丧,悲不自胜。其後凡遇白云生辰忌日,必设祭,去酒肉不食。又为白云刻《尚书》、《大学》诸书以传,盖不负师门者也。子延龄,为明翰林。(补。)
县官合剌不花先生
合剌不花,蒙古人也。官浙之台州达鲁花赤,已而移徽州。尝游白云之门。其学以诚意不欺为主,尝喜挟方册,携一羊皮,坐于山颠水涯,歌咏终日,野老过者,辄呼而问以民间疾苦。以德为化,尝曰:「法所以防奸,事苟集矣,法不必尽用也。」二州之民化之,几于无讼,考绩为天下最。元儒惟鲁斋之门有以蒙古从学者,此外惟白云而已。(补。)
何先生宗诚
何先生宗映(合传。)
何先生宗瑞(合传。)
何宗诚,字□□,金华人也。其父遯山先生凤,隐于医道,君子也,三子:曰宗诚,曰宗映,曰宗瑞。白云许文懿公方羁孤时,落落不偶,莫从之游,遯山独奇之,馆于家,使先生兄弟师之,而以世务机利,迷罔他岐,固勉以义,令求其远者大者,文懿遂决意于学。遯山悉出其藏书使观之,率其乡之子弟以共师之,而文懿之名始盛,终身严事遯山,以为渊源之自也。先生兄弟三人皆学于白云,而其详不可考。(补。)
方先生麟
李先生亦(合传。)
方麟,太末人,李亦,东阳人,与蒋贞节元皆文懿弟子。贞节延两先生于家塾,俾其子允升礼而师之。(参《王忠文集》。)
◆范叶学侣
郑先生谧
郑谧,字彦渊,范祖干、叶仪之学侣也。所着《心学图说》。详《金华先贤传》。(补。)
◆静俭门人
文宪宋潜溪先生濂(见下《凝熙门人》。)
博士郑先生涛
郑涛,字仲舒,浦江人。受业柳道传。工于词翰,为丞相脱脱所知,授经筵检讨,转国史院编修、翰林应奉,迁太常博士而罢。
提举戴九灵先生良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所居在九灵山下,因以为号。好读书,天文、地理、医卜、佛老之书皆精究其旨。弃举子业,学于柳道传贯。道传之死,心丧三年。(云濠案:朱氏彝尊为先生拟传云:「父喧,与柳贯交,命良受学于贯,并从黄缙、吴莱游」。)至正十年,余阙佥 浙东廉访,行部至浦江,先生上谒,与之谈诗,阙曰:「士不知诗久矣,非子吾不敢语。」乃尽授以平日所得于师友者。时以潜溪、华川、长山与叔能称四先生。起为月泉书院山长。婺、越攻取不已,避兵山中者久之。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东南之名士多往依之,先生受中顺大夫、淮南行省儒学提举。明伐吴,先生从海道求救于山东扩廓帖木儿。洪武元年,山东降附,先生附海舟还定海,与东南失职之徒谢肃、揭汯、丁鹤年歌哭于四明山中,其子挽之还家,不得也。十五年,徵至金陵。明年,欲授以官,不可而自裁,年六十七。(修。)
谢山《九灵先生山房记》曰:「九灵以不肯屈身而被系,顾其死不甚明。使其出于自裁,固为元毕命;即令以瘐死,亦为元也。九灵之大节,不必果出于自裁,而要可信其为元也。」
学官杨元度先生璲(附兄琰、弟瑀。)
杨璲,字元度,余姚人。师事柳待制贯。与海内博洽者辩说,数困之。注《诗传名物类考》,侍御史姚黻剡文上之。後以乡贡历宁海、缙云及本州学官。兄琰、弟瑀,称三杨。
(云濠谨案:「琰」一作「瑛」,黄氏补本为《元度传》云:「兄瑛,庆元路学正,弟瑀,缙云教谕,并有文名。」)
◆正传家学
阁学吴先生沈
吴沈,字濬仲,兰溪人。元国子博士正传之子,以学行闻。太祖下婺州,召先生及同郡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会食省中,日令三人进讲经史。已,命先生为郡学训导。洪武初,郡以儒士举,误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先生谓修撰王厘曰:「名误不更,是欺罔也。」将白于朝。厘言恐触上怒。先生不从,牒请改正。帝喜曰:「诚悫人也。」召侍左右。以事降编修。给事中郑相同言:「故事,启事东宫,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今一体称臣,于礼未安。」先生駮之曰:「东宫,国之大本。尊东宫,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从之。寻以奏对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东阁大学士。初,帝谓先生曰:「圣贤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散在经卷,未易会其要领,尔等以三事编辑。」至是书成,赐名《精诚录》,命先生撰序。後改国子博士,以老归。先生尝着辩,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濬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先生发之也。
◆正传门人
教授胡长山先生翰(见上《白云门人》。)
参议诸葛先生伯衡
诸葛伯衡,兰溪人也。吴礼部门人。见《金华先贤传》。(补。)
(梓材谨案:先生官至广东参议卒。金华杜桓为作小传,称为清修直亮之士。)
训导徐先生原
徐原,字均善,兰溪人也。少从吴礼部游,与礼部子沈童为友。博览群书,以诗文名世。所着有《五经讲义》、《强学斋文集》数卷。明太祖取婺州,与沈同命为训导,历主福建、江西考试。或云太祖改婺州为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开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沈、徐原为训导。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金华府志》。)汪氏学家
县令汪遯斋先生汝懋(别见《慈湖学案》。)
◆蒋氏家学
贞节蒋若晦先生元(见上《白云门人》。)
◆本心门人(朱、刘六传。)
隐君周紫岩先生润祖
周润祖,字彦德,临海人也。学于周待制仁荣,与达兼善为讲学友。(梓材案:达兼善盖即泰不华。)隐居教授四十年。至正中,召之,已卒。乡人即其所居,称之曰紫岩先生。所着有《紫岩集》十卷。(补。)
忠介达先生泰不华
泰不华,字兼善,以父为台州录事,遂居于台。家贫,好读书,周仁荣养而教之。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至正元年,除绍兴总管。召入史馆,与修三史,陞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作乱,死之,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公,諡忠介。
◆紫岩讲友
隐君朱鞠隐先生嗣寿
朱嗣寿,字得仁,一字鞠隐,本台之临海人,徙仙居。台学自鲁斋而後,生徒甚众。先生少以文雄于曹,既而然曰:「学不为己,虽多无益也。」乃益从事于性命之旨,一切文词必根柢于理。紫岩周先生润祖,鲁斋之嫡传也,少与同舍,至是相见论学,敛衽服曰:「高见层出,吾弗如也。」长潭陶凯以师礼严事之。尝言:「世俗为学,不过资讲说,助占毕,求其躬行之实,无有也。」故力修门内之行。泰不华欲荐于朝,先生谢曰:「禄以逮亲为荣,亲已殁矣,不愿仕。」泰不华重违其意而止。晚治别业曰东园,莳菊甚盛,学者不呼其姓,但称为鞠隐先生。(补。)
◆凝熙门人
知州吴德基先生履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受学于闻人梦吉。为文以迁、固为法。起家南康丞,迁知安化、潍州,以循吏称。
文宪宋潜溪先生濂(附子璲。)
宋濂,字景濂,世居金华之潜溪,至先生始迁浦江之青萝山。先生少读书,日记二千余言。尝从闻人梦吉受《春秋》。继从柳贯、黄溍、吴莱学古文词。年二十五明道,着书义门郑氏之东明山,名震朝野。元至正中,有荐为翰林编修,辞不赴。明初定鼎金陵,遣使奉书币聘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召授皇太子经筵、起居注,总修《元史》,陞翰林学士。议封功臣勳爵,迁国子司业,三转为翰林侍讲学士,总修大明日历,拜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宠遇隆渥,启沃宏多。既而念其开国文臣之首,侍从十有九年,制度典章,灿然大备,诏以年老致政还家。以长孙慎坐法,举家迁谪茂州,至夔门得疾,不食者三旬,书《观化帖》,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二。正统中,赐諡文宪。先生博极群书,孜孜圣学,道德文章,师表当世,敷昭皇猷,赞翊治化,名寰宇,文传外夷,而循循然谦抑下士,接引後进。所着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萝山集》、《龙门子》、《浦阳人物记》,合一百四十余卷。子璲,字仲珩,以书法擅名当世,朝野称之。(参《金华贤达传》。)
百家谨案:金华之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也,犹幸有斯。
谢山《宋文宪公画像记》曰:「文宪之学,受之其乡黄文献公、柳文肃公、渊颖先生吴莱、凝熙先生闻人梦吉四家之学,并出于北山、鲁斋、仁山、白云之递传,上溯勉斋,以为徽公世嫡。予尝谓:「婺中之学,至白云而所求于道者,疑若稍浅,渐流于章句训诂,未有深造自得之语,视仁山远逊之,婺中学统之一变也。义乌诸公师之,遂成文章之士,则再变也。至公而渐流于佞佛者流,则三变也。犹幸方文正公为公高弟,一振而有光于西河,几几乎可以复振徽公之绪,惜其以凶终,未见其止,而并不得其传。虽然,吾读文献、文肃、渊颖及公之文,爱其雅驯不佻,粹然有儒者气象,此则究其所得于经苑之坠言,不可诬也。词章虽君子之余事,然而心气由之以传,虽欲粉饰而卒不可得。公以开国巨公,首倡有明三百年锺吕之音,故尤有苍浑肃穆之神,旁魄于行墨之间,其一代之元化,所以鼓吹休明者与!」
唐先生以仁
唐以仁,金华人。从闻人梦吉学,梦吉奇之,妻以女。元末,奉梦吉避地永康魁山下,因家焉。(补。)
◆两峰门人
长史朱白云先生右(附师李五峰。)
朱右,字伯贤,(云濠案:《儒林录》作序贤。)临江人,程门高弟光庭之後。学于陈两峰,又尝受文法于李五峰。明初,徵赴史局,累官至晋府右长史。所着有《白云稿》、《春秋类编》、《三史钩元》、《泰汉文衡》、《深衣考误》、《历代统纪要览》、《元史补遗》。先生在明初与潜溪、子充辈皆朱门之世嫡,然渐趋于文章,而心得则似少减矣。
◆匪石门人
左丞王先生守诚(别见《草庐学案》。)
◆柏轩门人
邢先生沂(附子旭。)
邢沂,(云濠案:黄氏补本作邢祈。)金华人也。从范纯孝祖干游,以词翰知名。子旭,字景阳,学于家庭。登永乐二年进士,累官河南参政。适岁旱涝,修举荒政,民赖以安。奏免二程子孙徭役,赐田土。正统初,陞四川布政,革弊去奸,抚养军民,恩威并着。土司王永寿,董敏失和,治兵交攻,朝廷遣师讨之,景阳身诣其寨,谕以祸福,皆释甲待罪,请遣子入质,进马谢恩。寻致仕卒,蜀人追思惠政,立碑成都三公庙祀之。所着有《退省集》。
隐君汪先生与立
汪与立,字师道,金华人也。(云濠案:一作兰溪人。)受业于范祖干。其德行与何寿朋齐名,而文学稍优。尝谓「学者当视古人为不足,毋视今人为有余」,人以为名言。隐居教授,不求闻达,优游林泉,以高寿终。
◆南阳门人
隐君何归全先生寿朋
何寿朋,字德龄,金华人也。(云濠案:一作兰溪人。)学于叶仪。守道安贫,不肯干人。明洪武中,举孝廉。父殁,以所居易地而葬。学者称为归全先生。(补。)
祭酒许先生元
教授许先生亨(并见《白云家学》。)
◆栗斋家学
教授苏先生伯衡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父友龙,受业许白云之门。先生警敏绝伦,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元末贡于乡。明太祖置礼贤馆,先生与焉。岁丙午用为国子学录,迁学正。被荐,召见,擢翰林编修。力辞,乞省觐归。洪武十年,学士宋潜溪濂致仕,太祖问谁可代者,濂对曰:「伯衡,臣乡人,学博行修,文辞蔚赡有法。」太祖即徵之,入见,复以疾辞,赐衣钞而还。二十一年聘主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静学家学
侍郎李先生希明
李希明,字濬文,白云高弟唐之子也。承其父之学。洪武初,以荐举。累官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陈友谅余孽尚蠢动,朝议出师剿之,先生以为不若招抚,从之。仕终刑部侍郎。(补。)
◆正节门人
县尹沈先生梦麟
沈梦麟,字元昭,归安人。少有诗名。元时以乙科授婺州学正,迁武康尹,以疾辞。洪武间,五主文衡于闽、浙。年九十三卒。着有《花溪集》。(参《弘治湖州志》。)
黄先生彝
黄彝。
隐君郑先生忠
郑忠,字原凯,嘉兴人。闭门读书,无间寒暑。从卫富益讲《易》。一夕,梦吞北斗,自是时名大着。志在恬淡,雅好泉石,终元世,高蹈不仕。(参《浙江通志》。)
◆若晦家学
学正蒋先生允升(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方李门人
学正蒋先生允升(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九灵门人
处士李先生孝谦(父仕开。)
李先生悌谦(合传。)
李先生忠谦(合传。)
李孝谦,鄞县人。父仕开。操履方正,当元季,四方绎骚,闭门不妄交,惟善武林杨彝、台州陆德阳、金华戴良、永嘉高明、慈溪胡舜咨,令子弟受学焉。先生及弟悌谦、忠谦皆孝友嗜学,亲瘵,各求医药,迭侍床下,亲食後食,不食,终弗御匕箸。及明永乐中,诏天下纂修图志,太守汪馗起先生总修郡乘,书成而卒。(参《宁波府志》。)
谢山《跋四明文献录题词》曰:「处士读书,历尝受业于胡舜咨、戴九灵、杨彦常、吴主一、揭伯防,远有端绪。其生平所着,尚有《经书问难》、《通监考证》、《许心百忍箴注》、《急就章解》、《长律英华》、《中林集》,而今不可得见矣。是录之後,又别有《四明名贤记》,今亦不可得。」
唐先生辕(别见《慈湖学案》。)
◆蛟峰续传
员外方愚泉先生道叡(别见《慈湖学案》。)
◆鞠隐门人
尚书陶耐久先生凯
陶凯,字中立,乐清人。洪武中,荐举授翰林应奉,历官国子祭酒。自称耐久道人。先生应聘而起,时国家稽古礼文,事多先生裁定。诏令封册歌颂时命,先生文章遂盛传于世。(参《姓谱》。)
(梓材谨案:《台州府治》以先生为临海人,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以旌其忠。)
◆潜溪门人(朱、刘七传。)
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详见《明儒学案》。)
◆唐氏家学
唐委顺先生光祖
唐光祖,字仲暹,金华人,以仁子。先生承其家传,授徒讲学,以师道自任。所着有《委顺夫集》。(修。)
◆委顺门人(朱、刘八传。)
胡先生仕宁
胡仕宁,字□□,永康人也。受业于唐仲暹,有高节。(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