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宋元学案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90卷 卷九十 鲁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鲁斋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鲁斋学案表

  赵复

  (程学、朱学续

  传。)

  许衡        (子)师可

  (江汉所传。)   (子)师敬

  姚燧      孛术鲁翀(别见《萧同诸儒学案》。)

  耶律有尚

  吕域

  刘宣

  贺伯颜

  徐毅

  白栋

  王都中

  李文炳

  王遵礼

  赵矩

  刘季伟

  韩思永

  高凝

  苏郁

  姚炖

  孙安

  刘安中

  孛怜吉

  畅师文

  王宽

  王宾

  姚枢        (从子)燧

  (从子)敦(并见《鲁斋门人》。)

  窦默

  (附师谢宪子。)

  (并鲁斋讲友。)

  刘德渊        董朴

  (附师乐舜咨。)

  张文谦

  (并鲁斋同调。)

  杨奂        郝经(见上《江汉学侣》。)

  (雪斋学侣。)   姚燧(见上《鲁斋门人》。)

  王粹

  郝经        (弟)庸(别见《静修学案》。)

  (并江汉学侣。)   苟宗道

  砚弥坚       (子)禹功

  (附师王登、刘   (子)禹谟

  仁卿。)      刘因(别为《静修学案》。)

  (江汉同调。)    滕安上(别见《静修学案》。)

  刘因(别为《静修学案》。)

  (江汉别传。)

  鲁斋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述鲁斋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梨洲本称《北方学案》,谢山定《序录》改称《鲁斋学案》,而以江汉先之,尝于《高平学案》取例焉。)

  ◆程朱续传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元师伐宋,屠德安。姚枢在军前,凡儒、道、释、医、卜占一艺者,活之以归,先生在其中。姚枢与之言,奇之,而先生不欲生,月夜赴水自沈。枢觉而追之,方行积尸间,见有解发脱屦呼天而泣者,则先生也,亟挽之出。至燕,以所学教授学子,从者百余人。当是时,南北不通,程、朱之书不及于北,自先生而发之。枢与杨惟中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先生讲授其中。先生以周、程而後,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原羲、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张、朱所以发明绍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後。枢退隐苏门,以传其学,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崇信之,学者称之曰江汉先生。世祖尝召见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义之,不强也。先生虽在燕,常有江、汉之思,故学者因而称之。(修。)

  百家谨案: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叠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江汉所传

  文正许鲁斋先生衡

  许衡,字仲平,河内人。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每受书,即问其旨义,师诎而辞去。如是者三师。流离世乱,嗜学不辍,人亦稍稍从之。访姚枢于苏门,得伊洛、新安遗书,乃还谓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率弃前日所学,从事《小学》之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基﹖」众皆曰:「唯。」遂相与讲诵,诸生出入惟谨。客至见之,恻然动念,皆渐濡而出。世祖出王秦中,召为京兆提学。世祖即位,召至京师,授国子祭酒。寻谢病归。至元二年,以安童为右丞相,使先生辅之,乃上书言立国规模。四年又归。五年复召,至七年又归。明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乃徵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炖、孙安、刘安中十二人分处各斋为斋长。久之而归。十三年,定授时新历,以原官领太史院事,历成而还。十八年卒,年七十三,赠司徒,諡文正。皇庆二年,从祀孔子庙庭。学者因其所署,称鲁斋先生。先生尝曰,「纲常不可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故乱离之中,毅然以为己任」云。

  鲁斋遗书

  慎思,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要个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曰睿是也。要思无邪。目望见山,便谓之青,可乎﹖惟知,故能思。

  或曰:「心中思虑多,奈何﹖」曰:「不知所思虑者何事,果求所当知,虽千思万虑可也。若人欲之萌,即当斩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虚灵,无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

  仁为四德之长,元者善之长,前人训元为广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广大,安能爱敬﹖安能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仁与元俱包四德,而俱列并称,所谓合之不浑,离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爱之理也。爱者,情之发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为仁之道也。元者,天之所以为仁之至也。仁者,人心之所固有,而私或蔽之,以陷于不仁。故仁者必克己,克己则公,公则仁,仁则爱。未至于仁,则爱不可以充体。若夫知觉,则仁之用,而仁者之所兼也。元者,四德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之长,故兼义礼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知觉,不可便以知觉名仁也。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移入《南轩学案》。)

  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大略也。

  日用间若不自加提策,则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无所成,而放僻邪侈随至矣。

  耳目闻见,与心之所发,各以类应,如有种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未尝小差,不可不慎也。

  或问:「穷理至于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此解说个穷字。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此说个理字。所以然者是本原也,所当然者是末流也;所以然者是命也,所当然者是义也。每一事,每一物,须有所以然与所当然。」

  天地间须大着心,不可拘于气质,局于一己贫贱忧戚;不可过为陨获。贵为公相不可骄,当知有天下国家以来,多少圣贤在此位。贱为匹夫不必耻,当知有古昔志士仁人,多少屈伏甘于贫贱者。无人而不自得也,何欣戚之有!

  凡事理之际有两件,有由自己底,有不由自己底。由自己底有义在,不由自己底有命在,归于义、命而已。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学问如此,日用事为之间皆当如此,乃能有成。   

  圣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上扶接将去。他人心本有如此意思,爱亲敬兄,蔼然四端,随感而现,圣人只是与发达推扩,就他原有底本领上进将去,不是将人心上原无底强去安排与他。後世却将良知良能去断丧了,却将人性上原无底强去安排裁接,如雕虫小技,以此学校废坏,坏却天下人才。及去做官,于世事人情,殊不知远近,不知何者为天理民彝,似此,民何由向方﹖如何养得成风俗﹖他如风俗人伦,本不曾学,他家本性已自坏了,如何化得人!

  称人之善,宜就上言;议人之失,宜就心上言。盖人之初心,本自无恶,物以利欲驱之,故失正理,其始甚微,其终至于不可救。仁人虽恶其去道之远,然亦未尝不愍其昏昧无知,至此极也,故议之必从始失之地言之,使其人闻之,足以自新而无怨,而吾之言,亦自为长厚切要之言;善既着,即从而美之,不必更求隐微,主为一定之论,在人闻则乐于自勉,在我则为有实验,而又无他日之弊也。

  天地阴阳精气为日月星辰,日月不是有轮廓生成,只是至精之气,到处便如此光明。阴精无光,故远近随日所照。日月行有度数,人身气血周流,亦有度数。天地六气运转亦如是,到东方便是春,到南方便是夏,行到处便主一时。日行十二时亦然,万物都随他,转过去便不属他。

  附录

  先生幼与群儿嬉,即尽坐作进退周旋之节,群儿莫敢犯。凡三易师,乱中皆遇难而无後,每岁时,设位祭之,终身。

  稍长,益嗜学,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游,见《尚书疏义》,请就宿,手钞以归。既避难徂徕山,始得王弼《易注》,夜思昼诵,言动必揆诸义而後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先生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义。」或曰:「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

  家贫,父令为郡从事,见州县追呼旁午,叹曰:「民不聊生矣!」遂弃去。

  凡丧祭嫁娶,必徵诸古礼,以倡其俗,学者寖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有余即以分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非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先生,命守者馆之,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庚申,上即位,应诏北行,至上都,入见,问所学,曰:「孔子。」问所见,曰:「虚名无实,误尘圣听。」问所能,曰:「勤力农务,教授童蒙。」问科举何如,曰:「不能。」上曰:「卿言务实,科举虚诞,朕所不取。」留七月还燕。

  平章王文统以言利进,姚、许辈入侍,每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窦默又日于帝前排文统学术不正,遂疑先生与默为表里,乃奏枢为太子太师、默为太子太傅、先生为太子太保,阳示尊礼,内实摈使疏远。默以屡攻文统不中,欲以东宫避祸,与枢同拜命,将入谢,先生曰:「此不安于义也。且礼,师傅与太子位东西乡,师傅坐,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复此乎﹖否则,师道自我废也。」乃相与怀制立殿下,五辞得免,改先生国子祭酒。明年,谢病以归。

  帝以先生多病,令五日一至省。四年听归。踰年,复召赴阙,与太常徐世隆定朝仪。仪成,帝临观,甚悦。又诏与太常刘秉忠、右丞张文谦定官制。先生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举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藩百司所联属统制定为图,奏之。命集公卿议省院台行移之体,先生曰:「中书佐天子总国政,院台宜具呈。」时商挺在枢密,高鸣在台,皆不乐,欲定为咨禀,因大言以动先生曰:「台院皆宗亲大臣,若一忤,祸且不测。」先生曰:「吾论国制耳,何与于人!」遂以其言质帝前。帝曰:「朕意亦与衡合。」未几,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大臣多阿附之,先生每议,必正色不少让。其子忽辛有同签枢密院之请,先生执奏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帝曰:「卿虑其反邪﹖」对曰:「彼虽不反,此反道也。」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先生宜在中书,欲因事中之。俄除中丞,先生屡入辞。帝命左右掖先生出,及阈,还奏曰:「陛下命臣出省邪﹖」帝笑曰:「出殿门耳。」

  从幸上京,讹列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诸事,不报,因谢病,请解机务。帝恻然,召其子师可入,谕举官自代。先生奏曰:「用人,天子大柄,臣下泛论其贤则可,若授之以位,则当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帝久欲开太学,会先生求罢益力,乃从其请。十三年,诏王恂定新历。恂言历家知数而不知理,宜得衡专领,乃以前官兼领太史院事。召至京,先生谓:「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今所用宋旧仪,自汴迁至大都,已自乖舛,加之岁久,规环不。」乃与太史令 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十七年,历成,上之,赐名曰「授时历」,颁天下。

  丞相安童一见先生,语同列曰:「若辈自谓不相上下,盖什百与千万也,是岂矰缴之可及邪﹖」王磐气概一世,少所与可,独见先生曰:「先生神明也!」

  (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移附《张忠宣传》後。)

  先生入院,恩眷逾隆,上每北还,必问安否,病则赐药赐杖。至是入见,皆跪奏,上令先生起,赐坐劳问。

  病甚,医者诊之曰:「偏阴偏阳谓之疾,今六脉皆平,先生其稍瘳乎﹖」先生曰:「久病而脉平者,不治。吾殆将不起矣!」适仲春祭祀,力疾奠献。既彻,曳杖于门曰:「予心怦怦然。」瞑目坐,久之,曰:「死生何异﹖人精神能有几﹖世事何时穷﹖」遂发叹,歌朱子所撰歌,奄然而逝。先生尝语子师可曰:「我平生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後慎勿请諡立碑,但书许某之墓,使子孙识其处,足矣。」

  先生着述,曰《小学大义》,乃在京兆教学者口授之语;曰《读易私言》,是五十後所作;曰《孟子标题》,尝以教其子师可;曰《四箴说》、《中庸说》、《语录》等书,乃杂出众手,非完书也。

  先生自得《小学》,则主此书以开导学者。尝语其子曰:「《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

  先生自诣学,家事悉委其子,凡宾客来学中者,皆谢绝。尝谓:「学中若应接人事,诸生学业必有所荒。」日令家具早午膳,以老疾,日西不复食。

  先生说书,章数不务多,唯恳款周折。见学者有疑问,则喜溢眉宇。又尝曰:「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又言:「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逐末,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

  王鹿庵为像赞曰:「气和而志刚,外圆而内方,随时屈伸,与道翱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书之堂,布褐蓬茅不为荒凉,珪组轩冕不为辉光。虚舟江湖,晴云卷舒,尚友千古,谁与为徒﹖管幼安、王彦方、元鲁山、阳 道州,盖异世而同符者也。」

  □□□曰:「许文正公表章朱子之书,天下乐为简易之说者,知不足以及其高明,姑窃其名以文其虚诞卤莽,而不可与入圣贤之域。」(补。)

  祖望谨案:道园《送李彦方诗序》曰:「许文正公表章程、朱之学,天下人心风俗之所系,不可诬也。近日晚学小子,不肯细心读书穷理,妄引陆子静之说以自欺自弃,至若移易《论语》章句,直斥程、朱之说为非,此亦非有见于陆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学以欺人而已,此在王制之必不容者。」

  祖望又案:《退斋记》,予固疑静修讥鲁斋而作也,然未敢质言之。观道园作安敬仲《默庵集序》曰:「昔者,天下方一,朔南会同,荐绅先生固有得朱子之书而尊信表章之者,今其言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其功固不细矣。而静修曰:『老氏者,以术欺世而自免者也。阴用其说者,莫不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其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然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焉,而自以孔孟之时义、程朱之名理自居,而人莫知夺也。』观其考察于几微之辨,其精如此。」以道园之言考之,其指许文正公无疑也。殆指文正自请罢中书执政、就国子而言邪﹖

  谢山《题文正集後》曰:「文正自请罢中书政事教国子,故静修以欺世自免诮之,而亦可见其所得于江汉之传者,殆不尽与文正合也。道园又曰:『文正遗书,其于圣贤之道,所志甚重远,其门人之得于文正者,犹未足以尽文正之心也。後之随声附影者,谓修词申义为玩物,谓辨疑答问为躐等,谓无猷为为涵养德性,谓深中厚貌为变化气质,外以聋瞽天下之耳目,内以蛊晦学者之心思,而谓文正之学,果出于此乎﹖』是则又指当时学派之流弊。要之,文正兴绝学于北方,其功不可泯,而生平所造诣,则仅在善人有恒之间,读其集可见也,故数传而易衰。静修所谓欺世自免者,则自其辞就之间,有以窥见其微疵,然後知君子用世之难。」

  ◆鲁斋讲友

  文献姚雪斋先生枢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云濠案:先生後徙洛阳,故一本作洛阳人。)少力学,内翰宋九嘉识其有王佐略。後从中书杨惟中南伐,得名儒赵氏复,以传程、朱之学。弃官居辉州时,许鲁斋在魏,至辉,就录程、朱所注书,遂依先生以居焉。世祖在潜邸,召之,待以客礼。询治道,以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分条而陈之。从征则以不杀一人为规,佐世祖以定天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年七十八卒,諡文献。

  (梓材谨案:先生号雪斋,见《程雪楼文集题跋》。)

  附录

  濂溪周子之学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收集伊洛诸书,载送京师,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

  蒙古伊罗斡齐在燕,唯事货赂,以枢为幕官长,分及之,枢一切拒绝,因辞职去。携家往辉州苏门山,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张、邵、司马六君子像,刊《小学》、《四书》并诸经传注以惠後学,读书鸣琴,若将终身。

  文正窦汉卿先生默(附师谢献子。)

  窦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人。幼嗜书。族祖旺,为郡功曹,欲使习刀笔,不肯就,愿卒儒业。金末,转徙兵乱之中,业医以自给。至德安,孝感令谢献子授以伊洛性理之书,先生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中书杨惟中奉诏招集儒士,先生甫北归,隐于大名,与姚公枢、许公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久之,还肥乡,以经术教授诸生,由是知名。世祖在潜邸,遗使召之,问以治道,首举纲常为对。且曰:「失此则无以自立于世矣。」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後世祖即位,以先生为翰林侍讲学士,加昭文馆大学士。年八十五卒,赠太师,封魏国公,諡文正。(修。)

  (梓材谨案:《元史》先生本传云:「初名杰,字汉卿。」又云:「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又称其「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云。)

  ◆鲁斋同调

  徵君刘道济先生德渊

  刘德渊,字道济,内丘人。生而貌古,刻苦好学。中统间,三府累辟不就。尝着书数万言,敷析司马温公《通监》数百条,悉与朱子《纲目》合。许鲁斋雅敬之。(参《畿辅通志》。)

  忠宣张颐斋先生文谦

  张文谦,字仲谦,沙河人。蒙古以王文统为中书平章事,先生为左丞。文统素残刻,而先生独以安国便民为务,思有以陷之,先生遂求出宣抚大名。抵任,蠲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後拜枢密副使。卒,年六十八。追封魏国公,諡忠宣。(参《姓谱》。)

  (梓材谨案:《元史》先生本传言其「与太保刘秉忠同学」,又言「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云。)

  (云濠谨案:先生号颐斋,见《王秋涧集》。)

  附录

  鲁斋先生奉旨教授怀孟路子弟,张仲谦由大名宣抚复入中书,初见先生,屡请执弟子礼,拒而止。仲谦数忤幸臣,被谴责,至是遗人求言。先生贻书曰,「吊者在门,庆者在闾,一倚一伏,孰知其初﹖君子存诚,克己就义,始若甚难,终知甚易。可委者命,可凭者天,人无率尔,事有偶然。舍苗不耘,固为有害,助而揠之,其害愈大。既惩于色,又发于声,天道无他,庸玉汝成。」

  ◆雪斋学侣

  交宪杨紫阳先生奂

  杨奂,字焕然,奉天人。蚤丧母,哀毁如成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止不果。元初,隐居鄠县,讲学授徒,学者称为紫阳先生。以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以简易。在官十年,请老于燕之行台。世祖在潜邸,驿召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卒,諡文宪。所着有《还山集》。(参《姓谱》。)

  (梓材谨案:先生为姚牧庵妻父,牧庵序先生文集云:「紫阳先生长先世父少师文献公十有五年,交友间,少师独畏而不敢字者,言必称先生」。又云:「先生《酅国世家》传及平生嗜学,述作之富,与一世之士服为『关西夫子』者,有遗山、江汉、西庵三先生之碑铭之集序言。」又《跋张梦卿所藏紫阳墨蹟》云「尝闻其幼时,文已奇古,歌『白水满长干,紫阳阁底清风细』之句,遂号紫阳。初名焕,更为奂,後受太宗简文判误「奂」为「英」,不敢私更,始就名英云」。

  ◆江汉学侣

  酒官王子正先生粹

  王粹,字子正,右北平人。杨中令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乃于燕都筑院贮江、淮书,立周子祠,刻《太极图》及《通书》、《西铭》等于壁,请云梦赵复为师儒,先生佐之,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参《郝陵川集》。)

  (梓材谨案:先生初名元亮,改名元粹,後止名粹,系出辽世衣冠家。《中州集》称其「年十八九,作诗便有高趣。性习专固,世事不以累其业,故时辈无能当之者。」又言「正大末,用门资叙为南阳酒官,流寓襄阳。襄阳破,只身北归,寄食燕中」云。

  文忠郝陵川先生经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金末,避地河南。走匿窖中,母许为兵火熏灼而死。时先生方九岁,以蜜和寒葅汁决母齿饮之,即苏,人以为异。後徙家顺天,守帅张柔延之家塾,教诸子。储书万卷,恣其搜览。上溯洙泗,下追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藩帅交辟皆不就。世祖以大弟开府金莲川,徵先生入,咨以治国安民之道。及即位,以先生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寻盟。或为先生危之,先生曰:「南北构难,兵连祸结久矣。圣主一视同仁,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至则贾似道拘之真州,越十六年,以礼送归,遂卒,諡文忠。有《春秋外传》、《易外传》、《续後汉书》、《陵川文集》共数百卷,皆拘幽时所着也。(补。)

  (梓材谨案:先生志元遗山墓云:「先生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父,经复逮事先生者有年。」又为浑源刘先生哀辞,谓尝奉杖履。则先生递及元、刘之门。又阅其上紫阳先生论学书,盖尝问学于杨氏。又有《与汉上先生论性书》及《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则复并接江汉之传矣。)

  司业砚郧城先生弥坚(附师王登、刘仁卿,子禹功、禹谟。)

  砚弥坚,字伯固,应城人。砚氏莫究其始所出,其师初命其名曰弥坚,其父止命坚,故先生在官称弥坚,自称曰坚,盖不忘父师之训也。生七年,学于黄氏家塾。十六,从乡先生王景宋学。景宋名登,以进士起家,仕至京西路提刑、京湖制置大使司参谋,为人卓荦奇伟。先生学得其梗概,慨然有志于事功。年十八,又从袁州刘仁卿学议论。岁乙未,元师徇地汉上,先生与江汉先生赵复俱以名士为大将招致而北。戊戌,诏试儒士,先生试西京中选。家真定,着儒籍,专以授徒为业。先生通诸经,善讲说,士执经从而问疑者日盛。先生告以圣贤之旨,谆切明白,不缴绕于章句。容城刘因、中山滕安上皆从之受经、燕南宣阃及部使者嘉其行义,又共荐之,擢为本部教授,凡十余年,循循为教,始终不倦。至元二十四年,召为国子司业,律身严以有礼,屡以阳城忠孝之说训迪诸生。居岁余,移疾归。先生问学淳正,文章质实,务明道术以敷其教,自少至老,清苦严重,士咸服其学,推其行。有《郧城集》十卷。二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子禹功、禹谟,皆明经学。禹功,冀州儒学教授。(参《苏滋溪集》。)江汉别传

  文靖刘静修先生因(别为《静修学案》。)

  ◆鲁斋家学(江汉再传。)

  文简许先生师可

  许师可,字可臣,鲁斋长子。由河东按察副使,历卫辉、襄阳、广平、怀孟路总管,终通议大夫。赠礼部尚书,諡文简。先生志趣端正,未究其用,有文集。(参《鲁斋遗书》。)

  承旨许先生师敬

  许师敬,字敬臣,鲁斋第四子。官至参知政事、翰林承旨。先生明经务诚,学尚节概,克有父风。(同上。)

  ◆鲁斋门人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姚燧,字端甫,柳城人,枢之从子也。年十三,见许鲁斋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为文法昌黎,鲁斋戒之曰:「弓矢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以待主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鲁斋累为国子祭酒,召弟子十二人,先生自太原驿致馆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年七十六卒,諡曰文。先生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至元以後三十年间,名臣世勳,显行盛德,必得先生文始可传信。先生亦慨然自任,曰:「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复有班孟坚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欧阳子,则为去圣贤也有级而不远。然予观先生之文,类宋宣献公耳,则又何也﹖」自号牧庵。所着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修。)

  文正耶律先生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强,东平人。受业许鲁斋之门,号称高第弟子。邃于性理,仪容词令,动中规矩。至元八年,召为太学斋长。鲁斋归,以先生为助教,嗣领其学事。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自先生既去,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为非先生无足以继鲁斋者,遂除国子司业。陞国子祭酒。前後五居国学,为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一如鲁斋。年八十五卒,諡文正。

  文穆吕先生域

  吕域,字伯充,河内人。先生从鲁斋学。鲁斋为国子祭酒,举为伴读,辅成教养,其功为多。至元十三年,擢陕西道按察使知事。未行,改四川行枢密院都事。陞奉训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三十年,知华州。仁宗即位,召拜翰林学士。未几致仕。年七十八卒,赠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諡文穆。

  祖望谨案:《鲁斋列传》所徵伴读十二人者无先生名,岂即吕端善邪﹖

  忠宪刘先生宣

  刘宣,字伯宣,太原人。为中书省掾。暇则从国子祭酒许鲁斋讲明理学。(云濠案:谢山底本有云:「江西按察使刘伯宣,河东人也。鲁斋高弟,方正严重。」)累官吏部尚书,谏伐交趾、日本。迁行台御史中丞。为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所陷,自刭死。追封彭城郡公,諡忠宪。

  惠愍贺举安先生伯颜

  贺伯颜,本名胜,字贞卿,一字举安,伯颜,其小字也,以小字行,太师上都留守仁杰之子。幼从鲁斋学。仁杰守上都,为世祖所倚任,先生初入宿卫。有劳,拜集贤学士,领司天事。力言桑哥之奸,迁参知政事,签枢密院事、大都护、典属国。仁杰卒,即拜上都留守,以嗣其任。寻加左丞相,仍留守。奏丞相帖木迭儿之贪秽,罢之。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复相,诬以罪而杀之。帖木迭儿事败,其冤始雪。赠太傅、秦国公,諡惠愍。(补。)

  文靖徐先生毅

  徐毅,字伯宏,赵城人也。(云濠案:梨洲本传云:「父德举,提举太原盐铁使。」)少受业于许文正公。清方劲正,辟为同知檀州事,有声。世祖擢监察御史。上言:「江南新附未久,宜抚恤流亡,以固民心。京师天下根本,宜蠲除地税,以厚德意。检覆灾伤,宜以时而发仓廪之储,捐山泽之利,申明酒禁,以修荒政。鳏寡孤独宜有养,民所疾苦宜遣使询问。方今庶政姑息,中书亲细务,而宰相失体,六部寮属,多非其人。」因陈省台为治之要,及宪司事宜:「监治官吏,当加儆戒,不可因人之诬言而升降。察官其行枢密院、行大司农司、行通政院及尚书省理算受赏进官者皆可罢。」又以日食地震,乞罢诸行省。又言「四川妄起边衅,交趾虚劳王师,献策以要功生事者,宜 勿听。官军子弟,以膏粱承袭,未尝知兵,当别议立法。增国子之员,重教官之选,以兴学校。治宗庙,以崇祀典;修国史,以存故实,设朝立班,不可全无流品之分,实封陈言,无使苟为进身之计。」他如选用官吏,减钱粮之费,理婚田之讼,马禁水利盐钞诸法,其弊当改者,前後七十余疏。世祖崩,上封事于太皇太后、皇太后曰:「四海不可一日无君,大行奄弃天下已五日,非早定大策,万一启奸觎,实可寒心。皇孙抚军朔漠,伏愿遣使奉迎,归正大统。」成宗即位,首请正东朝尊号,因言:「陛下方虚心求治,而大臣不肯任事,宰相员太多,论议不一,宜亟用旧臣伯颜。为治不在高远,但当尊守旧制,其要有四:亲贤,远佞,信、赏必罚而已。」又请建储贰,睦宗藩,选台谏,教习亲军,勿事西南夷,而专备北边。赦不可数,凡二十余疏。累迁至河东、山西廉访佥事。阅所部狱囚,得其冤状,所释五百余人。召为徽政院长史。旧例台察于徽政之事一无所问,先生言其非,有诋之者,即谢去。已而累除治书侍御史。大臣构害御史郭章,先生为之辩,有沮之者,又谢去。召还,授陕西、汉中道廉访使。入为刑部尚书,改授河北、河南道廉访使。後入为刑部尚书、签枢密院事。仁宗即位,授燕南、河北道廉访使。召入,参议中书省事。顷之,拜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辞归,卒。追赠中书右丞、平阳郡公,諡文靖。所着有奏议五卷、诗文三卷。(修。)

  副使白先生栋

  白栋,字颜隆,太原人。许文正教国子时伴读也。官至按察副使。见《道园集》。(补。)

  清献王本斋先生都中

  王都中,字邦翰。(云濠案:先生後居苏州。《姑苏志》云「字元俞。」)父积翁,初仕宋为福建制置使。元兵入闽,积翁以八郡图籍献世祖,授中奉大夫,累官迁刑部尚书,转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奉使日本,至其境,遇害。武宗时,追封闽国公,諡忠愍。先生以父功授平江路治中,其时年十七。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僚吏皆眙不敢欺。累拜浙江行省参知政事。卒,諡清献。先生历仕五十余年,所至政誉暴着,而治郡之绩,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台宪者,惟先生一人而已。幼留京师,及拜许鲁斋,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自号本斋。有诗集三卷。(补。)

  李先生文炳

  李文炳,□□人。其死也,鲁斋哭之恸,有「丧予」之叹。

  斋长王先生遵礼

  王遵礼,字安卿。鲁斋为之名字说曰:「王氏子,昔尝从予游,曾未阅岁,乃迁居燕然,于今盖八数年矣。顷来复过吾门,状貌加伟,而其礼节恭谨,无异平时。予嘉其处心近厚也,思有以教之,因其求更前名,遂为说以命之。」又曰:「诚能因其所已知,而扩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能,而推其所未能,则他日修身事亲之际,将不止如今日之王生也。」(参《鲁斋遗书》。)

  (梓材谨案:先生改名遵礼,且云迁居燕然,盖即汴人王梓,鲁斋兼祭酒时,徵为斋长者,而《学案》原表与万氏《儒林宗派》皆分而列之,误也。)

  县尹赵先生矩

  赵矩,字义臣,大都人也。鲁斋弟子。南乐县尹,劝农养士,称循吏。(补。)

  宪副刘存斋先生季伟

  刘季伟,秦人。号存斋。官四川宪副,与牧庵为同门人。(参《姚牧庵集》。)

  齐长韩先生思永

  韩思永,大名人。

  学士高先生凝

  高凝,字道凝,河内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参《姚牧庵集》。)

  附录

  鲁斋为字说曰:「尊君以古自立,又以古道教生,其命生之名,取《易》卦《鼎》象『凝命』之凝,欲生之以厚自成也,以正自守也,犹鼎之峙焉。虽然,此体也,未适乎用。欲生之博文约礼,日笃于人道之常,犹鼎之享帝养人之用,不为法器而已也。夫父子君臣者,天之命也,人之道也,去古既远,天下之俗,日趋于薄,风靡波荡,一往而不可复。其间能以古道自重,卓然不为流俗所移,况又益资学问之力,以进乎道,则厚也不为徒厚,其正也不为徒正,体具用行,而于出处穷达无施而不当,其亦贤乎!」

  斋长苏先生郁

  苏郁,大名人。

  佥事姚先生炖

  姚炖,河内人,亦文献之从子也。常佥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事。(参《许圭塘集》。)

  斋长孙先生安

  孙安,河内人。

  斋长刘先生安中

  刘安中,秦人。

  (梓材谨案:以上七先生,皆鲁斋兼祭酒时所徵弟子,分处各斋,以为斋长者。)

  郡王孛怜吉先生

  河南王孛怜吉,尝受业鲁斋。

  文肃畅先生师文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也。师鲁斋,而友牧庵。至元中,陈时政十六策。官至翰林学士,追封魏郡公,諡文肃。(补。)

  知州王先生宽

  秘监王先生宾(合传。)

  王宽、王宾,唐县人,文肃公恂之子。皆从鲁斋游。(补。)

  (梓材谨案:《元史》文肃本传称先生兄弟「得星历之传于家学」。一由保章正,历兵部郎中,知蠡州,一由保章副,累迁秘书监。)

  (云濠谨案:秘监,字子立。见《苏滋溪集》。)

  ◆雪斋家学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佥事姚先生炖(并见《鲁斋门人》。)

  ◆道济门人

  修撰董龙冈先生朴(附师乐舜咨。)

  董朴,字太初,顺德人。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济,幡然有求道之志。世祖至元十六年,以荐为陕西知法官。寻召为太史院主事,辞不赴。仁宗皇庆初,年踰八十,以翰林修撰致仕。卒年八十五。其为学,自孔、孟微言,以及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家近龙冈,学者因称龙冈先生。(从黄氏补本录入。)

  ◆紫阳门人

  文忠郝陵川先生经(见上《江汉学侣》。)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见上《鲁斋门人》。)

  ◆陵川家学

  郡守郝先生庸(别见《静修学案》。)

  ◆陵川门人

  祭酒苟先生宗道

  苟宗道,字正甫,保定人,郝伯常门人也。伯常使宋,先生弱冠从往为书佐。及归,竟以儒名。官至国子祭酒。(补。)

  ◆郧城门人

  文靖刘静修先生因(别为《静修学案》。)

  文穆滕东庵先生安上(别见《静修学案》。)

  ◆牧庵门人

  文靖孛术鲁先生翀(别见《萧同诸儒学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