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93卷 卷九十三 静明宝峰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静明宝峰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静明宝峰学案表
陈苑 祝蕃 危素
(慈湖、曾潭续 李存 何琛
传。) 张翥
(象山四传。)
涂几
(附邹矩。)
张率
王埏
徐震
上官岊
李絅
刘礼
危素(见上《蕃远门人》。)
舒衍
吴谦
曾振宗
闵甲
赵偕 陈麟
(节斋孙。) 桂彦良 (从子)宗儒
(慈湖三传。) (从子)宗蕃
(象山四传。) 乌本良
乌斯道 (子)熙
向寿 (子)朴
李善
罗拱
方原
王桓
叶心
李恒
郑原殷
冯文荣
王真
顾宁
罗本
翁旭
洪璋
徐君道
方观
裘善缉
翁昉
岑仁
王慎
童惠
王权
高克柔
顾勳
王直
裘重
周士枢
郑慎
茅甫生
胡舜咨 李孝谦(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桂乌讲友。)
时观
王约
(并宝峰讲友。)
杨芮(别见《慈湖学案》。)
(宝峰学侣。)
静明宝峰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径畈殁而陆学衰。石塘胡氏虽由朱而入陆,未能振也。中兴之者,江西有静明,浙东有宝峰。述《静明宝峰学案》。(梓材案:是卷《序录》原底作《陈赵二先生学案》。又案:黄氏本《金溪续传》,静明与门人祝、李二先生并附《金溪学案》,自谢山始以静明、宝峰别为学案。)
◆杨傅续传(象山四传。)
隐君陈静明先生苑
陈苑,字立大,江西上饶人也。人称为静明先生。幼业儒,不随世碌碌。尝有授以金丹术者,弗之信。既得陆象山书读之,喜曰:「此岂不足以致吾知邪﹖又岂不足以力吾行邪﹖而他求邪﹖」于是尽求其书及其门人如杨敬仲、傅子渊、袁广微、钱子是、陈和仲、周可象所着经学等书读之,益喜。(云濠案:梨洲原传作「所着《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等书」。)益知益行。或病其违世所尚,答曰:「理则然耳。」是时,科举方用朱子之学,闻先生说者,讥非之,毁短之,又甚者求欲中之,而先生誓以死不悔,一洗训诂支离之习。从之游者,往往有省,由是人始知陆氏学。生平刚方正大,于人情物理,靡不通练。强御无所畏,奸慝无所逃,浮沈里巷之间,而毅然以昌明古道为己任。困苦终其身,而拳拳于学术异同之辨。无千金之产、一命之贵,而有忧天下後世之心。人之所是,不苟是也;人之所非,不苟非也。其高弟子曰祝蕃、李存、舒衍、吴谦,所称「江东四先生」者也。先生之卒,祝蕃状其行甚详,今不传。(云濠案:原传云:「至顺元年卒,年七十五。」)元儒如草庐调停朱、陆之间,石塘由朱入陆,师山由陆入朱,若笃信而固守,以嗣槐堂之绪,静明、宝峰而已。(修。)
宗羲案:陆氏之学,流于浙东,而江右反衰矣。至于有元,许衡、赵复以朱氏学倡于北方,故士人但知有朱氏耳,然实非能知朱氏也,不过以科目为资,不得不从事焉,则无肯道陆学者,亦复何怪。陈静明乃能独得于残编断简之中,兴起斯人,岂非豪杰之士哉!
◆节斋续传(慈湖三传。)
隐君赵宝峰先生偕
赵偕,字子永,忠惠公与後,慈溪人也。学者称为宝峰先生。志尚敦实,不事矫饰,尝习举业,曰:「是富贵之梯,非身心之益也。」弃不治。及读慈湖遗书,恭默自省,有见于「万象森罗,浑为一体,吾道一贯」之意,曰:「道在是矣,何他求为!」乃确然自信三代之治可复,而百家之说可一也,遂隐于大宝山之麓。其乡之秀乌本良辈皆从之,日举遗经之言,以裁狂简。或劝之仕,曰:「吾故宋宗子也,非不欲仕,但不可仕。且今亦非行道之时也。」然尝谓「孔子以道设教,而未尝一日心忘天下」,故虽处山林,时有忧世之色。慈令陈文昭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先生以治民事宜告之,文昭以是得慈民心。尝因马易之入大都,寄声危素曰:「畴昔所言圣贤治务,可行否邪﹖」元之乱也,方国珍据浙东,逼先生仕,不起。遗文有《宝云堂集》,以兵火不完。嘉靖间,其後人文华,集为二卷。先生之学,以静虚为宗,然其堕于禅门者,则固慈湖之余习,要其立身行己,自可师也。(补。)
(梓材谨案:谢山与郑南谿论《明儒学案》事目云:「杨文元公之学,明初传之者尚盛。其在吾乡,桂文裕公彦良、乌先生春风、向献县朴,其着也,是为慈湖四传之世嫡,宜补入《逊志学案》之前。」盖谢山有意修补《明儒》而未暇,每于《宋元儒》之末补而附之。且所谓四传世嫡,皆在宝峰之门,亦可见宝峰之为三传矣。)
宝云堂集
凡日夜云为,若恐迷复,则于夙兴入夜之时,宜静坐以凝神。
祖望谨案:静坐本于延平,而宝峰尤主之。然近于禅,非延平宗旨。
凡日夜静坐之後,若即寝席,无非此道。若非此道,不即寝席,庶不失虽寝而不寝之妙。
凡得此道,融化之後,不可放逸。所宝者,清泰之妙,犹恐散失,宜静坐以安之。
凡除合应用之事,外必入斋庄之所静坐。
凡行住坐卧,虽未能精一,亦必有事焉。虽应酬交错之间,未能无间断,勿忘可也。(以上《示叶伯奇》。)
人苟不大明尧、舜之道,即百姓日用之心,岂能深信唐、虞、三代之政可以行于今日﹖(《代李元善赠友》。)
万物有存亡,道心无生死。(《题修永斋》。)
人无固必自然安,有意于安便不安。人无动静自然闲,有意于闲便不闲。(《安闲吟》。)
祖望谨案:无动静之说,陷于异端,不如无固必之为粹也。
治县权宜(为陈令文昭作。)
末世处至难仕之时,为至难治之事,不胜掣肘。上下左右,无非陷吾于不义者。所幸山林间通今达古者不少。宜每日平明到县治事毕,抽暇时往学宫,会集贤士,从容讲明政事得失,人物善恶,及将诸簿所书,讨论是否,从公议定,庶几学校有资于政事,政事实出于学校,不致虚文。且亲君子之时多,亲小人之时少,虽不长坐县廷,其功多矣。
言路不开,由于不喜闻过,则吏民之谀佞者,得以肆其奸邪。岂惟绝君子之来路,且为小人匿过之窟。果喜闻过,则纳忠者众,非惟事之错者得以改正,其奸吏邪民罔我之罪亦不可匿,孔壬不足畏矣!今宜置一簿记己过,询同寮及吏贴,乃至乡都里正、儒释道人有公论者,用木柜封固置学堂,俾进言者实封投于柜,五日一启,请至公无私之人共为考校。吾过果实,勇改不吝,对众责己谢过,然後究问吏贴之罪。
今各房司吏,俸禄甚薄,不足以养廉;各房贴书,全无俸禄以代其耕,不得不行诈徇私以为生计。夫以吾块然一君子,处于群小人之中,无所见闻,何以行事﹖宜访求忠直之士,以为耳目。但忠直之士,或有避嫌疑利害,不敢尽言者,故必稽于众,使不出于一人之口,嫌疑不生,则忠直者可以尽言矣。
寮佐洎各吏,吾股肱也,而今无非掣吾肘者。是用礼请各都隅知礼识字里正,每半月轮流在县,洁一舍,致敬以延之。每日所行公事,咨之以行,如其所未通未知,则俾转问高见之人。然各里正既无禄养,又有奔走之费,凡有科差,宜量优恤。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非惟吏卒恭谨,不敢放逸,抑且此心静明,可烛是非。
从上随俗则道废,违上戾俗则身危。不忠而佞固不可,不敬而傲亦不可。
御吏民以礼,必使整而不譁。各吏进退有规矩,止立必端方。民之词诉者亦然。各吏有失礼节者,以簿书之,半月一考,违者罚责,庶几公庭严肃,诸事井井,抑且吾心静正,可烛是非。
于其言不可有苟。
各房事各置一簿,责有所归。
学校以明人伦。今之学校,虽尚虚文,然天秩天叙,人心所不磨灭。这校非能家至户到,宜先体察各都隅,某人于人伦正,某人于人伦未正,悉知其姓名,各以一簿书之,虽不以如古者彰善瘅恶之意,官其善以化其恶,而窃取其意以施行。善者以礼奖之,或有过误,及有官事,量情优恤。有不然者,责任各主社,俾逐一教训。果能改过不吝,亦书于彰善簿。如不从者,里正谕以利害,或俾到学校听提调。学校官教戒再三,犹未率化,则俾执役以耻之。更或怙终,则严其刑罚,惩一戒百。诚能使其天属之爱顿兴,良心所本,何止一县!四方有兴起者,此谓要道,且足使无讼。若待其有讼,纵断之不失,已乖和气,不教而刑,何以感动人心乎!
凡行刑罚,不作好恶,惟义所在。
考贫富以均赋役。
置句销簿,以凭检阅,不致忘失。
听言信行,古人所戒。今庶人在官者,无厚禄以代耕,不得不外假公论,内怀私欲,以为生计。又况吾未免有好恶之偏,未能全无玩人之病,难凭一时辞色处决,宜置一簿,勤察其所行而书之,以资去取。
今有司凡有所告不实者,惟不受其状,而不究治其诳官之罪,以致妄告甚多。此风甚不可长。各都体勘公事,里正不畏罪责,不行从实报,而有司于发落各都体勘之事,竟不问报结绝,有始无终,反为吏贴及里正循私卖弄,以致妄告者日甚一日。今凡有告诉,除所告至明至实者,即与受状外,立一杜妄告簿,凡疑似者,尽入之,以备吾静中参详。责令近上里正正身,多方体勘,从实报,如虚,重治诳官之罪,里正不从实体勘者同罪,自然可息。
以上各项权宜,合用十簿书,其名有十:一曰愿闻过,二曰采公论,三曰谨礼节,四曰彰善,五曰瘅恶,六曰均赋役,七曰考吏行,八曰考卒行,九曰杜妄告,十曰谨句销。夫拘于今世之选法,窃行上古之遗意,岂不难哉!既限资格,又无久任,又不俾各辟其属,况无重禄以劝士,及庶人在官者,无足以代其耕,乃欲行所不可行,责人于所不可责,虽竭力从事,小有可观,然岂足以展盛德之治!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君子必有定见矣。
祖望谨案:先生有《与许尹书》,大意略同。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宝云堂集》、《治县权宜》外,凡十一条,今以其识李可道事一条移入《可道传》後,又示子弟二条,其一移入《象山学案》,其一移入《慈湖学案》。)
◆宝峰讲友
时是斋先生观
时观,字子中,慈溪人。至正二十六年,与王子复祭宝峰文曰:「子复王约,先妣之侄也,时观髫年同窗之友也。」又言,「翱翔乎山水之间,而同登杨夫子之门墙,获览圣书,忽自己光明正大,咸自知其非」云。(参《宝云堂集附录》。)
(梓材谨案:先生号是斋,见《乌春草文集》。)
布衣王相山先生约
王约,字子复,慈溪人也。于宝峰为中表兄弟,同事慈湖之学,以布衣终。其绪言略见于祭宝峰文。(补。)
◆宝峰学侣
徵君杨小隐先生芮(别见《慈湖学案》。)
◆静明门人(象山五传。)
经历祝蕃远先生蕃
祝蕃,字蕃远,玉山人也。又徙贵溪。从游静明最早,稍长,颇不羁。已而感悔,复从焉,痛自刻厉。久而有省,大喜大信曰:「吾无隐乎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自是斯须不废内观,笃于陆氏本心之学。凡江西之士有志者,先生即引而登之。(云濠案:梨洲原传云:「因购陆氏师友遗书,特钞广传,期以发明此道。朋友知向慕者,援之共进,得一善,跃然如出诸己。」)静明之门,一时推为都讲。其事师尤谨,以茂才异等荐校□州高节书院山长。重修象山讲堂,帅同志舍菜焉。求文安之後而资给之,且为之娶。累迁至饶州教授。(云濠案:原传云:「以《易》中乡举,授饶州南溪书院山长,调集庆学正。」)未几,湖广平章买住辟之,苏参政天爵一见器之。海北宪使卜咱儿以罪徙,厚贿求徙近地,拒之。播州宣慰入朝谢,其贽曰:「非所以怀远人也。」寻迁浔州总管经历,以同知保童杀不辜,请于帅推问,即讯藤州。保童以赂,迁延不即赴辩,卒缘赦免,而先生卒于邸舍。先生雄于文,今遗集不传。静明高座四子,首推蕃远,始及仲公,而遗集一传一否,则命也。(修。)
君李俟庵先生存(附门人何琛。)
李存,字明远,一字仲公,安仁人也。学者称为俟庵先生。生有异禀,弱冠慕古人,谓无所不通之为大儒者,慨然于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道家、法家、浮屠、诸名家之书皆致心焉。又学为古文词。事亲以孝,抚其亡兄之子以慈,资其孀妹以及其孤。一日,友舒衍语以所闻于静明者,未之信也。衍固要之,乃往请益。静明告曰:「无多言,心虚而口实耳。」未契,复往请之。静明告曰:「无多言,心恒虚而口恒实耳。」于是夙夜省察,始信力行之难,惟日孜孜究明本心。焚其所着书内外十一篇,曰:「无使误天下後世也。」尝一应科举,不利,即为隐居计,从游者满斋舍。守令礼为经师,且主试事三。以高蹈、丘园荐,中丞御史等交章请召之。着作郎李孝光举以自代,宰相将处以翰林,不果。葺讲堂曰竹庄,恒语学者曰:「圣贤之立言垂训,以先觉觉後觉,此岂口耳句读之事!正学不明,人心日入于偷,甚可惧也。微陈子,吾其终为小人之归矣。」或请学文,则曰:「唐、虞所有之言,三代可以不言;三代所有之言,汉、唐可以不言。未有六经,此理无隐,前圣特形容之而已,恶能有所增损﹖昧于理道,而声光是炫,尚得谓之文乎﹖」先生神古颜清,衣冠言笑不苟,忧世之意,见诸眉睫,谦恭和易,与物无竞,虽童竖皆望而敬之。危素尝问:「心之官则思,何思也﹖」曰:「思其本无俟于思者尔。」俄而兵起,门人何琛迎之临川,二年而卒。所着有《俟庵集》。(修。云濠案:《俟庵集》,诗十一卷,文十九卷,合三十卷。先生子卓所编。)
俟庵文集(补。)
人心积衰,风俗大坏,父诈其子,夫欺其妻,藻饰笔舌者谓之多才,纽鞬术数者谓之适用,分章释句者谓之至教,密文深察者谓之至治。呜呼!尚志之士欲尧、舜吾君民者,亦乌得无情哉!且兽焉而不失其良能者,马之乘,牛之服,犬之守,猫之捕也。至偶有失其性而旷职者,则皆知弃之,然亦千万中无一二者。人亦失其所以为人,举安之而弗悟其非,则是兽之弗若也,不亦重可悲乎!
理之根夫人心者,亦何尝一日泯绝,而非学则不能以自明。学之不绝如线者,赖遗经,而经之义芜于训诂,近世尤盛。比得纯庵周先生《论语解》,始知有简易之学,然卒不得其要领者十余年。今方稍有自得之实,无所可疑,戴天履地,有死无二心。(以上《上陈先生书》。)
谓伊、周之业,孔、孟之学,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则自为申、韩可也,自为黄、老可也,义不当含糊假借其名,以徒为进取之资。若曰言其言不可心其心,则岂言行相顾之义哉!
此心苟得其正,则所谓《书》者此心之行事,《诗》者此心之咏歌,《易》者此心之变化,《春秋》者此心之是非,《礼》者此心之周旋中节。至孝友睦任恤,皆此心之推也。
疲精神于文艺之末,纵使幸而获选,弱者为群逐队,拱手署纸尾,持禄保位而已;强者为骄为亢;为奋螳螂之臂,以当车辙,而不足以立事功,其高为纳履、为挂冠而已耳。
此心之灵不可欺。(以上俱与友人书。)
分教成均,但当竭尽此诚,勤勤恳恳,告之以忠孝,使自敬其身,无自暴自弃。纵彼不信不聪,而吾之诚不改不移。人心皆灵,夫岂无万一感悟!
任他千思百怪,我只是一个至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莫相陵驾,莫相欺诈,亦是心逸日休。古今天下,惟至诚感人深。《咸》卦六爻,皆无大吉,以此见感人之难。才有一毫私意,便不足以感人。上事天子,下接臧获,临难死生之际,皆当如此。(以上《与危太朴》。)
士逾月而葬,丧礼称家有无。避贫贱,求富贵,此後世术家之说。(《与张孟循》。)
舒先生衍
舒衍,字仲昌,安仁人也。不详其颠末。李仲公曰:「存生三十有三年,虽稍涉古经史传记,而未知所以遗夫人者,果何为徒窃取糟粕,以修饰其浅陋妄诞之言。侈然而谈,嚣然而居,弗之省也。戊申,友人舒衍谓存曰:『吾畴昔是子之学,近以祝蕃之言,从陈先生游,而後知子之所学,末屑也。焦心竭神,蔽亦甚矣,若不改图,则将误惑其身。不惟误惑其身,必将误惑于天下後世之人。』存心窃笑之。他日复言,复笑之,累数十不已。虽疑焉,然朝诺而夕忘之。既而共宿,拥寝衣言曰:『相人者谓子不年。苟无闻以死,伤哉!至道所在,人固未易信也,然譬之涉,吾尝先之矣。』遂大疑,早夜以思,至感泣,然终耻下于人。壬子之夏,始登先生之门,然犹以欲遂所请,跪起揖拜,且忿焉,虽语之,弗领。秋,复来,始稍知所致力。明年,遂大信。」观仲公之自述,而知先生闻道之早矣。(补。)
吴先生谦
吴谦,字尊光,安仁人也。不详其颠末,而与祝、李齐名。箪瓢陋巷,以道自安。其母故文安四世孙女,先生可谓克绍外家之学者矣。(补。)
宗羲案:祝蕃、李存、舒衍、吴尊光,志同而行合,人号「江东四先生」。皆出于陈氏,金溪之道,为之一光。是故学术之在今古,患其未醇,不患其不传。苟醇矣,虽昏蚀坏烂之久,一人提唱,皦然便如青天白日,所谓此心此理之同也。
曾先生振宗
曾振宗,字子翬,安仁人也。善治家。里中宿学舒衍、吴谦皆在其宾席,先生因之以登静明之门。尝携仆取货于市,归至中途,仆告以误多得货,即诟而还之。或有留货而去者,偶遗其货于道,先生复与之货而不取直。庄户输租已去,会其数有赢,呼而还之。尝手书《易经》一卷佩之,山水澨,休息之际,必出而诵。夜则孤灯危坐,揭卦画于前而观象玩辞焉。一日,忽告同志者曰:「予于《易》颇有得,应事接物,一本于此。」又曰:「万物皆备之旨,今涣然矣。」其寝疾也,拱手而卧,舒衍过问之,曰:「吾心淡然,无异平时。」次日,盥洗而逝。(补。)
学长闵先生甲
闵甲,字仲鲁,覃怀人也。游于静明之门。後居扬州。仲公称其神清以夷,质方以正,谈经率详明敷畅,使听者鄙吝俱消云。金陵帅聘之主学宫,从游者甚众。(补。)
◆宝峰门人(慈湖四传。)
秘监陈文昭先生麟
陈麟,字文昭,温州人也。以进士为慈溪县尹。慈有赵宝峰者,私淑杨文元公之学,讲道山中,先生从之,北面问难。尤邃于《易》。其为吏,善通下情,自荐绅先生、寓公以至父老,时时咨访,因以得境内一切隐伏事,以相参考。又放古为缿筩,虚中而穴其上,置诸庭,令民有所欲言,投书其中,而削其主名,由是县大小事无不周知,而胥吏辈不敢逞其奸。大岚三女峰岁贡茶,所谓十二雷者也,有司缘为蠹,先生计其常额,平价市之。山中之民,以苏鸣鹤乡有界塘与姚江接,每霖潦,江水大至,塘辄溃,鸣鹤为壑。先生于塘五尺外,楗木笼竹,加之土而甃以石,自是无水患。转运司禁濒海之私鬻盐者,杖而釱足以徒,先生言于司,听民相贸易。高士大隐杨先生墓在南山,岁久夷其封,先生正其茔域,植碣表之。尤以教化为重,慈溪之民,渐至有耻且格。说者以为自来慈溪第一循吏。于时,沿海被兵,山泽之间亦窃起。先生与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迈里古思、同知余姚州事秃坚,皆练民为兵,以保障境内。凡盗起,辄诛之,民赖以安。有诏陞权浙东副元帅,仍领慈溪,而方国珍已尽破昌国、奉化,入鄞,使人要先生相见。先生欲拒之,叹曰:「吾不忍危其民。」单骑入谒,劝以勤王。国珍留之不遣。或说先生潜归自守,先生念力不能抗,即散其兵。国珍意欲臣之,以兵胁之,先生正色责曰:「吾不欲以两虎相■,使民涂炭,故只身来。杀我,非勇也。」国珍媿谢过,然终畏之,置之海上之岱山。先生即自称足疾,扶杖,着道士冠服,治田葺园,种牧自给。国珍时时遣人侦之,以为真废,乃不复加害。海上故有岱山书院,先生重兴之,与山中子弟讲学,行乡饮酒礼,父老因名其台曰陈公台。沿海诸山酋长劫掠,独相戒曰:「勿登此山,恐惊陈公。」朝廷方以尚书贡师泰督理闽中盐赋,以先生为户部主事副之,寻命知瑞安州。国珍留之不遣。扩廓亦闻先生名,承制授秘书监丞参其军,亦不赴也。凡拘海上者十年,移入鄞,又三年而国珍亡,乃南游闽中,竟卒于闽,君子哀之。(补。)
文裕桂清溪先生彦良
桂彦良,名德称,以字行,号清溪,慈溪人。(梓材案:《儒林》录先生故庆元府判叶同子也。生之夕,火光如流星,母谓不详,弃勿育,桂氏鞠而子之,故从桂姓。)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学教授,罢归。张士诚、方国珍交辟,不就。洪武间,徵诣公车,奏对,授太子正字。帝尝出御制诗,先生就帝前,诵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嘉其朴诚。因从容奏曰:「帝王之学,具载于经,典谟训诰,愿留圣意。诗,非所急也。」帝深然之。帝尝从容问曰:「人有过,如何﹖」先生对曰:「过,虽圣贤不能免,勿惮改者,君子之道也。」又问:「仁者有恶乎﹖」先生对曰:「孔子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之心无私,故好恶得其正。」帝大喜。时选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肄业文华堂。命先生及宋濂、孔克表为之师。先生荷帝知遇,知无不言。每侍帝,必以二帝三王为本,而折衷于孔、孟,要以明圣学,格君心为务。至于历代治忽,启迪不倦,诚意恳至。凡所言,无一不当帝心,至书其语揭便殿。复谓诸大臣曰:「此彦良与朕论至于此,汝等宜亲炙儒者。」迁晋王府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先生入谢。帝曰:「江南儒者,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先生至晋,制《格心图》献王。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长史。朝京师,上万世太平治要十二策。帝曰:「彦良所陈,通邃事体,有裨治道。世谓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彦良,可谓通儒矣。」既而请告归,卒,追諡文裕。(梓材案:前明有《应諡名臣录》,先生与焉。文裕疑是私諡。先生在乡里与王子复论学,以存心养性为本。教子弟,必先以孝弟忠信。与人交,久而益敬。)所着有《清节集》、《清溪集》、《山西集》、《拄笏集》、《老拙集》。(参《慈溪旧志》。)
(云濠谨案:谢山《横溪南山书院记》曰:「吾乡之学,朱、陆二派并行,而明初如桂王傅清溪、乌高士春风、向献县遵博,皆出宝峰赵氏之传,宗主慈湖。」是先生为赵氏门人之证。)
乌春风先生本良
乌本良,字性善,慈溪人。少好学,与弟斯道自相师友。穷经博史,精诗词及书法,隐然为一邑望。父没家贫,无以养母,时斯道方弱冠,季弟二,女弟二,俱髫龀,仰给先生,乃去而授徒钱塘。日与秋云徐先生、众仲陈先生讲磨今古,业日益广。时杭之大家愿以女妻之,先生曰:「吾本为母与弟衣食之谋未遂,何暇及婚事。」後俟二弟稍长,遣嫁二女弟毕,始婚,人用是高之。邑有王相山、赵宝峰、时子中三先生,得慈湖遗书,究明心学,先生与其弟从而讲贯,遂尽弃举子业学焉,谓如在春风中,即以春风名其斋,人称为春风先生。(参《天启慈溪志》。)
县令乌春草先生斯道(附子熙。)
乌斯道,字继善,春风之弟,号春草斋。文尚体要,尤长于诗,兴寄高远,而清洒出尘,一扫元人过巧之弊,宋景濂题之曰:「春草之作,俊洁如明月珠,汹涌如春江涛,与兄齐名,故时称『二乌』。」尤精书法。明初,用荐起为永新令,有惠政。所着有《秋吟■》,有《春草集》行世。子熙,字缉之,亦以诗文擅名。(同上。)
隐君向乐斋先生寿
向寿,字乐中,慈溪人。学者称为乐斋先生。生而静悫,八岁丧母,哀痛剧深。稍长,精思力学,至忘寝食。宗慈湖,为赵宝峰门人。与同邑王相山、时子中讲学湖上,攻治身明道之学,绝意仕进。尝称先文简以来,家世宋臣,耻事元,有张子房不忍忘韩之意。尤多所着述,每论为政之要,则略汉、唐而本三代。有《从政章》十一篇行于世。年八十,忽遘疾,易箦起坐,进子朴命之曰:「丈夫仕不忠君,危不授命,所学何事也﹖」言毕而逝,後朴靖难就义,皆先生有以启之。(同上。)
李先生善
李善,字元善,东平人也。游慈溪,讲学宝峰之门,遭乱,遂不归。(云濠案:吾邑《天启志》,先生父灏,仕元为三山巡检,遂家焉。先生着有《崇阳■》。)人虽侮之,不怨也。每言「三代之政,可以施于今日,绝无高远难行」。(补。)
祖望谨案:宝峰尝谓,元善因大士观音解脱之训,如脱桎梏,见闻圆融,无有分隔,不胜悦怿,则其为异学甚矣,何以行三代之政乎﹖
罗常明先生拱
罗拱,字彦威,慈之杜湖人也。宝峰为作《常明斋铭》,因称常明子。(补。)
方先生原
方原,字景渊,慈之杜湖人也。其母翁氏苦节。学于宝峰之门,与罗彦威齐名。(补。)
县令王明白先生桓
王桓,字彦贞,慈溪人。从宝峰游。洪武中,以通经学古荐于朝。太祖召见便殿,问:「先生处乡里,好恶何如﹖」对曰:「臣处乡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言称旨,上呼为老学士,命与尚书魏杞山、钱惟明、学士宋景濂讲论治道。踰年,授国子学正。未几,知河南卢氏县,先生感上知遇,殚心厥职,临政无怠隋。日常至闾阎间,教耕劝织,相语如家人父子。民有兄弟相阋而讼者,先生自责曰:「教化不明,彝伦斁坏,长民者之过也,民何罪焉。」遂连日不坐听事,民乃自悔求责,兄弟遂相和合,民益信之。上方向用,而先生已有退志,遂致仕归。先是,先生家居,乡人有不平,事无大小,咸取决于先生,遂称为明白先生。所着有《明白先生集》藏于家。(参《天启慈溪志》。
叶先生心
叶心,字伯奇,慈溪人。宝峰教以静坐。(补。)
(云濠谨案:《宝云堂集》有《送叶伯奇入官》诗。)
李先生恒
李恒,字可道,慈溪人。宝峰谓其闻蛙声而悟。(补。)
附录
宝峰识李可道事曰:「可道日间静观,已见虚明之妙,但闭目及夜间,则不如是,终二而不一。忽夜悟蛙声,无际皆在目中,前後昼夜,虚明混融,自然而然,非意识所能及。」
郑先生原殷
郑原殷。
冯先生文荣
冯文荣。
王先生真
王真。
顾先生宁
顾宁。
罗先生本
罗本。
(梓材谨案:《戴九灵集书画讌集诗序》言:「沈师程之友罗彦直氏。」罗先生拱字彦威,则彦直盖先生之字也。)
翁先生旭
翁旭。
洪先生璋
洪璋。
徐先生君道
徐君道。
方先生观
方观。
裘先生善缉
裘善缉。
翁先生昉
翁昉。
岑先生仁
岑仁。
王先生慎
王慎。
童先生惠
童惠。
王先生权
王权。
高先生克柔
高克柔。
顾先生勳
顾勳。
(云濠谨案:《宝云堂集》有宝峰题顾宏可《梅花诗》,疑是先生。)
王先生直
王直。
裘先生重
裘重。
周先生士枢
周士枢。
郑先生慎
郑慎。
茅先生甫生
茅甫生。
(梓材谨案:《宝云堂集》附载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自乌春风本良以至先生共三十一人。谢山《学案》标目并列之,大约慈产居多。)
◆桂乌讲友
县令胡仲子先生舜咨
胡舜咨,字仲子,会稽人。尝随父宦游于慈,以邑名三孝乡,又有倡道者杨文元公,遂定居灵山之曲水。先生学博才赡,工于诗。所与游者,金华戴良、蛟川丁鹤年、邑人乌斯道、桂彦良,率皆诸名士。洪武初,与彦良并以贤良文学徵。拜燕王傅,寻除仪真令。归而教授子弟,与宾客酌酒赋诗,闲挟二三子憩山石间。(参《宁波府志》。)
◆蕃远门人(象山六传。)
承旨危云林先生素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金溪人也。学于祝蕃远之门,称高座。其请业而退也,蕃远必目送之,谓侍者曰:「他日能传吾道而行之者,其斯人也夫!」亦学于李仲公,所以待之者如蕃远。先生在元,累官承旨。国亡,将殉难,不果。入仕于明,亦官学士,谪居和阳以卒,君子惜之。(补。)
谢山跋危学士《云林集》曰:「竹垞据《贝清江集》,颇疑学士晚年未尝衔命守祠,特以其子於幰教授安庆,好事者遂附会之。案,潜溪铭学士墓,称洪武三年冬,监察御史王着等,劾公亡国之臣不宜用,公坐免。诏出居和州,阅再岁卒。当时北平故官,岂止学士一人,在朝台臣,何以独见掊击﹖其为仰体当宁之旨明矣。学士以国史不死,固昧于轻重之义,然其出累朝实录于刀剑仓皇之下,功亦不小。乃史局既开,并未闻有一人过而问者,可以想见是时当宁眷睐之衰,黯然无色,所以潜溪又有『春秋既高,雅志不仕』之语。教授名,亦见潜溪铭中。《清江集》作於幰,或是其子。」再跋曰:「学士曾受业于草庐。及予读《胡仲子集》,乃知其又为祝先生蕃远高弟,则学士之于槐堂,其统绪固不自一家也。仲子称蕃远遇事不顾利害,与人开心见诚,所至以讲学为己任,指授有师法,尤属意学士,与之语,或终夕不寐,去辄目送之,以为『兴吾教者,必若人也』,盖学士为其师友所期如此。予又见学士撰《李先生仲公集序》亦称学生。呜呼!学士请业于其乡之硕儒,而大节卒不克自持,得无言有余而行不足乎﹖蕃远之所期于学士者虚矣!」
◆俟庵门人
承旨张蜕庵先生翥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也。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先生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儿易业矣。」因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倦。受业于江东大儒李存先生,得其道德性命之说。薄游扬州,学者及门甚众。至元末,以隐逸荐。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起为翰林编修,与于宋、辽、金三史。累迁至侍讲学士,以侍讲兼祭酒。勤于诱掖後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学者乐从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厌其所得而後已。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孛罗帖木儿之入京也,以先生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讨之,先生不从。左右或以为惧,答曰:「吾臂可断,笔不可操也。」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既诛,诏以先生为河南平章,仍以承旨致仕,俸终身。先生尝学诗于仇远,其近体、长短句尤工。及卒,国亦遽亡,无子,其集不传,但存诗三卷。尝集兵兴以来殉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补。)
(云濠谨案:先生着有《蜕庵集》四卷,收入《四库?集部》。又案: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称其诗多浮艳。诸书援引为一人,非也。)
涂先生几(附邹矩。)
涂几,字守约,宜黄人也。工于词赋,得骚些之遗音。学于李仲公之门,为言《乾》、《坤》易简之旨,有省,叹曰:「先生之道,吾不得而知也。浑浑乎千古之在吾前也,浩浩乎万古之存吾後也,而先生以一心贯之。吴文正公所谓:『陆子之学,如青天白日,皦然不可昧』者,至先生而益光乎﹖」洪武初,尝拟进时事策十九篇,以疾不果。所着有《东游集》、《涂子类■》。其里人曰邹矩,字元方,与先生齐名,亦由先生以传李氏之学。明初,官南城训导,有集。
张先生率
张率,字孟循,安仁人也。师事李仲公,尝语之曰:「朋友讲习,且宜痛改旧习为第一义,求欲速成,非善学者也。胸襟苟未正当,而遽有见解,真所谓假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税使王先生埏
王埏,字景达,本蜀之涪城人,後居安仁。端愿静穆,寡言笑,喜怒不外见。官道州永明税大使。其疾也,仲公累视之。卒之夜,仲公勉以毋芥蒂,先生欣然颔之而逝。
徐先生震
徐震,字伯輈,上饶人也。仲公称其「凝重而不净,详默而有干,亦尝见知于道园」云。
上官先生岊
上官岊,字伯升,上饶人也。仲公尝教以「先静其心,心静则视听言动皆得其正。静心在于寡欲」。
李先生絅
李絅,字伯尚,临川人也。仲公尝教以「先本後末,先内後外,不容有毫发求知之心」。
刘先生礼
刘礼,字孟中,临川人也。学于仲公。(以上并补。)
承旨危云林先生素(详上《蕃远门人》。)
◆清溪家学(慈湖五传。)
同知桂先生宗儒
文学桂先生宗蕃(合传。)
桂宗儒,字文薮,慈溪人,长史从子也。尝豫修《永乐大典》,书成,授蕲州同知。弟宗蕃,亦赡文学,偕修《大典》,将成,授官,以病告归。(参《慈溪县志》。)
(梓材谨案:谢山《石坡书院记》:「文修之伉直。」文修疑即文薮,传写之异。
◆乐斋家学
县令向先生朴
向朴,字遵博,慈溪人,乐斋之子。宗慈湖之学,行务实践。力学养亲,不求闻达。洪武二十五年,命督府都事张允直访求江南人材,以先生应诏,授献县令。时值兵燹之余,为之辟荆榛,畚瓦砾,教百姓农桑,与同甘苦,流移复业。靖难兵起,献当兵冲,无城郭,先生集民兵,激以勇义,思为保障,竟殁于难,献民哀之。(参天启《慈溪志》。)
◆仲子门人
处士李先生孝谦(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