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契丹国志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三

 

  族姓原始

  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後,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着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复赐后族姓萧氏。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或诸部族彼此相婚嫁[一],不拘此限。汉人等亦同此。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

  国土风俗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唐所谓黑水靺鞨者,今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好为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屍置於山树上,经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二];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其无礼顽嚣,於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至阿保机,稍并服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称皇帝。汉时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为王雄所杀,衆遂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在唐开元、天宝间,使朝献者无虑二十。故事:以范阳节度为押奚、契丹使,至唐末,契丹始盛。

  并合部落

  初契丹有八部,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後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人为王,建旗鼓,以统八部。每三年则以次相代,或其部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为元约如此,不敢争。及阿保机,乃曰「中国之主无代立者」。由是阿保机益以威制诸国,不肯代。其立九年,诸部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别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将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後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衆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之利[三],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复并为一国,东北诸夷皆畏服之。

  兵马制度

  晋末,契丹主投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人骑,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投下,谓之「属珊」,有衆二万。是先,戎主阿保机牙将半已老矣,每南来时,量分借得三五千骑,述律常留数百兵,为部族根本。其诸大首领太子伟王、永康、南北王、于越、麻荅、五押等,大者千余骑,次者数百人,皆私甲也。别族则有奚、霫,胜兵亦千余,人少马多。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兵[四],步骑万余人,并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复有近界鞑靼、于厥里、室韦、女真、党项,亦被胁属,每部不过千余骑。其三部落吐浑、沙陁,洎幽州管内鴈门以北十余军、州部落汉兵,合三万余衆[五],此是石晋割赂契丹之地。番汉诸族,其数可见矣。每契丹南侵,其衆不啻十万。国主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槩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交相觇逻,谓之「栏子马」。戎主吹角为号,衆即顿舍[六],环遶穹庐,以近及远。折木稍屈之,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每军行,听鼓三伐,不问昏昼,一匝便行[七]。末逢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即竞乘之所,以新羁战马,蹄有余力。其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齎,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所长也。

  建官制度

  贱他姓,贵耶律、萧氏二姓。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八],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行宫都总管司[九],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其惕隐,宗正寺也[一○]。夷离毕,参知政事也。林牙,翰林学士也。夷离巾,刺史也。内外官多仿中国者。其下佐吏,则有敞史、木古思奴古、都奴古、徒奴古。分领兵马,则有统军、侍衞、控鹤司,南王、北王、奚王府五帐分、提失哥东西都省太师兵。又有国舅、钤辖、遥辇、常衮诸司,南北皮室、二十部族节度,频必里、九克、汉人、渤海、女真五节度,五冶大师一百、六百、九百家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籍为兵。将举兵,必杀灰牛、白马,祠天地日及木叶山神[一一]。铸金鱼符,调发兵马。其捉马及传命[一二],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每其主立,聚所得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一三],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建州县,置官属。既死,则设大穹庐,铸金为像,朔、望、节、辰、忌日辄致祭[一四],筑台高丈余,以盆焚食,谓之「烧饭」。

  宫室制度

  十宫各有民户,出兵马,阿保机曰洪义宫,德光曰永兴宫,兀欲曰积庆宫,述律曰延昌宫,明记曰章敏宫,突欲曰长宁宫,燕燕曰崇德宫,隆绪曰兴圣宫,隆庆曰敦睦宫,隆运曰文忠王府[一五]。又有四楼,在上京者曰西楼,木叶山曰南楼,龙化州曰东楼,唐州曰北楼。凡受册,积柴升其上,大会蕃夷其下,已,乃燔柴告天,而汉人不得预。有诨子部百人,夜以五十人番直,四鼓将尽,歌於帐前,号曰「聒帐」。每谒木叶山,即射柳枝,诨子唱番歌前导,弹胡琴和之,已事而罢。

  衣服制度

  国母与蕃官皆胡服[一六],国主与汉官即汉服。蕃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以珠玉翠毛[一七],盖汉、魏时辽人步摇冠之遗象也。额後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服紫窄袍,加义襴,系?鞢带[一八],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碧石缀饰。又有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擫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带末缀珠[一九]。或紫皂幅巾,紫窄袍,束带。大夫或绿巾[二○],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二一],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簳,鞯勒轻快[二二],便於驰走。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宋真宗景德中,太常博士王曙、户部员外郎李维往贺国主生辰,还,言国主见汉使强服衣冠,事已,即幅巾杂蕃骑出射猎矣。

  渔猎时候

  每岁正月上旬,出行射猎,凡六十日。然後并挞鲁河凿冰钓鱼,冰泮,即纵鹰鹘以捕鹅鴈。夏居炭山,或上陉避暑。七月上旬,复入山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俲鹿鸣,既集而射之。宋真宗时,晁迥往贺生辰,还,言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遶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或亲射焉。国主皆佩金玉锥,号杀鹅杀鸭锥。每初获,即拔毛插之,以鼓为坐,遂纵饮,最以此为乐。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每秋则衣褐裘,呼鹿射之。夏月以布易毡帐,籍草围棋、双陆,或深涧张鹰。

  试士科制

  太祖龙兴朔漠之区,倥偬干戈,未有科目。数世後,承平日久,始有开辟。制限以三岁,有乡、府、省三试之设。乡中曰乡荐,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第。时有秀才未愿起者,州县必根刷遣之。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三岁一试进士,贡院以二寸纸书及第者姓名给之,号「喜帖」。明日举按而出,乐作,及门,击鼓十二面,以法雷震。殿试,临期取旨,又将第一人特赠一官[二三],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第二人、第三人止授从事郎,余并授从事郎。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若夫任子之令,不论文武并奏,廕亦有员数。

  校勘记

  [一]或诸部族彼此相婚嫁原无「此」字,用席本、明抄本补。

  [二]夏月时向阴食此六字据席本及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补。

  [三]我有盐池之利「池」原作「地」,据席本、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及通监卷二百六十六改。

  [四]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兵「翰」原作「汉」,据本书前文及长编卷二十七载宋琪奏疏之文、宋会要蕃夷一并参考宋史宋琪传改。高模翰即高松,辽史卷七十六有传。金史高祯传载祯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牟翰亦即模翰。

  [五]合三万余衆「三万」,长编卷二十七宋琪疏文、宋会要蕃夷一及宋史宋琪传均作「二万」。

  [六]衆即顿舍「舍」,长编卷二十七宋琪奏疏作「合」,而此同于宋史宋琪传,皆可通。

  [七]一匝便行「匝」原作「布」,据长编卷二十七宋琪疏文并参考宋史宋琪传改。

  [八]及行宫都总管司长编卷一百十无「管」字,当脱。

  [九]行宫都总管司长编卷一百十亦无「管」字。

  [一○]其惕隐宗正寺也「宗正寺」,长编卷一百十作「宗室」。案:辽史百官志一谓:「惕隐,亦曰梯里已。」国语解:「惕隐,典族属官。即宗正职也。」百官志一又谓:「大惕隐司。……太祖有国,首设此官,其後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一一]必杀灰牛白马祠天地日及木叶山神「日」字原脱,从长编卷一百十补。

  [一二]其捉马及传命「捉」原作「促」,从席本及长编卷一百十改。

  [一三]聚所得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得」,长编卷一百十及席校引一本作「剽」。

  [一四]朔望节辰忌日辄致祭「朔望节辰忌日」,长编卷一百十作「朔望节忌辰日」,不顺,辽史地理志一亦作「朔望节辰忌日」。

  [一五]十宫各有民户至隆运曰文忠王府案:洪义宫,余靖武溪集同,辽史卷三十一「洪」作「弘」。辽史同卷「述律曰延昌宫」作「穆宗曰延昌宫」;章敏宫,「敏」字作「愍」;「突欲曰长宁宫」作「应天皇后曰长宁宫」。又「兴宗曰延庆宫,道宗曰太和宫,天祚曰永昌宫」,均国志所不载。

  [一六]国母与蕃官皆胡服原无「皆」字,从席本及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补。

  [一七]或以珠玉翠毛此同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而席本「以」作「加」,则同於辽史仪衞志二。

  [一八]加义襴系?鞢带原脱「襴」字,从席本及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补。

  [一九]上结紫带带末缀珠所重「带」字,据席本及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补。然辽史仪衞志二亦不重「带」字。

  [二○]大夫或绿巾「大夫」原作「丈夫」,据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改;「绿巾」原作「绿中单」,据席本及上引宋绶出使录改。

  [二一]貂以紫黑色为贵原阙「貂」字,据席本及前引宋绶出使录补。

  [二二]鞯勒轻快「快」,长编卷九十七宋绶出使录作「简」,而宋会要蕃夷二误「驶」。

  [二三]又将第一人特赠一官「第」字原脱,从席本及文义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