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大明会典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会典凡例

 

  弘治间凡例

  一、会典之作、一遵敕旨。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事物名数仪文等级为目。凡有籍册可据者、先後具载。其因革损益、间与见行不同者、亦存其旧【如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之类】

  一、本朝旧籍、惟诸司职掌、见今各衙门遵照行事。故会典本职掌而作。凡旧文皆全录、而诸书所载、事有相关者、亦并录之。若大明律已通行天下、尤当遵奉。故於刑部、照职掌律令条下、分类备载。而限制图、则附於礼部一、凡事有纲有目。於目之中、又有分类。多不能悉举、则各以类书、而总注其後曰、已上某事。

  【如已上支给之类】或注於本目之下曰、某事附。【如铁券附之类】其类注有不尽者、依诸司职掌例、各注於本条之下

  一、事类纲目、一依诸司职掌。其後所增益、职掌所未载者、则增立之。随事比类、各附於本条之次【如改调之类】

  一、凡纂辑诸书、各以书名冠於本文之上。采辑各衙门造报文册、及杂考故实、则总名之曰事例、而以年月先後次第书之。或岁久卷籍不存、不能详考者、则止书年号。【如洪武初之类】。又不能详、则止书曰初、曰後。洪武初、草创未定、及吴元年以前者、则总书曰国初。其无所考见者、不敢臆说、宁阙而不备。

  一、事例出朝廷所降、则书曰诏、曰敕。臣下所奏、则书曰奏准、曰议准、曰奏定、曰议定。或总书曰令。或有增革减罢者、则直书之。若常行而无所考据者、则指事分款、以凡字别之。其事系於年、或年系於事者、则连书之。繁琐不能悉载者、则略之

  一、本朝设官、大抵用周制。虽文武并置、而政事皆归文职、故诸司职掌所载衙门、惟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及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其文武官制、则分见於吏兵二部。今会典义当从备。故文武衙门各有职掌者、遂另开具、  【文职如宗人府之类武职如五军都督府之类】叙其建置沿革、及所掌职事、而事必归之六部一、衙门官职品级、有定於诸司职掌之後者、今仍书职掌旧文、而各注其下曰、後改为某衙门。【如太常司後改为太常寺之类】某官【如仪礼司正後改为鸿胪寺卿之类】其另开衙门、则直书後所定名、而注其下曰、旧为某衙门。【如鸿胪寺旧为仪礼司之类】官职有增添改革者皆备见。品级资格、并存其旧、而增书後所定於本品之下【如都给事中增於正七品之类】

  一、六部分职、而体统本同。故於吏部、总书建置沿革。各衙门有沿革同者、则书曰诸衙门悉同。其各部诸司建置同者、止书於吏部文选司之下、更不复出

  一、五军都督府、及六科、体统皆同、而分掌有异。故於中府、吏科、总书建置沿革。其职掌之异者、分书於各府各科之下。同者、则总书於後一、官制衙门、诸司职掌所载、具有次第、今另开衙门、以此为准。惟詹事府、职掌未载、後因左右春坊司经局无所统属而设。故增於三品之列、而以坊局系之。礼仪司已改鸿胪寺、陞四品衙门、添设官属、故於礼部存其旧、而另开於四品之列。上林苑监职掌亦未载、今增於五品之列一、诸司职掌所开衙门、皆今之南京。後两京并置。以北京为政令所出、故事例悉载於是。而南京衙门各开於後。其见行事例有不同者、则另书之

  一、衙门官职各有统属者、皆互见。【如都司卫所互见兵部五府之类】其文移有互相管摄者、各分书其带管衙门。【如户部十三司带管衙门之类】後又更易不同者、各列於後【如见今带管衙门之类】

  一、各衙门事有相关者、皆互见。惟举其重者详书。其余则略。不必互见者、止书曰见某衙门。【如致仕条下事例见考功司之类】其目同而事异者、则各书之【如户部兵部皆有赏赐之类】

  一、事有各司掌行与旧不同者、今仍据诸司职掌书、而注曰今归某司。【如文选司吏条下旧隶本司掌行今归验封司之类】於本司、则增立条目、而注曰今归本司【如验封司吏条下旧隶文选司掌行今归本司之类】

  一、户口赋税等项数目则例、诸司职掌所载、後有增减不同者、各书於原数之後一、仪注依诸司职掌例、各具於本事之下。惟先定者备书。间有损益、止书所损益者於後。【如朝贺条下洪武三年奏更之类】其同少而异多者、则别书之

  一、郊社等项图式、诸司职掌所载、皆存其旧。有未备者、则补之。【如在京大祀殿之类】若冠服花样等项、散见於律例榜册者、皆具列、以示一代之制【如文武品官冠服之类】

  一、在外衙门、布政使司及府州县、列於户部图志条下。按察司统於都察院、故列於本院刷卷条下。寺监及仓场驿递巡检河泊等衙门名目、各以类附列。【如行太仆寺苑马寺附兵部马政条下仓场见户部仓科条下之类】其名目皆同者。不复备列【如儒学阴阳医学之类】

  一、土官衙门属吏部者、列於府州县之次。属兵部者、列於卫所之次

  一、诏敕诰旨等文、不能悉载、止书其事。惟制辞冠辞致词乐章等项、常行而旧所未载者、依诸司职掌例书之

  一、凡各衙门职掌事重、及新增者、於纲目之下、略叙大意、以见始末

  一、会典文字、王於行事、务从质实。凡有司行移字样、悉因其旧。其籍册纪述曾经润饰者、亦用本色字样易之、以便遵行

  一、会典成於弘治十五年。凡事例年月制度数目等项、皆以本年为止。今奉 旨重校、并不增入续纂凡例

  嘉靖间续纂凡例

  一、会典续纂、钦奉敕谕、体例一遵旧典。但正其差讹。补其脱漏。及将弘治十六年以後事例、随类附入一、旧所立事目、有宜分而合者、【如审决恤刑之类】有宜合而分者、【如河渠闸坝之类】有类次未当者、【如以殿试次有司科举之类】有增立未尽者、【如庆成仪文臣总督之类】所载之事有未详者、【如漕运盐法之类】有详而失实者、 【如东官朝仪之类】俱查补改正。其旧有目、而今无其事者、削其目、而附。见於别目之下。【如奉慈殿附奉先殿之类】若文义讹漏、而载籍案卷无可考者、姑从旧文

  一、旧分类总注、有前後互异者、【如曰右某事、曰已上某事】通为小目、移置各事例之前、以一体例

  一、郊庙等项礼仪、凡奉今上增定者、以新仪立目。更定者、各载於旧仪之次

  一、坛庙冠服仪仗等项制度、凡奉钦定而旧所未有者、各画为图、随类附入一、今上御制册告等文、依旧载

  制词例备录一、官制、殿阁大学士、旧载国子监之後、今以其与师傅、同为大臣兼官、不隶衙门、移列师傅之次

  一、南京各衙门事例、有混载於北者、悉更正之

  重修题本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张居正等谨题。为重修大明会典事。准礼部手本该礼科给事中林景阳等题为泰道方亨。

  国家闲暇。恳乞圣明及时修辑

  成宪、以垂永图、以光继述大孝事。要将弘治十五年以後事例、命官编辑、增入会典等因。该本部覆称大明会典一书、即唐宋六典会要之遗意。以昭一代之章程、垂万年之成宪、至精且当。顾其为书、成於弘治之末年。至今代更四圣。岁踰六纪。典章法度、不无损益异同。其条贯散见於简册卷牍之间、凡百有司、艰於考据。诸所援附、鲜有定画。以致论议烦滋。法令数易。吏不知所守。民不知所从。甚非所以定国是而一人心也。嘉靖年间、世宗皇帝尝命儒臣续修会典、自弘治十五年、至嘉靖二十八年而止。已经进呈、未蒙刊布。隆庆二年、都御史孙应鳌、亦尝奏请汇辑嘉靖事例、附入会典。今给事中林景晹等、复申前请、委於政理有裨。但今两朝实录、尚未告成。披阅校正、日不暇给。若复兼修会典、未免顾此失彼。合行翰林院候

  实录进呈毕日、另行题

  请开馆、抡选儒臣、分局纂修。仍先行文各该衙门、选委司属官、将节年题准见行事例、分类编集、呈送堂上官校勘明白。候开馆之日、送入史馆、以备采择等因。万历二年五月初六日、奉圣旨是。钦此钦遵、手本到阁。臣等恭照

  会典一书、於昭代之典章法度、纲目毕举。经列圣之因革损益、美善兼该。比之周官唐典、信为超轶矣。顾其书创修於弘治之壬戌、後乃阙如。续编於嘉靖之己酉、未经颁布。又近年以来、好事者喜於纷更。建议者鲜谙国体。条例纷纭、自相抵牾。耳目淆惑、莫知适从。我祖宗之良法美意几於沦失矣。今幸圣明御极、百度维新。委宜及今编辑成书、以定一代之章程、垂万世之典则。先该科臣建议、该部题覆、此时委因两朝实录未成、势难兼理。今穆宗皇帝实录、进呈已久。

  世宗皇帝实录、编纂已完。

  【臣】等删润、功亦将毕。催督缮写、计岁终可以进呈。所有编纂诸臣、在馆稍暇。前项钦奉明旨续修会典一节、相应及时举行。合候命下、查照弘治嘉靖年间事例、择日开馆、命官纂辑。仍乞敕下礼部、照依先题事理、行催各该衙门将见行事例、选委司属官素有文学者、分类编辑、送馆备用其一。应纂修事宜、及合用官员职名、容臣等陆续开具奏闻。谨题请旨

  万历四年六月十六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张居正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调阳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臣张四维

  重修凡例

  一、会典重修、遵奉敕谕、将弘治嘉靖

  两朝旧本、校订补辑。及嘉靖己酉以後、六部等衙门见行事例、分类编集、审订折衷。但年岁久远。条件繁多。体例宜有变通。事目不无增损。务期考究详确、不失敕旨折衷之意。其册籍散亡、无可考据者或阙疑、或从旧、不敢臆说

  一、会典旧列诸司职掌於前、历年事例於後。然职掌定於洪武二十六年、而洪武事例、有在二十六年之前者、不无先後失序。今皆类事编年。凡职掌旧文、俱称洪武二十六年定。其弘治旧本所载、有凡字而无年分者、则称弘治间定

  一、颁降群书、俱准职掌例。如大明令、则称洪武元年令。

  大诰、则称洪武十二年诰。及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等书、皆称年分、不用书名

  一、文武衙门官职、节年有因事添设者、【如蓟辽总督四川总兵之类】有事已改罢者、【如浙直总督屯盐都御史之类】有原设已革而又复者、【如顺天郧阳都御史之类】皆备书之。而注其下曰、某年设。某年罢。某年复。有兼衔两属者、则互载之。【如督抚既载兵部仍载都察院之类】

  有职事改并、而衙门裁革者、则两存之。【如税课司河泊所前书兜设衙门後书裁革衙门之类】若官职俱废者、止於小序中及之、而不载其目。【如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之类】其年久革绝者、则削之【如南京刑部载有公主郡主府之类】

  一、户口赋税等项则例、首载洪武间数、以纪其始。次载弘治间数、以纪其中。次载万历六年会计之数、以别登耗。其嘉靖所载、添减无几、则省之、以免繁复。若各边饷、年例浩繁、多系嘉靖己酉以後增加之数、今备书之一、户部、刑部、旧照诸司职掌、户部分民度。金仓、刑部分宪比司门都官、各四科。但二部已定为十三清吏司、宜以见行为准。今各载十三司职掌於前、叙列事例於後、不分四科。其所辖衙门、有带管而无本管者、皆补书之

  一、礼仪以国初典制为定、後有损益者、节书之。或止分注其下。【如大丧礼之类】其仪注同少异多者、则别书之曰某年更定。或曰某年以後续定。【如正旦冬至朝贺仪视学仪之类】若郊祀等礼、嘉靖中虽已更定、仍载於旧仪之次。【如合祀分祀之类】有创举者、以新仪立目。【如大褅大享之类】後已厘正者、仍载其仪、而注其下曰今罢。或曰後罢

  一、宗藩恤典各条例、屡经酌议题准。或仍旧、或从新、多不能悉载。今以近年题议者为主。其仍旧者、则注曰某年例、不复详载原文

  一、兵部镇戍、旧本纪载甚略、而别有文臣总督之目。然巡抚兵备官、皆有兵戎之寄。而九边各镇要害、节年经理、事例甚繁、皆宜备录。今以督抚兵备、列於将领之次。各镇则有分例、有通例、凡边海防御事宜可考据者、皆书之。若各省直地方有未详者、姑阙以俟後。其九边仍括为图、列於图本之下、以备参考。其文臣总督旧目、则删之

  一、三大营、系嘉靖二十九年更定。大阅、系隆庆三年创行。规制仪节、皆备书

  一、大明律、乃颁降全书。而律所未备者、累朝以来、复有问刑条例。旧以律文分载四科、而条例俱载问拟刑名之下、割裂参差。今以律例总载於前。例用近年议定题奉钦依者。次则总括所犯罪名、又次则事例、以类列焉

  一、内府营造、不载宫殿门楼、似为阙漏。今补书之。河渠以运道为重。故凡泉湖闸坝、夫役钱粮、备载运道之下。而水利则别书之。其工部四司料价、及内府题办、虽系见行、多非旧制者、则总附於末

  一、会典事例、旧惟编年。条件繁多、不便观览。今从事分类、从类分年、而以凡字冠於事类之首。各年俱以圈隔之。其本年事例开款、各有凡字一字者、以小圈隔之。若序中文义联属者不用。其近年见行事例、无可考证者。或云近例。或云又例。或以凡字别书之

  一、会典款目事件、有遗漏当补者、【如常朝无御门仪之类】有重复当并者、【如粮储税粮草料刍草之类】有次第未当者、【如官制列选官後之类】

  有增目未尽者、【如马政军政之类】有合提纲而列为目者、【如推陞列选官下之类】有应立目而止附载者、【如官舍比试之类】有应合而分者、【如朝觐考察水马驿之类】有应两载而未备者、【如殿试附科举之後而策士另载之类】今皆增补厘正。其有字义未妥者、皆更之【如吏部贡举改为访举诸司职掌改为责任条例之类】

  一、 重修会典、稿成於万历乙酉。以後复有建设者、俱不及载

  重修表

  进重修大明会典表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申时行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许国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臣王锡爵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鸿谟启佑、贻万年定保之徵。

  钜典裁成、备一代经纶之迹。述作兼资乎明圣。信从允协於臣民。克绍前休。永垂後法。粤自高皇肇造、陈纪立纲。暨夫列圣嗣兴、觐光杨烈。盖历承□之百载。始成会典之一编。远仿虞书、列九官而亮采。近参周礼、标六职以提衡。政刑明张弛之宜。文武揭修攘之要。图籍藏诸天府。章程播在人寰。顾脱稿於弘治壬戌之冬、嗣後科条未备。迨续编於嘉靖已酉之夏、於时刊布未遑。忽阅三朝。遂更四纪。岁月既久、议论渐以繁多。法令滋章、推行因之抵牾。事或承讹而袭敝、寖失源流。吏多逞智以舞文、未谙体要。自非酌从违以定国是。何以折淆乱而一人心。文其在兹。时如有待。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睿明日丽。刚健天行。躬亲万几。动每咨於故实。总揽群策、言必准诸典刑。当访落之初殷。肆陈常於时夏。谓治国犹张琴瑟、和调无俟於解弦。而承家若作梓材、朴斲尚资於涂臒。聿开馆局。申命编摩。立例发凡、意义惟仍乎旧贯。纪年系事、规条间出於新裁。是非则审订以折衷。同异则参稽而画一。颁降之书咸载、存其实、不着其名。散亡之牍可收、举其大、不遗其细。象令适成於岁始。龙章特冠於简端。主职要、臣职详、若网在纲而不紊。朝信道、工信度、如车合辙以共由。允为昭代之全书。式副先朝之夙志。臣等识惭管。豹学愧醯鸡。讵通左史之训词。粗习中朝之掌故。草创讨论润色、敢云献技於三长。议礼制度考文、尚俟取裁於独断。伏愿缉熙圣学。恢阐皇猷。敕天而惟时惟几、益谨无虞之戒。法祖而善继善述、丕延有道之长。【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以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合凡例目录共一百四十册、随表上进以闻

  万历十五年二月十六日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申时行等谨上表

  重修职名

  奉敕重修大明会典官员职名

  总裁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申时行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许国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臣王锡爵

  副总裁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臣沈鲤

  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沈一贯

  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朱 赓

  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王弘诲

  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张位

  臣於慎行

  嘉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臣徐显卿

  纂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臣赵用贤

  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臣刘虞夔

  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臣刘元震

  臣孙继皋

  翰林院侍读臣黄洪宪

  翰林院侍讲臣曾朝节

  翰林院修撰臣刘楚先

  臣张应元

  翰林院编修臣陆可教

  臣杨起元

  臣杨德政

  臣冯琦

  臣庄履丰

  臣萧良有臣王庭譔

  翰林院检讨臣余继登

  臣沈自邠

  催纂

  太仆寺少卿兼司经局正字臣徐继申

  光禄寺少卿兼司经局正字臣马继文

  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兼司经局正字臣成揖

  誊录山东布政司参议臣刘大武

  大理寺右寺右寺正臣顾祖源

  大理寺右寺右评事臣包渐林

  臣汪民敬

  中书舍人臣李傅

  臣赵应宿

  臣孙说

  光禄寺大官署署丞臣汤应龙

  臣吴子像

  通政使司经历司知事臣沈云庆

  鸿胪寺主簿臣章如铤

  臣李尚珍

  臣张大续

  臣方仑

  鸿胪寺署丞臣孙承爵

  臣章伯辉

  鸿胪寺序班臣鲍佐

  臣丘登

  四夷馆译字官臣刘尚宾

  臣徐可行

  臣李宪

  臣李怀珍

  臣成九皋

  冠带儒士臣包容

  监生臣孙胤奇

  臣吴驰

  臣许立纲

  臣王国栋

  臣潘云骥

  臣王益

  臣程启元

  臣张思学

  儒士臣吴子敬

  臣罗万英

  臣史监

  臣刘世隆

  收掌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臣陈珩

  管典籍事大理寺右寺右寺正兼司经局正字臣何初

  管典籍事大理寺右寺右寺正臣吴果

  中书舍人臣王佩

  文职衙门

  宗人府 南京宗人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