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大明会典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九十六

 

  河渠一

  运道一【海□附】

  国初都金陵、则漕於江。其饷辽卒、犹漕於海、自永乐都燕後、岁漕东南四百万石。由江涉高宝诸湖、绝淮入河、经会通河、出卫河白河、溯大通河、以达於京师。诸洪泉坝闸。以次修举。至於今、纤悉具备。故并载焉

  大通河

  大通河、即潞河。旧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过榆河、会一亩马眼诸泉、汇为七里泺、东贯都城、由大通桥而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六十余里。元初所凿、赐名通惠。每十里为一闸、蓄水通舟、以免漕运陆挽之劳。

  国朝永乐以来、诸闸犹多存者。仍设官夫守视。然不以转漕、河流渐淤。成化正德间、累

  命疏之、功不果就。嘉靖六年、遣漕运总兵锦衣卫都指挥及御史会濬之。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共编夫一百八十名。

  【 每名工食银八两】 造剥船三百只。 【 每只价银三十五两】 分置各闸。责经纪领之、使制布囊盛米。雇役递相转输。军民称便

  白河

  白河南去通州二百里。其源出胡地、经密云县、合大通榆浑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会卫河入海。源远流迅。河皆溜沙。每夏秋暴涨、最易冲决。每决、辄发丁夫修筑。屡筑屡决。正统三年、命官相视地势、自河西务径二十里、改凿顺下。河遂安流。每淤浅处、设铺舍、置夫甲、专管挑濬。舟过则招呼、使避浅而行。自此而南、运河浅铺、以次而设卫河

  卫河、旧名御河。源出河南辉县之苏门山。东北流、会淇漳诸水、过临漳、分为二。其一北出、经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会白河入海。长二千余里。今为运河。

  【 自临清至直沽凡五卫十七州县、浅一百五十七处】

  此河自德州而下、渐与海近。河狭地卑、易於冲决。每决、辄发丁夫修治。嘉靖十三年议准、恩县东光沧州兴济四处、各建减水闸一座、以泄涨溢之水

  会通河

  会通河、自临清迤南至济宁州。元初由任城 【 即今济宁】 开渠、至安民山 【 即安山】

  一百五十里。复自安民山之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归漳卫。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县黑阳山。由旧曹州郓城县两河口、漫过安山湖、而会通渐淤。永乐九年、因海运艰阻。遣尚书都督等官疏凿元人故道。乃於东平州戴村汶水入海处、筑一土坝、横亘五里。遏汶水使西流、尽出南旺分流。四分往南、接济徐吕。六分往北、以达临清。自後添设新闸。

  修筑旧岸。大为漕运之利 【自临清抵徐州七百里□、全资汶泗沂洸诸水接运。总曰闸河。旧为闸四十有三。前元建者二十余。永乐以来、先後增建者二十余。而减水通河诸闸、不与焉。两闸之间、每存稍浅一处约数丈。多不过十余丈。用留泄水。令积易盈。今建设改革益多。见闸坝条下】

  汶河

  汶河、一出新泰县宫山之下、曰小汶河。一出泰安州仙台岭、一出莱芜县原山、一出县寨子村、俱至州之静封镇合流、曰大汶河。出徂徕山之阳、而小汶来会。经宁阳县北堽城、历汶上东平东阿、又东北流入海。元於堽城之左筑坝、遏汶入洸、南流至济宁、合沂泗二水、以达於淮。自永乐间筑戴村坝、汶水尽出南旺。於是洸沂泗自会济、而汶不复通洸。今沂州亦有汶河、一出蒙山东涧谷。一出沂水县南山谷。俱入邳州淮河

  洸河

  洸河、乃汶水之支流。出宁阳县北三十里堽城。西南流。又循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又六十里经济宁城、东与泗合。出天井闸河

  沂河

  沂河、源出曲阜县尼山西南。分流为二。一西流、至金口坝上、即与泗会。一南流、亦与泗会、出港里河。又有出沂水县艾山者、会蒙阴沂水诸泉、与沂山之汶合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

  泗河、源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又南流经横河、与沂水合。元时於兖州东门外五里金口、作坝建闸、遏泗之南趋。

  国朝因而修筑。每夏秋水长、则启闸、放使南流、会沂水、由港田河、出师家庄闸。冬春水微、则闭闸、令由黑风口、东经兖城入济。又南流会洸水、至济宁出天井闸

  济河

  济河、出王屋山、至河南济源县、二源合流。其水或伏或见。东出於陶丘北。又东北会於汶。今在汶上县北。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坝。傍有河 【 即黑风口】

  西通济流。并入会通河

  沁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原武县黑阳山、与河汴合流。至徐州入运河、以济徐吕二洪。每年水势浅深尺寸、管洪官按季奏报。前代尝引沁以通卫。正统以前、其支流犹自武陟山原村东北、由红荆口、经卫辉、凡六十里、与卫通。天顺七年、河趋陈颍入淮。乃开沁以达徐、复引河以合泗、而入卫之故道始湮

  南阳新河

  新河、在昭阳湖之东。起南阳至留城、一百四十一里八十八步。嘉靖六年、以河决、命官开濬、垂成而止。四十四年复决。乃因旧迹疏凿。又起留城至境山濬复旧河五十三里。凡役夫九万一千有奇。八阅月而成。隆庆元年、山水冲决、复淤新河之三河口。

  【 薛河沙河赶牛沟会此、故名】

  乃经理沙薛上流、各开支流。筑黄家口豸里沟等坝、引薛河由吕孟湖出地滨沟。筑宋家坝、引沙河由尹家湖出鲶鱼口。筑黄甫坝、引沙河由满家湖入南阳湖。次年工成。又为三河口石坝一座。南阳湖石堤三十余里。凡建闸九。筑坝十三。减水闸二十。开支河九十六里。三年、又於昭阳湖以东、沙薛二水所从入旧河处、开鸿沟废渠。达李家口回回墓。而东出留城闸、计六十余里。积水俱有宣泄。滕沛利之

  黄河 【徐吕二洪羊山新河附】

  黄河、发源详载元史。其流合陕西山西诸水而始大。至河南、始散漫泛溢。至山东、势益峻急、冲决无常。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淤安山。正统十三年、河溢荥阳县、自开封府城北经曹濮二州阳榖县、以入运河。至兖州府沙湾之东、决大洪口。诸水从之入海。景泰四年、命官塞之。乃更作九堰八闸以制水势。复於开封府金龙口 【 即荆隆口】

  筒瓦厢等处、开渠二十里、引河水东北入运河。弘治二年、复决金龙口。东北至张秋镇、入运河。而红荆口并陈留通许二县俱淤浅。

  命官治之。五年复决。未几、又决张秋。运河水从以入海。运舟甚艰。

  命内臣及文武官往治。发丁夫数万、於黄陵冈南濬贾鲁河一带、分杀水势。下由梁靖口、至丁家道口、会黄河出徐州、流入运河。又从黄河南濬孙家渡口。别开新河一道、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於淮。又濬四府营淤河、由陈留县至归德州、分为二派。一由宿迁县小河口。一由亳县涡河会於淮。又从黄陵冈至杨家口、筑坝堰十余。并筑大名府三尖口等处长堤二百余里。及修南岸於家店筒瓦厢等处提一百六十里。始塞张秋决口。更名曰安平镇。又於河东置减水石坝、分五洞以泄水势。令管河官随时修治。正德四年、溢皮狐营。决曹县之温家口冯家口等处。又北徙至仪封县小宋集、而决。冲黄陵冈埽坝、溢入贾鲁河。败张家口等处缕水小堤。循运河大堤东南行。而贾鲁河下流淤塞、亦出张家口、合而南注。遂决杨家口、道曹单二县城下、直趋丰沛。

  命官塞之。十二年、溢武城县。坏城廓田庐。

  命官修濬。嘉靖五年、上流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汶泗南下之水、从而东。而河之出飞云桥者、漫而北。泥沙填淤、亘数十里。管河官力濬之、仅通舟楫。六年、复塞老和尚寺八里屯张家庄等处。

  命官发丁夫数万、於昭阳湖东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口、改凿新河、以避黄河冲塞之患。寻以灾异罢役。

  命官即故道濬之。修筑单县林台、至沛县旧城、堤百四十余里、以塞入湖之道。又濬赵皮寨孙家渡口、杀上流之势。沛漕复通。九年、自沛北徙、横流金乡鱼台、出榖亭口。

  命官濬赵皮寨、抵宁陵故道。及筑睢州张见口、至归德州、长堤百余里、以御泛涨。寻以河流改迁、罢役。十四年、筑岔河口缕水堤一道、长三里。又於曹县八里湾、抵单县侯家林、筑长堤八十里。十六年、凿地丘店野鸡冈等上流支河四十余里。十九年、濬睢州孙继口、至丁家道口淤河五十里。二十一年、又凿野鸡冈上流、李景高等口支河三。导河东注、以济二洪。二十四年、由野鸡冈决而南。至泗州、合淮入海。遂溢蒙城五河临淮等县。二十五年、又决曹县、溢入武城金乡鱼台单县。漂溺甚众。

  命总理河道都御史、会同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抚按官议筑曹县等处、不果。三十一年、又决房村、至曲头集。凡决四处、淤四十余里。

  命官濬之、役夫五万余。三阅月而成。三十七年、淤新集、趋家口、析为六支、入运河。又由砀山趋郭贯楼、析为五支。出小浮桥、会徐州洪。四十四年、郭贯楼淤。遂决华山、出飞云桥、截沛以入昭阳湖。北泛胡陵城孟阳泊、至榖亭。南溢於徐。

  命官往治。乃接六年所凿故迹、役夫濬之、为南阳新河。又疏旧河、自留城至境山。又堤马家桥、遏河流之出飞云桥者、使尽归秦沟。鱼沛横流始绝惟茶城时有浅阻。隆庆四年、又决邳州、注睢宁、出小河口。自曹家口至直河、淤百余里。

  命官濬之、复故渠。尽塞诸决口。六年、筑堤自徐沛至宿迁三百七十里。万历元年、茶城复淤。修建境山闸、并护房村等处堤岸、及筑遥堤。四年、开草湾。导河自安东县後、至金城五港入海。然泛滥如故。曹丰徐沛之间、随塞随决。五年、秦沟复淤。自崔家口历北陈鴈门集等处、至九里山、出小浮桥。其一支自九里沟谊安山、历符离、出小河口。而崔镇大决、散漫湖泊间。桃榞以下、故渠多浅六年、命官修治。乃议塞崔镇口。因筑遥堤、束水冲沙。其南岸、自三山头至李字铺、长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八丈。又自归仁集筑横堤、至孙家湾、长七千六百八十余丈。又於桃源县马厂坡筑堤、长七百四十丈。以遏南奔入淮之势。其北岸、自谷山至直河、长九千四百六十四丈。又自古城至清河、长一万八千四百十丈。建崔镇等滚水石坝四座、以缓泛溢之水。使不能溃堤而出。河流乃安徐州洪、在徐州。为运河要害。乱石峭立、凡百余步。故又名百步洪。成化四年、命官凿石以利舟楫。又甃石路、长一百三十余丈。以便牵挽。二十年、置石坝、长八十丈。遇有损坏、管河官随时修筑。嘉靖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闸一座

  吕梁洪、在徐州东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七里。亦运河要害。成化八年、命官甃二石堤、共长七十余丈。十六年、命官筑石坝、长二百六十五丈。复於坝西筑堤二十余丈。洪东甃石路四百二十丈。遇有损坏、管河官随时修筑。嘉靖二十年、於洪下置石闸一座羊山新河、万历十一年议准、由昭灵祠南黄河出口、历羊山内华山梁山、接境山、开河置闸、以避戚港之溜

  淮安运道

  自汉以来、即有高家堰、在淮安之东南。永乐间、通淮河为运道。筑堤堰上、以防淮水东侵。又自府北凿河、蓄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乃运船由江入淮之道。建清江等闸、递互启闭。又筑土坝、以遏水势。後闸坝禁弛、河渠淤塞。嘉靖八年、疏治复旧。隆庆中、高家堰废。淮水由黄浦口决入、漫衍民田。万历四年、开草湾河渠、长六十二里。分杀黄河、以缓清口之冲。七年、复筑高堰、起新庄至越城、长一万八百七十余丈。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又以通济闸逼近淮河、旧址塌损。改建於甘罗城北。仍改濬河口、斜向西南。使黄水不得直射。因废拆新庄闸。又改福兴闸於寿州厂适中处所。其清江板闸、照旧增修。又议修复五坝。惟信字坝、久废不用礼智二坝加筑。仍旧车盘盘只。仁义二坝与清江闸相邻、恐有冲漫。移筑天妃闸内。八年用石包砌高堰。九年、又於府城南运河之旁、自窑湾杨家涧、历武家墩开新河一道、长四十五里、曰永济河。因置三闸、以备清浦之险。十一年、建清江浦外河石堤、长二里。矶觜七座。又建西桥石堤、长九十八丈、以御淮黄之冲

  扬州高宝运道

  自清口引淮、为清江浦。至乌沙河、汇管家白马二湖。堤黄浦八浅、及宝应县槐角楼南。诸湖相接、西抵泗州旴(日台)县界、皆运道所经。湖东有堤、长三十余里。洪武九年、用砖修高家潭等处。成化二十一年、造石堤、渐修至二十余里。其南高邮邵伯等湖、皆有石堤。运船触堤、往往败溺。弘治三年、命官於高邮河迤东、开新河以避其险、曰康济河。中为圈田。南北置闸、以时启闭。两岸俱甃以石。嘉靖五年题准、於泛光湖东、傍旧堤开新河、长三十里。遂弃康济河。又自宝应至界首、凡有沟可通注於海者、造平水闸十座。十年、又自宝应湖东筑月堤、长二十一里。万历五年、淮水由黄浦口决入、石堤多坏。七年、命官修筑、改建减水闸四座。加高闸石九座。自是宝应诸湖、堤岸相接。十二年题准、於石堤之东、傍堤开新河三十余里、以避槐角楼一带之险、曰弘济河

  仪真□洲运道

  仪真上下江口、及□洲便河、皆由江达淮。运道襟喉。宋时、仪真尝建三闸。洪武中、即其地筑为坝。弘治元年、始建东关罗泗二闸。十二年、复於滨江建拦潮闸。嘉靖五年题准、潮长、开闸放船。潮退盘坝。不许候闸延久。万历四年、於朱辉港钥匙河清江等处、各开河以便停泊

  □洲江口、旧建土坝。江北粮船空回、撤坝以出。而江南重船、反令盘坝搬剥艰难。风涛守候。隆庆六年题准、自时家洲以达花园港、开渠六里有奇。建□洲通江闸二座。自此漕艘始免车盘之苦。万历四年、於□洲开港坞、以泊运船

  海道

  元时海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通州海门县黄连沙觜、万里长滩。开洋。沿山屿、抵淮安路盐城县。历海宁府东海县。又经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行。路多浅沙、旬月始抵成山。计自上海至直沽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其後再变、自刘家港出扬子江。开洋。落潮东北行、离万里长滩。至白水绿水。经黑水大洋。转成山。西行过刘家岛、入沙门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三变、自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直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入沙门、放莱州大洋、至直沽。如遇风顺、由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月而已。其道径便。

  国初海运、犹仍元旧。自会通河成、报罢。嘉靖中、寻胶莱故道、烧凿马家壕十五里。达于麻湾。隆庆五年、议因其故开新河。令江南之粮、由淮安清江浦口、历新坝口、马家壕、麻湾口、海沧口、径抵直沽天津。止一千六百里。半从河行。其海行者、止由海套、不泛海洋。惟马家壕分水岭二处、开凿为难。遣科官勘报。竟以无源水多沙碛而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