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文献通考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三百四 物异考十

 

 
  ○恒阳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董仲舒、刘向以为齐桓既死,诸侯从楚,僖尤得楚心。外倚强楚,炕阳失众,又作南门,劳民兴役。诸雩旱不雨,略皆同说。 宣公七年"秋,大旱"。是夏,宣与齐侯伐莱。 襄公五年"秋,大雩"。先是,楚伐宋,取彭城;郑畔中国附楚,襄与诸侯共围彭城,城郑虎牢以御楚。有炕阳动众之应。 八年"九月,大雩"。时作三军,季氏盛。 二十八年"八月,大雩"。先是,比年晋使荀吴、齐使庆封来聘,是夏邾子来朝。襄有炕阳自大之应。 昭公三年"八月,大雩"。刘歆以为昭公居丧不哀,炕阳失众。 六年"九月,大雩"。时鲁、莒连兵,有炕阳动众之应。十六年"九月,大雩"。先是,昭公母夫人归氏薨,昭不戚。与三年同占。 二十四年"八月,大雩"。时鲁袭邾师,邾愬於晋,晋执我行人叔孙婼。 二十五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旱甚也。刘歆以为时郈氏与季氏有隙,公信谗伐季氏,为所败,出奔齐。 定公十年"九月,大雩"。时公侵郑,城中城,围郓。 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 僖公二十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时南败邾,东败莒。有炕阳之应。 文公二年,"自十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文公即位,天子使叔服会葬,毛伯赐命。又会晋侯於戚。公子遂如齐纳币。又与诸侯盟。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跻僖公主。大夫始颛事(谓季孙行父也)。 十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先是,公子遂会四国而救郑,楚使越椒来聘,秦人归襚,有炕阳之应。 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先是,曹伯、杞伯、滕子来朝,郕伯来奔秦,伯使遂来聘,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二年之间,五国趋之,内城二邑。炕阳失众。一曰,不雨而五榖皆熟,异也。文公时,大夫始专盟会,公孙敖会晋侯,又会诸侯盟於垂陇。故不雨而生者,阴不出气而私自行,以象施不由上出,臣下作福而私自成。一曰,不雨近常阴之罚,君弱也。

  秦始皇十二年,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汉惠帝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谿谷绝。先是,发民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是岁城乃成。 文帝三年秋,天下旱。是岁夏,匈奴寇边,发兵击之出塞。其秋,济北王兴居反,讨平之。 後六年,天下大旱。时匈奴大入上郡、云中,烽火通长安,遣三将军屯边,又三将军屯京师。 九年春,大旱。 景帝中三年秋,大旱。後二年秋,大旱。 武帝建元四年六月,旱。 元光六年夏,大旱。是岁,四将军征匈奴。元朔五年春,大旱。是岁,六将军众十馀万征匈奴。 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元封六年秋,大旱。 天汉元年夏,大旱;其三年夏,大旱。先是,贰师将军征大宛还,三将军征匈奴,李陵没不还。 征和元年夏,大旱。是岁,始治巫蛊。明年,卫皇后、太子败。 昭帝始元六年,大旱。先是,大鸿胪田广明征益州,暴师连年。 元凤五年夏,大旱。 宣帝本始元年夏,大旱,东南数千里。先是,五将军众二十万征匈奴。 神爵元年秋,大旱。是岁,後将军赵充国征西羌。元帝建昭二年,大旱。 成帝永始三年、四年夏,大旱。 平帝建平四年春,大旱。

  後汉世祖建武三年七月,洛阳大旱。 五年夏,旱。京房《易传》曰:"欲德不用,兹谓张,厥灾荒,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四阴。众出过时,兹谓广,其旱不生。上下皆蔽,兹谓隔,其旱天赤三月,时有雹杀飞禽。上缘求妃,兹谓僭,其旱三月大温亡云。君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有火灾。庶位逾节,兹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春秋考异邮》曰:"国大旱,冤狱结。旱者,阳气移,精不施,君上失制,奢,淫僭差,气乱惑天,则旱徵见。"又云:"阴厌阳移,君淫民恶,阴精不舒,阳偏不施。"又云:"阳偏,民怨徵也。在所以感之者,上奢则求多,求多则下竭,下竭则溃,君不仁。"《管子》曰:"春不收枯骨伐枯木而起去之,则夏旱。"《方储对策》曰:"百姓苦,士卒烦碎,责租税失中,暴师外营,经历三时,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王者熟推其祥,揆合於天,图之事情,旱灾可除。夫旱者过日,天王无意於百姓,恩德不行,万民烦扰,故天应以无泽。")。"是时天下僭逆者未尽诛,军多过时(《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六月,九年春,十二年五月,二十一年六月,明帝永平元年五月,八年冬,十一年八月,十三年八月,十八年三月,并旱。")。 章帝章和二年夏,旱。时章帝崩後,窦太后兄弟用事奢僭(《古今注》曰:"建初二年夏,雒阳旱。四年夏,元和元年春,并旱。"按《杨终传》,建初元年大旱,榖贵,终以为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者数万人,吏民怨旷,上疏云久旱。孔藂曰:"建初元年大旱,天子忧之,侍御史孔丰上疏曰:'臣闻为不善而灾报,得其应也,为善而灾至,遭时运也。陛下即位日浅,视民如伤,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耳,非政教所致也。昔成汤遭旱,因自责,省畋散积,减御损食,而大有年。意者陛下未为成汤之事焉。'天子纳其言而从之,三日雨即降。转拜黄门郎,典东观事。")。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师旱。时雒阳有雒囚,和帝幸雒阳寺,录囚徒,理冤囚,收令下狱抵罪。行未还宫,澍雨降(《古今注》曰:"永元二年,郡国十四旱。十五年,丹阳郡国二十二并旱,或伤稼。")安帝(《古今注》曰:"永初元年,郡国八旱,分遣议郎请雨。"按本纪二年五月,旱,皇太后幸雒阳寺,录囚徒,即日雨。六月,京师郡国四年灾水。虽得水,无救为灾。")。 安帝永初六年夏,旱。(《古今注》曰:"三年,郡国八,四年、五年夏,并旱。") 七年夏,旱。元初元年夏,旱。 二年夏,旱(三年夏,旱。时西羌寇乱,军屯相继,连十馀年)。 六年夏,旱(《古今注》曰:"建光元年,郡国四旱。延光元年,郡国五并旱,伤稼。")。 顺帝永建三年夏,旱。五年夏,旱。阳嘉二年夏,旱。时李固对策,以为奢僭所致也(臣昭按:本纪元年二月,京师旱。《郎僟传》:"人君恩泽不施於民,禄去公室,臣下专权所致也。"又《周举传》:"三年,河南、三辅大旱,五榖伤灾,天子亲自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冲帝永嘉元年夏,旱。时冲帝幼崩,太尉李固劝太后及兄梁冀立嗣帝,择年长有德者,天下赖之,则功名不朽。年幼未可知,如後不善,悔无所及。时太后及冀贪立年幼,欲久自专,遂立质帝,八岁。此不用德(《古今注》曰:"本初元年二月,京师旱。")。 桓帝元嘉元年夏,旱。是时梁冀秉政,妻子并受封,宠逾节。 延熹元年六月,旱。(《京房占》曰:"人君无施泽惠利於下,则致旱也。不救,必蝗虫害榖;其救也,贳谪罚,行宽大,惠兆民,劳功吏,赐鳏寡,禀不足。"按陈蕃上疏:"宫女多聚不御,忧悲之感,以致水旱之困也。")灵帝熹平五年夏,旱(蔡邕作《伯夷叔齐碑》曰:"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时处士平阳苏腾,字元成,梦陟首阳,有神马之使在道。明觉而思之,以其梦陟状上闻。天子开三府请雨使者,与郡县户曹掾吏登山升祠。手书要曰:'君况我圣主以洪泽之福。'天寻兴云,即降甘雨"也)。 六年夏,旱。 光和五年夏,旱。 六年夏,旱。是时常侍、黄门僭作威福。 献帝兴平元年秋,长安旱。是时李傕、郭泛专权纵肆(《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九年夏四月,旱。")

  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元年已来,崇广宫府之应也。又,是春,宣帝擒孟达,张合破诸葛亮,毙马谡。亢阳自大,又其应也。 太和五年三月,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齐王正始元年二月,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不雨。去岁,曹爽白帝,转宣帝为太傅,外示尊崇,内实厥令事先由己,时宣帝功盖魏朝,欲德不用之应也。

  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时文帝围诸葛诞,众出过时之应也。初,寿春秋夏常雨淹城,而此旱逾年,城陷,乃大雨,咸以诞为天亡。

  吴孙权嘉禾四年,自十月不雨,至於夏。 孙亮五凤二年,大旱,百姓饥。是年征役烦兴,军士怨叛。此亢阳自大,劳役失众之罚也。其役弥岁,故旱亦竟年。 孙皓宝鼎元年春夏,旱。时皓迁都武昌,劳役动众之应。

  晋武帝泰始七年五月闰月,旱,大雩。 八年五月,旱。是时帝纳荀勖邪说,留贾充不复西镇,而任恺渐疏,上下皆蔽之应也。及李熹、鲁芝、李允等并在散职,近厥德不用之谓也。 九年,自正月旱,至於六月,祈宗庙社稷山川,癸未,雨。 十年四月,旱。去年秋冬,采择乡校诸葛冲等女,是春,五十馀人入殿简选。又取小将吏女数千人,母子号哭於宫中,声闻於外,行人悲酸。是殆积阴生阳,上缘求妃之应也。 咸宁二年五月,旱,大雩,至六月乃澍(之戊反,又音树)雨。 太康二年,旱,自去冬至此春。 三年四月,旱。乙酉,诏司空齐王攸与尚书、廷尉、河南尹录讯系囚,事从蠲宥。 五年六月,旱。此年正月,天阴,解而复合。刘毅上疏曰:"必有阿党之臣,奸以事君者,当诛而不赦也。"帝不答。是时荀勖、冯儓僭作威福,乱朝尤甚。 六年三月,青、梁、幽、冀郡国旱。六月,济阴、武陵旱,伤麦。 七年夏,郡国十三大旱。 八年四月,冀州旱。 九年夏,郡国三十三旱。扶风、始平、京兆、安定旱,伤麦。 十年二月,旱。 太熙元年三月,旱。自太康後,虽正人满朝,不被亲仗,而贾充、荀勖、杨骏、冯儓等迭居要重。所以无年不旱者,欲德不用,上下皆蔽,庶位逾节之罚也。 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疾疫,关中饥,米斛万钱。因此氐、羌反叛,雍州刺史解系败绩。而饥疫荐(与洊同,在见反)臻,戎、晋并困,朝廷不能振,诏听相卖鬻。其九月,郡国五旱。 永宁元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是年春,三王讨赵王伦,六旬之中,数十战,死者十馀万人。 怀帝永嘉三年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是年三月,司马越归京都,遣兵入宫,收中书令缪播等九人杀之。皆僭逾之罚也。又四方诸侯多怀无君之心,刘元海、石勒、王弥李雄之徒,贼害百姓,流血成泥,又其应也。 五年,自去冬旱至此春。去岁十一月,司马越以行台自随,斥黜宫卫,无君臣之节。 愍帝建兴元年六月,扬州旱。去年十二月,淳于伯冤死之应。 元帝太兴元年六月,又旱。干宝曰"杀淳于伯之後旱三年"是也。刑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之罚也。 元帝太兴四年五月,旱。是时王敦陵僭已着。 永昌元年夏,大旱。是年三月,王敦有石头之变,二宫陵辱,大臣诛死,僭逾无上,故旱尤甚也。其闰十一月,京都大旱,川谷并竭。 明帝太宁三年,自春不雨,至於六月。成帝咸和元年夏秋,旱。是时庾太后临朝称制,言不从而僭逾之罚也。 二年夏,旱。 五年五月,大旱。 六年四月,大旱。 八年秋七月,旱。九年,自四月不雨,至於八月。 咸康元年六月,旱。是时成帝冲弱,未亲万机,内外之政,决之将相。此僭逾之罚,连岁旱也。至四年,王导固让太傅,复子明辟,是後不旱,殆其应也。时天下普旱,会稽馀姚特甚,米斗直五百,人有相鬻者。 二年三月,旱。 三年六月,旱。时王导以天下新定,务在遵养,不任刑罚,遂盗贼公行,频五年亢旱,亦舒缓之应也。 康帝建元元年五月,旱。 穆帝永和元年五月,旱。是时帝在襁褓,褚太后临朝如明穆太后故事。 五年七月,不雨,至於十月。 六年夏,旱。 八年夏,旱。九年春,旱。 升平三年冬,大旱。 四年冬,大旱。哀帝隆和元年夏,旱。是时桓温疆恣,权制朝廷,逾僭之罚也。 海西公太和元年夏,旱。 四年冬,旱。凉州春旱至夏。 晁文帝咸安二年十月,大旱,饥。自永和至是,嗣主幼冲,桓温陵僭,用兵征伐,百姓怨苦。 孝武帝宁康元年三月,旱。是时桓温入觐高平陵,阖朝致拜,逾僭之应也。 三年冬,旱。太元四年夏,大旱。 八年六月,旱。 十年七月,旱,饥。初,八年破苻坚,九年诸将略地,有事徐、豫,杨亮、赵统攻讨巴、沔。是年正月,谢安又出镇广陵,使子琰进次彭城,频有军役。十三年六月,旱。去岁北府遣戍胡陆,荆州经略河南。是年夏,郭铨置戍野王,又遣军破黄淮。 十五年七月,旱。 十七年秋,旱。至冬。是时烈宗仁恕,信任会稽王道子,政事舒缓。又茹千秋为骠骑谘议,窃弄主相威福。又邱尼乳母亲党及婢仆之子阶缘近习,临部领众。又所在多上春禁囚,不以其辜,建康狱吏,枉暴既甚。此又僭逾不从,冤滥之罚。 安帝隆安二年冬,旱,寒甚。四年五月,旱。 五年夏秋,大旱。十二月,不雨。时孙恩作乱,桓元疑贰,迫杀殷仲堪,而朝廷即授以荆州之任,司马元显又讽百僚悉使敬己,内外骚动,兵甲烦兴。此皆陵僭忧愁之应也。 元兴元年七月,大饥。九月、十月不雨,泉水涸。 二年六月,不雨。冬,又旱。时桓元奢僭,十二月遂篡位。 三年八月,不雨。 义熙四年冬,不雨。 六年九月,不雨。 八年十月,不雨。 九年秋冬,不雨。十年九月,旱。十二月,又旱,井渎多竭。是时军役烦兴。宋文帝元嘉八年夏六月,旱,大雩。 二十八年三月,大旱。 孝武大明七年、八年,东诸郡大旱,甚者米一斗数百,都下亦至百馀钱饿,死者十六七。

  梁武帝天监元年,大旱,米斗五千,人多饿死。《洪范五行传》曰:"君持亢阳之节,兴师动众,劳人过度,故旱灾应"。初,帝起兵襄阳,破张冲,败陈伯之,及平建康,前後连战,百姓劳敝,及即位後,复与魏交兵不止之应也。晁文帝大宝元年夏,大旱,人相食,都下尤甚。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春,不雨,至四月。先是,周师掠淮北,始兴王叔陵等诸军败绩,淮北地皆没於周,是其应也。

  後魏孝文太和十五年,自正月不雨,至於四月。 宣武景明四年,旱。 正始元年,旱。 永平二年,旱。 三年,冀、定二州旱。 延昌元年,自二月不雨,至五月 。孝明神龟元年,自正月不雨,至六月。 正元二年,旱。 孝静帝天平二年,大旱。

  东魏天平四年,并、肆、汾、建、晋、绛、秦、陕等诸州大旱,人多流散。是岁,齐神武与西魏战於沙苑,败绩,死者数万。 武定二年冬春,旱。先是,西魏师入洛阳,神武亲帅军大战於邙山,死者数万。

  後齐天保九年夏,大旱。先是,大发卒筑长城四百馀里,年劳役之应也。乾明元年春,旱。先是,发卒数十万筑金凤、圣应、崇光三台,穷极侈丽,不恤百姓,亢阳之应也。 河清二年四月,并、晋已西五州旱。是岁,发卒筑轵关,突厥二十万众毁长城,寇恒州。 後主天统二年春,旱。是时,大发卒起大明宫。

  隋开皇四年已後,京师频旱。时迁都龙首,建立宫室,百姓劳敝,亢阳之应也 。大业四年,燕、代缘边诸郡旱。时发卒百馀万筑长城,帝亲巡塞表,百姓失业,道殣相望。 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饿,死者十八九。 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唐武德三年夏,旱,至於八月乃雨。 四年,自春不雨,至於七月。雨,少阴之气,其气毁则不雨。少阴者,金也,金为刑、为兵,刑不辜,兵不戢,则金气毁,故常为旱。火为盛阳,阳气强悍,故圣人制礼以节之。礼失则僭而骄亢,以导盛阳,火胜则金衰,故亦旱。於五行,土实制水,土功兴则水气壅阏,又常为旱。天官有东井,主水事,天汉、天江,亦水祥也。水与火仇,而受制於土,土火谪见,若日蚀过分而未至,与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 七年秋,关内、河东旱。 贞观元年夏,山东大旱。 二年春,旱。 三年春夏,旱。四年春,旱。自太上皇传位至此,而比年水旱。 九年秋,剑南、关东州二十四,旱。十二年,吴、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於明年五月。 十七年春夏,旱。 二十一年秋,陕、绛、蒲、夔等州旱。 二十二年秋,开、万等州旱;冬,不雨,至於明年三月。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绛等州十,旱。 二年九月,不雨,至於明年二月。 四年夏秋,旱,光、婺、滁、颍等州尤甚。 显庆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总章元年,京师及山东、江淮大旱。 二年七月,剑南州十九,旱;冬,无雪。 咸亨元年春,旱;秋,复大旱。 仪凤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关中旱,霜,大饥。永淳元年,关中大旱,饥。 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黄、随等州旱。 久视元年夏,关内、河东旱。 长安二年春,不雨,至於六月。三年冬,无雪,至於明年二月。 神龙二年冬,不雨,至於明年五月。京师、山东、河北、河南旱,饥。 太极元年春,旱;七月,复旱。 开元二年春,大旱。十二年七月,河东、河北旱,帝亲祷雨宫中,设坛席,暴立三日。九月,蒲、同等州旱。 十四年秋,诸道州十五,旱。 十五年,诸道州十七,旱。 十六年,东都、河南、宋亳等州旱。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 二年,关内大旱,自三月不雨,至於六月。大历六年春,旱,至於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於七月。 兴元元年冬,大旱。 贞元元年春,旱,无麦苗,至於八月,旱甚,灞、滻将竭,井皆无水。 六年春,关辅大旱,无麦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暍且疫,死者甚众。 七年,扬、楚、滁、寿、澧等州旱。 十四年春,旱,无麦。 十五年夏,旱。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 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贞元年秋,江浙、淮南、荆南、湖南、鄂岳陈许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广南、山南东西皆旱。 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东旱。七年夏,扬、润等州旱。 八年夏,同、华二州旱。 十五年夏,旱。 宝历元年秋,荆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 太和元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 六年,河东、河南、关辅旱。 七年秋,大旱。 八年夏,江淮及陕、华等州旱。 九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陕华同等州旱。 开成二年春夏,旱。 四年夏,旱,浙东尤甚。 会昌五年春,旱。 六年春,不雨;冬,又不雨,至明年二月。 大中四年,大旱。 咸通二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於明年六月。 九年,江淮旱。 十年夏,旱。 十一年夏,旱。 广明元年春夏,大旱。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景福二年秋,大旱。 光化三年冬,京师旱,至於四年春。

  宋建隆二年,京师夏旱,冬又旱。 三年,京师春夏旱。河北大旱,霸州苗皆焦仆。又河南河中府、孟泽濮郓齐济澶滑延隰宿等州,并春夏不雨。 四年,京师夏秋旱,又怀州旱。 乾德元年冬,京师旱。 二年正月,京师旱。夏,不雨。冬,无雪。是岁,河南府、陕虢麟博灵州旱,河中府旱甚。 四年春至夏,京师不雨。江陵府、华州、涟水军旱。 五年正月,京师旱;秋,复旱。冬,无雪。 开宝元年冬,京师无雪。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 三年春夏,京师旱。冬,无雪。邠州夏旱。 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 六年冬,京师旱。 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河南府、晋解州夏旱。滑州秋旱。 八年春,京师旱。是岁,关西饥旱甚。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京师旱。 三年春夏,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 七年春,京师旱。孟、虢、绛、蜜、瀛、卫、曹、淄州旱。九年夏,京师旱。秋,江南大旱。 雍熙二年冬,京师旱。 三年冬,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 端拱二年五月,京师旱。秋七月至十一月,旱。上忧形於色,蔬食致祷。是岁,河南、登莱深冀旱甚,民多饥死,诏发仓粟贷之,人五斗。晁化元年正月至四月,不雨,京师民饥,上蔬食祈雨。河南凤翔大名京兆府、许沧单汝乾郑同州旱。 二年春,京师大旱,蝗;冬,复大旱。是岁,河南北、河东、陕西及亳建淮阳等三十六州军旱。三年夏,京师不雨,河南府、许汝亳滑商州旱。 五年六月,京师旱,疫,遣太医和药救之。 至道元年,京师春旱。冬,无雪。 二年春夏,京师旱。冬,无雪。 咸平元年春夏,京畿旱。又江、浙、淮南、荆湖四十六州军旱。 二年春,京师旱甚。又广南西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 三年春,京师旱。江南频年旱歉,多疾疫。 四年,京畿正月至四月不雨。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 三年夏,京师旱。大中祥符二年春夏,京师旱。河南府及陕西路、潭邢州旱。 三年夏,京师、江南路及宿、润州旱。 八年春,京师旱。 九年秋,京师旱。又大名府、澶相州旱。 天禧元年,京师春旱;秋,又旱。夏,陕西旱。 四年春,利州路旱。夏,京师旱。五年冬,京师旱。 天圣二年春,不雨。 八年辛未,开封府言,阳武等一十三县大旱伤苗。 六年四月,不雨。 明道元年,畿县久旱伤苗。 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种饷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官作粥糜以饲之,得食辄死。 宝元元年,益州路自夏至秋不雨,两蜀大旱。 庆历三年,京师自春至夏不雨。 四年春,京师及诸路久不雨。 七年正月,京师不雨。 皇佑三年,恩、冀诸州旱。 嘉佑五年,梓州路夏秋不雨。 七年春,旱。 治平元年春,京师逾时不雨。郑滑蔡汝颍亳曹濮洺磁晋耀登等州、河中府、庆成军旱。二年春,不雨。熙宁二年三月,旱甚。 三年,畿内及诸路旱。八月,卫州旱。五年五月,北京自春至夏不雨。 七年,自春至夏,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九月,诸路复旱。时新复洮河亦旱,羌户多殍死。 八年四月,真定府旱。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 九年八月,河北、京东西、河东、陕西旱。十年春,诸路旱。 元丰二年春,河北、陕西、京东西诸路旱。三年春,西北诸路旱。 五年春,旱。 六年夏,畿内旱。 八年,旱。 元佑二年春,旱。 三年秋,诸路旱,京西、陕西尤甚。 四年春,京师及东北旱。五年,旱。 八年秋,旱。 绍圣元年春,旱。三年,江东大旱,溪河涸竭。四年夏,两浙旱。 元符元年,东南旱。 二年春,京畿旱。 建中靖国元年,衢、信州旱。大观三年,淮南、江东西诸路大旱,六月不雨,至於十月。政和元年,淮南旱。三年,江东旱,疫。 宣和元年,淮南秋旱。 四年,东平府旱。 五年夏,秦凤路旱。是岁,燕山府路旱。 建炎二年夏,旱。 绍兴二年,常州大旱。 三年四月,旱。至於七月。 五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馀日。六月,江东、湖南旱。秋,四川郡县旱甚。 六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春,旱七十馀日。六月,又旱。 八年冬,不雨。 九年六月,旱六十馀日。十一年七月,旱。 十二年三月,旱六十馀日。秋,京西、淮东旱。十八年,浙东、西旱。 二十九年二月,旱七十馀日。秋,江、浙郡国旱。 三十年春,阶、成、凤、西和州旱。秋,江、浙郡邑旱,浙东尤甚。 隆兴元年,江、浙郡县旱,京西大旱。 三年,台州春旱。兴化军、漳福州大旱,首种不入,自春至於八月。乾道三年春,四川郡县旱,至於秋七月,绵剑汉州、石泉军尤甚。 四年六月,旱。襄阳、隆兴、建宁俱旱。 五年夏秋,淮东旱,盱眙、淮阴为甚。 六年夏,浙东福建路旱,温、台、福、漳、建为甚。 七年春,江东西、湖南北、淮南、浙婺秀州皆旱,至於夏秋,江洪筠潭饶、南康兴国临江尤甚,首种不入。冬,不雨。 九年,浙东婺处温台州、江西吉赣临江南安、湖北江陵府皆久旱,无麦苗。 晁熙元年,浙东、湖南郡县旱,台、处、郴、桂为甚。蜀关外四州旱。 二年秋,江、浙、淮皆旱,绍兴镇江宁国建康、常和滁真扬、盱眙广德为甚。 三年夏,浙西、常昭复随郢金洋州、江陵德安兴元、荆门汉阳皆旱。 四年春,襄阳旱,首种不入。 五年,浙西镇江常州、蜀绵州及淮南、江东西旱。 六年,衡永楚、高邮旱。 七年,湖南旱,诸道自四月不雨,行都自七月不雨,皆至九月。越台婺常润秀、隆兴、兴国临江、江筠抚吉饶信徽池、建康、南康、舒蕲黄和、无为、潭衡永、江陵皆大旱。 八年正月甲戌,积旱始雨。七月,不雨,至於十一月。越婺衢严湖常、临安镇江江阴、建康、饶信徽、南康广德兴国、江陵德安、鄂复、汉阳信阳荆门昌、长宁、京西、淮郡皆旱,徽、楚、严、越尤甚。 九年五月,不雨,至於七月。润婺处温洪吉抚筠袁、临江建昌。江陵德安、潭鄂复、汉阳荆门信阳、恭合昌普资渠利阆忠涪万、梁山南平广安、襄阳皆旱。 十年六月,旱,至於七月。江淮、建康、和、兴国、恭涪泸合金、南平旱。 十一年四月,不雨,至於八月。吉、赣、建昌、福泉汀漳潮梅循邕宾象、兴元、金洋西和皆旱,吉、兴元尤甚。冬,不雨,至明年二月。 十四年五月,旱。临安镇江、严常湖秀、绍兴、衢婺处明台饶信、隆兴、江吉抚筠袁、临江兴国建昌皆旱。十五年,舒州旱。 绍熙元年,重庆、蕲州、池州旱。 二年五月,真扬通泰楚滁和、高邮盱眙及蜀普隆涪渝遂、富顺监皆旱,简、资、荣州大旱。 三年夏,郢扬和三州大旱。秋,简资普荣叙隆、富顺监复大旱。 四年,绵州大旱,亡麦。简资普渠合州、广安军旱。江、浙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婺台信、镇江江陵、江西淮东旱。 五年,浙东西自去冬不雨,至於夏秋。常秀、镇江、江阴大旱。淮东西旱,庐和濠楚为甚。江西七郡秋旱。 庆元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於九月,金、蓬、普州大旱。 六年四月,旱。常州、镇江府大旱,水竭,淮郡自春无雨,首种不入,及京、襄皆旱。 嘉泰元年夏五月,旱。浙西郡县及蜀郡十五皆大旱。 二年春,旱,至於夏秋。浙西、湖南、江东旱,常秀潭永、镇江建康为甚。 四年五月,不雨,至七月。浙东西、江西旱。 开禧元年夏,浙东西不雨百馀日,衢婺严越大旱,澧、忠、涪亦大旱。 二年,南康军、江西湖南北旱。 三年二月,不雨。 嘉定元年夏,旱。至七月乃雨。 二年四月,旱,首种不入,至七月乃雨。浙西大旱,常、润为甚。淮东西、江东、湖北皆旱。 四年,资、昌、普、合州旱。 六年五月,不雨,至七月,江陵德安、汉阳旱。 八年春,旱,首种不入,至八月乃雨。江、浙、淮、闽皆旱,衢婺温台明徽池真太平、建康、宁国、广德、兴国、南康、盱眙、安丰为甚。 十年七月,不雨。 十一年秋,不雨,至於冬。淮郡及常州、镇江、建康、江阴、广德旱,蔬麦皆枯。 十四年,浙、闽、广旱,明、台、衢、婺、温、福为甚。江西旱,赣吉、建昌为甚。 十五年五月,不雨,至七月,赣州大旱。十六年五月,不雨,岳州旱。

  ○恒燠

  《春秋》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 成公元年"二月,无冰"。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说曰:水旱之灾,寒暑之变,天下皆同,故曰"无冰",天下异也。桓公杀兄弑君,外成宋乱,与郑易邑,背叛周室。成公时,楚横行中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晋败天子之师於贸戎,天子皆不能讨。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赏罚不行。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亡寒岁,秦灭亡燠年。

  汉武帝元狩六年冬,亡冰。先是,比年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攻祁连,绝大幕,穷追单于,斩首数十万级,还,大行庆赏。乃闵海内勤劳,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鳏寡,假予困乏,举遗逸独行君子。郡国有以便宜上者,丞相、御史以闻。天下咸喜。 昭帝始元二年冬,亡冰。是时上年九岁,大将军霍光秉政,始行宽缓,欲以说下。

  後齐天保八年三月,大热,人或暍死。刘向《五行传》曰:"视不明,用近习,贤者不进,不肖不退,百职废坏,庶事不从,其过在政教舒缓。"时帝狂躁荒淫无度之应。

  唐天宝元年冬,无冰。为阴失节也。又曰:"知罪不诛,其罚燠,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盖当寒反燠,象宜刑而赏之也。 贞元十四年夏,大燠。元和九年六月,大燠。 长庆二年冬,少雪,不冰冻,草木萌荑,如正月。 广明元年十一月,暖如仲春。

  宋淳化二年冬,京师无冰。 大中祥符二年,京师冬温,无冰。 天圣五年,夏秋大暑,毒气中人。占者曰,此《洪范》所谓"恒燠"也。嘉佑六年冬,京师无冰。 治平四年冬,无雪。 元丰八年冬,无雪。 元佑元年冬,无雪。四年冬,无雪。 五年冬,无冰雪。 绍兴五年五月,大燠四十馀日,草木焦槁,山石可灼人,死於暑者甚众。 三十一年冬,无雪。 乾道三年,冬温,少雪无冰。五年,冬温,亡雪。 六年,冬复温,无雪无冰。 绍熙三年,潼川路不雨,气燠如仲夏,日月皆赤,荣州尤甚。 庆元元年冬,无雪。 四年冬,无雪。越岁,春燠而雷。六年,冬燠无雪,桃李华,蛰虫不藏。《管子》曰:"臣乘君威,则阴侵阳,盛冬不冰。"时韩侂胄擅朝,阴胁阳之象。 开禧三年冬,少雪。 嘉定元年,春燠如夏。 六年,冬燠,无冰有雷,昆虫不蛰。 八年夏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暍死者甚众。 九年冬,无雪。 十三年冬,无冰,腊无雪。越岁,春暴燠,土燥泉竭。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