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安平县杂记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弁言

 

  本书有两种名称,一曰「安平县杂记」,一曰「节令」。『顾名思义』,由这两种名称,就可推想本书内容的大概了。其名为「节令」,犹如时下的「短篇小说集」,因无适当的书名,乃以首篇的篇名为名。在这意义上,本书名为「安平县杂记」,毋宁是比较恰当的。

  由於本书祗是有关当年安平县的杂记,所以我们想整理出一个稍有系统的目录都未尝办到;现在为了便利检索起见,勉强凑成一个目录。至於本书出於谁的手笔?成於什麽时代?更无纪录可寻。据推测:『谅系清光绪二十年所修之「安平县采访册」之一部份』(见文献专刊三卷二期)。但因「安平县采访册」未见传本,所以这一推测也就无法证实。不过,在我们校读本书之後,对於本书的措词、用语,有点「奇异」的感觉。关於措词,说来话多,让读者自去体会;现就用语,姑举一例。书中对於中国概称清国,甚而至於有『清国福建浙江』的语句;这显然是外国人(日本人)的口气。就这一点来说,本书的作者纵使不会是日本人,但其成书,当在日本占据台湾(光绪二十一年)之後(书中也有讲到日本占据台湾以後的事情)。如果本书确为『光绪二十年所修之安平县采访册之一部份』,则可能是在光绪二十一年之後经过日本人的更改与补充(另一例证:本书对於日本,常迳称「帝国」,经改为日本)。在这里,我们不想做考据的工作,我们祗是提出问题。

  不过有一点,却得附带说明的。即在日本占据台湾的最初几年,它为了要「笼络人心」,对於「上层社会」的「读书人」,特别注意。当时,它派来台湾的「地方官」,都尽量选择能懂汉文、能做汉诗的人,以便与这些「读书人」诗酒联欢,进而促使他们为日本统治台湾而服务。这些「读书人」所有的本领,除了认得一些字、可能还会做些诗以外,就是知道一些过去的掌故与当地的风俗;於是,日本人就利用他们做「采访编辑」的工作。因为日本人初来台湾,「入境问俗」,这些掌故与风俗,是他们的统治基础所在,为他们所急需了解的(当年台湾总督府且有「旧惯调查会」的组织)。在这一情形之下,结果就有不少「地方采访册」之类的「着作」脱稿。这本「安平县杂记」,在我看来,可能也是这类「着作」之一。

  再,本书原抄本藏在省立台北图书馆,我们在传抄标点的时候,为了存真起见,除显系错误的字眼迳予订正外,凡属可疑的字句,概行照旧刊出。不过,像「清国」两字,或已予删去,或已易作「清廷」。附为说明。(千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