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台湾采访册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城池

 

  (台郡初入版图,向未建城,由竖栅而植竹,而建炮台、城门、望楼、窝铺。迨乾隆五十三年,方改建土城。前志续修至乾隆二十九年止,故尚未及此。今就续修台邑志并稽诸档案,录呈考核)

  台湾府治,雍正元年邑宰周锺瑄始创木栅,建七门焉。正东倚龙山寺为大东门,栅自大东门而南,内抱山川坛,亘东南为小南门,度正南拱府学、文庙前为大南门,迤西内控土墼埕,外逼下林仔,北折跨沟为水门,至渡船头而止。又自大东门而北,亘右营厅,至东北为小东门,正北内逼城守营为大北门,西北内逼乌鬼井为小北门,迤西外逼船厂,南折跨沟为水门,过妈祖楼之西终焉。栅周二千六百六十一丈,独缺其正西,仍为门以当其缺,曰大西门。雍正十一年,上以鄂弥达请城台湾,令福建巡抚议奏。时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奏请因地制宜,於见定城基之外,周植莿竹,以资扞卫。诏报可。於是,起自小北门,东旋至南水门止,尽植莿竹。其西面冲海波,不植竹,建大炮台二座(北炮台一座,在小北门口,临海。南炮台一座,在小西门前,隔海)。今损。设敌台、城门、望楼焉(敌台凡六座;在西门外,临海者四;在小北门外,临海者二)。

  凡周植莿竹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三丛。乾隆元年,始发帑金,令斫石筑七门,建楼其上,护以女墙(每门周二十五丈、高二丈八尺)。建窝舖十有五座。由是定例,凡有城栅之役,令四邑分承焉。二十三年,栅缺坏,同知摄县事宋清源修。二十四年,县令夏瑚复增植绿珊瑚以为外护。四十年,知府蒋元枢补植竹木。且於炮台、窝舖多所修葺,建小西门於土墼埕西,为八门焉。元枢欲为永远计,乃率厅县公捐得银万二千员,逐分银於四邑。邑三千员,使各买田园,收其租之入为估修费。且归给夜守者之食(於是,台湾县买凤山港西里园田一百零六甲六分三厘有奇,岁所入榖除完纳折耗外,实收租银四百七十二两四钱三分二厘。凤山县买柳仔林庄园田及恋恋庄租谷,除完纳折耗外,实收租银三百二十一两一钱四分二厘。嘉义县买他里雾等庄民田三十四甲四分一厘有奇,除诸费外,实收银一百九十九两三钱六分五厘。彰化县买张厝庄民田五十八甲二分八厘有奇,除诸费外,实收租银三百六十四两六厘。合四邑凡收租息银一千三百六十六两九钱四分五厘,而城工永有赖焉)。

  五十三年,逆匪林爽文伏诛。台湾已定。奉旨改建砖石城垣,以资扞御。维时钦差大学士公福康安、工都侍郎德成、福建巡抚徐嗣曾,履勘旧基形势,佥同筹度,以台地砖石之需,难於运致,惟筑土为城,最宜地利。奏入,诏报可。於是东、南、北三面悉照旧基修筑。惟西面近海,内缩一百五十余丈,画自小北门以南至小西门而止。城身通高一丈八尺,顶宽一丈五尺,底宽二丈。新建大西门台於宫後街之中,建小西门台於涂墼埕之侧,旧城台六座仍其处,一律加高。大东门(名曰迎春门)、小东门、大南门(名曰宁南门)、小南门、大西门(名曰镇海门)、小西门(名曰靖波门)、大北门、小北门(名曰镇北门)共八门,皆有楼焉(其大门楼四座,每座三间,中间宽一丈五尺,两边间宽八尺,深一丈,外周围廊各深三尺。其小门楼四座,每座三间,中间宽一丈五尺,两边间宽四尺,深七尺,柱高一丈)。周城雉堞四千零三十个,建卡房十六座、看守兵房八座,经始於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竣於五十六年四月十一日,计费帑金一十二万四千六十余两。城周二千五百二十丈(自小南门山川台起,由大东门至小东门边止为一段,系台邑界管。又自小东门起,由大北门至小北门乌鬼井止为一段,系嘉邑界管。又自小北门乌鬼井起,由大西门至小西门下林仔止,系彰邑界管。又自小西门下林仔起,由大南门至小南门山川台止,系凤邑界管。共分为四段,每段计六百三十丈,年间如有损坏,四县各按分管界内修葺。共修葺工费,系改建土城後,请将蒋前府原置修栅租息留为岁修之用)。弧其东南北,而弦其西,俯瞰台江,形家以为「半月沉江」之势。时始终总理城工〔者为〕台湾府知府杨廷理等。(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杨文显、吴尚新、叶国香同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