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弁言
巡台给事中六十七着的「番社采风图考」有两个刊本:一个是艺海珠尘本,一个是昭代丛书本。因为昭代丛书本多一篇跋文,所以先把它录出副本,再用艺海珠尘本校了一遍,然後标点付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九○种。
两个刊本的前面都载有巡画御史范咸撰的序文。序文里说:「同事黄门六公,博学洽闻,留意於绝俗殊风;既作台海采风图考,复就见闻所及,命工绘为图若干册,亦各有题词,以为之考」。足见「番社采风图考」原来是有图的。但是後来刻书的人没法将原图影印出来,只好丢开原图,仅刻图说性质的文字。所以昭代丛书本後面所载杨复吉的跋文就认为「其图久佚」,而以「不克并录」为可惜了。
现在我们找到三种「番社图」,都缩小影印在这个新刊本里:
第一种是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原图为工笔着色的绘本。一部分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计有了望、渡溪、舂米、耕种、捕鹿、刈禾、种芋、布床、乘屋、糖廍、织布、迎妇等十二幅;就是「番社采风图」。另一部分是描绘台湾物产的,如小米、番麦、番薯、椰子、槟榔、西瓜、芽蕉、荔支、龙眼、番柿、黄梨、刺竹、刺桐、番石榴、波罗蜜、浮桑花、鱼子兰之类,共计十二幅;就是「台海采风图」。其中有三幅是重复的被删去了,仍存九幅。因为是把两套图合并在一起的,所以题做「两采风图合卷」。图内原有的说明文字,经过照相缩小之後便看不清楚了,所以分别抄出来另排在每图的下面,或在每图的次页。
第二种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的「台番图说」。原图也是工笔着色的绘本。除第一幅番社是表明番社的地理位置之外,其余十七幅都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其中有十二幅与第一种的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另外多出了捕鱼、猱采、游车、守隘、社师等五幅图。图内的说明文字,除第一图的番社名称因为字迹模糊难於辩认外,也都抄出来另排在每图的下面。
第三种是从故宫信片第十三辑第一组「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翻印的。此图原藏内务府造办处,後存故宫博物院的文献馆,分上下二册,共二十四图,绢本着色,不着绘者及年代(见文献丛编第十七辑)。这二十四幅图全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其中有一大半(乘屋、种园、饁饷、获稻、夜舂、渡溪、游社、书塾、纺织、射鱼、捕鹿、猱采、哨望、迎妇)与第一、二种各图的名称或画稿虽不完全相同,但其所绘题材是相同的。另一小半(牵手、禾间、会饮、闘捷、赛戏、互市、文身、捉牛、树宿、浴儿)却为第一、二种图内所没有。每图的说明文字并不见於图内,大约原来就是写在图外的。第一、第二两套图内相同各图的说明文字也相同,惟有这一套图的说明文字和前两种的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断定前两种「番社图」是出於一个画工的手笔,後一种「番社图」是出於另一个画工的手笔。
这三种番社图的前後都没有序文和跋文,然而在余文仪续修的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里面却载有六十七自撰的「台海采风图序」和庄年撰的「记采风图後」。现在把这两篇文章排在後面,作为附录之一。
黄叔璥对於各番社的衣食住行和婚丧习俗曾作有系统的记载。他的「番俗六考」三卷和「番俗杂记」一卷已经刊在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台海使槎录」中。现在又把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黄叔璥台湾番社图」缩小影印,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二。原图高一尺二寸、长约一丈,是一幅纸本着色的番社地图。此图大概是黄叔璥撰写「六考」和「杂记」时绘制的,但因无法刊刻,所以不见於「使槎录」。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又载范咸撰「海东选蒐图序」一篇。按例:每年冬天巡台御史要检阅台湾驻军一次。选蒐图便是描绘六十七和范咸两位巡方侍御在台举行阅兵大典情形的。原图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这篇图序未尝不是台湾史料的一鳞半爪,所以也把它抄出来,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三。(百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