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凡例
一、集以纪略名者,记对纲而言,略则详之反也。凡作志乘者,必先挈其大纲,然後详其节目;此班志之例,由来尚矣。兹集就事论事,无烦立纲发明。取其纪以记事之体而已,故不称志而称纪也。况澎地无文可考、无献可询,事属草创,则略而不详者,亦势之所不得不然者耳。
一、集内分十有二门,其先後次序,首天文、次地理,天尊地卑之义也。高卑陈,斯贵贱位,故次官师。官师立,然後教化行,故次文事。文教兴,则贤材出,故次人物。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故次武备。经文纬武,由是而俗美风清,故次风俗。醇者厥心臧,必由土物爱,故次土产。物产饶,则任土作贡,故次贡赋。〔贡赋〕以人户为藉,故次户口。人户盛,则积贮不可不裕,故次仓储。仓廪实,然後知礼节,故以艺文终焉。
一、每一门类务寻源委,自觉迂蔓,无当於简洁也。但鄙意窃计,斯为草创之编,合从训话之例,俾後之作者流览今昔,知所因革,去繁就简,不亦事半而功倍乎!
一、援引典籍,或用以开端、或取以徵实,势所不免。集内俱一一标出,微独知所由来,亦用以彰前贤之美也。其澎湖原有志略一本二十篇,然事多不核,集中并未引入,仅列其观海赋、文石赋二章而已。
一、澎湖岛屿向传三十有六,昔人亦祗言其概耳。以今考之,实五十有五焉。即台志载澎湖全图,方隅亦多淆舛,率皆耳食,未经身履目击之故也;余悉为更正。至於各屿水陆程途,均未的确;兹一以厅署为主,由近及远,一一注明於各屿之下,俾披图而阅者,胜概悉在目前,可以卧游而得之也。
一、水乃至便之物,昏暮叩门,求无弗与者也。兹於井泉一节,不啻三致意者,诚以澎地居瀛海之中,尽皆咸卤,又无溪涧流泉足资挹注,所得甘泉甚难;故於各澳井眼一一胪列,俾知渴饮与饥食同艰也。游海壖者,必载水以行;入岛屿者,必问泉流所自;何莫非此意也哉!
一、艺文一门,钜制鸿章虽堪千古,必其有关於澎湖者,方为采入。集中所录,仅得诸台郡志内而已。此外因澎岛题咏者,或业经问世、或尚贮锦囊,散见叠出,谅必甚富。但余限於耳目,致有遗珠,应俟搜罗;或承惠教,自当源源增入,以昭全璧。
一、祥瑞灾异,事多荒诞,如董子、刘向所说春秋多着事应,每为昔贤所议,余可知矣。况澎湖乃海心撮土,并无有所谓芝草、醴泉等类;即间或风雨期愆、阴阳道错,微灾小眚,亦与郡邑所同。似可毋庸另立门类,应从省文之例可耳。
一、澎湖旧为郑逆所踞,其僭窃逸事已备载於台郡志内,兹不复赘;庶免文字雷同,数见不鲜之诮。故与外洋番岛一并删除,概不载入。
一、谈元说空,所谓外教也。服其教者,禅林精舍,穷幽极致,遍布川原,人士亦乐与居游;此郡乘邑志所以有外教一门,以纪灵踪而志胜概也。惟澎湖一十三澳,祗有土神庙宇以供香火,并无僧尼庵寺,亦无清修道观,故兹门亦阙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