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重修台湾县志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十

 

  选举志

  甲科戎功封廕

  台阳枕山环海,扶舆清淑之气,磅礡而郁积。自归版图,奇秀攸锺,英材辈出;朝廷加意振兴,广额罗致。以故通经绩学之儒,拔茅胥占连茹;乾城腹心之选,罝免咸卜图麟。其名登於朝、庆延於世者,后先辉映也。固人杰而地灵,亦圣作而物睹。按籍以稽,犹有瑾匿於山、珠遗於海者乎?志选举。

  甲科

  戎功

  封廕

  ·甲科

  国朝因明制,以四书、经义、论策取士(按制义式,宋熙宁三年颁行。盖用王安石议,是为八股时艺之始)。乡试中式曰举人。赴京会试,再中式为进士。殿试分三甲,传胪赐宴;其不获隽者,俱得需次铨县。顺治二年,定乡试以子、午、卯、酉年八月;会试以辰、戌、丑、未年二月。俱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各先一日点进,次一日放去。第一场试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第二场试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后定诏诰二道,惟五经卷兼作)、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策五道。康熙二年,罢八股文式,裁三场为二场。第一场试策五道;第二场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五条。直省学政,亦以策论考试生童。七年,仍复旧制。雍正五年,以会试之年,遇有闰月二月,天气尚冷,闱中寒苦,着改三月。乾隆十年,谕:会试展期三月,以待春温;嗣后即永为例。间奉特开乡会恩科,俱随时定期。

  武举,乡、会两闱中式,殿试分甲传胪,略如文例。乡试依文举年以十月为期,明年九月赴兵部会试。康熙八年,定首场骑射(三马九箭中四为合式),次场步射(九箭中二为合式。再试开弓、舞刀、掇石,以验技勇),三场论二篇(康熙五十年,定首篇出论语孟子题,次篇出孙吴司马法题,各直省考试武生武童同)、策一道(康熙四十八年,诏:各省绿旗兵丁,有通晓文义愿应武乡试及千把总愿应武会试,俱准同武生、武举一体考试取中;不中者,仍令归伍。五十三年,谕:凡文生员、举人愿入武场,武生、武举愿入文场,俱准照乡会试例起送。中式者造入新册,不中者仍各入文武原册,不准再者。乾隆七年,礼部议准御史陈大玠奏,请将文武乡会互试永行停止)。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乡试,福建提督张云翼奏准,台湾四学新奉开科,初沾文教,应照甘肃宁夏生员另号额中举人一名,俟数科后,仍撤另号,勿限额数(是科凤山学附生苏峨中式)。三十六年,总督郭世隆题准,撤去另号,归闽省额内,一体匀中。雍正七年,巡台御史夏之芳奏准,台湾五学乡试,仍照旧例另编台字号,於闽省中额内取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巡抚庐焯据巡道张嗣昌详请题准,於闽省解额外,将台字号再加一名,共取中二名。乾隆元年丙辰恩科,巡抚卢焯奏准,於闽省加中三十名内,台湾加中一名(顺治二年,定遇乡试年,各省应试生员贡监,由提学录送入场,每举人一名,额取科举三十名。后屡有加增,至科举之外,遗才大收,一概录送。乾隆七年,定闽省每举人一名,准取科举百名。八年,礼部议准巡台御史熊学鹏奏请,台湾孤悬海外,与内地不同,向来额中举人二名,造送科举约五百人,今若止送二百,即应裁减过半,恐无以鼓励边远士子之心;许照定额录送外,择其文理清通、可以造就者,酌量宽余录送。九年,议准,闽省每举人一名,录科八十名,裁去二十名,共额中八十五名,应取科举六千八百名。内台湾仍许酌量宽余,内地不得援以为例)。

  顺治初,定直省乡试卷,有文理优长,限於额数者,取中副榜,与正榜同发,准作贡生。康熙初停止,十一年仍取中。后定每正榜中额五名,设副榜中额一名(雍正四年丙午科,各省五经取中副榜之人及所中副榜内有两次中副榜者,俱准作举人,一体会试,后不为例)。

  岁贡以生员食饩年深者应之。府学岁一人,县学二岁一人。遇覃恩,则以是岁当贡者充恩贡,其次为岁贡。又有拔贡。顺治初,定十二年一举,取所试生员第其文之尤者拔之;亦有以身言选者,后或行或罢。雍正元年,定六年一次;府学拔二人、县学拔一人,宁缺毋滥。乾隆八年,谕:嗣后十二年选拔一次,永着为例。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上谕:『各省选拔贡生,经朕降旨以十二年举行一次,计至癸酉年即届选拔之期;惟是来京朝考拣选引见劄监读书,或以知县等官试用、或以教职即用、或以教职归班序选;条例屡经更定。朕思选拔於每学数十百人中,拔取一、二人;且不糊名易书,可以验其人才,核其素行,自当精择以充其选。应令该学政於试列前茅之士,举其文行兼优,才品出众者,会同该督抚秉公抡采,以杜滥觞。所有拔贡赴部验到作何定限,及朝考录用一切规条,俱应详悉酌定,永着为令。大学士九卿集议以闻』。

  赀算入官,昉自西汉。迨明景泰三年边警,始令生员纳粟马,得充监,历满一体注选。国朝康熙中,以军兴开例(台湾未入版图)。后或因水利、积贮、赈运等,随宜酌举,台邑生儒俊秀应捐颇众。今惟取其捐贡者,汇志於岁贡之后。雍正元年定:嗣后捐贡,非由廪生者,不得任教职;其现任教谕改县丞,训导改主簿用。乾隆元年,谕:贡监生捐官未仕,愿与乡试者,准一体考试。十二年,覆准贡监愿就本省乡试,录科时,务凭文字去取,不得以科举名数稍减。贡监可赴京闱,遂止於生员内录送,致多遗弃。

  乾隆九年八月,内大学士伯鄂尔泰等奏:『兵部侍郎舒赫德「敬筹取士之方」一摺,奉旨:「大学士看。钦此」。据称:「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适於实用;此其不足以得人者一。墨卷房行,展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以为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其不足以得人者二。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其不足以得人者三。表判可以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其不足以得人者四。且人才之盛衰,由於心术之邪正,今之侥幸求售者,弊端百出。探本清源,应将考试条款改移而更张之,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等语。谨按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於学,汉以后出於郡县吏,魏、晋以来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举。科举之法,每代不同;而自明至今,则皆出於时艺。三代尚矣;汉法近古,而终不能复古。自汉以后,累代变法不一;而及其既也,莫不有弊。九品中正之弊,毁誉出於一人之口,至於贤愚不辩,阀阅相高。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者是也。科举之弊,诗赋则祗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则专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举所谓「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当官少称职吏」者是也。时艺之弊,则今舒赫德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乎因时而补救之。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道,在於责实」。盖能责实,则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若惟务循名,则虽高言复古,而法立弊生,於造士终无所益。今舒赫德所谓,时文经义以及表判策论,皆为空言剿袭而无用者,此正不责实之过耳。夫凡宣之於口、笔之於书者,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且夫时艺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且就此而责其实,则亦未尝不适於实用,而未可概訾毁也。何也?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余,精微之奥旨,未有不深明书理而得称为佳文者。今徒见世之腐烂抄袭,以为无用。不知明之大家,如王鏊、唐顺之、瞿景淳、薛应旗等以及国初诸名人,皆寝食梦寐於经书之中,冥搜幽讨,殚智毕精,始於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至於奸邪之人,迂儒之士,本於性成,虽不工文,亦不能免;未可以为时艺咎。若今之抄袭腐烂,乃是积久生弊,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凉,不已过乎?即经义、表判、策论等,苟求其实,亦岂易副?经文虽与四书并重,而积习相沿,慢忽既久,士子不肯专心学习,诚有如舒赫德所云,数月为之而有余者。今若着为令甲,非工不录,则服习讲求,为益匪浅。表判策论,皆加核实,则必淹洽乎词章,而后可以为表;过晓乎律令,而后可以为判;必有论古之识、断制之才,而后可以为论;必通达古今、明习时务,而后可以为策。凡此诸科,内可以见其本原之学,外可以验其经济之才,何一不切於士人之实用,何一不可见之於施为乎?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则将治宫室、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於是,军旅谋於是,又将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其毋乃徒为纷扰而不可行?又况人心不古,上以实求,下以名应;兴孝则必有割股庐墓以邀名者矣,兴廉则必有恶衣菲食、弊车羸马以饰节者矣。相率为伪,其弊允繁。甚至借此虚名,以干进取;及乎莅官之后,尽反所为,至庸人之不若。此尤近日所举孝廉方正者所可指数,又何益乎?若乃无大更改,而仍不过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论策今所现行,表者赋颂之流,是诗赋亦未尝尽废。至於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以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名法、书学、算学、崇文、宏文生等,或駮杂放纷,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矣。则莫若惩循名之失,求责实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补救之为得也。我皇上洞见取士源流,所降谕旨,纤悉坐照。司文衡职课士者,果能实心仰体,力除积习,杜绝侥幸,将见数年之后,士皆束身诗礼之中,潜心体用之学,文风日盛,真才日出矣。然此亦特就文学而言耳。至於人之贤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决定者。故立法取士,不过如是。而治乱盛衰,初不由此。无俟更张定制为也。舒赫德所奏,应毋庸议。谨奏』。乾隆九年八月十四日奏。奉旨:『所议是。钦此』。

  进士

  乾隆四年,巡台御史诺穆布单德谟奏称:『台湾一郡,远隔重洋;应试士子,徃返维艰。蒙世宗宪皇帝格外加恩,准於闽省乡试另编台字号,每科取中举人二名;以故文风丕振,倍盛曩时。但数年以来,中乡科者有人,而会选者未睹。盖会场为天下人文渊薮,海外僻处,岂能与内地士子一体较量?且自台抵都,经万里之遥,历重洋之险,辛苦十倍;迨至落第回籍,跋涉徒劳,即有志者亦观望不前,而单寒之士更畏难裹足,殊堪悯恻。查现在举人已有八名,嗣后会试之期,台郡士子请照乡试例,於福省名额内另编台字号,取中一名;数年以后,举人增添,数目再为酌改』。等奏。部议:『俟台郡士子来京会试,果至十名以上之多,再行奏闻,恭请钦定』。

  武进士

  阮洪义,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会试中式,殿试三甲第三十三人。

  叶宏桢,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会试中式,殿试□甲第□人。

  柯参天,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会试中式,殿试□甲第□人。

  林大瑜,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会试中式,殿试□甲第□人。授卫守备。

  范学海,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会试中式第五十五人,甲辰□殿试三甲第一百八人。任山东兖州寿张营中军守备,署本营游击。雍正十一年,请假归养。

  蔡庄鹰,乾隆四年己未中式第三十五人,殿试二甲第十一人。御前正黄旗蓝翎侍卫。

  举人

  王璋(第六人。字昂伯。由府学中式。官至监察御史,有传):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郑基生榜。

  王茂立(龙岩教谕):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鸿纶榜。

  杨朝宗: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

  张飞(榜姓陈,字则陞):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选榜。

  陈世臣(榜姓王。由府学中式):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学信榜。

  庄飞鹏(字伯逊。由府学中式。浦城教谕):雍正四年丙午吴士拔榜。

  陈邦杰(字俊千,由府学拔贡生中式。有传)、石国球(字世鸣):俱雍正十三年乙卯黄元宽榜。

  张岳(字次山,从政子。由府学中式)、蔡朝英(字俊三)、李树滋(字德隅,雰子。由凤山学中式):俱乾隆元年丙辰恩科蔡云从榜。

  陈辉(字明之。分修郡邑志)、王宾(字利尚):俱乾隆三年戊午出科联榜。

  陈名标(字孙榜)、林垂芳(字孙梅):俱乾隆十二年丁卯黄元吉榜。

  林昂霄(字履尊):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蔡庭芳榜。

  武举

  阮洪义(联捷进士):康熙三十三年癸酉。

  王之彪: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洪国珠(第三人,字隋侯,平和千总):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陈进元(由府学中式)、王臣、吴有声(字闻子,由凤山学中式):俱壬午科。

  萧凤来(第四人,字仪伯):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张化龙(第十人,字飞池,由凤山学中式)、叶宏桢(联捷进士)、洪奇英(由府学中式)、黄继捷(由府学中式)、黄应魁(字梅卿,由府学中式)、施世黻(由府学中式)、李清运(字广侯;子如松,举人)、蔡志雄、柯参天(字子仪,己丑进士,由凤山学中式)、黄彩:俱乙酉科。

  吴朝佐(由府学中式):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薛宝琳、周良佐、许兆昌(字尔炽)、蔡一聪(字谦思。由凤山学中式)、蔡朝凤(字紫亭。由凤山学中式):俱戊子科。

  林大瑜(字拱陞,联捷进士,由府学中式):康熙五十年辛卯。

  林培(由府学中式)、陈士成(字子仁):俱辛卯科。

  黄廷魁: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

  王元功(由府学中式):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洪壮猷(字荆珍,由诸罗学中式)、曾天玺(字子珍,由府学文生中式)、许庄威、苏时亨(字嘉士):俱甲午科。

  李桢镐(第一人,榜姓王):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范学海(第八人,字章达,联捷进士)、李明德(字希俊)、黄彦章、赵奇遇(字君儒,由凤山学中式)、洪奇猷(字建侯,由诸罗学中式):俱丁酉科。

  汪玉润(由府学中式):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曾英杰(字愧名)、萧凤求(字千卿):俱庚子科。

  蔡联芳(字怀直,由府学中式):雍正元年癸卯恩科。

  洪秉彝(由府学中式,广东守备)、李朝龙(字愧有,由凤山学文生中式):俱癸卯科。

  刘大璸(字斐侯,由府学中式):雍正二年甲辰。施世爵:俱甲辰科。

  杨逢春(字廷士):雍正四年丙午。

  刘长青(字克赞,由彰化学中式):雍正十年壬子。

  黄绍辉(第三人,字幼芬,由诸罗学中式):雍正十三年乙卯。

  张钰(第九人,字质坚,由长泰学中式)、许志刚(字匡侯):俱乙卯科。

  吴志超(字永滋,由府学中式):乾隆元年丙辰恩科。

  蔡庄鹰(字君扬,己未进士。由府学中式)、韩克昌(字逊文,由诸罗学生中式):俱丙辰科。

  范学山(字至于,由府学中式):乾隆三年戊午。

  林日茂(字松甫,由府学中式)、王振业(字文起):俱戊午科。

  姚天敏(字尔明):乾隆十二年丁卯。

  蔡青海(字川伯,由府学中式):乾隆十五年庚午。陈廷魁(字子元,由府学中式):俱庚午科。

  庄英、郑鸿善:俱壬申恩科(府学)。

  按武科之设,肇自西汉武帝诏『察吏民茂才异等,可为将相使绝域者』、成帝诏『举勇猛知兵法者』。是后或举勇猛有节知兵法,或举明晓战阵任将帅,而应诏者殊稀。至唐武后始立武举之科,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筒射,又有马抢、负重、身材之选。中第则以乡饮酒礼送兵部,遂与进士埒。开元间,两京诸路各置太公庙,以张良配;於是始有武学。宋开宝元年,罢武举。仁宗时,以富弼、苏洵言,复之。庆历二年,再诏罢;以苏轼、司马光言,又复之。乾道后,诏及第补授,皆仿进士甲科;又恩立国子额,收补武臣亲属。於是太学生久下第,尝有由此进者。淳佑四年,上亲阅武举进士射,且令内外官各举知兵习边事、卓然可用之人;意盖极重武事,欲矫文弱以振积衰,而非熊占卜,未之闻焉。明初,文举并试骑射,训士有武学,科目有武举,除吏有武选,然所用世廕为多。成化十四年,太监汪直始请武举设科,悉如恩进例。下部议规条,刘大夏因言宜仿唐、宋故事,损益会、殿二试事例;诏以次年四月开科。嘉靖改元定制,依文举年十月乡试,明年四月赴兵部会试。后又改九月首较骑射,次较步射,三试论策;优者列职论官,以示崇异。文武曾无偏重,顾武途积轻之势,不可复返。其登进之阶,或选於世廕,或振於召募,不尽出於武举;即出此者,亦无不次之典,鲜有非常之才。二百余年中,以武科树伟伐者,史无特书也。国朝科目仍明制,武途悉无所更。康熙甲午,特诏文武互试,期收兼备全材。迨乾隆辛酉,竟以科场弊发而革。才难之叹,自昔然矣。夫郭子仪大勳盛德,自武举异等中出,千载有光,庸讵可轻耶?第是科之设,唐人以其始於武后,故志选举不为详书;后世天下通志暨邑志,并阙而不考。士由是科者,知之鲜矣。因附着以备览焉。

  副榜

  陈圣彪(字虎文):康熙戊子科。

  许宗岱(字东山,代州州判):康熙辛卯科。

  王元晖:康熙丁酉科。

  郑联芳(字逊思):乾隆辛酉科。

  恩贡

  郑国对:康熙三十六年。

  胡琛(由府学贡):四十七年。

  洪登瀛(字德涯,由府学贡,罗源教谕):五十二年。

  林璲(永福教谕):五十二年。

  辜经(由府学贡):六十一年。

  张从政(字达夫,有传):雍正元年。

  詹捷(由凤山学贡)、陈濬发(由诸罗学贡):雍正元年。

  刘元相(由府学贡)、余奋卿(字知恩)、张好瑛(字瑾侯,由凤山学贡)、陈任文(字勉之,由诸罗学贡):十三年。

  张惠迪(字时宪):乾隆十五年。

  拔贡

  黄位思(孙元宽,解元,进士)、郭光萃(由府学贡)、王联魁、施世榜(字文标,由凤山学贡,官至兵马司副指挥,有传):康熙三十六年。

  陈飞鹏(榜姓谢,由府学贡)、洪大初、石云路(字尔登)、马中莱(榜姓林,字建臣,由诸罗学贡):雍正元年。

  陈邦杰(乙卯举人,由府学贡)、张方陞(字楚伯,由府学贡,候选教谕):七年。

  林邦彩(字元哲,由府学贡)、黄佺(字半偓,有传)、陈王选(字季青,由凤山学贡,开化县丞)、蔡开春(字修仲,由诸罗学贡):俱十二年。

  黄继业(字子修,由府学贡)、蔡培(字植夫,由府学贡)。施士膺(字伯扬,候选教谕):五年。

  岁贡

  王喜(由府学贡,有传):康熙二十七年。

  陈天机(由府学贡)、吴弼(榜姓王,字景良,松溪训导,有传):二十八年。

  蔡复旦(由府学贡,永安教谕)、冯崑玉(寿宁训导):三十年。

  陈澜(字观成,由府学贡):三十一年。

  陈逸(福安训导,有传)、马廷对(字策生,由诸罗学贡,南安训导,有传):三十二年。

  郑萼达(永福训导,有传):三十四年

  苏一鸣(由府学贡)、陈绍美、林中桂(由诸罗学贡,从匪被议):三十六年。

  黄元倬(由府学贡,尤溪教谕):三十七年。

  张铨(由府学贡,归化训导,有传)、张祚(字天自,由凤山学贡,南平训导)、辜南金:俱三十八年。

  蔡恺兰(字楚畹):三十九年。

  许士骐(由府学贡)、林虞良:四十年。

  陈道南(由府学贡,长泰训导):四十一年。

  陈尚勖(宁洋训导):四十二年。

  施玮(侯官训导):四十四年。

  陈文达(由府学贡,有传)、颜我扬(归化训导):四十六年。

  林萃冈(由府学贡,兴化训导):四十七年。

  叶道坦(由府学贡,□□训导)、郭必捷(字汝奏,宁洋训导)、陈宗达(由凤山学贡):四十八年。

  张缵绪(字绳武,同安教谕):五十年。

  蔡梦弼:五十二年。

  蔡应新(由府学贡):五十三年。

  金继美(字云思,有传)、刘其灼(榜姓郑,由凤山学贡,长泰教谕,有传):五十四年。

  张天佐:五十六年。

  刘荣衮(字子玉,由府学贡)、陈鹏南(连江训导):五十八年。

  石锺英(字萃两)、李钦文(由凤山学贡,南靖训导,有传):六十年。

  李清时(申府学贡、张开铣(字兴臣,由凤山学贡):雍正元年。

  陈鹏飞(由府学贡)、颜宗文:三年。

  李奕缨(榜姓洪):五年。

  李栖凤(字仪廷)七年。

  陈杏元(字奕芳,由府学贡):八年。

  黄石臣(字肇侯,由府学贡)、林长春:九年。

  张士箱(由府学贡,漳州训导,有传):十年。

  余修(字怀西,延平训导):十一年。

  谢国球(由府学贡)、王邦俊(字位元):十三年。

  陈奎(由府学贡,平和训导):乾隆元年。

  郭朝宗(字子远)、李树乔(字修仲,由凤山学贡)、陈衷和(由诸罗学贡,沙县训导):二年。

  许元珪(字夏玉,由府学贡):三年。

  陈云龙(字奕从,由府学贡)、杨廷栋(字念全)、杨清时(字澄远,由凤山学贡、周日灿(字陞如,由诸罗学贡):四年。

  王大猷(字君待,由府学贡):五年。

  范学洙(由府学贡,安溪训导),杨邦望(字君德):六年。

  林名世(字孙吉,由府学贡):七年。

  蔡锺岳(字介夫,由府学贡)、林日高(字峻明)、吴际元(字善良,由凤山学贡)、金鸣凤(字岐伯,由诸罗学贡):八年。

  王立新(字元德,由府学贡):九年。

  陈瑞奇(字希绝):十年。

  朱芾(字仲赤,由府学贡)、苏翼宸(字魁侯):十二年。

  杨文树(由府学贡):十三年。

  黄蟠然(字景尹,由府学贡)、卢昌裔(字黎卿):十四年。

  杨绫(字守卿,由府学贡):十五年。

  陈鸿纶(字怡正,由府学贡)、陈绍黄(字尔中):十六年。

  例贡

  吴元之(归化训导)、林廷芳(沙县训导)、李士敏(字捷夫,诏安训导)、张方高(字齐伯,浦城训导,陞永福教谕)、卢芳型(字愧如)、陈君锡:康熙三十六年。

  --以上俱由廪生。

  林长盛:康熙三十六年。

  黄师韩、陈国栋、郑勳业、林怀西、李廷撰、丁宸、李国桢、郭邦英:五十二年。

  施士安(字伯钦)、刘荣遴、王凤来(字瑞周。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有传)、

  傅汝梅(字逊之)、王纯(上杭训导,陞庐州同知,取刑部员外郎)、李雰(字梅宾)、吴振经(字子常,训导,陞开封府同知,署知府)、王应选、陈焜、李明廷(字希扬)、林日陞:五十四年。

  郑应捷、王朝鉁(字华伯):五十八年。

  陈应光:五十八年。

  王良佐:五十九年。

  郑天枢:六十年。

  陈奇典、陈方陞、江日照(字伟伯)、黄振昌:雍正三年。

  石国珠、吴振纶、陈奇烈(内阁中书)、张方大(字汉伯)、翁昌龄(字鹤年):乾隆十二年。

  苏廷扬:十三年。

  --以上俱由附生。

  黄国英(字逊卿,有传)、施士晟、陈应魁、黄长青、王克褒、陈国瑶(字江文)、吴振统:康熙五十三年。

  董廷英:五十五年。

  翁维藩:五十七年。

  张绵美:雍正五年。

  吴濬之(候选通判):八年。

  李朝玺(字子玉,候选州同):十三年。

  游伯龙:乾隆五年。

  翁锡福:十二年。

  李俊臣:十四年。

  方德良:十五年。

  --以上俱由俊秀。

  ·戎功

  陈远致,字子静。康熙二十二年军功。官至瑞安副将(有传)。

  黄曾荣,字焕文。以诸生从戎,补把总,陞千总。康熙五十七年荐授淡水都司(有传)。

  林黄彩,字元质。康熙六十年复台功授把总,累陞澄海副将,署碣石总兵(有传)。

  陈林每,字芳远。康熙六十年复台功授把总,累陞总兵,署惠州提督,现任本镇挂印总兵官。

  王作兴,安平人。康熙六十年复台功授把总,累陞南澳游击,调安平中营(有传)。

  郭张文,康熙六十年提标千总(有传)。

  陈应橙,远致子。康熙六十年复台,功加署都司。

  陈天杓,应橙弟。功加署都司。

  陈雄,俱远致子。把总,累陞守备。

  杨恩,温州总兵。

  魏大猷,闽安副将,署海坛镇。

  魏天锡,烽火门参将。

  魏国璜,厦门水师,后营游击。

  吴陈胜,澄海副将。

  王李孟,安平水师,中营游击。

  魏元,广东虎头门都司。

  萧英,闽安镇右营守备。

  ·封廕

  林宸昌(有传),以子黄彩官,封荣禄大夫。

  王君隆,字赞若。以凤孙来官,赠奉政大夫;妻陈氏,赠宜人。

  王克家,字绍斋。监生,考授州同知。以子凤来官,赠奉政大夫;妻郭氏,赠宜人;继李氏,封宜人。凤来妻陈氏,封宜人。

  陈宗明,以孙国琼候选州同知,捐赠儒林郎;妻吴氏,封安人。国琼妻施氏,封安人。

  陈君陆,以子国瑞候选州同知,捐封儒林郎;妻林氏,封安人。国瑞妻王氏,封安人。

  侯瑞珍(有传),以子世光候选州同知,捐赠儒林郎;妻林氏,赠安人。世光妻陈氏,封安人。

  按「汉书」封典无闻,惟傅太尉张酺之父,自田里请京邸郡僚奉觞上寿而已。萧育、冯野,俱以父廕垂称。唐李德裕亦由任子起家。自宋迄明,着为令典。国朝官阶七品以上,遇大庆覃恩,咸得以其职貤荣先世;若阶崇及有武功者,并得录其后嗣。又有捐封之例。所以兴慈孝之恩,励忠贞之节,至优且渥。台邑荷殊荣者,不乏其人。旧志未载,谨此补登;尚多阙遗,统俟续入。

  论曰:人以地重乎?地以人重乎?邱文庄破琼山之荒、海忠介系中州之望,讵非岛屿中产哉?我朝文治武功,迈越隆古;侧席之求,徵书与春秋二试并举。海天多士,乘时利见,附翼攀鳞,宁第荣其身、扬其名,谓足光前绪而庇后嗣焉已哉?豪杰有作,蔚为国华,毋令琼岛专美於前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