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庄子集释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庄子集释卷五上

 

  外篇天地第十二【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一】;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二】;人卒虽众,其主君也【三】。君原於德而成於天【四】,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一)矣【五】。

  【一】【注】均於不为而自化也。

  【疏】夫二仪生育,覆载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其状不殊,念念迁谢,实惟均等,所谓亭之也。故云天地与我并生。

  【释文】《天地》释名云:天,显也,高显在上也;又坦也,坦然高远也;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易说云:元气初分,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二】【注】一以自得为治。

  【疏】夫四生万物,其类最繁,至於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谓毒之也。故又云万物与我为一。

  【释文】《其治》直吏反。注同,下官治并注亦同。

  【三】【注】天下异心,无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隶,其数虽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无心因任,允当斯位。

  【释文】《人卒》尊忽反。

  【四】【注】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释文】《君原》原,本也。

  【五】【注】任自然之运动。

  【疏】玄,远也。古之君,谓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也,盖何为哉!此引古证今,成天德之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已作止。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一】,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二】,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三】,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四】。故通於天地者,德也【五】;行於万物者,道也(一)【六】;上治人者,事也【七】;能有所艺者,技也【八】。技兼於事,事兼於义,义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九】。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一○】,渊静而百姓定【一一】。记曰:「通於一而万事毕【一二】。无心得而鬼神服【一三】。」

  【一】【注】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

  【疏】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於正道。◎家世父曰: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天下自然听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一衷诸道而已矣。

  【释文】《非邪也》似嗟反。本又作为。

  【二】【注】各当其分,则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

  【疏】夫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事,尊卑劳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观察,分义分明。

  【三】【注】官各当其所能则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优劣,能受职则物无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四】【注】无为也,则天下各以其无为应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备足,或走或飞,咸应其用,不知所以,岂复措心!故以理遍观,则庶物之应备。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一】。无为为之之谓天【二】,无为言之之谓德【三】,爱人利物之谓仁【四】,不同同之之谓大【五】,行不崖异之谓宽【六】,有万不同之谓富【七】。故执德之谓纪【八】,德成之谓立【九】,循於道之谓备【一○】,不以物挫志之谓完【一一】。君子明於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一二】,沛乎其为万物逝也【一三】。若然者,藏金於山,藏(一)珠於渊【一四】,不利货财【一五】,不近贵富【一六】;不乐寿,不哀夭【一七】:不荣通,不丑穷【一八】;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一九】,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二○】。显则明【二一】,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二二】。」

  【一】【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

  【疏】夫子者,老子也。庄子师老君,故曰夫子也。刳,去也,洒也。虚通之道,包罗无外,二仪待之以覆载,万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为物本。叹洋洋之美大,以勖当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无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释文】《夫子》司马云:庄子也。一云:老子也。此两夫子曰,元嘉本皆为别章,崔本亦尔。《覆载》芳富反。《洋洋》音洋,又音详。《不刳》口吴反,又口侯反。崔本作轩,云:宽悦之貌。《而去》起吕反。

  【二】【注】不为此为,而此为自为,乃天道。

  【疏】无为为之,率性而动也。天机自张,故谓之天。此不为为也。

  【三】【注】不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无说而应答无方,譬县镜高堂,物来斯照,语默不殊,故谓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也。

  【四】【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云行,爱如雨施,心无偏执,德泽弘普,措其性命,故谓之仁也。

  【五】【注】万物万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雕众形,而性情各异,率其素分,佥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谓之大也。

  【六】【注】玄同彼我,则万物自容,故有余。

  【疏】夫韬光晦迹,而混俗扬波,若树德不异於人,立行岂殊於物!而心无崖际,若万顷之波,林薮苍生,可谓宽容矣。

  【七】【注】我无不同,故能独有斯万。

  【疏】位居九五,威夸万乘,任庶物之不同,顺苍生之为异,而群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八】【注】德者,人之纲要。

  【疏】能持已前之德行者,可谓群物之纲纪也。

  【九】【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谓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济物也。

  【一○】【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顺也。能顺於虚通,德行方足。

  【释文】《循》音旬,或作修。

  【一一】【注】内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毁誉,混荣辱,不以世物屈节,其德完全。

  【释文】《挫》作卧反。

  【一二】【注】心大,故事无不容也。

  【疏】韬,包容也。君子贤人,肆於已前十事,则能包容物务,心性宽大也。

  【释文】《韬》吐刀反。广雅云:藏也。◎俞樾曰:郭注未得事字之义。事心,犹立心也,言其立心之大也。礼记郊特牲篇郑注曰:事,犹立也。释名曰:事,倳也;倳,立也。并其证也。如郭注,则是心足以容事而非事心矣。吕氏春秋论人篇,事心乎自然之涂,亦以事心连文,义与此同,足证郭注之误。

  【一三】【注】德泽滂沛,任万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宽闲,德泽滂沛,故为群生之所归往也。

  【释文】《沛》普贝反。字林云:流也。《物逝》崔本逝作启,云:开也。《滂沛》普旁反。

  【一四】【注】不贵难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无为,既不羡於荣华,故不贵於宝货。是以珠生於水,不索故藏之於渊;金出於山,不求故韬之於岳也。

  【一五】【注】乃能忘我,况货财乎!

  【疏】虽得珠玉,尚不贪以资身;常用货财,岂复将为利也!

  【一六】【注】自来寄耳,心常去之远也。

  【疏】寄去寄来,不哀不乐,故外疏远乎轩冕,内不近乎富贵也。

  【释文】《不近》附近之近。

  【一七】【注】所谓县解。

  【疏】假令寿年延永,不以为乐,性命夭促,不以为哀。

  【释文】《不乐》音洛。《县解》上音玄,下音蟹。

  【一八】【注】忘寿夭於胸中,况穷通之间哉!

  【疏】富贵荣达,不以为荣华;贫贱窒塞,不以为丑辱。寿夭(尝)〔尚〕不以措意,荣辱之情,岂容介怀!

  【一九】【注】皆委之万物也。

  【疏】光临宇宙,统御天下,四海珍宝,总系一人而行,不利货财,委之万国,岂容拘束入己,用为私分也!

  【二○】【注】忽然不觉荣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领天下,而推功於物,忘其富贵,故不以己大而荣显也。

  【释文】《不以王》于况反。下王德并同。

  【二一】【注】不显则默而已(二)。

  【疏】明,彰也。虽坐汾阳,丧其天下,必也显智,岂曰韬光也!

  【二二】【注】蜕然无所在也。

  【疏】忘於物我,故万物可以为一府;冥於变化,故死生同其形状。死生无变於己,况穷通夭寿之间乎!

  【释文】《蜕然》始锐反,又音悦。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藏作沈。(二)赵谏议本已作止。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一】。金石不得,无以鸣【二】。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三】。万物孰能定之【四】!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於事【五】,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六】。故其德广【七】,其心之出,有物采之【八】。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九】。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一○】!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一一】。视乎冥冥,听乎无声【一二】。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一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一四】,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一五】;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一六】,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一七】。」

  【一】【疏】至理深玄,譬犹渊海,漻然清絜,明烛(鬓)〔须〕眉。渊则叹其居寂以深澄,漻则叹其虽动而恒絜也。本亦作君字者。

  【释文】《漻》李良由反,徐力萧反,广雅下巧反,云:清貌。

  【二】【注】声由寂彰。

  【疏】鸣由寂彰,应由真起也。

  【三】【注】因以喻体道者物感而後应也。

  【疏】考,击也。夫金石之内,素蕴宫商,若不考击,终无声响。亦(由)〔犹〕至人之心,实怀圣德,物若不感,无由显应。前托渊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显圣心。

  【四】【注】应感无方。

  【疏】喻彼明镜,方兹虚谷,物来斯应,应而无心。物既修短无穷,应亦方圆无定。◎家世父曰:渊穆澄清之中,而天机自动焉。夫机之动也,有所以动之者也,而动无常。金石无常矣,而韶夏濩武,由所动而乐生焉,所以动之者,物莫能定也。

  【五】【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於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德不骄不(务)〔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於物务。

  【释文】《非好》呼报反。

  【六】【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测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应物也。不测之神,知通於物,此之妙用,必资於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义也。

  【释文】《而知》音智。注同。

  【七】【注】任素通神,而後弥广。

  【疏】夫清素无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恒立本原,用不乖体,动不伤寂。德行如是,岂非大中之道耶!

  【八】【注】物采之而後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采,求也。夫至圣虚怀,而物我斯应,自非物求圣德,无由显出圣心。圣心之出,良由物采。欲〔示〕和而不唱,不为物先。

  【九】【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龄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万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鉴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经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一○】【疏】存,任也。穷,尽也。任形容之妍丑,尽生龄之夭寿,立盛德以匡时,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一一】【注】忽,勃,皆无心而应之貌。动出无心,故万物从之,斯荡荡矣。故能存形穷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荡荡,宽平之名。忽,勃,无心之貌。物感而动,逗机而出,因循任物,物则从之。(犹)〔由〕具众美,故为王德也。

  【一二】【疏】至道深玄,圣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视,绝声不可以耳听。

  【一三】【注】若夫视听而不寄之於寂,则有闇昧而不和也。

  【疏】虽复冥冥非色,而能陶甄万象;乃云寂寂无响,故能谐韵八音。欲明从体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一四】【注】穷其原而後能物物。

  【疏】即有即无,即寂即应,遣之又遣,故深之又深。既而穷理尽性,故能物众物也。

  【一五】【注】极至顺而後能尽妙。【疏】神者,不测之名。应寂相即,有无洞遣,既而非测非不测,亦〔非非〕不(非)测,乃是神之精妙。

  【一六】【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则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无。而接物无方,随机称适,千差万品,求者即供,若县镜高堂,物来斯照也。

  【释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确》苦学反。《斯》音赐,又如字。

  【一七】【注】皆恣而任之,会其所极而已。

  【疏】骋,纵也。宿,会也。若夫体故至无,所以随求称适,故能顺时因任,应物多方,要在会归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长,乃至修远,恣其来者,随彼机务,悉供其求,应病以药,理无不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仑之丘而南望,还(一)归,遗其玄珠【一】。使知索之而不得【二】,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三】,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四】。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五】。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六】?」

  【一】【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譬迷心缘镜,闇无所照,故言赤水北也。崑丘,身也。南是显明之方,望是观见之义,玄则疏远之目,珠乃珍贵之宝。欲明世间群品,莫不身心迷妄,驰骋耽着,无所觉知,闇似北方,动如流水,迷真丧道,实此之由。今欲返本还源,祈真访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还归表其复命,故先明失真之处,後乃显得道之方。所显方法,列在下文。

  【释文】《赤水》李云:水出崑仑山下。《还归》音旋。《玄珠》司马云:道真也。◎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赤水,(而)〔水〕(二)假名,玄珠,喻道也。与释文异。

  【二】【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绝虑不可以心求也。

  【释文】《使知》音智。注及下皆同。《索之》所白反。下同。

  【三】【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四】【注】聪明吃诟,失真愈远。

  【疏】吃诟,言辨也。离言不可以辨索。

  【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家世父曰:广韵:吃,同〈口毄〉。〈口毄〉,声也;诟,怒也,怒亦声也。集韵云吃诟力诤者是也。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吃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释文引司马云,吃诟,多力也,误。

  【五】【疏】罔象,无心之谓。离声色,绝思虑,故知与离朱自涯而反,吃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无心,独得玄珠也。

  【六】【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离娄迷性,恃明目而丧道,轩辕悟理,叹罔象而得珠。勖诸学生,故可以不离形去智,黜聪隳体也。

  【校】(一)赵谏议本还作旋。(二)水字依胡刻本文选注改。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一】。

  【一】【疏】已上四人,并是尧时隐士,厌秽风尘,怀道抱德,清廉洁己,不同人世,尧知其贤,欲让天下。庄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师资也。

  【释文】《王倪》徐五兮反。《被衣》音披。

  尧问於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一】?吾藉王倪以要之【二】。」

  【一】【注】谓为天子。

  【二】【注】欲因其师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尧云:「啮缺之贤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遥能屈致。」情事不决,故问许由。

  【释文】《要之》一遥反。注同。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一】!啮缺之为人也,聪明叡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二】,而又乃以人受天【三】。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四】。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五】,方且本身而异形【六】,方且尊知而火驰【七】,方且为绪使【八】,方且为物絯【九】,方且四顾而物应【一○】,方且应众宜【一一】,方且与物化【一二】而未始有恒【一三】。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一四】,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一五】。治,乱之率也【一六】,北面之祸也【一七】,南面之贼也【一八】。」

  【一】【注】圾,危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若要啮缺,让万乘,危亡之徵,其则不远也。

  【释文】《圾》本又作岌,五急反,又五合反。郭李云:危也。

  【二】【注】聪敏过人,则使人跂之,屡伤於民也。

  【疏】叡,圣也。给,捷也。敏,速也。夫圣人治天下也,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所以杜聪明,不欲多闻多见。今啮缺乃内怀圣知,外眩聪明,词锋捷辩,计数弘远,德行性识,所作过人;其迹既彰,必以为患。危亡之状,列在已下。

  【释文】《给数》音朔。

  【三】【注】用知以求复其自然。

  【疏】物之丧真,其日已久,乃以心智之术,令复其初,故自然之性失之远矣。

  【四】【注】夫过生於聪知,而又役知以禁之,其过弥甚矣。故曰,无过在去知,不在於强禁。

  【疏】过之所由生者,知也。言啮缺但知审禁苍生之过患,而不知患生之由智也。

  【释文】《在去》起吕反。《於强》其丈反。

  【五】【注】若与之天下,彼且遂使後世任知而失真。

  【疏】若与天位,令御群生,必运乎心智,伐乎天理,则物皆丧己,无复自然之性也。

  【六】【注】夫以万物为本,则群变可一而异形可同。斯迹也,将遂使後世由己以制物,则万物乖矣。

  【疏】方,将也。夫圣人无心,因循任物。今啮缺以己身为本,引物使归,令天下异形,从我之化。物之失性,实此之由,後世之患,自斯而始也。

  【释文】《方且》如字。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

  【七】【注】贤者当位於前,则知见尊於後,奔竞而火驰也。

  【疏】夫不能忘智以任物,而尊知以御世,遂将徇迹,舍己效人,驰骤奔逐,其速如火矣。

  【八】【注】将兴後世事役之端。

  【疏】绪,端也。使,役也。不能无为,而任知御物,後世劳役,自此为端。

  【九】【注】将遂使後世拘牵而制物。

  【疏】絯,碍也。不能用道以通人,方复任智以碍物也。

  【释文】《物絯》徐户隔反,广雅公才反,云:束也。与郭义同。今用广雅音。◎家世父曰:释文引广雅云,絯,束也。疑絯当为该。广韵:该,备也,兼也。汉书律历志该藏万物,太玄经万物该兼。绪使者,其绪余足〔以〕役(役)〔使〕群伦。物絯者,其机缄足以包罗万物。

  【一○】【注】将遂使後世指麾以动物,令应(工)〔上〕(一)务。

  【疏】方将顾盼四方,抚安万国,令彼之氓黎,应我之化法。

  【释文】《令应》力呈反。

  【一一】【注】将遂使後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应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应众物之宜,既非无心,未免危殆矣。

  【一二】【注】将遂使後世与物相逐,而不能自得於内。

  【疏】将我己知,施与物众,令庶物从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一三】【注】此皆尽当时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门,前荷其德,後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无恒。

  【一四】【注】其事类可得而祖效。

  【疏】族,薮也。夫啮缺隐居山薮,高尚其志,不能混迹,未足配天。而混俗之中,罕其辈类,故志尚清遐,良可效耳。◎家世父曰:族者,比类之迹也。祖者,生物之原也。从其比类而合之,则万物统於一,而主宰夫物者群生之归也;从其生物之原而求之,则万物托始於无,而生物者枝流之衍也。未究乎生物之原,而窃窃焉比类以求合,而治乱繇以生,君臣之祸繇以起矣。

  【一五】【注】众父父者,所以迹也。

  【疏】父,君也。言啮缺高尚无为,不夷乎俗,虽其道可述,适可为众人之父,而未可为父父也。父父者,尧也。夫尧寄坐万物之上,而心驰乎姑射之山,往见四子之时,即在汾阳之地。是以即寂而动,即动而寂,无为有为,〔有〕为无为(有),有无一时,动寂相即,故可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所为穷理尽性,玄之又玄,而为众父之父,故其宜矣。故郭注云,众父父者所以迹也。

  【一六】【注】言非但治主,乃为乱率。

  【疏】率,主也。若用智理物,当时虽治,於後必乱。二涂皆以智为率。

  【释文】《治乱》直吏反。注同。《之率》色类反。注同。又色律反。

  【一七】【注】夫桀纣非能杀贤臣,乃赖圣知之迹以祸之。

  【疏】桀纣赖圣知以杀贤臣,故圣知是北面之祸也。

  【一八】【注】田桓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疏】田桓资仁义以杀主,故仁义南面之贼。注云,田桓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释文】《杀君》音试。本又作弑,音同。

  【校】(一)上字依宋本改。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一】

  【一】【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嘻,叹声也。封人见尧有圣人之德,光临天下,请祝愿寿富,多其男子。

  【释文】《华》胡化反,又胡花反。司马云:地名也。《封人》司马云:守封疆人也。《曰嘻》音熙。《请祝》之又反,又州六反。

  「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一】

  【一】【疏】夫富寿多男子,实为繁挠,而能体之者,不废无为。故寄彼二人,明兹三患。辞让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一】

  【一】【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女独致辞,有何意谓?

  【释文】《女独》音汝。後同。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一】

  【一】【疏】夫子嗣扶疏,忧惧斯重;财货殷盛,则事业实繁;命寿延长,则贻困辱。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一】。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二】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三】!夫圣人,鹑居【四】而鷇食【五】,鸟行而无彰【六】;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七】;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八】;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九】;乘彼白云,至於帝乡【一○】;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一一】!」

  【一】【疏】我始言女有无双照,便为体道圣人;今既舍有趣无,适是贤人君子也。

  【二】【注】物皆得所而志定也。

  【疏】天地造化为万物,各有才能,量才授官,有何忧惧!

  【三】【注】寄之天下,故无事也。

  【疏】百姓丰饶,四海殷实,寄之群有而不以私焉,斯事无为也。

  【四】【注】无意而期安也。

  【释文】《鹑》音淳。《居》鹑居,谓无常处也。又云:如鹑之居,犹言野处。

  【五】【注】仰物而足。

  【疏】鹑,〈酓鸟〉鹑也,野居而无常处。鷇者,鸟之子,食必仰母而足。圣人寝处俭薄,譬彼〈酓鸟〉鹑;供膳裁充,方兹鷇鸟。既无心於侈靡,岂有情於滋味乎!

  【释文】《鷇》口豆反。《食》尔雅云:生哺,鷇。鷇食者,言仰物而足也。◎卢文弨曰:旧生讹主,今改正。

  【六】【注】率性而动,非常迹也。

  【疏】彰,文迹也。夫圣人灰心灭智而与物俱冥,犹如鸟之飞行,无踪迹而可见也。

  【七】【注】猖狂妄行而自蹈大方也。

  【疏】运属清夷,则抚临亿兆;物来感我,则应时昌盛。郭注云猖狂妄行,恐乖文旨。

  【八】【注】虽汤武之事,苟顺天应人,未为不闲也。故无为而无不为者,非不闲也。

  【疏】时逢扰乱,则混俗韬光,修德隐迹,全我生道,嘉遁闲居,逍遥遁世。所谓隐显自在,用舍随时。

  【释文】《就闲》音闲。注同。

  【九】【注】夫至人极寿命之长,任穷(理)〔通〕(一)之变,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故云厌世而上僊也。

  【疏】夫圣人达生死之不二,通变化之为一,故能尽天年之修短,厌嚣俗以消升。何必鼎湖之举,独为上僊,安期之寿,方称千岁!

  【释文】《上僊》音仙。

  【一○】【注】气之散,无不之。

  【疏】精灵上升,与太一而冥合,乘云御气,届於天地之乡。

  【一一】【疏】三患,前富寿多男子也。夫驾造物而来往,乘变化而遨游,三患本自虚无,七尺来从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云!

  【校】(一)通字依王叔岷说改。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一】

  【一】【疏】请言既讫,封人於是去之。尧方悟其非,所以请问。

  封人曰:「退已(一)【一】!」

  【一】【疏】所疑已决,宜速退归。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已作纪。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一】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二】

  【一】【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许人也,盖有道之士。

  【释文】《伯成子高》通变经云:老子从此天地开辟以来,吾身一千二百变,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

  【二】【疏】唐虞之世,南面称孤,逮乎有夏,退耕於野。出处顿殊,有何意谓?

  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一】。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乱自此始矣【二】。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三】。

  【一】【疏】夫赏罚者,所以着劝畏也。而尧以无为为治,物物从其化,故百姓不待其褒赏而自勉行善,无劳刑罚而畏恶不为。此显尧之圣明,其德如是。

  【二】【疏】盛行赏罚,百姓犹不仁,至德既衰,是以刑书滋起,故知将来之乱,从此始矣。

  【三】【注】夫禹时三圣相承,治成德备,功美渐去,故史籍无所载,仲尼不能闲,是以虽有天下而不与焉,斯乃有而无之也。故考其时而禹为最优,计其人则虽三圣,故一尧耳。时无圣人,故天下之心俄然归启。夫至公而居当者,付天下於百姓,取与之非己,故失之不求,得之不辞,忽然而往,侗然而来,是以受非毁於廉节之士而名列於三王,未足怪也。庄子因斯以明尧之弊,弊起於尧而衅成於禹,况後世之无圣乎!寄远迹於子高,便(一)弃而不治,将以绝圣而反一,遗知而宁极耳。其实则未闻也。夫庄子之言,不可以一途诘,或以黄帝之迹秃尧舜之胫,岂独贵尧而贱禹哉!故当遗其所寄,而录其绝圣弃智之意焉。

  【疏】阖,何不也。落,废也。俋俋,耕地之貌。伯成谓禹为夫子。「夫子何不行去耶!莫废我农事。」於是用力而耕,不复顾盼也。夫三圣相承,盖无优劣,但浇淳异世,故其迹不同。郭注云弊起於尧而衅成於禹者,欲明有圣不如无圣,有为不及无为,故尚远迹,以明绝圣弃智者耳。

  【释文】《阖》本亦作盍,胡腊反。《无落》落,犹废也。《俋俋》徐於执反,又直立反。李云:耕貌。一云:耕人行貌。又音秩,又於十反。字林云:勇壮貌。《治成》直吏反。《能闲》闲厕之闲。《不与》音豫。《侗》音洞,又音同。

  【校】(一)赵谏议本便作使。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二】。物得以生,谓之德【三】;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四】;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五】;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六】。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七】。同乃虚,虚乃大【八】。合喙鸣【九】;喙鸣合,与天地为合【一○】。其合缗缗,若愚若昏,【一一】是谓玄德,同乎大顺【一二】。

  【一】【注】无有,故无所名。

  【疏】泰,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太初之时,惟有此无,未有於有。有既未有,名将安寄!故无有无名。

  【释文】《泰初》易说云:气之始也。

  【二】【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无也。然庄子之所以屡称无於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难,而犹上不资於无,下不待於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又何营生於已生以失其自生哉!

  【疏】一(应)〔者〕道也,有一之名而无万物之状。

  【三】【注】夫无不能生物,而云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谓德也。

  【疏】德者,得也,谓得此也。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资乎物,内不由乎我,非无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谓之德也。

  【四】【疏】虽未有形质,而受气以有素分,然且此分修短,慤乎更无闲隙,故谓之命。

  【释文】《有分》符问反。《无闲》如字。◎家世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物得其生,所谓继之者善也,未有德之名也。至凝而为命,而性含焉,所谓成之者性也。命立而各肖乎形,践形而乃反乎性,各有仪则,尽性之功也。庄生於此盖亦得其恍惚。

  【五】【疏】留,静也。阳动阴静,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万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谓之形也。

  【释文】《留动》留,或作流。

  【六】【注】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於自尔一也。

  【疏】体,质;保,守也。禀受形质,保守精神,形则有丑有妍,神则有愚有智。既而宜循轨则,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无改易,故谓之性也。

  【七】【注】恒以不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禀之性,修复生初之德,故至其德处,同於太初。

  【八】【注】不同於初,而中道有为,则其怀中故为有物也,有物而容养之德小矣。

  【疏】同於太初,心乃虚豁;心既虚空,故能包容广大。

  【九】【注】无心於言而自言者,合於喙鸣。

  【疏】喙,鸟口也。心既虚空,迹复冥物,故其说合彼鸟鸣。鸟鸣既无心於是非,圣言岂有情於憎爱!

  【释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秽二反。

  【一○】【注】天地亦无心而自动。

  【疏】言既合於鸟鸣,德亦合於天地。天地无心於覆载,圣人无心於言说,故与天地合也。

  【一一】【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缗,合也。圣人内符至理,外顺群生,唯迹与本,罄无不合,故曰缗缗。是混俗扬波,同尘万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又解:既合喙鸣,又合天地,亦是缗缗。

  【释文】《缗缗》武巾反。

  【一二】【注】德玄而所顺者大矣。

  【疏】总结已前,叹其美盛。如是之人,可谓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顺天下也。

  夫子问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一】。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宇【二】。』若是则可谓圣人乎【三】?」

  【一】【注】若相放效,强以不可为可,不然为然,斯矫其性情也。

  【疏】师於老聃,所以每事请答。泛论无的,故曰有人。布行政化,使人效放,以己制物,物失其性,故己之可者,物或不可,己之然者,物或不然,物之可然,於己亦尔也。

  【释文】《夫子》仲尼也。《相方》如字,又甫往反。本亦作放,甫往反。注同(一)。《强以》其两反。

  【二】【注】言其高显易见。

  【疏】坚白,公孙龙守白论也。孔穿之徒,坚执此论,当时独步,天下无敌。今辩者云:我能离析坚白之论,不以为辩,雄辩分明,如县日月於区宇。故郭注云言其高显易见也。

  【释文】《县》音玄。《宇》,司马云:辩明白若县室在人前也。《易见》以豉反。

  【三】【疏】结前问意。「如是之人,得为圣否?」

  【校】(一)世德堂本作相放,甫往反,注同。本作作方,如字,又甫往反。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一】。执留(一)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二】。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三】,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四】。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五】。有治在人【六】,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七】。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八】。」

  【一】【疏】胥,相也。言以是非更相易夺,用此技艺系缚其身,所以疲劳形体,怵惕心虑也。此答前问意。技,有本或作枝字者,言是非易夺,枝分叶派也。

  【释文】《技系》其绮反。

  【二】【注】言此皆失其常然也。「成思」当为「来田」之讹;「自山林来」宜为「来藉」之讹。

  【疏】猿狙,猕猴也。执捉狐狸之狗,多遭系颈而猎,既不自在,故成愁思。猿猴本居山林,逶迤放旷,为(挑)〔跳〕攫便捷,故失其常处。狸,有本作〈犭留〉者,竹鼠也。

  【释文】《执留》如字。本又作(狸)〔〈犭留〉〕,音同。一本作(留)〔狸〕(二),亦如字。司马云:〈犭留〉(三),竹鼠也。一云:执留之狗,谓有能故被留系,成愁思也。◎家世父曰:释文,留如字,一本作狸,司马云,狸,竹鼠也。疑狸不当为鼠。秋水篇骐骥骅驑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非鼠可知。如司马说,字当作〈鼠留〉。说文:〈鼠畱,去"田"〉,竹鼠也。埤雅:一名竹〈鼠留〉。郭璞山海经注其音如留牛,亦引此文执留之狗为证,则此本作畱。然山海经自谓留牛,此自谓竹鼠,亦未宜混而一之。司马一云,执留之狗,谓有能故被留系。说文:留,止也,谓系而止之。熟玩文义,言狗留系思,脱然以去。猿狙之在山林,号为便捷矣,而可执之以来,皆失其性者也。於执狸之说无取,当从司马後说。《猿》音袁。《狙》七徐反。《之便》婢面反,徐扶面反。司马云:言便捷见捕。

  【三】【注】首趾,犹始终也。无心无耳,言其自化。

  【疏】若,而,皆汝也。首趾,终始也。理绝言辩,故不能闻言也。又不可以心虑知,耳根听,故言无心无耳也。凡有识无情,皆曰终始,故言众也。咸不能以言说,悉不可以心知,汝何多设猿狙之能,高张悬寓之辩,令物效己,岂非过乎!

  【四】【注】言有形者善变,不能与无形无状者并存也。故善治道者,不以故自持也,将顺日新之化而已。

  【疏】有形者,身也;无形者,心也。汝言心与身悉存,我以理观照,尽见是空也。

  【五】【注】此言动止死生,盛衰废兴,未始有恒,皆自然而然,非其所用而然,故放之而自得也。

  【疏】时有动静,物有死生,事有兴废,此六者,自然之理,不知所以然也。岂关人情思虑,仿效能致哉!但任而顺(之)物之自当也。

  【六】【注】不在乎主自用。

  【疏】人各(有)率性而动,天机自张,非(犹)〔由〕主教。

  【七】【注】天物皆忘,非独忘己,复何(所)(四)有哉?

  【疏】岂惟物务是空,抑亦天理非有。唯事与理,二种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无之至也。

  【释文】《复何》扶又反。

  【八】【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己犹忘之,又奚识哉!斯乃不识不知而冥於自然。

  【疏】入,会也。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家世父曰:有首有趾,人物之所同也;无心而不能虑事,若鸟兽是也;无耳而不能闻声,若虫鱼是也。其动止,其死生,其废起,一皆天地之化机也。化机之在天地,不穷於物,无形无状,推移动荡天地之中者,皆化机也。而有治在人,人其多事矣乎!强物以从治,不如忘己而听诸物之适然也。◎庆藩案此言唯忘己之人能与天合德也。管子白心篇尹注:天地,忘形者也。能效天地者,其唯忘己乎!与此同意。

  【校】(一)赵谏议本留作狸。(二)〈犭留〉字狸字依释文本改。(三)〈犭留〉世德堂本作狸,此依释文原本。(四)所字依赵本删。

  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一】。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二】!』」

  【一】【疏】荐,献也。蒋闾及季,姓也。葂,彻,名也。此二贤未知何许人也,未详所据。鲁君,鲁侯也,伯禽之後,未知的是何公。鲁公见葂,请受治国之术,虽复辞不得免君之命,遂告鲁君为政之道。当时率尔,恐不折中,敢陈所告,试献吾贤。必不宜,幸希鍼艾。

  【释文】《将》一本作蒋。《闾》力於反。《葂》字亦作莬,音免,又音晚,郭音问。将闾葂,人姓名也。一云:姓将闾,名莬。或云:姓蒋,名闾葂也。《季彻》人姓名也,盖季氏之族。《鲁君》或云:定公。《知中》丁仲反。

  【二】【疏】阿,曲也。孰,谁也。辑,和也。夫为政之道,先须躬服恭敬,俭素清约,然後拔擢公平忠节之人,铨衡质直无私之士,献可替否,共治百姓,则蕃境无虞,域中清谧,民歌击壤,谁敢不和!

  【释文】《不辑》音集。尔雅云:和也。又侧立反。郭思鱼反。

  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一】。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二】多,物将往【三】,投迹者众【四】。」

  【一】【注】必服恭俭,非忘俭而俭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故虽无阿私,而不足以胜矫诈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夫必能恭俭,拔出公忠,此皆伪情,非忘淡者也。故以此言为南面之德,何异乎螳蜋怒臂以敌车辙!用小拟大,故不能任也。

  【释文】《局局》其玉反。一云:大笑之貌。《螳螂》音堂郎。《车轶》音辙。◎庆藩案释文轶音辙,是也。辙,车辙也。古辙字通作轶。战国策车轶之所至,注:轶,音辙。(说文无辙篆,辙即彻也。)史记文帝纪结轶於道,注亦音辙。汉书文帝纪作结辙,是其证。《不胜》音升。注同。

  【二】【注】此皆自处高显,若台观之可睹也。

  【疏】夫恭俭公忠,非能忘淡,适自显燿以炫众。人既高危,必遭隳败,犹如台观峻耸,处置危县,虽复行李观见,而崩毁非久。

  【释文】《自为遽》其据反。本又作处。◎卢文弨曰:今本作处。《观台》古乱反。注同。

  【三】【注】将使物不止於本性之分,而矫跂自多以附之。

  【疏】观台高迥,人竞观之,立行自多,物争归凑。◎家世父曰:观台多,言使民观象受法,其事繁也。郭象以危其观台断句,恐误。

  【四】【注】亢足投迹,不安其本步也。

  【疏】显燿动物,物不安分,故举足投迹,企踵者多也。

  蒋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一】。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二】。」

  【一】【疏】觑觑,惊貌也。汒,无所见也。乍闻高议,率尔惊悚,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释文】《觑觑》许逆反,又生责反。或云:惊惧之貌。《汒若》本或作芒。武刚反,郭武荡反。

  【二】【疏】风,教也。我前所陈,深为乖理,所愿一言,庶为法教。◎俞樾曰:风当读为凡,犹云言其大凡也。风本从凡声,故得通用。

  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一】。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二】?欲同乎德而心居矣【三】。」

  【一】【注】夫志各有趣,不可相效也。故因其自摇而摇之,则虽摇而非为也;因其自荡而荡之,则虽荡而非动也。故其贼心自灭,独志自进,教成俗易,闷然无迹,履性自为而不知所由,皆云我自然矣。(举,皆也)(一)。

  【疏】夫圣治天下,大顺群生,乘其自摇而作法,因其自荡而成教;是以教成而迹不显,俗易而物不知,皆除灭其贼害之心,而进修独化之志。不动於物,故若性之自为;率性而动,故不知其所由然也。举,皆也。

  【释文】《举灭》举,皆也。《闷然》音门。

  【二】【注】溟涬,甚贵之谓也。不肯多谢尧舜而推之为兄也。

  【疏】溟涬,甚贵之谓也。若前方法,以教苍生,则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讵须独贵尧舜而推之为兄邪!此意揖让之风,不让唐虞矣。

  【释文】《岂兄》元嘉本作岂足。《溟》亡顶反。《涬》户顶反。

  【三】【注】居者,不逐於外也,心不居则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谓也。夫心驰分外,则触物参差;虚夷静定,则万境唯一。故境之异同,在心之静乱耳。是以欲将尧舜同德者,必须定居其心也。

  【校】(一)举皆也三字系释文误入,依赵谏议本删。

  子贡南游於楚,反於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一】子贡曰:「有(一)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二】?」

  【一】【疏】水南曰阴,种蔬曰圃,埒中曰畦。隧,地道也。搰搰,用力貌也。丈人,长者之称也。子贡南游荆楚之地,涂经汉水之阴,遂与丈人更相泛答。其抑扬词调,具在文中。庄子因托二贤以明称混沌。

  【释文】《圃》布户反,又音布,园也。李云:菜蔬曰圃。《畦》(口)〔户〕(二)圭反。李云:埒中曰畦。说文云:五十亩曰畦。《隧》音遂。李云:道也。《瓮》乌送反。字亦作瓮。《搰搰》苦骨反,徐李苦滑反,郭忽滑反。用力貌。一音胡没反。

  【二】【疏】械,机器也。子贡既见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机器,庶力少功多。辄进愚诚,未知欲否?

  【释文】《有械》户戒反。字林作械(三)。李云:器械也。《浸》子鸩反。司马云:灌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有下有机字。(二)户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三)械疑〈扌戒〉字之误。

  为圃者卬(一)而视之曰:「柰何【一】?」曰:「凿木为机,後重前轻,挈手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二)槔【二】。」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三】。」

  【一】【疏】柰何,犹如何,(谓)〔请〕其方法也。

  【释文】《卬而》音仰。本又作仰。

  【二】【疏】机,关也。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论数疾,似泆汤之腾沸,前轻後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释文】《挈水》口节反。《若抽》敕留反。李云:引也。司马崔本作流。《数如》所角反,徐所录反。《泆汤》音逸。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汤沸溢也。司马本作佚荡,亦言其往来数疾如佚荡。佚荡,唐佚也。《槔》本又作桥,或作皋,同。音羔,徐居桥反。司马李云:桔槔也。

  【三】【注】夫用时之所用者,乃纯备也。斯人欲修纯备,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机变存乎胸府,则纯粹素白不圆备矣。纯粹素白不圆备,则精神县境,生灭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载也,是以羞而不为。此未体真修,故抱一守白者也。

  【释文】《吾师》谓老子也。

  【校】(一)赵谏议本卬作仰。(二)阙误引张君房本为作桔。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一】。

  【一】【疏】瞒,羞怍之貌也。既失所言,故不知何答也。

  【释文】《瞒》武版反,又亡安反。字林云:目眦平貌。李〔作〈忄典〉〕天典反,惭貌。一音门,又亡干反。司马本作怃,音武。崔本作抚。

  有闲,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一】?」

  【一】【疏】有闲,俄顷也。奚,何也。问子贡:「汝是谁门徒?作何学业?」

  曰:「孔丘之徒也【一】。」

  【一】【疏】答,宣尼之弟子也。◎庆藩案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引司马云:徒,弟子也。释文阙。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於天下者乎【一】?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二】!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三】!」

  【一】【疏】於于,佞媚之谓也。言汝博学赡闻,拟似圣人,谄曲佞媚,以盖群物;独坐弦歌,抑扬哀叹,执斯圣迹,卖彼名声,历聘诸国,遍行天下。

  【释文】《於于》并如字。本或作唹吁,音同。司马云:夸诞貌。一云:行仁恩之貌。《以盖众》司马本盖作善。◎家世父曰:应帝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是於于字同,於于,犹于于也。

  【二】【注】不忘不堕,则无庶几之道。

  【疏】几,近也。汝忘遗神气,堕坏形骸,身心既忘,而後庶近於道。

  【释文】《堕》许规反。

  【三】【疏】而,汝也。乏,阙也。夫物各自治,则天下理矣;以己理物,则大乱矣。如子贡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应聘天下!理宜速往,无废吾业。

  【释文】《无乏》乏,废也。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一】。

  【一】【疏】卑陬,惭怍之貌。顼顼,自失之貌。既被诋诃,颜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复常。

  【释文】《卑陬》走侯反,徐侧留反。李云:卑陬,愧惧貌。一云:颜色不自得也。《顼顼》本又作旭旭,许玉反。李云: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一】」

  【一】【疏】反,复也。子贡之门人谓赐为夫子也。「向见之人,修何艺业,遂使先生一睹,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气不复?」门人怪之,所以致问。

  【释文】《向之》许亮反。本又作乡,音同。後仿此。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一】,不知复有夫人也【二】。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三】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四】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五】」

  【一】【注】谓孔丘也。

  【二】【疏】昔来禀学,宇内唯夫子一人;今逢丈人,道德又更深远,所以卑惭不能自得也。既未体乎真假,实谓贤乎仲尼也。

  【释文】《复有》扶又反。《夫人》音符。下夫人同。

  【三】【注】圣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疏】夫事以适时为可,功以能遂为成。故力少而见功多者,则是适时能遂之机。子贡述昔时所闻,以为圣人之道。

  【四】【注】此乃圣王之道,非夫人道也。子贡闻其假修之说而服之,未知纯白者之同乎世也。

  【疏】今丈人问余,则不如此。言执持道者则德行无亏,德全者则形不亏损,形全者则精神专一。神全者则寄迹人间,托生同世,虽与群物并行,而不知所往,芒昧深远,不可测量。故其操行淳和,道德圆备,不可以此功利机巧语其心也。斯乃圣人之道,非假修之术。子贡未悟,妄致斯谈。

  【释文】《汒乎》莫刚反。《之心》心,或作道。

  【五】【注】此宋荣子之徒,未足以为全德。子贡之迷没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於季咸也。

  【疏】謷〔是〕诞慢之容,傥是无心之貌。丈人志气淳素,不任机巧,心怀寡欲,不务有为。纵令举世赞誉,称为(斯)〔有〕德,知为无益,曾不顾盼;举世非毁,声名丧失,达其无损,都不领受;既毁誉不动,可谓全德之人。夫水性虽澄,逢风波起,我心不定,类彼波澜,故谓之风波之民也。郭注云,此宋荣子之徒,未足以为全德。子贡之迷没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於季咸。

  【释文】《誉之》音余,下同。《謷然》五羔反。司马本作警。《傥然》本亦作党。司马本作〈亻棠〉,同。敕荡反,郭吐更反。

  反於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一】;识其一,不知其二【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三】。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四】?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五】!」

  【一】【注】以其背今向古,羞为世事,故知其非真浑沌也。

  【疏】子贡自鲁适楚,反归於鲁,以其情事,咨告孔子。夫浑沌者,无分别之谓也。既背今向古,所以知其(不)〔非〕真浑沌氏之术也。

  【释文】《浑》胡本反。《沌》徒本反。《背今》音佩。

  【二】【注】徒识修古抱灌之朴,而不知因时任物之易也。

  【疏】识其一,谓〔向〕古而不移也。不知其二,谓不能顺今而适变。

  【释文】《之易》以豉反。

  【三】【注】夫真浑沌,都不治也,岂以其外内为异而偏有所治哉!

  【疏】抱道守素,治内也;不能随时应变,不治外也。

  【四】【注】此真浑沌也,故与世同波而不自失,则虽游於世俗而泯然无迹,岂必使汝惊哉!

  【疏】夫心智明白,会於质素之本;无为虚淡,复於淳朴之原。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尘而游世俗者,固当江海苍生,林薮万物,鸟兽不骇,人岂惊哉!而言汝将固惊者,明其(必)不〔必〕惊也。◎俞樾曰:固读为胡。胡固皆从古声,故得通用。汝将胡惊邪,言汝与真浑沌遇则不惊也。郭注曰,故与世同波而不自失,则虽游於世俗而泯然无迹,岂必使汝惊哉!正得其意。古书胡字或以故字为之。管子侈靡篇,公将有行,故不送公,墨子尚贤中篇,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皆以故为胡之证。礼记哀公问篇郑注曰:固,犹故也。是以固为胡,犹以故为胡矣。

  【五】【注】在彼为彼,在此为此,浑沌玄同,孰识之哉?所识者常识其迹耳。

  【疏】夫浑沌无心,妙绝智虑,假令圣贤特达,亦何足识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於情意之表者也。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於东海之滨【一】。苑风曰:「子将奚之【二】?」

  【一】【疏】谆,淳也。苑,小风也,亦言是扶摇大风也。滨,涯;大壑,海也。谆芒苑风,皆寓言也。庄生寄此二人,明於大道,故假为宾主,相值海涯。

  【释文】《谆》郭之伦反,又述伦反。《芒》本或作汒,武刚反。李云:望之谆谆,察之芒芒,故曰谆芒。一云:姓名也。或云:雾气也。《大壑》火各反。李云:大壑,东海也。《苑风》本亦作宛。徐於阮反。李云:小貌,谓游世俗也。一云:苑风,人姓名。一云:扶摇大风也。《之滨》音宾。◎庆藩案释文苑亦作宛,苑宛字同也。淮南俶真篇形苑而神壮,高诱注:苑,枯病也,苑读南阳宛之宛。

  【二】【疏】奚,何也。之,往也。借问谆芒,有何游往。

  曰:「将之大壑【一】。」

  【一】【疏】欲往东海。

  曰:「奚为焉【一】?」

  【一】【疏】又问何所求访。

  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一】」

  【一】【疏】夫大海泓宏,深远难测,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闾泄之而不乾。以譬至理,而其义亦然。故虽寄往沧溟,实乃游心大道也。

  【释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苑风曰:「夫子无意於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一】。」

  【一】【疏】五行之内,唯民横目,故谓之横目之民。且谆芒东游,临於大壑,观其深远,而为治方。苑风既察此情,因发斯问:「夫子岂无意於黔首?愿闻圣化之法也。」

  【释文】《横目之民》李云:倮虫之属,欲令其治之也。《愿闻》本或依司马本作问,下同。《圣治》直吏反。下皆同。

  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一】,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二】,行言自为而天下化【三】,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四】。」

  【一】【疏】施令设官,取得宜便,拔擢荐举,不失才能。如此则天下太平,彝伦攸叙,圣治之术,在乎兹也。

  【释文】《官施》始支反,又始智反。司马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二】【注】皆因而任之。

  【疏】夫所乖舛,事业多端,是以步骤殊时,浇淳异世。故治之者莫先任物,必须睹见其情事而察其所为,然後顺物而行,则无不当也。

  【三】【注】使物为之,则不化也。

  【疏】所有施行之事,教令之言,咸任物自为,而不使物从己。如此,则宇内苍生自然从化。

  【四】【注】言其指麾顾眄而民各至其性也,任其自为故。

  【疏】挠,动也。言动手指挥,举目顾眄,则四方款附,万国来朝。圣治功能,其义如是。有本作颐字者,言用颐指挥,四方皆服。此中凡有三人:一圣,二德,三神。以上圣治,以下次列德神二人。

  【释文】《手挠》而小反,又而了反。司马云:动也。一云:谓指麾四方也。《顾指》如字。向云:顾指者,言指麾顾(眄)〔盼〕(一)而治也。或音颐。本亦作颐,以之反,谓举颐指挥也。◎庆藩案手挠顾指,二义对文。注指麾承手挠言,顾盼承顾指言,故疏以动手举目分释四字。如向云顾指者言指麾顾盼,失其义矣。顾指,目顾其人而指使之。左思吴都赋搴旗若顾指,刘逵注:谓顾指如意。此言顾指,与汉书贡禹传目指气使同义。(师古注曰:动目以指物,出气以使人。)

  【校】(一)盼字依释文原本改。

  「愿闻德人【一】。」

  【一】【疏】前之圣治,已蒙敷释;德人之义,深所愿闻。

  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一】,不藏是非美恶【二】。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四】。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五】。」

  【一】【注】率自然耳。

  【疏】妙契道境,得无所得,故曰德人。德人凝神端拱,寂尔无思,假令应物行化,曾无谋虑。

  【二】【注】无是非於胸中而任之天下。

  【疏】怀道抱德,物我俱忘,岂容蕴蓄是非,包藏善恶邪!

  【释文】《美恶》乌路反。

  【三】【注】无自私之怀也。

  【疏】夫德人惠泽弘博,遍覃群品,故货财将四海共同,资给与万民无别,是〔以〕普天庆悦,率土安宁。◎庆藩案谓悦与为安对文。谓,犹为也。古谓为字同义互用。

  【四】【疏】夫婴儿失母,心怊怅而无所依;行李迷途,神傥莽而无所据。用斯二事,以况德人也。

  【释文】《怊乎》音超。字林云:怅也。徐尺遥反,郭音条。《傥乎》敕党反。司马本作〈亻棠〉。

  【五】【注】德者,神人迹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分,故财用有余;不贪滋味,故饮食取足;性命无求,故不知所从来也。都结前义,故云德人之容。

  【释文】《德人之容》羊凶反。或云:依注当作客。

  「愿闻神人【一】。」

  【一】【注】愿闻所以迹也。

  【疏】德者,神人之迹耳,愿闻所以迹也。

  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一】,此谓照旷【二】。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三】,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四】。」

  【一】【注】乘光者乃无光。

  【疏】乘,用也。光,智也。上品神人,用智照物,虽复光如日月,即照而亡,隳体黜聪,心形俱遣,是故与形灭亡者也。

  【二】【注】无我而任物,空虚无所怀者,非闇塞也。

  【疏】智周万物,明逾三景,无幽不烛,岂非旷远!

  【三】【注】情尽命至,天地乐矣。事不妨乐,斯无事矣。

  【疏】穷性命之致,尽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间而未尝不逍遥快乐。既达物我虚幻,是以万事销亡。

  【释文】《天地乐》音洛。注同。《销亡》徐音消。

  【四】【注】情复而混冥无迹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与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仪并乐。故能视万物之还原,睹四生之复命,是以混沌无分而冥同一道也。

  【释文】《混冥》胡本反。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於武王之师【一】。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二】。」

  【一】【疏】门与赤张,姓也。无鬼,满稽,名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师,众也。武王伐纣,兵渡孟津,时则二人共观。

  【释文】《门无鬼》司马本作无畏,云:门,姓;无畏,字也。《赤张满》本或作蒲。《稽》古兮反。李云:门,赤张,氏也。无鬼,满稽,名也。

  【二】【疏】离,遭也。虞舜以揖让御时,武王以干戈济世。而揖让干戈,优劣悬隔。以斯商度,至有不及之言。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残杀之祸也。

  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後治之与【一】?」

  【一】【注】言二圣俱以乱故治之,则揖让之与用师,直是时异耳,未有胜负於其间也。

  【疏】均,平也。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则何劳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尧年将减,其德日衰,故让重华,令其缉理也。

  【释文】《均治》直吏反。下及注均治并同。《之与》音余。本又作邪。《复何》扶又反。下章注同。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一】!有虞氏之药疡也【二】,秃而施髢,病而求医【三】。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一)【四】。

  【一】【注】均治则愿各足矣,复何为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以为君哉!许无鬼之言是也。

  【疏】宇内清夷,志愿各足,则何须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之为君!此领悟无鬼之言,许其有理也。

  【二】【注】天下皆患创乱,故求虞氏之药。

  【疏】疡,头疮也。夫身上患创,故求医疗,亦犹世逢纷扰,须圣人治之。是以不病则无医,不乱则无圣。

  【释文】《疡》音羊。李云:头创也。言创以喻乱,求虞氏药治之。司马云:疕疡也。◎王引之曰:药,古读曜,(说见唐韵正。)声与疗相近。方言:愮,疗治也。江湘郊会谓医治之曰愮,或曰疗。注:愮,音曜。与药古字通。故申鉴俗嫌篇云:药者,疗也。襄三十一年左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家语正论篇同,王肃注:药,疗也。诗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药疗字,古同义通用。《患创》初良反。

  【三】【疏】鬓发如云,不劳施髢;幸无疾恙,岂假医人!是知天下清平,无烦大圣。此之二句,总结前旨也。

  【释文】《秃》吐木反。《髢》大细反。司马云:髲也。又吐帝反。郭(二)音毛。李云:髦,发也。

  【四】【注】明治天下者,非以为荣。

  【疏】操,执也。修,理也。燋然,憔悴貌。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绩;圣人之救祸乱,岂务矜以荣显!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释文】《操药》七刀反。《燋然》将遥反,又音樵。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羞之作所羞也。(二)郭下疑脱作髦二字。

  至德之世,不尚贤【一】,不使能【二】;上如标枝【三】,民如野鹿【四】;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五】,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六】,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七】。是故行而(为)〔无〕(一)迹【八】,事而无传【九】。」

  【一】【注】贤当其位,非尚之也。

  【疏】夫不肖与贤,各当其分,非尚之以别贤。

  【二】【注】能者自为,非使之也。

  【疏】巧拙习性,不相夸企,非尚而使之。

  【三】【注】出物上而不自高也。

  【疏】君居民上,恬淡虚忘,犹如高树之枝,无心荣贵也。

  【释文】《如标》方小反,徐方遥反,又方妙反。言树杪之枝无心在上也。《校》胡孝反,李音较。一本作枝。◎卢文弨曰:今本校作枝。

  【四】【注】放而自得也。

  【疏】上既无为,下亦淳朴,譬彼野鹿,绝君王之礼也。

  【五】【疏】端直其心,不为邪恶,岂识裁非之义!率乎天理,更相亲附,宁知偏爱之仁者也!

  【六】【注】率性自然,非由知也。

  【疏】率性成实,不知此实为忠;任真当理,岂将此当为信!

  【七】【注】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

  【疏】赐,蒙赖也。蠢动之物,即是精爽之类,更相驱使,理固自然。譬彼股肱,方兹耳目,既无心於为造,岂有情於蒙赖!无为理物,其义亦然。

  【释文】《蠢》郭处允反,动也。

  【八】【注】(王)〔主〕(二)能任其自行,故无迹也。

  【疏】君民淳朴,上下和平,率性而动,故无迹之可记。

  【九】【注】各止其分,故不传教於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职司,止其分内,不相传习。迹既昧矣,事亦灭焉。

  【释文】《无传》丈专反。

  【校】(一)无字依宋本及各本改。(二)主字依道藏本改。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一】。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二】?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一)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於亲而尊於君邪【三】?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四】。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五】,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二)坐【六】。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七】。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八】。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九】!

  【一】【疏】善事父母为孝。谀,伪也。谄,欺也。不以正求人谓之谄。为臣为子,事父事君,不谄不谀,尽忠尽孝,此乃臣子之盛德也。

  【释文】《不谀》羊朱反,郭贻附反。《不谄》敕检反。

  【二】【注】此直违俗而从君亲,故俗谓不肖耳,未知至当正在何许。

  【疏】不肖,犹不似也。君父言行,不择善恶,直致随时,曾无谏争之心,故世俗之中,实为不肖,未知正理的在何许也。

  【释文】《不肖》音笑。

  【三】【注】言俗不为尊严於君亲而从俗,俗不谓之谄,明尊严不足以服物,则服物者更在於从俗也。是以圣人未尝独异於世,必与时消息,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岂有背俗而用我哉!

  【疏】严,敬也。此明违从不定也。世俗然善,则谏争是也。夫违俗从亲,谓之道谀,而违亲从俗,岂非谄佞耶!且有逆有顺,故见是见非,而违顺既空,未知正在何处,又违亲从俗,岂谓尊严君父!

  【释文】《之道》音导。下同。◎庆藩案道人即谄人也。渔父篇曰,希意道言谓之谄,道与谄同义。荀子不苟篇非谄谀也,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韩诗外传并作道谀。谄与道,声之转。《岂有背》音佩。

  【四】【注】世俗遂以多同为正,故谓之道谀,则作色不受。

  【释文】《则勃》步忽反。《谓己谀人》本又作众人。下同。司马云:众人,凡人也。《则怫》符弗反,郭敷谓反。

  【五】【注】亦不问道理,期於相善耳。

  【疏】勃,怫,皆嗔貌也。道,达也,谓其谄佞以媚君亲也。言世俗之人,谓己谄佞,即作色而怒,不受其名,而终身道谀,举世皆尔。

  【六】【注】夫合譬饰辞,应受道谀之罪,而世复以此得人以此聚众亦为从俗者,恒不见罪坐也。

  【疏】夫合於譬喻,饰於浮词,人皆竞趋,故以聚众,能保其终始,合其本末;众既从之,故不相罪坐也。譬,本有作璧字者,言合珪璧也。

  【释文】《相坐》才卧反。注同。

  【七】【注】世皆至愚,乃更不可不从。

  【疏】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以象天地,红紫之色,间而为彩,用此华饰,改动容貌,以媚一世,浮伪之人,不谓道谀,翻且从君谄佞。此乃与夫流俗之人而徒党,更相彼此,通用是非,自谓殊於众人,可谓愚痴之至。

  【释文】《与夫》音符。

  【八】【注】夫圣人道同而帝王殊迹者,诚世俗之惑不可解,故随而任之。

  【疏】解,悟也。灵,知也。知其愚惑者,圣人也。随而任之,故(愚)非〔愚〕惑也。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识闇鄙,触境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

  【释文】《不解》音蟹,又佳买反。《不灵》本又作无灵。司马云:灵,晓也。

  【九】【注】天下都惑,虽我有求向至道之情而终不可得。故尧舜汤武,随时而已。

  【疏】适,往也。致,至也。惑,迷也。祈,求也。夫三人同行,一人迷路,所往之方,犹自可至,惑少解多故也;二人迷则神劳而不至,迷胜悟劣故也。今宇内皆惑,庄子虽求向至道之情,无由能致,故可悲伤也。

  【释文】《祈向》许亮反。司马云:祈,求也。◎俞樾曰:祈字无义。司马云,祈,求也。则但云予虽祈向足矣。郭注云,虽我有求向至道之情,则又增出情字,殆皆非也。祈疑所字之误,言天下皆惑,予虽有所向往,不可得也。祈所字形相似,故误耳。下同。

  【校】(一)赵谏议本道作导,下同。(二)阙误引张君房本相下有罪字。

  大声不入於里耳【一】,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二】。是故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三】,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四】。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五】。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六】!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七】。不推,谁其比忧【八】!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九】。

  【一】【注】非委巷之所尚也。

  【释文】《大声》司马云:谓咸池六英之乐也。

  【二】【注】俗人得啧曲,则同声动笑也。

  【疏】大声,谓咸池大韶之乐也,非下里委巷之所闻。折杨皇华,盖古之俗中小曲也,玩狎鄙野,故嗑然动容,同声大笑也。昔魏文侯听於古乐,怳焉而睡,闻郑卫新声,欣然而喜,即其事也。

  【释文】《折杨》之列反。《皇荂》况于反,又抚于反。本又作华,音花。司马本作里华。《嗑然》许甲反。李云:折杨皇华,皆古歌曲也。嗑,笑声也。本又作嗌,乌邈反。司马本作榼。《啧曲》仕责反。本又作嗑。

  【三】【注】不以存怀。

  【疏】至妙之谈,超出俗表,故谓之高言。适可蕴群圣之灵府,岂容止於众人之智乎!大声不入於里耳,高言固不止於众心。

  【四】【注】此天下所以未曾用圣而常自用也。

  【疏】出,显也。至道之言,淡而无味,不入委巷之耳,岂止众人之心!而流俗之言,饰词浮伪,犹如折杨之曲,喜听者多。俗说既其当涂,至言於乎隐蔽,故齐物云,言隐於荣华。

  【五】【注】各自信据,故不知所之。

  【疏】踵,足也。夫迷方之士,指北为南,而二惑既生,垂脚不行,一人亦无由独进,欲达前所,其可得乎!此复释前惑者也。

  【释文】《以二缶锺》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之适也。司马本作二垂锺,云:锺,注意也。《所适》司马云:至也。◎家世父曰:释文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所适也。司马本作二垂锺。今案说文:缶,瓦器也,所以盛酒浆。锺,酒器也。小尔雅:釜二有半谓之薮,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锺。缶锺皆量器也,缶受四斛,锺受八斛。以二缶锺惑,谓不辨缶锺二者所受多寡也,持以为量,茫乎无所适从矣。上文一人惑,二人惑,据人言之;此以二缶锺惑,据事言之。尽人皆惑,而谁与明之!操量器而惑,不足与定数。举天下之大而皆惑也,谁与举而指之!自分两义。◎俞樾曰:二缶锺之文,未知何义。释文云,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之适也。此於庄子之意不合。所适,谓所之也。郭注曰,各自信据,故不知所之,是也。如陆氏说,则以适为适意之适,当云不得其适,不当云所适不得也。今案锺当作踵,而二则一字之误,缶则企字之误。企下从止,缶字俗作( ),其下亦从止,两形相似,因致误耳。文选叹逝赋注引字林曰:企,举踵也。一切经音义十五引通俗文曰:举踵曰企。然则企踵犹举踵也。人一企踵,不过步武之间耳,然以一企踵惑,则已不得其所适矣。故下云,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所向,其庸可得邪!以天下惑,极言其地之大;以一企踵惑,极言其地之小也。上文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所向,不可得也。以天下对二人言,则以人之多寡言;此以天下对一企踵言,则以地之广狭言。一企踵误为二缶锺,则不得其义矣。

  【六】【疏】夫二人垂踵,所适尚难,况天下皆迷,如何得正!故虽有求向之心,其用固不可得。此释前不亦悲乎,伤叹既深,所以郑重。

  【七】【注】即而同之。

  【疏】释,放也。迷惑既深,造次难解,而强欲正者,又是一愚,莫若放而不推,则物我安矣。

  【释文】《而强》其丈反。下注同。

  【八】【注】趣(令)〔舍〕(一)得当时之适,不强推之令解也,则相与无忧於一世矣。

  【疏】比,与也。若任物解惑,弃而不推,则彼此逍遥,忧患谁与也!

  【释文】《比忧》毗志反。司马本作鼻,云:始也。《趣令》力呈反,下同。《令解》音蟹。

  【九】【注】厉,恶人也。言天下皆不愿为恶,及其为恶,或迫於苛役,或迷而失性耳。然迷者自思复,而厉者自思善,故我无为而天下自化。

  【疏】厉,丑病人。遽,速也。汲汲,匆迫貌。言丑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匆忙,恐其似己。而厉丑恶之甚,尚希改丑以从妍,欲明愚惑之徒,岂不厌迷以思悟耶!释之不推,自无忧患。

  【释文】《厉》音赖,又如字。◎家世父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别出一义以收足上意。以己同俗,亦喜俗之同乎己,不知其非也。厉者生子,而惧其似己,於此顾不求同焉,惟自知其厉也。然则其同於俗也,与其强己以同於厉无以异也,而懵然不辨其非,亦唯其不知焉而已。《遽》巨据反。本或作蘧,音同。《汲汲》音急。《苛役》音河。

  【校】(一)舍字依赵谏议本改。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於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於失性一也【一】。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二】。且夫失性有五【三】: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四】;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五】;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六】;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七】;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八】。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九】。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一○】。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鴞之在於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一一】。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一二】,内支盈於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一三】

  【一】【疏】牺,刻作牺牛之形,以为祭器,名曰牺尊也。间,别。既削刻为牛,又加青黄文饰,其一断弃之沟渎,不被收用。若将此两断相比,则美恶有殊,其於失丧木性一也。此且起譬也。

  【释文】《牺》音羲,又素河反。◎庆藩案毛传曰:牺尊有沙饰(者)〔也〕(一)。(见诗閟宫篇。)郑司农曰:牺尊饰以翡翠。(见周官司尊彝注。)後郑曰:牺读如沙,(见礼明堂位正义。)刻画凤凰之象於尊,其羽形婆娑然。王念孙引高注淮南俶真篇曰:牺尊,犹疏镂之尊。然则牺尊者,刻而画(画)〔之〕(二)为众物之形,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故古人言文饰之盛者,犹举牺尊。今案或曰有沙饰者,或曰饰以翡翠,或曰刻画凤凰之象於尊,或曰疏镂之尊,说虽不同,其於雕镂之义则一。至阮谌礼图云:牺尊饰以牛,於尊腹之上画为牛之形,则因牺从牛,望文生义矣。《其断》徒乱反。下同。本或作故。

  【二】【疏】此合譬也。桀跖之纵凶残,曾史之行仁义,虽复善恶之迹有别,而丧真之处实同。

  【三】【疏】迷情失性,抑乃多端,要且而言,其数有五。

  【四】【疏】五色者,青黄赤白黑也,流俗躭贪,以此乱目,不能见理,故曰不明也。

  【五】【疏】五声,谓宫商角徵羽也。淫滞俗声,不能闻道,故曰不聪。

  【六】【疏】五臭,谓羶薰香鯷腐。惾,塞也,谓刻贼不通也。言鼻躭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颡额也。外书呼香为臭也。故易云其臭如兰;道经谓五香,故西升经云香味是冤也。

  【释文】《困》如字。本或作悃,音同。《惾》子公反。郭音俊,又素奉反。李云:困惾,犹刻贼不通也。《中》丁仲反。《颡》桑荡反。

  【七】【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病;爽,失也。令人着五味,秽浊口根,遂使咸苦成痾,舌失其味,故言厉爽也。

  【释文】《浊口》本又作噣,音同。◎庆藩案大雅思齐笺曰:厉,病也。逸周书諡法篇曰:爽,伤也。(广雅同。)使口厉爽,病伤滋味也。(见淮南精神篇。高诱注作爽伤,文子九守篇作使口生创,皆後人妄改。)

  【八】【疏】趣,取也。滑,乱也。顺心则取,违情则舍,挠乱其心,使自然之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故曰飞扬也。

  【释文】《滑心》李音骨。本亦作噣。

  【九】【疏】总结前之五事,皆是伐命之刀,害生之斧,是生民之巨害也。

  【一○】【疏】离跂,用力貌也。言杨朱墨翟,各擅己能,失性害生,以此为得,既乖自然之理,故非庄生之所得也。

  【释文】《离》力智(也)〔反〕(三)。《跂》丘豉反。

  【一一】【疏】夫仁义礼法约束其心者,非真性者也。既伪其性,则遭困苦。若以此困而为得者,则何异乎鸠鴞之鸟在樊宠之中,偁其自得者也!

  【一二】【疏】皮弁者,以皮为冠也。鹬者,鸟名也,似鹜,绀色,出郁林;取其翠羽饰冠,故谓之鹬冠。此鸟,知天文者为之冠也。搢,插也。笏,犹珪,谓插笏也。绅,大带也。修,长裙也。此皆以饰朝服也。夫浮伪之徒,以取舍为业,故声色诸尘柴塞其内府,衣冠搢笏约束其外形,背无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为得,何异鸠鴞也!

  【释文】《鹬》尹必反,徐音述。本又作鶐,音同,鸟名也。一名翠,似燕,绀色,出郁林,取其羽毛以饰冠。◎庆藩案说文:鹬,知天将雨鸟也。案鹬即翠鸟也。礼记:知天文冠鹬。玉篇、尔雅、释文、汉书五行志,鹬并聿述二音。匡谬正俗曰:案鹬水鸟,天将雨即鸣,古人以其知天时,乃为象此鸟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鹬,音聿。亦有术音,故礼之衣服图及蔡邕独断谓为术氏冠,亦(音)〔因〕鹬音转为术耳。此释文鹬又作鶐。案汉书舆服志引记曰知天者冠述,说苑修文篇作冠鉥,盖因鹬有述音,故或作鶐,或作述,或作鉥耳。《笏》音忽。《绅》音申,带也。

  【一三】【疏】支,塞也。盈,满也。栅,笼也。纆缴,绳也。睆睆,视貌也。夫以取舍塞满於内府,故方柴栅;绅搢约束於外形,取譬缴绳。既外内困弊如斯,而自以为得者,则何异有罪之人,交臂历指,以绳反缚也!又类乎虎豹遭陷,困於囊槛之中,忧危困苦,莫斯之甚,自以为得,何异此乎!

  【释文】《柴栅》楚格反,郭音策。《外重》直龙反。《纆》音墨,《缴》音灼,郭古吊反。《睆睆》环版反,又户鳏反。李云:穷视貌。一云:眠目貌。《交臂历指》司马云:交臂,反缚也。历指,犹历楼貌。《槛》户览反。

  【校】(一)也字依毛传原文改。(二)之字依经义述闻改。(三)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