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下一页
前言
题材广泛的笔记,在清代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以琐闻类的笔记而言,可谓汗牛充栋。王士禛的《池北偶谈》,是人所熟知的清代丛着性质笔记中的一种。
王士禛(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字子真,因钦慕唐代司空图隐居於禛贻溪的事?,又字贻上(见鲍?《稗勺》),号阮亭,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在他身後,因避雍正帝(胤禛)讳,被改作士正;乾隆时又赐名士祯,又因他工诗,补谥「文简」。
王士禛出身在大官僚世家,伯祖和祖父都曾在明代做过大官,因此,他自幼便受到封建正统教育,有方便的学习和博览群书的条件和机缘,这对他以後一生的丰富着述有相当的关系。他十一岁时应童子试,以聪颖过人,县府道「皆第一」,二十二岁时会试中式,为了潜心专攻诗和古文辞,到二十五岁时才参加殿试,得中进士。此後,他曾任扬州府推官。扬州地处江南文人骚客荟萃之地,所以他和文士日逐酬唱,「讌无虚日」,又以向往苏州太湖渔洋山的风概,自号「渔洋山人」。再後,他历任乡会试考官,礼部、户部主事、郎中等职。
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王士禛以户部郎中应召入对,因「诗文兼优」被康熙所识拔,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入直南书房,并充明史纂修官、三朝国史副总裁、国子监祭酒等职,最後任刑部尚书。一七0四年(康熙四十三年),在他七十一岁时,以王五一案「失出」革职,其实是因为与废太子唱和,借题被黜。他一生的最後七年间,在家从事着述。
王士禛一生勤於着述,据粗略统计,刊行于世的各类着作就有三十六种、二百七十卷之多;于诗词方面,造诣更深,「诗格风流,吐辞修洁,倡为神韵之说」,并因和李清照《漱玉词》之故,被人美称为「王桐花」(见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加以他位高望重,所以能「主持风雅近五十年」(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所传诗选艺谈,也为当世所称重。
《池北偶谈》是一部有价值的笔记。据王士禛自序称,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庋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又因为书库旁有石帆亭,王士禛时常和宾客在亭内聚谈,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怪传说等等,由儿辈记录整理,并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间的见闻,编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纪谈》。
《池北偶谈》分为四目,共二十六卷:「谈故」四卷,记?清代的典章、科甲制度,以及衣冠胜事,间及古制;「谈献」六卷,主要记述明代中叶以後及清初名臣、畸人、列女等事;「谈艺」九卷,专门评论诗文,采撷佳句;「谈异」七卷,记述神怪传闻故事。
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释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康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阙。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
「谈异」七卷,专记神鬼怪异,不免带有因果报应、封建谶纬的因素,但有些条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的意思。如「相国孙」条讥刺某相国及尚书等贵胄子孙的落魄丑态,可以发人深省。有的条目,记录保存了一些古代的民谣,如「杨李」条,就记录了隋末、南唐时的民谣。有些条目的故事情节和《聊斋志异》所载相类似,如「林四娘」、「啖石」、「男子生子」、「小猎犬」、「五羖大夫」等各条便是。王士禛原籍新城县和蒲松龄(一六四0—一七一五)故乡淄川(今山东淄博)很近,彼此颇有交谊,王士禛就官後,慕蒲松龄的才学,曾屡次邀请他到属下做事,蒲则辞谢不往。据一九三三年《聊斋志异》部分手稿影印本所见,蒲氏在写作过程中曾送请王士禛寓目题辞,王氏并对部分书稿加眉批或文後评语。他们对当地民间流传的谈狐说鬼故事,所闻略同,或许就是两书中一些条目内容雷同的缘故。
王士禛学识博洽,见闻很广,但难免还有记忆疏舛的地方。如「谈艺」中「表语本乐天诗」条,说「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白居易诗,实为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谈故」中「臣下私讳」条说,长兴四年「以马贇父名璋,不欲斥其家讳,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马贇应该是河东忠武节度使三司使冯贇(见《新五代史?冯贇传》);「谈艺」中「进西岳赋表」条说,天宝九载「二月辛亥,西岳庙灾,制停封」,二月应是三月(见《旧唐书》中《玄宗本纪》、《五行志》)。类似情况,不再赘举。
本书通行的有民国年间的《清代笔记丛刊》和《笔记小说大观》本,刊刻年代较早的则有康熙己巳(二十八年)闽中刊本、康熙庚辰(三十九年)临汀郡署本、康熙辛巳(四十年)文粹堂刊本、金谿李化自怡草堂校勘本及汀州张氏励志斋刊本等。这次点校,用康熙辛巳刊本作底本,并据庚辰本、金谿校勘本、汀州张氏刊本加以校补,择善而从。改正的错字和所补阙字,都加[ ]号,衍文和原刻错字仍予保留,以( )号列出。由於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偏见,个别条目有污蔑少数民族的地方,对此,想读者自会批判,为保存原貌,未加删节。此外,对原书各卷的目录,都移排在正文前面,进行统一编号,便于读者查索。
限于点校者的水平,错误之处定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靳斯仁
一九八0年十月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