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10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10)



  于教授的毛病又犯了,又向上加东西了,加上她的私货了。其实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很简单很明了,没别的意思。于教授为何要加上“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还是为主题思想服务嘛!

  当然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了!于丹教授是要引导广大读者修身养性的,她不愿“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当然也就更不愿意看到有人“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了。她强调指出: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第55页于丹教授还引用了《论语·宪问》的话: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她的解释是:

  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从字面上看,这种解释也无不可,但是因孔子此处是讲“内圣”之学的,所以孔子的“为己”是讲一种身心受用的学问,一种自我修行之功。“提高自己”只是一种空泛的不准确的注释。因此,孔子的这句话应解为:“古人学习着重的是自己身心的修养,今人学习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

  我这样给于丹教授挑毛病,似乎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但是孔子的语录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讲,要从他整个思想的高度上去理解,才更为准确。

  到59页了,于丹教授写道: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讲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格言在民间流传,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君子知道的是“义”,小人知道的是“利”。“义”在这儿应当一种德行来讲,是做人应有的一种德行。于教授是当“宜”来解,从字面上看虽是可以的,但“宜”的具体形象是模糊不清的,远不如“德行”清晰。“宜”并不能涵容公平正道,要求别人公平待我,我也要公平待人等道德内容。因此用“宜”并不准确。于教授用“宜”,是为了说“走的是一条适宜的正路”,以衬托出“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上多次提到“义”,孔子并没有给“义”下过定义。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给“义”下了定义,他说:“行而宜之之谓义。”于教授用“宜”解“义”,显然是从韩愈这儿来的。韩愈的定义很难说能得到孔子的认同。我认为“义”是指的一种德行,是因为“义”的繁体字是“义”,是由羊和我两个字合成的。在孔子的时代合成义字的“羊”是一种装饰品,就像如今也有人把羊头挂在家里的墙上一样。在古代那“羊”是放在人的头上的,就是一种面具,面具放在“我”之上,成为假我。别人若能透过面具看清真我,那目光就是公正的,公正就是一种德行。《论语》中多次提到“义”的地方,只有当“德行”讲才能讲通,当“适宜”讲就不通了。

  例如《论语·宪问》中写道: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例如《论语·季氏》中写道: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还例如《论语·子张》中写道: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以上我举的三例中的“义”都是当“一种德行”讲的,不能当“宜”讲。

  于丹大约真的要引导广大读者跟上她“走一条适宜的正路”,所以硬是将“义”解成“宜”,不是为读者想,仍是为主题服务,为思想服务,于丹教授可不是缺乏思想的索隐派,于丹教授也不会没道理地强词夺理。我很快就要谈到她的思想和道理,只不过要在给她挑了曲解《论语》之错后。请读者拭目以待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