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11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11)



  对了,别忘了于丹教授还特别喜欢适宜的温度!就连她这本书的后记的题目都是《〈论语〉的温度》,多么温暖的题目啊!是“适宜的温度”令于丹教授将“义”解释成“宜”。

  啊!多么美妙的适宜的温度啊!“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此段话选自于丹教授的《〈论语〉的温度》,只有于丹教授才能在这样枯燥的后记中流露出充满诗意的语言,她也该感谢那适宜的温度了!)书归正传,还是给于教授继续挑错吧!

  于教授在她的着作的第60页写道: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孔子所说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很好懂,也很好解释,孔子是说:“君子庄重自尊不与人争,合群却不结党拉派。”

  孔子的这句话丝毫没有“谋取私利”之意,“谋取私利”是于丹教授强加上去的私货。因为“结党”并不见得为“营私”,“结党”与“营私”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于丹教授加进“谋取私利”,还是要为她的主题服务,她是要劝读者抛弃私利的,不加进去,又怎么抛掉呢?

  还是在第60页,于教授写道: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集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于教授举的例子反而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了,把格言式的语录世俗化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实在说:“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于教授所谓:“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正是“不同而和”,与君子的“和而不同”恰恰意思相反。“小人同而不和”不是说当面同意,背后又不同意。于教授也许弄不清这句话的真正原意,就用世俗化方式举例来打比方。我以为“和”指的是调和,“同”指的是“等同”。用而今的方式来讲,“和”就是矛盾的统一,“同”则是绝对的统一。孔子之所以主张“和”而反对“同”,是主张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不同意将等级取消并混同之。《论语》有几处提到这种观点,例如《论语·学而》中写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这段话是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前代圣王的治道,好在这儿,大小事都遵照这一原则。有行不通的时候,知和谐为贵而求和,不用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这里,“礼”就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有子的这段话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一个意思。《论语》中还有一处孔子的话,与它们有相同的意思。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于教授在第61页中这样解释了这句话: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