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18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18)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这样的朋友在何处?

  于丹教授回答说:

  并不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所谓“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很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这些快乐的朋友的快乐从何而来?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

  怎样能交到如此快乐的朋友?

  于丹教授回答说:

  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经过这一再的追问,我们全明白了。原来于丹教授还是向我们宣讲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她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很好地修身养性,我们就能交上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我们和这些朋友的心中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所以因心灵的富足,我们体验着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心灵的快乐。

  于丹教授的第六个心得是理想之道。这一章她用大篇幅,谈论了《论语·先进》中一个段落《侍坐》。原文是这样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是于丹教授在其书中引用的最长的一段原文,是介绍孔子跟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子路的理想是管理一个拥有一千乘兵的中等国家,管理三年后,人民振奋并且明白了什么是道义;冉求的理想是管理一个方圆不过六七十里的小国家,三年内让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的理想是进行祭祀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换上春服,约上五六个青年和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归来。

  孔夫子长长叹了一声说:“我赞誉曾点的志向。”

  孔夫子为什么只称赞曾点的理想?

  我以为曾点的理想是以人生意义为起点的,起点很高,他能够投入自然的怀抱,顺其自然顺从天意,按照天人合一的道,把握到生命的最基础的真实,对于生命内在的追求有完满的解答,既代表了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不脱离尘俗世界的平常心,是一种真正开敞的人生观,正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的理想。这种理想能体现人自己生命内在本真的价值,自强不息,不断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是“内修”与“外治”两个程序的体认。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