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27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27)



  按照易教授的说法,曹操和武则天为了使个人不产生悲剧,那就去给社会和国家酿造悲剧吧!

  武则天为了个人夺取帝位,先后谋杀了近百人,其中有她自己的亲人23个(包括她的两个亲生儿子),还有李治家族的34人。这样一个杀人成性的残忍凶手,被易中天教授称赞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高明的政治家”。她的心狠手毒、阴险狡诈、野蛮残忍、专横霸道、残杀无辜的卑鄙行为,被易中天教授吹捧为“伟大的革命”和“历史创举”。

  易中天教授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显然易教授是站在假、恶、丑一面,为假、恶、丑大唱赞歌。真、善、美与他无缘。于丹教授从不讲“公正”与“合理”,从不讲假、恶、丑与真、善、美的对立,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文追求可言。例如她曾在书中讲到下面这个故事: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汉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

  故事中的老汉并不想弄清那个被追捕的人的真实身份,只是认为那人是眼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个人“浑身是血”,又被追捕,很可能是个杀人凶手,但老汉不管他是不是凶手,也要救他。这虽然是个拿来说事的寓言似的故事,但也能反映出引用者的价值观。于丹根本不分黑白对错,无论什么人,她都认为只要“回到内心”就好。

  于丹教授因没有正确的人文追求,就没有衡量事物的准确标尺,价值观也是混乱的。不只是在“回到内心”这一问题上是混乱的,在许多问题上都是混乱的。例如于丹教授曾经这样谈到“维护利益”问题,她写道: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于丹教授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个人私利,说“取自己的私利”的人是“真正的小人”、“心理阴暗的人”,还多次说不该维护自己的私利。

  她在这儿讲的“私利”是个十分模糊暧昧的概念——她的许多概念都是模糊暧昧的。我们只能凭感觉去猜测“私利”和“既得利益”的内容。如果这种内容是以物质利益为主——似乎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因为于丹在书中曾说:“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还写道:“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