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29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29)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易教授的口气太大了。孔子不只是“我们”(易教授与于教授)的,还是“大众”与“人民”的,又是“永远”的。

  稍有些名气的名人就可以为“大众”和“人民”代言了。有多少人在假借“大众”和“人民”之口在贩卖囊中之私呀!这就是那些“半部《论语》修自身”(于丹语)的名人们的专横表现。

  更可悲的是那些“早晨5点钟”就去排队等着于丹签名售书的读者,他们已经作为“大众”而被易教授专横地代表了。这些大众读者职业不同,年龄从3岁到83岁。3岁的还好,没有公民权,易教授不能剥夺他们没有的东西。3岁的孩子一定有家长带领吧?否则恐怕连书店也找不到的。3岁的孩子需要什么“颜色”和“温度”的孔子呢? 《北京晚报》没有提及,这家媒体只提及了他们的年龄,年龄小和年龄老如今都成了“炒点”。给一个3岁的孩子签名售书,到底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耻辱?这真有些像将加湿器卖给瓜棚里的瓜农,后面的话我就不必说了,说出来怕影响了孔夫子的“色彩”与“温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读者排着队买同一本于丹的书。他们除了有以上的差异,但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喜欢于丹的书,认为于丹写了一本好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百家讲坛》上听于丹讲过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些人虽然没听过,但也听别人说过这本书是本好书,因此也对它有了强烈的期望值,期望阅读后受益。他们阅读后很容易接受于丹的错误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有批评于丹错误的能力。听说于丹还要接着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当然也是要出《于丹〈庄子〉心得》的,但愿她别再犯太严重的错误。否则一个“小妮子”该害多少人的心灵啊!排庸核?氖楸曛咀糯笾谖幕?匮?钠毡橄陆?标志着不同年龄段的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标志着社会文化的整体滑坡。

  打住闲话,书归正传。我是想说无论是序还是后记还是整本书,对孔子的儒学都是推崇备至的。在21世纪的孔子的故乡,如果还不能对儒学进行理性批判,还不能不遗余力地揭出其现实表现的弊端,我们就不能对于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也就不能建立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传统。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

  再批评于丹

  这是一个文化报应的时代,以往对文化的破坏,如今显现出极其恶劣的后果。

  当李宇春以中性品质夺得超级女声的魁首,于丹也用优秀的口才获得了“文化超女”的桂冠,她们各自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这时知识已经沦落成广告标语和信息号码,以致粉丝们误以为坐在电视前就能轻松掌握它们,并且自如地解读古老文化和身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于酬谢心理,他们甘愿协助电视、报刊和图书等冷热媒介,将于丹创造为神——这与李宇春被造为神的过程同出一辙。

  这时批评的任务就更为艰巨,以致仅仅从学理上已经不能击垮这些偶像。真的,有谁能用几篇文章来改变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呢?

  而我偏苦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为一介塞外布衣,却要解构国家最强势的各种媒体联姻创造的文化神话,那难度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喜欢偶像崇拜的民族同样也喜欢崇拜媒体,在那不时闪现的荒诞之光的照射下,我真有些像唐·吉诃德了。

  当我再次充当这个滑稽而悲壮的角色,准备与风车搏斗时,我还不知道网友们是否会支持我。我写出批评于丹的第一篇文章《〈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有四万多字,只比于丹的心得少一万字。这么长的文章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在手中压了一段时间,才决定贴在网上。这是我头一次在网上发表作品,怎么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半个月,就得到十几万网友的点击,有一些网友还跟了许多帖子。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得到了鼓舞与激励。在塞外充满风雪的漫漫长夜里,我守在电脑旁,体验着与网友交流的幸福,有时还为他们真诚的文字流下激动的眼泪……我永远忘不了一位名叫“已逾不惑”的网友的文章,她说“作为母亲,我要感谢塞外李悦,您给了孩子真正的精神食粮。”“孩子是中国的未来,我们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民主意识、质疑精神,不能让文革重演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