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
养心寡欲:心理减负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现代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物质刺激和追求享乐,成为一大社会潮流。人们的各种欲望,极度地膨胀起来了。与之相伴的心理失衡,也越来越严重。
食欲,对绝大多数而言,已不再是“吃了没”的水准,而是吃什么的攀比,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不吃出水准,不吃出品牌,不吃出文化来,就不算吃。官款胡吃海喝,屡禁不止;私款吃喝,也攀比成风。吃遍山珍海味,仍未尽兴,还要顶风去吃珍稀保护动物。但能如此大吃大喝者,毕竟只是少数,还有相当多的人仍属于温饱型,他们的心理能平衡吗?
色欲,还有钱欲等等,也空前的膨胀起来了。
一个充满各种疯狂欲望的社会,良知和正义会被难以满足的欲望所吞噬,所淹没!
当佛教所列举的人生八大苦中的“求不得”成为不少人共同之苦时,严重的心理失衡,必然导致心理病的多发。
对此,亚圣孟子早就开出了一大处方:“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尽心章句下)只有适当减少各种物质的欲望,才能“养心”,避免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对心灵造成的伤害。这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人,对物质的需求不是很多,即使心性有所缺失,那也不会多;有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很强烈,人的本性虽也有保留,那也不多了。因为前一种免受物质的刺激,后一种则摆脱不了这种刺激。
问题的要害还是那个度,该如何把握呢?寡欲,并不是灭欲,而是要把各种欲,控制在对人的身心不能造成伤害的程度。具体地说,即人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把欲望的烈马驯服,让欲望的怪兽不要肆虐无羁,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做不到,也得尽力去做。因为欲望一旦疯狂不被遏制,那不仅会毁灭自身,而且还会祸及别人,甚至贻害社会和国家民族,怎能不用全部的意志和智慧去对付这个“事非根”呢?
君不见,那些大吃大喝不止者,“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最终把自己也喝进了“四堵墙内”;
君不见,那些以逐色猎艳为能事者,不是后院起火,家庭裂变,就是“二奶”反目,法庭对质,或者风流债台高筑,为无力填满此“无底洞”而忧郁成疾,或身患风流病,久治不愈,直至危及小命;
君不见,那些贪污受贿者,卖官鬻爵者,那个不是“昨为坐上宾,今为阶下囚”?
疯狂的欲望,害己害人,不“寡”如何了得?
亚圣孟子提倡寡欲,而不是灭欲,就是要把人之欲调控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既不失其便、利、乐,又不为其所累、所害。一切,以不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为限,即不以心理失衡为准。这样,自己能够做到,也不会伤害别人和社会,岂不两全其美?比如像买车,已成为城市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大件”,买车为出行方便,这是人所共知。所以,买车大可不必为名牌而去银行办“车贷”,更不必为此而债台高筑,量力而行,实惠使用,当为首选;比如“寻找另一半”,为求心心相印,相伴终生,情感当为第一。若一定非高官、富翁不嫁,非“世姐”“亚姐”“超美女”不娶,那能如愿者毕竟不多,何况,权位、财富、美貌都会变化,得时乐,失时悲,终难长久,又何必呢?
若能不被欲望所累,那心里就会轻松,活得就会快乐,身心健康不比什么都重要吗?
何谓良心
讲良心,是中国人共有的民族品德。
仅在日常生活中,就随处可闻讲良心和不讲良心之声,就随处可见讲良心和不讲良心之事。做事有仁有义,谓之凭良心办事。相反,则是坏了良心;知恩图报,谓之有良心;相反,则是没良心。若质问一个人,你还有点良心吗?就等于质问你还是一个人吗一样严厉;丧尽天良者,已明确其不属于人之列。因此,良心,即是良善之心。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的本心。
亚圣孟子是明确提出良心概念的圣贤。他在谈及山东临淄牛山上的树木被破坏时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章句上)显然,孟子所说的良心,即是良善之心,仁义之心。
在与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谈论人性时,则进一步把良心概括为“四心”和“四端”:“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有羞耻心,是否有辞让心,是否有是非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算人的标准。因为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四端”相对应,既是连通,又是开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