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孟子与百姓生活:思想的意义和启迪价值 > 正文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着作



  此时,在齐当政的是齐宣王。

  齐宣王很赞同孟子的一些主张,这次,“孟子为卿于齐。”(公孙丑章句下)似乎终于有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条件和机会,但孟子的一些主张和见解往往与齐宣王相左,最后,还是不得不辞官返回故里。从此,再未出游。而致力于授徒讲学,着《孟子》一书。

  授于故里

  孟子与孔子一样,一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章句上)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四十岁出仕以前和晚年七十岁左右返回故里后,都曾授徒讲学达十多年。

  孟子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的道理,深受学生崇敬和喜爱。

  有名的学生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孟仲子、陈代、公都子、彭更、咸丘蒙、陈臻等,不仅是孟子学说的拥护者,而且还一直追随孟子周游列国,为推行其学说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成为孟子学说事实上的推行者和继承者。

  即使到了晚年,这些学生也不离孟子左右,为着《孟子》一书尽力。

  他们与孟子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师生友情。

  圣于着作

  孟子晚年,一边继续授徒讲学,一边开始着书立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讲学语录,可能是孟子讲授,学生记录,经孟子删改后定稿,也可能有的篇章是孟子亲自所写。可以肯定的是,《孟子》一书面世稿,都是经过孟子本人审定的。这一点,与孔子的《论语》不同,《论语》全是由孔子的学生记录、编写而成,孔子本人在世时,并未见到过《论语》。

  《孟子》一书,着力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和仁政、王道理论,思想极为深刻,语辞极为精辟,大气磅礴,气势如虹,通篇贯穿着一股浩然正气。它是孟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孟子》七篇,其实是14篇,因为七篇每篇都分上下,总共有216章,共计34685字,清代人焦循统计为35226字。

  读《孟子》,必读三种注疏:一为东汉赵岐的《孟子注》,以训诂着称;二为宋朱熹的《孟子集注》,以阐述义理闻名;三为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内容全面而被称道。

  但最早为《孟子》作注的,并非赵岐,而是西汉的程曾。他作《孟子章句》一书。章句,是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常用名词,意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只可惜,此书后来失传了。

  这样以来,赵岐的《孟子注》就成了最早的注释版本了。此书受经学的影响,着力于对《孟子》中的人名、地名和故事等的考证和评论,故而以训诂着称。但对其中的微言大义论述不够。

  为了弥补此不足,宋代朱熹作了《孟子集注》一书,除纠正了赵岐《孟子注》中的一些谬误之外,着重进行对其微言大义的阐述和发挥。其中,加进去了二程及朱熹本人等理学的一些观点,并把《孟子》升级,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并称为“四书”。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五经”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儒学经典。

  以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和标准答案。这样,《孟子》一书就正式列入官定经典之中了。

  而在此以前,《孟子》并不属经典之列。《新唐书·选举志》称:“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显然,作为科举考试的官定教材,其中没有《孟子》一书。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以着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为代表,他认为先王之道即仁义之道,而讲仁义之道,除了大讲孔子之外,不能不讲孟子。但“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传焉”,韩愈为此愤愤不平,深以为憾。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