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孟子与百姓生活:思想的意义和启迪价值 > 正文

第4节:游于列国



  而在《孟子》一书中,孟子都是对子思直呼其名,达16次之多。如果子思真的是孟子的老师,他就该称为夫子。一贯极其重视礼义,倡导尊师的孟子,自然不会如此无礼。这也证明了子思的确不是孟子的老师。

  近代学者康有为、梁启超及郭沫若都认定,那个“子思之门人”为子游,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

  无疑,这个“子思之门人”的确有其人,他是儒家学说由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传承的必不可少的中间人物。他能当孟子的老师,他的学问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游于列国

  儒家从来都是入世的,修身的目的,并不仅仅为追求个人道德的高尚,而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生中也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希望各诸侯国能实行仁政,但此时正是群雄割据的年代,“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明知如此,孟子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仿效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首先,孟子在他的家乡邹国出仕。邹国只是一个夹在齐鲁之间的小诸侯国,随时有被大国吞并的危险,生存危机是第一位的。孟子出仕的时候,正是邹国与相邻的大国鲁国争战的时候,打败的,肯定是邹国无疑。当时,邹国的官员死了三十多人,而老百姓却不愿用命。邹穆公问孟子该怎么办呢?孟子却不愿顺着他说话。他严厉地指出:早在灾荒之年,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者多达千人,而大王的粮仓充盈,库房中珠宝堆积,却未能救济百姓。下面的官吏不报告实情,还趁火打劫,百姓早就怨恨在心了。现在,遇上了战争,这些百姓终于等到报复的机会了,他们能为你打仗吗?曾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又应验了。“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章句下)只要能实行仁政,老百姓才会衷心爱护,誓死拥戴。

  他这种说法,邹穆公能高兴吗?

  他不得不离开邹国。

  大约是在公元前330年,43岁的孟子离邹,首次去齐国谋求发展。当时,齐威王当政,对孟子的学说不感兴趣,他一直未受重用。在此期间,孟子的母亲不幸去世,孟子由齐国返回故里,奔丧。由于孟子相传是鲁公族后裔,其祖墓在鲁,故葬母于此。今邹城北马鞍山有孟母林,是孟母安葬之处。

  孟子按古礼守孝三年,然后返齐,在公元前324年离齐。

  他去了一个小国宋国,提出了实行什一税等利民安邦等措施,不被采用。他发现宋王被群小所包围,宋国的政治黑暗、腐朽,因而选择了离开。

  这期间,出现了一线转机。就在孟子在宋国时,小诸侯国滕国的太子出访楚国,路过宋地,特意前来拜访孟子,俩人相谈甚欢。在返回途中,这位滕太子再次与孟子相见。可见,对他看重的程度。

  就在孟子离宋、经薛,归邹故里后,那位滕太子即位了,专门派人前来向孟子请教为父办丧事的礼仪,孟子建议行三年之丧,滕太子照办了。

  此时,孟子打算去鲁国。当时,当政的鲁平公正重用孟子的得意门生乐正子为政,孟子喜不能寐,以为有乐正子的鼎力荐举,他可以在鲁国大有作为了。谁知,就在鲁平公听了乐正子的荐举,准备亲自接见孟子时,一个名叫臧仓的小人却从中作梗,他以孟子为母办丧事的礼仪超过了为父亲办丧事的规格为由,阻止了这次接见。无论乐正子怎样从中斡旋,也无力回天了。

  去鲁国不成,孟子只好去了那个小诸侯国滕国。此时,已即位的滕太子称滕文公,对孟子礼遇有加,孟子希望滕文公能实行他一贯倡导的仁政。

  但滕国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与孟子的故国邹国一样,生存危机始终是占第一位的。当滕文公向孟子请教该怎样解除这种危机时,孟子所言非所问,竟与事无益。他随即受冷遇了。

  适逢梁惠王公开招贤,孟子就在公元前320年,离滕去大梁。他关于实行仁政的一些主张,虽受到了梁惠王的赞同,但不幸的是,梁惠王不久去世了,继任的梁襄王在孟子看来不似人君,故在一年之后,离大梁再去齐。


上一页 返回目录